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微创和常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疼痛变化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作者:张宇霄;迟立群;马小龙;柳佳吉;梁林;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微创和常规旁路移植的术后疼痛, 分析每组术后疼痛特点及影响术后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因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择期接受非体外循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患者545例, 其中常规旁路移植组397例(男289例、女108例, 年龄35~77岁), 微创旁路移植组148例(男121例、女27例, 年龄37~84岁)...
心脏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作者:李明辉;徐雯雯;冯敏;窦艳娜;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手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CSA-AKI)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患者, 死亡组和生存组在术前、术中、术后、CRRT开始时、CRRT结束时两组的指标差异, 研究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住院, 因行心脏外科手术, 术后合...
5个评分系统在评估围手术期主动脉夹层预后中的价值————作者:李辰;吕兴平;沈叶舟;刘晓彬;周炜;樊国亮;朱峰;
摘要:目的评估围手术期主动脉夹层严重程度的最佳评分系统。方法所有数据均来自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Ⅳ(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Ⅳ, MIMIC-Ⅳ)。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APCHE)中的APS ...
改良钻石方案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低射血分数型心衰患者————作者:许万紫;程永庆;金珉;徐莉;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钻石方案治疗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低射血分数型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效果和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8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开放性心脏手术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48例, 女14例;年龄20~86岁, 平均(63.3±11.5)岁;术前均确诊为低射血分数型心衰,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根据术后心衰药物矫治方案进行分组,...
无裸区支架治疗降主动脉近端病变4例————作者:尹洪彬;李宗勋;安君;夏文华;刘茜;
摘要: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或血管壁条件差是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降主动脉近端病变的棘手问题, 有裸区覆膜支架治疗可引起逆行性A型主动脉夹层、新发破口及Ⅰa型内漏等并发症。本中心应用胸主动脉无裸区(近端)覆膜支架治疗血管病变未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eft subclavian artery, LSA)但近端锚定区长度不足或血管壁条件差病变4例(Shaggy主动脉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
二尖瓣置换术中置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同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例————作者:任崇雷;刘国鹏;王明岩;刘冰;郭弈;郑楠;陈婷婷;杨瑞冬;王嵘;
摘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是慢性心功能不全且QRS间期延长患者确定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但重度二尖瓣反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影响CRT治疗效果。我们对1例60岁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二尖瓣重度反流男性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手术中置入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同期行CRT治疗, 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恢复正常...
囊腔型肺癌的临床诊疗研究进展————作者:成俊;郭春芬;吴坤;过江;康松涛;陈剑;
摘要:囊腔型肺癌(lung cancer associated with cystic airspaces, LCCA)属于比较少见的肺癌类型, 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点及影像学特征, 但该病早期表现不典型, 容易误诊, 特别是薄壁光滑型LCCA。近年来有许多LCCA的相关研究, 但主要集中在发病机制、影像学分类与诊断、病理分型与影像学形态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 有关该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决策及后续管理方面的研...
更正:
摘要:我刊2025年1月第41卷第1期"名家风采"栏目中《千古留唱风采永存——怀念恩师孙衍庆教授》一文, 图6的图题更改为:1985年, 上海兰锡纯教授(中)、丁文祥教授(左一)来北京安贞医院参观, 与吴英恺院长(左二)、孙衍庆院长(右二)和王慧玲主任(右一)合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覆膜支架远端锚定区的选择和评估方法及进展————作者:李思璇;严响;陈钇潜;陈镜全;张雷;张昊;
摘要: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一类极其凶险的主动脉扩张性疾病, 一旦发生破裂, 死亡率极高。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等检查手段的提高, 其疾病检出率也相应增加。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降低死亡率, 改善患者预后, 至关重要。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
亚厘米肺癌伴隐匿性淋巴结转移7例————作者:王萧;史经伟;张耀;朱康乐;赵怡;刘政呈;
摘要:临床ⅠA期亚厘米肺癌术后出现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ccult lymph node metastasis, OLNM)临床报道较少, 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肺结节的影像学特征值得进一步探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4年5月在我院行肺癌手术且术后病理提示OLNM的亚厘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 并查阅相关文献。7例亚厘米肺癌患者常规病理提示OLNM, 其中4例为纵隔淋巴结转移。全组术前胸部CT均提...
