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6:05:16

中国陶瓷

中国陶瓷

CSCD北大核心

China Ceramics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江西省景德镇市
复合影响因子:0.624
综合影响因子:0.384
邮发:44-30
官网:https://zgtc.cbpt.cnki.net/
主编:陈云霞
平均出版时滞:245.4216

  中国陶瓷最新期刊目录

N掺杂CaTi2O5电子结构、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作者:刘煜新;董伟霞;赵高凌;包启富;李萍;

摘要:亚稳相CaTi2O5作为新型光催化剂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研究其理论结构与光学性质为设计和研制新型高效光催化剂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论文对N掺杂前后CaTi2O5进行了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其结构的稳定性、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在此理论基础上,通过实验对其理论进行了验证,并阐述了N掺杂CaTi2O...

赤泥质低密高强陶粒支撑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作者:丰铭;吉国荣;高云峰;郝惠兰;田玉明;白频波;

摘要:以二级铝矾土为主要原料,粉煤灰为替代性原料,赤泥为添加剂,制备了低密高强的陶粒压裂支撑剂,并探究赤泥对支撑剂晶粒发育及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等表征手段及物理性能测试,研究了赤泥对铝矾土–粉煤灰系陶粒支撑剂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赤泥的添加可明显促进莫来石晶体的发育,降低支撑剂的破碎率。此外,赤泥高温分解过程中的CO2气体促使基体内闭气孔的产生,可降低支...

越窑遗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组成与制备工艺的对比研究————作者:赵可心;王芬;罗晨琛;朱建锋;任肇;王莹;王甜;

摘要: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态及配位,揭示了晋代与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与釉面呈色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晋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这是导致前者胎色灰黄而后者胎色为浅灰的一个原因。...

纳米非晶陶瓷及其塑性变形研究进展————作者:许西庆;郭旭森;王江林;王竖淮;赵瑞;王楠;

摘要:纳米非晶陶瓷由纳米级的非晶陶瓷颗粒以及颗粒之间的非晶界面构成,是利用高压环境(常温或高温)对非晶陶瓷纳米颗粒压制成型,使颗粒间的界面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类新型陶瓷材料。相比于非晶颗粒区域,非晶界面具有更多的自由体积,其元素组成、键角和配位数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结构使纳米非晶陶瓷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玻璃和多晶陶瓷的独特性能。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均表明,纳米非晶陶瓷可以表现出特殊的塑性变形,对于解决陶瓷固有的脆...

利用高熵组分对NaNbO3基介电陶瓷改性的研究————作者:周毅;沈亚威;

摘要:利用固态反应烧结法制备了添加不同含量高熵组分的NaNbO3基介电陶瓷材料,所选高熵组分为(Mg0.2Ca0.2Bi0.2Na0.2Ba0.2)TiO3。利用XRD开展了物相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高熵组分较好地固溶进钙钛矿结构的主晶相NaNbO

中国绞胎瓷制作技艺传承谱系及当代应用研究————作者:郝建英;

摘要:绞胎瓷作为孕育于我国唐代黄河流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君子本色、表里如一”的品行修为化身。面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种文化艺术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亟待加强我国传统陶瓷绞胎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系统梳理并构建支撑当代绞胎瓷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与传承谱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西夏陶瓷莲花纹饰的审美特征研究————作者:王若玉;

摘要:西夏是以党项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西夏陶瓷在我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是一颗蒙尘的珍珠,莲花纹样凭借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西夏陶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辨识出西夏陶瓷莲花纹样的四种类型,并对其装饰手法、构图造型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西夏陶瓷莲花纹样具有显著的审美艺术特征,展现了游牧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此外,宋代陶瓷风格在西夏陶瓷中也有所体现,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交流和融合...

