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语最新期刊目录
多模态教学法与体认语言学的互鉴融合————作者:赵秀凤;吴雨昕;
摘要:本研究通过系统考察多模态教学法的核心理念与实践原则,揭示其与体认语言学存在理论契合与实践互补关系。研究表明,多模态教学法反映体认语言观,通过多模态协同机制实现语言习得从感知体验向意义建构的自然过渡,拓展体认语言学对体认多模态性的理论阐释维度,形成理论与实践双向滋养的良性循环。在AI数智化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推动两者的深度融合,构建多模态体认教学法,通过“感官激活—认知整合—协作建构—创新产出”...
体认如何语言化:语言系统对体认语言化的制约————作者:卢禹名;施春宏;
摘要: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是“现实—认知—语言”,既往的体认语言学研究主要基于语言现象从“体—认”(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两方面展开,但如何充分认识体认资源的语言化问题尚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指出,体认促发而非直接决定语言,体认作为资源为语言化提供了可能性,这一可能性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制约。其中,语言本身作为复杂符号系统所表现出的自组织性和类型特异性是制约体认语言化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
外语教学的新趋向:体认语言教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作者:覃修桂;黄兴运;
摘要:不同语言观反映了人们对语言本质的不同理解,深刻地影响着语言教学实践。20世纪的三场语言学革命催生了体认语言学以及语言体认观。语言体认观强调语言的体认性,倡导教师开展体认语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语言生成的理据,促进其学习从低阶理解记忆向高阶思维发展,由是体认语言教学观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向。开展体认语言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语言起源新说:体认综观————作者:王寅;
摘要:语言起源一直为学界所关注,2 0 00多年来先后有30多种假说,大致分为两大阵营:唯物论(感性论、经验论)和唯理论(理性论、神授论)。本文基于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提出了语言起源体认综观,认为语言源自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体)和认知加工(认),前者强调语言起源的唯物观,后者凸显语言起源的人本观和心智观。本文认为,活动说比劳动说更有解释力,而一切活动都因“体认”所致。本文还简析了体认过程,这对我们...
AI赋能外语教材开发的方式与原则————作者:欧玲;莫启扬;刘正光;
摘要:AI的深度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特征以及作为技术平台的便捷性、多功能性和持久性的优点,在赋能外语学习的同时也对开发适应未来外语学习需要的智能化教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未来外语教材在AI赋能下将从一个静态的知识系统转变为一个动态的智能终端系统,具有动态性、开放性、互动性,能最优配置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和学习反馈,实时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或多样性需求,服务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AI赋能外语教材开...
基于语步-语阶分析的学术论文研究——以作者自我呈现为例————作者:杨林秀;韩晋;
摘要:语类结构与词汇语法之间存在双向制约的紧密关系,不同的语类结构有其特定或典型的词汇语法体现形式。在学术论文研究中,语类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考察因素之一。本研究以英语学术论文这一语类为例,将对语类结构的分析细化到语步和语阶,尝试建立语步-语阶分析框架(move-step framework),并基于该框架对作者自我呈现的词汇语法资源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语步-语阶的分析精密度更高,对学术语篇写作...
中外学者学术论文引言部分语步词块特征————作者:李燕;姜峰;
摘要:词块是学术研究语篇化的语言资源,标志着语言产出的学科化。现有研究主要围绕词块在学术论文的全局分布,少有系统考察词块构建特定语步结构的修辞功能。本研究聚焦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对比中外学者如何调用词块依序“创建研究空间”,通过“自上而下”解构引言的语步序列,“自下而上”分析各语步内四词词块的结构与功能特征。结果发现,中国学者四词词块的使用高于英语母语学者,然其词块多样性略显不足。一方面,中外学者倾向于运...
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母语使用机制——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证据————作者:吴诗玉;赵文阳;
摘要:本研究以我国西北某高校7个平行班级一个教学单元的课堂话语作为语料,采用基于句子嵌入的分类模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我国高校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中的母语使用进行功能分类,试图揭示其中的母语使用机制。结果发现,从宏观上看,课堂话语中的母语主要用于“后勤活动”与“核心活动”,在“核心活动”中使用母语助力知识构建,减轻认知负担;从微观上看,母语促进氛围营造,提供情感支持。本研究的发现与超语实践理论的解释一致,...