极简式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及短期随访研究————作者:胡秋明;吴凯胜;张文博;陈宗皓;韩杰;贡鸣;
摘要:目的探究极简式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进行经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的部分患者123例。研究按照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封堵组(A组:53例)及极简式封堵组(B组:70例)。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以评估新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B组的术中透视时间下降50%以上(A组7 min,...
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52例单中心经验————作者:李伊宁;傅元豪;丁通;孟鲁豫;宫一宸;吴松;凌云鹏;
摘要:目的评价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中心连续进行的252例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机器人手术系统骨骼化获取乳内动脉, 撤去机器人后, 经左胸前外侧肋间4~6 cm小切口完成旁路移植血管和靶血管吻合等操作。出院前常规行控制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CTA复查。结果 149例(59.1%)患者接...
肺亚段切除治疗2 cm以内非小细胞肺癌近中期临床疗效评价————作者:祁菲;冯宏响;韩宇;肖飞;石玉慧;梁朝阳;刘德若;孔凡佳;张真榕;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行胸腔镜下直径≤2 cm非小细胞肺癌肺亚段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探讨肺亚段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7月在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行胸腔镜下肺亚段切除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25例, 女33例;年龄(54.09±12.61)岁, 吸烟者22例。胸部CT检查示结节位于外1/3者37例, 中1/3者17例, 内1/3者4例;结节成分以磨玻璃结节为主5...
心脏外科百年历程的八点启示————作者:万松;
摘要:新春伊始, 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辑部邀请, 结合心脏外科百年历史, 不揣浅陋, 谈几点个人感想, 抛砖引玉, 难免挂一漏万, 恳请大家海涵指正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值与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关系————作者:胡鹏华;储虹;蒋芬;陈源汉;吴燕华;宋利;张丽;李锐钊;李志莲;梁馨苓;梁华般;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蛋白比(NPAR)与心脏手术后急性肾损伤(AKI)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所有接受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共入组24 178例患者, 其中7 266例(30.1%)发生AKI。根据是否发生AKI将患者分为AKI组(7 266例)和非AKI组(16 912例), 分组研究患者的基线特征, 比较各变量...
铁死亡在腹主动脉瘤发生机制中的研究进展————作者:刘卓;慈红波;
摘要: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以腹主动脉局部扩张为特征的严重疾病, 全球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且一旦瘤体破裂, 病死率极高。AAA的发病机制复杂, 目前非手术治疗疗效有限, 亟须探索新的治疗靶点。近年来通过测序分析AAA组织中的差异基因表达, 发现铁死亡相关基因在AAA中显著上调, 且主要发生在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铁死亡通过促进VSMC的表型转换和细胞死亡、诱导血管钙化、破坏细胞内氧化应激平衡...
千古留唱 风采永存——怀念恩师孙衍庆教授————作者:张宏家;
摘要:2024年12月14日, 我最敬爱的老师, 孙衍庆教授(图1), 与世长辞。作为学生, 我的内心无比悲痛。心中浮现出和老师相处的一幕幕
加速康复理念下肺癌术后胸腔引流管应用进展————作者:杨海平;高学军;
摘要:肺癌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常导致疼痛, 影响康复。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理念的普及, 我们急需对胸腔引流管的应用进行改革。本文探讨引流管粗细、置管与缝合方式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的最新研究进展, 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胸腺瘤的研究及治疗进展————作者:杜鑫;郭超;黄诚;陈野野;张晔;高超;高雪涵;刁夏尧;李单青;
摘要:胸腺瘤是起源于胸腺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1.3~2.6/100万, 因受制于发病率低, 缺乏细胞及动物模型, 所以对于胸腺瘤的研究相对较少, 其诊疗进展也相对缓慢。2021年第5版《WHO胸部肿瘤分类》及2024年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胸腺瘤与胸腺癌》的更新对于胸腺瘤的诊疗策略又提出很多新的观点和建议。...
胸腔镜手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在加速康复中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沛豪;刘春全;胥凯凯;崔永;
摘要:随着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的普及,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日渐深入人心。除手术过程中的微创之外, 术后胸腔引流的管理也越来越受重视。传统的胸腔镜手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易导致伤口疼痛等不适, 不利于患者康复。研究表明, 针对部分亚肺叶、肺叶、纵隔的手术, 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安全可行, 可加快患者康复。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对胸腔结构、胸腔积液的产生机制、术后放置胸腔引流管现状、不放置胸腔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