BaTiO3-Bi(Mg2/3(Nb1-xTax)1/3)陶瓷储能性能研究————作者:祝汪阳;陈志武;王歆;卢振亚;

摘要:对0.875BaTiO3-0.125Bi(Mg2/3Nb1/3)陶瓷基体进行Ta5+掺杂,以期提高其击穿场强。采用传统的固相烧结法制备了0.875BaTiO3-0.125Bi(Mg2/3(Nb1-xTax)1/3<...

辽瓷文化的凝成与转译路径研究————作者:许晓政;李营;李雪慈;许鑫;

摘要:基于辽代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趣来探寻辽瓷文化基因,通过结合现代审美思想、辽瓷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以及探索多元媒介形式的可行性分析,进行现代设计转译路径研究。研究旨在实现辽瓷文化当代价值的转化,厚植辽瓷文化底蕴,加强辽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目的,并通过增强设计视觉表现的方式激发辽瓷文化设计活力,从而赋予辽瓷文化新体验

乡土记忆:黑釉刻花瓷的乡村美学传承与创新————作者:陈彦渊;

摘要:旨在探讨平定黑釉刻花瓷的乡土美学特征,并分析黑釉刻花瓷在当下传承的问题。通过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吸纳,结合市场分析和科技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传承和创新策略,来推动黑釉刻花瓷艺术的持续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以实现黑釉刻花瓷乡村美学的传承与创新

钒掺杂磷酸镍黄色色料的制备及其在釉中的应用————作者:文志刚;文鹏程;史光伟;李家明;阮代锬;陈倩;朱玺霖;

摘要:新型黄色色料成为陶瓷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调控剂,通过水热法在低温环境下合成了浅黄色的磷酸镍,并且随着钒掺杂浓度的增大,黄色逐渐变浅。通过X射线衍射仪和场发射扫描电镜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随着钒掺杂浓度的增大,钒掺杂磷酸镍色料的形貌没有发生变化,但是(201)面衍射角移向高处。将钒掺杂磷酸镍作为显色剂制备了黄色陶瓷釉,实验结果表明钒掺杂磷酸镍非常稳定

防滑建筑陶瓷专利分析:微结构设计与防滑机理————作者:李浩博;刘仁清;周永强;罗兆淇;刘亚民;黄语嘉;孙世宽;张文民;

摘要: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防滑建筑陶瓷领域的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授权趋势、专利布局、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关键技术路线及防滑–防污的关联。通过详细分析代表性专利,结合防滑建筑陶瓷研究进展报道,重点对布施干粒、析晶微晶体、外加剂改性以及表面纹理设计等技术路线进行解析,展示了各技术路线中材料组成、微结构设计与制备工艺、防滑防污机理及其应用效果等关键因素。此外,对防滑建筑陶瓷领...

络合法制备钒锆黄陶瓷墨水及呈色机理的探究————作者:江超;郑小玲;余开明;张优;余少华;常启兵;

摘要:采用络合反应法,通过将没食子酸与八水氧氯化锆反应生成可溶性锆源没食子酸锆,再以n(V)∶n(Zr)=1∶7的比例与钒源丙二酸氧钒钠混合,然后超声溶于去离子水中,辅以浓氨水调节pH值稳定在9~10之间,形成金属配合物型黄色陶瓷墨水。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is)、分光测色计等测试手段表征钒锆黄色墨水及其煅烧产物。结果表明:自制的钒锆黄色...

Eu3+掺杂Zn2SiO4粉体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作者:周海静;曹玉霞;郭东洁;王兴涛;

摘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Zn2-xSiO4∶x Eu3+(x=4%、6%、8%、10%)发光粉体,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粉体的显微结构、物相组成和发光性能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材料的发光机理。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粉体为层状结构,其物相组成为纯的Zn2SiO4

采用石膏模型的氧化铝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技术研究————作者:董皓天;张优;石棋;

摘要:将MAM/MBAM胶凝性氧化铝陶瓷浆料注入石膏模型中完成凝胶注模成型,研究了该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关键技术与坯体性能,结果表明:在TEMED用量少时,该成型机制以石膏模毛细管孔过滤脱水成坯为主,和传统注浆成型基本相同,但脱水成坯速度较传统注浆成型要慢,成型生坯强度比注浆坯体强度稍大。增加养护工序可以明显提高坯体的强度,且干坯密度的均匀性好,与注浆坯体相当。TEMED达到一定数量后,其凝胶注模成型由过...

