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2:05:54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北大核心

China Youth Study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4.733
综合影响因子:2.696
邮发:82-733

  中国青年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职业选择、岗位替代与求职空间中的自我削弱风险——一项基于珠三角制造业“机器换人”的实证研究————作者:唐晓琦;

摘要:零工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者涌向零工劳动力市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零工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这一议题的关注。既有研究普遍从零工经济带来的市场效应与制造业的用工困境进行探讨,缺乏从产业劳动力转移的角度对青年劳动者职业选择造成的零工经济与制造业劳动力市场角力的分析,也忽视了青年劳动者的职业选择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本文对珠三角区域600多家制造业企...

个体对职业的单向奔赴:青年网络主播的职业选择及审视————作者:郑建;段美玲;

摘要:近年来,网络主播行业成为青年群体的择业新选择,从业群体稳步扩容。过往研究指出了网络主播行业对青年形成就业“拉力”的原因,但对青年从业现状和内部差异性的关注不足,且未能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视角展开系统性分析。本文基于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从网络主播从业青年的择业认知和行为动机入手,对基于不同从业动机的职业不匹配应对策略进行群体类型划分,进而从推动青年高质量就业层面提出反思

论共青团的工作方法————作者:刘俊彦;

摘要:新时代,党对共青团工作的新要求、青年的新特征以及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对共青团的工作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共青团基本工作方法包括主题教育工作法、调查研究工作法、完善制度工作法、荣誉激励工作法、典型引领工作法、组织功能工作法等。共青团特色工作方法包括实践育人工作法、办实事解难事工作法、扎根青年工作法、分层分类工作法、塑造品牌工作法、资源整合工作法等。团干部掌握工作方法的路径主要有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

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青年女性村干部研究————作者:王晓慧;刘燕舞;

摘要: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议题,女性担任村干部是妇女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巾帼作用的重要途径。实地调查发现,青年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担任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支非常重要的“她力量”。复式家庭生命周期是对青年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担任村干部形成推力的结构性力量,而村级组织现代化则是促使青年女性进入村级组织担任村干部的组织性拉力。推动青年女性村干部工作时间弹性制,打通青年女性村干部晋升通道,实施村级性别工资补偿制...

阈限之家:媒介对城市独居青年的家庭空间再造————作者:叶子;周颖;

摘要:本文从城市独居青年、媒介和家之间互动关系出发,探讨了城市独居青年如何经由媒介实践再造自己的独居空间。本文认为,城市独居青年的家是介于脱域和再域之间的“阈限之家”,媒介为这一空间潜能的开发提供了多重可能。从脱域和再域的角度讲,媒介为城市独居青年编织了一条从不同结构性状态中抽离的逃逸路径。经由媒介,阈限之家既是青年践行“独居美学”的试验场,也是他们获取独居话语正当性的资源;通过同“附近”的重新联结,独...

扎根县城:青年县域城镇化理想类型及实践路径————作者:陶自祥;王琛;

摘要:青年是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如何在城市扎根是其实现城镇化的核心议题。县域城镇化正逐渐成为青年城镇化的主要选择之一,其过程具有社会性、经济性和家庭性多重特征。县城能够满足青年时尚生活、照顾家庭和事业发展等需求,但也存在中层局限下的建设水平不足、发展容纳有限的困境。稳固递进型、折返接续型、远近维持型是青年扎根于县城的理想类型,代际合作是其共同性,个体资本禀赋是其差异性。青年扎根县城的实践,...

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网络表征与未来路向——以微博、抖音、“B站”网络社交平台为例————作者:徐用祺;

摘要:本文以“李子柒回归”现象为切入点,探讨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及其表现。采用网络民族志方法,对抖音、微博、“B站”等平台的247.84万条用户评论数据进行了爬取和筛选,最终提取相关样本10.64万条,并借助Nvivo软件完成三级编码。研究发现,当代青年通过网络话语中的文化共鸣、传统文化中的数字化传播、社交互动中的情感共建和网络社群中的认同强化,展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认同...