大语言模型之于文学翻译的适切性研究——基于多指标评估的《边城》多模型译文质量对比————作者:张曙康;赵朝永;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语言模型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切适性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本研究以沈从文的《边城》英译文为例,构建一个“1对14”汉英平行语料库,并采用BLEU、TER、chrF++和BERTScore评估指标,以传统神经机器翻译为基准对比不同大语言模型的翻译性能,以考察不同模型的文学翻译性能。研究发现,DeepSeek模型汉译英方向的文学翻译质量优于传统神经机器翻译和其他大语言模型,...
以事观“语言-现实”关系————作者:牛保义;陈晶晶;
摘要:本文从中国哲学的事视域观察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事观之,语言、现实和认知均属人所做之事。现实通过人所做之事决定语言;语言通过人所做之事反映现实。事视域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我们认识语言-现实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亦为观察、分析和解释具体语言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进路
生态话语中转喻的叙事共情研究————作者:李克;李淑康;
摘要:生态话语研究是近20年来话语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增长点。生态话语的建构离不开叙事,而叙事本身渗透着转喻机制;同时,生态话语的叙事与共情也密切相关。本文基于生态话语中的转喻探究其所构建的叙事共情策略。研究表明,生态话语中的转喻可为叙事共情的构建提供重要的支撑。范畴-成员转喻、范畴-属性转喻、感知转喻承载了界内型叙事共情策略;动作转喻、事件转喻、感知转喻承载了大使型叙事共情策略;范畴-成员转喻则承载了宣...
网评公共话语的情感立场及其道德语用分析————作者:雷容;
摘要:情感立场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多从人际语用学视角考察其人际效应,或探讨私人语境下情感立场表达及其涉及的道德社会化问题。本文以某小学教师辅导作业时的言语冒犯及体罚行为等引发的网络评论为语料,深入剖析社会公共语境中此类评论所表达的情感立场及其道德语用特征。研究发现:(1)通过直接表达情感立场以及运用情感描述等方式,网评体现了对失范教育行为的不满等负性情感立场;(2)通过情感立场及其伴随的元语...
人工智能时代的术语机器翻译:挑战与出路————作者:郑国锋;潘曦;
摘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对语言复杂性和上下文信息的理解能力显著提升。但术语翻译依然是机器翻译领域的难题,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和自动译后编辑重点修改内容均与术语翻译相关。术语机器翻译主要面临数据资源缺乏和术语复杂性两大挑战。本研究认为,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交互性,通过人机交互的术语译前编辑和人机交互的术语译后编辑,能够有效应对因术语复杂性和术语数据资源缺乏给机器翻译带来的挑战。翻译实践证明,这...
韩礼德与系统功能语言学——写在韩礼德诞辰100周年之际————作者:黄国文;张珍真;
摘要:2025年是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诞辰100周年。本文首先简单介绍韩礼德与他创立的语言学理论,然后介绍在澳门城市大学为纪念他诞辰100周年举办的学术研讨会情况,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与应用等方面勾画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者认为,中国学者在作为适用语言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就普通语言学的构建而言,还要努力,因此还要加强汉外对比研究和语言类型学探索。文章最后指出,系统功能...
大语言模型何以赋能二语习得?——基于国内外文献的范围述评————作者:李书弘;杨连瑞;
摘要:本研究运用范围述评法,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大语言模型赋能二语习得研究。结果显示,该领域受关注度提升,但尚处初级阶段;研究理论视角多元,融合二语习得与跨学科理论;研究主题多样且不断演进;研究设计多聚焦ChatGPT,样本多集中于亚洲地区以英语为目标语的大学学习者;大语言模型在二语习得中效能积极,体现在生成输入资源、促进技能输出、提供即时反馈以及关注心理体验四个方面。基于上述发现,本文为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应...