SiC改性地聚物的力学、介电及吸波性能————作者:黄乐平;黄蕾;

摘要:地聚物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热点,已成为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最佳替代物之一,其力学性能的研究较为成熟,但其吸波性能缺乏实验研究与验证。碳化硅(SiC)是一种典型的介电材料,且粒径小,在水泥基材料中既可作为吸波剂,又可作为微细填料。为促进地聚物的应用及改善其吸波性能,制备了SiC改性地聚物(SiCMG),研究了其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及吸波性能。结果表明:SiC可以提高地聚物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和吸波性能。随着...

自媒体背景下“景漂”的陶瓷艺术创作与传播————作者:邹晓雯;李梓彬;

摘要: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陶瓷艺术创作与传播正和社会数字化进程紧密相连。景德镇在此背景下成为“热点城市”,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和文化因此得到更广泛地传播,陶瓷艺术创作也因此视野更加开阔。自媒体环境下的“景漂”群体在陶瓷艺术创作中兼顾自我表达、市场需求和文化传播。自媒体在集市、展览一系列场所的应用,一方面改变着景德镇陶瓷艺术和陶瓷产品的流通、传播方式,另一方面推进了“景漂”与陶瓷艺术之间形成双向赋能的关系。...

武汉地区陶瓷及原材料研究————作者:张旭;施占杰;

摘要:武汉地区拥有3500余年的陶瓷制造历史,其瓷窑窑址数量为全国之最,尤其以湖泗窑古窑址群最为典型代表。目前,针对武汉地区古陶瓷文化的研究多从历史、文化及审美等方面,却一直缺乏对生产陶、瓷器所需的原材料进行关注与研究,在科技考古研究方向更为空白。因此,依据地方出土古陶瓷实物材料测定数据,以现代科技数据实验方法对武汉地区古陶瓷的材料及地方原材料进行物理、化学的工艺研究,比照出土瓷片的化学成分,烧成温度、...

氮化物纤维及其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作者:綦开宇;张庆利;邵长涛;姜立平;王洪升;韦其红;

摘要:高性能陶瓷材料因其优异的热稳定性、耐磨损、耐腐蚀、抗烧蚀等性能在航天航空及军用设备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陶瓷本身具有的脆性以及存在抗热震性能差等问题使其难以承受更加严苛的服役环境。利用陶瓷纤维制备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是克服以上问题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在耐高温透波材料领域,与石英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相比,氮化物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耐温性能,成为下一代高性能天线罩的首选材料。主要...

SiO2添加对永磁铁氧体耐压性及磁性的影响————作者:王自敏;廖建文;邓志刚;

摘要:采用陶瓷工艺制备了高耐压永磁铁氧体Sr0.7La0.3Fe11.5Co0.3O19,用耐压测试仪、永磁铁氧体测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品磁特性、耐压特性以及显微结构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在微细粉碎阶段,按质量分数计,添加0.5%的山梨糖醇,1.0%的碳酸钙,0.1%的SiO...

  中国陶瓷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刚刚投过这个期刊,因为比较着急出文章,这个期刊的审稿速度先前还可以一般1-3个月就走完了整个流程,但是因为这次我是10月份投的,中间修改了2次,所以正好碰上春节,然后就一直到3月份才给录稿通知,对于想着急出北大核心文章的人来说速度还是可以的。编辑部回复还是很及时的,可以网上看流程。 不好的地方,一是我觉得审稿专家不是特别专业,偏科技,人文方面很多概念不是很清晰;再就是这是一个偏理工科的期刊,人文的文章比较少,然后版面费很贵,大概是1000块一页,如果文章字数一多文章一多就很贵,1-2万左右。

    2024-03-25 10:33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