数字沉浸式场景下城市青年文旅消费的行为表征与情感体验————作者:常天恺;

摘要: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城市青年的文旅消费行为,沉浸式文旅体验成为城市青年追捧的新潮流。基于城市青年文旅消费UGC数据,对17个城市青年热衷的数字沉浸式文旅项目开展研究,采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和质性研究方法,划定出文艺展演型、休闲娱乐型、行浸游艺型三种数字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以数字沉浸式场景的城市青年文旅消费网络评论为例,从词频、语义网络、情感分析和文本梳理发现:城市青年文旅消费在具身体验、仪式参...

数字游民: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样态————作者:罗敏;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字游民突破了工作时间、空间及方式的限制,形成了自由、灵活及个性化的就业新样态。数字游民与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灵活与自由选择、技能与职业发展、工作与生活平衡、创新与创业精神等方面的理论契合,推动了二者在理念上“双向奔赴”。基于自由、在线与远程的属性,实践中的数字游民以自由职业者、在线创业者和远程工作者等样态呈现,推动了青年从“刚性”“在地”“栖居”就业向“弹性”“...

协力激活:服务学习优化青年志愿服务的机制研究————作者:朱健刚;高锦涛;

摘要:服务学习作为一种将专业理论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日益成为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梳理青年志愿服务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服务学习相关理念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的基础上,以“赋能”和“激励”为核心构建了服务学习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的“协力激活”模型,探讨了服务学习对青年志愿服务持续参与的“赋能”和“激励”影响机制及具体路径。本文通过引入“协力激活机制”这一概念,阐释了赋能与激励如何实现联...

“身体-主体”生成实践:青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的行为机制————作者:唐海源;良警宇;

摘要:本文从休闲视角出发,以我国民间组织中的海内外青年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建构了青年文保志愿者行为决策模型。研究表明,青年文保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身体-主体”生成实践,即文保志愿服务是青年“身体-主体”生成的重要途径,主体生成是青年参与文保志愿服务的理想结果。在文保志愿服务过程中,意识主导的理性决策引发青年志愿者的报名行为,休闲面向的身体决策往往让青年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

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及其强化策略————作者:胡德庆;

摘要:科学揭示与强化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于当下青年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交换理论视域下,青年大学生的一切志愿行动都可视为一种现实性社会交换关系。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化访谈发现,青年大学生主要是基于一种“利他性互惠”逻辑参与当下乡村振兴实践。即,现有“社会规则”制造出青年大学生对志愿参与乡村振兴的理性认同,“过往刺激”牵引着青年大学生志愿参与乡村振兴...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问题再审视——基于时间社会学的考察————作者:姜波;周一航;周浪;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主动延迟就业的“慢就业”现象引起了各方关注。本文依据时间社会学的视角对“慢就业”的问题化机制进行了考察。在既定的社会时间结构中,就业关联了个体生命历程规定的“时宜”、家庭生命周期顺承的“时期”、学校就业工作安排的“时段”、社会稳定发展要求的“时局”。“慢就业”被问题化的机制,在于时间脱嵌下的去同步化,诱发了家庭、学校、就业市场层面的多重困境,由此带来干预模式的“加速策略”。而部分...

理解“丁克”:生命历程视角下自愿不生育观念的生成与变动————作者:齐鑫;

摘要:丁克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模式类型,在低生育时代背景下具备着诸多的话题性和争议性。本文立足于对已婚丁克的深度访谈,以生命历程理论为视角,探寻丁克自愿不生育观念的产生原因及变化过程。研究发现,丁克选择不生育并非单因素决定的,而是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丁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自愿不生育的观念和选择是一个历时性的结果,萌芽、发育、成熟、分化四个阶段基本囊括了丁克观念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重视家庭和谐,建构...

青年消费方式“两栖”现象:“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网络冲突透视————作者:姚明明;周梦鸽;

摘要:青年人从盲目追求品牌符号、依赖信贷工具支撑“即时消费”转为践行消费上的“长期主义”,呈现出“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样态和消费方式的“两栖”现象。在网络场域,“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以话语竞争为表现形式,微观呈现为青年个体对消费方式的对抗、归咎与反思,宏观呈现为青年消费圈层的文化区隔与话语张力,整体的冲突图景可以从实践、内容与价值三个维度进一步概括。剖析这一“两栖”现象,既要从消费主...