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作者:周领顺;陈龙宇;
摘要:本文在AI(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首次对机译者在内的译者行为研究进行了系统讨论,包括AI背景下的翻译研究、译者行为理论视域下的AI时代机器翻译研究、AI背景下的译者行为研究、AI背景下人译者和机译者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及AI背景下人译者、机译者行为研究的平行研究等内容。为迎接AI新时代,本文描画了译者行为研究纵深发展的蓝图,吹响了人译者行为研究和机译者行为研究并行发展的号角,有望带动相...
知识共建视域下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的外语教学——定位、应用与发展————作者:于晖;宋金戈;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外语教学数字化发展,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了外语教学模式的变革,引发知识建构方式的改变,促进教学转向“师—机—生”三元结构。目前,相关研究多聚焦大语言模型辅助外语教学的可行性,相对忽视知识和主体定位对其应用与发展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基于知识共建视域探讨大语言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定位,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外语教学循环模型,并尝试基于ChatGPT进行大学英语读写课...
“修辞能力”范畴体系与学科建设的互动关系(上)————作者:祝克懿;
摘要:理论上,修辞能力范畴作为修辞学这门成熟学科的理论核心,其概念范畴早应由大量修辞实践的感知验证和理性推演整合形成,而实质上,修辞能力概念的内涵外延尚未得到科学界定,结构形态与功能形态也未得到科学认知与充分论证,已有研究的选题分布与研究积累也尚未形成坚实的基础和系统的方法论。鉴于修辞能力概念范畴高度的抽象性、整体性和动态多元特征,本文首先从修辞能力与语言能力的互动关系切入,探索修辞能力整合空间的意义生...
我国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失语与文化自信建构探赜————作者:孙太;
摘要:学界关于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的研究,尚存一些误区和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和传统文化失学症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界定不清,仅仅聚焦于学生层面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中国传统文化失语走向传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乏人问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话语体系建构尚付阙如。有鉴于此,本文从以下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辨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和传统文化失学症之多重表征;探究消弭中国传统...
读后续写任务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的对比研究————作者:周晓;王启;
摘要:本研究考察了读后续写任务中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在焦点、策略以及修改效果上的异同,旨在为该任务提供最佳的反馈方案。两组受试完成读后续写任务后,分别接受教师和同伴对其续作的书面反馈并修改。对比分析发现:(1)教师和同伴反馈均以负面间接反馈为主,反馈主要集中于语言问题,其次是内容和结构问题。(2)教师和同伴反馈的利用率总体相仿,但教师反馈能引发更多语言上的修改,同伴反馈能引发更多内容上的修改,对结构上的修...
中国外语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进入三审被拒,理由是不适合本刊,没有对论文的具体建议! 初审到三审被拒整个过程两个月左右,还算比较快!
2024-11-03 21:35 -
zhaohhhh
自由投稿基本没有希望,懂的都懂。高教社的期刊,一般人基本上过不了二审。过了二审也会长期卡在三审上,甚至三审超过一年时间。纯属浪费时间。国内发C刊太难了,堪比中彩票的概率。资源太少,僧多粥少,普通学生和老师几乎没有竞争力
2024-04-26 15:55 -
带头大哥666
博士生一作,导师二作,翻译学方向,2020年12月投的。一审二审顺利通过,速度正常,各一个月就通过了。但是,三审周期十分长,7个月,之后以论文不适合本期刊发表,建议改投,最终被拒。根据观察,副高及以上职称一作投比较靠谱。学生或讲师一作的文章,期刊上基本没有,不建议此情况投中国外语。
2023-06-28 10:11 -
带头大哥666
2月7号投稿,到3.2收到退稿通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反应很快,但拒稿没有任何具体原因。投稿系统不是很友好,对浏览器有很高的要求,要求使用Chrome80 火狐74 和IE9,我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有些东西显示不方便,不影响投稿,但总觉得会错过点什么。
2023-04-20 09:27 -
奔跑的辣椒酱
基本死在二审上。还有等了一年外审连个修改意见都没有的退稿,你这不是浪费别人时间么??!!好歹外审良心点吧
2021-09-22 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