松弛感:当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社会反思————作者:王昕迪;胡鹏辉;

摘要: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再次出圈,让“松弛感”成为快节奏社会中越来越多青年向往的精神状态。新生代青年的松弛感表现为忠于自我的行为举止、平静稳定的情绪状态、直率坦诚的语言表达,具有自我悦纳的内涵。当下培育松弛感面临传统家庭主义、严肃的教育环境、内卷的工作状态和社会时钟的规训等多重现实挑战。因此,培育松弛感需从四方面入手:个人层面正视青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层面创新教育体系与理念;企业...

“剩菜盲盒”中的社会镜像:Z世代消费文化的新转向与符号表征————作者:胡溢轩;许筱慧;

摘要:“剩菜盲盒”因价格低廉、售卖形式新颖,深受青年群体喜爱。研究以Z世代青年消费“剩菜盲盒”为切入点,基于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梳理了青年以悦己为主、兼具理性与可持续性的消费新转向。个性张力、经济智慧、环保认同作为不同的符号表征分别指向体验型、经济型和环保型三种具有显著差异性的消费行为,这表明Z世代青年在热衷符号消费的同时,亦关注商品的物质属性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的青年工作需紧密结合青年...

《中国青年研究》投稿须知(2025)

摘要:<正>一、投稿规范1.发稿方式。本刊只接收电子文本稿件。作者寄发电子稿件时,应投递至编辑部邮箱qnyj@vip.sina.com,此为本刊接收稿件唯一渠道。2.页面。设置用A4纸;正文用小4号宋体字;页面为无网格的默认格式,行距为1.5倍行距(段前、段后设置为0行)。3.摘要、关键词。正文前要有摘要和关键词,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为宜。4.段落及层次。文章的表述以一、二、三级标题展开...

从职校再出发:农家职校生教育成长中的结构性约束与能动性突围————作者:王瑜;刘强;

摘要: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宏观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持续优化,职校生群体日益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不同于直接进入精英高校的农家子弟,农家职校生在升大专、升本、升硕的教育通道中有着更为曲折的成长经历。基于对这一群体的深度访谈和教育自传等质性材料分析,从结构化理论视角对农家职校生教育成长的困境和突围进行审视,以剖析其在规则和资源所组成的社会结构下的个体行动意义。研究发现,在职业教育“污名化”标签、经济基础...

意义建构与行动分化:高职生学业实践过程机制研究————作者:江艳;

摘要:高职生学习问题引发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学业现状和线性影响关系,对学业实践过程机制探讨不足。通过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基于符号互动理论,对高职生学习经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高职生的学业实践遵循“互动体验-意义建构—学业实践”的发生机制。高职生在与文凭社会、学校教学及劳动力市场等复杂情境互动时形成矛盾的就读体验。基于此,高职生对学业期望、学业价值、职业规划等进行主观意义建构,并将其内化为行动指引,...

  中国青年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投杂志2个月,一直没有邮箱回复,后面打过电话让等,3个月之后,就打编辑部电话,中间没有人接,后面再打,有人接了,让继续等,当了解时间后,就问了题目,帮查了,没有进初审,继续加油吧。

    2024-10-31 12:31
  • 奔跑的辣椒酱

    投稿两个月了,期间一直打电话发邮件公众号后台询问审稿状态,都没有回复,今天随便又打了一下结果接通了,估计是碰上了编辑值班接打电话的时间,问了一下说没有采用。这本期刊看着好投但其实也有点难度。

    2024-09-10 09:58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前几天刚投,记录一下

    2024-09-08 13:58
  • zhaohhhh

    6月18号投稿的,没有任何回复。有相同时间的可以通通气吗

    2024-07-29 17:37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是因为觉得这个期刊比较快,官方通告说一个半月就可以询问结果。前年4月投递的,一个半月后打电话给编辑发现被录用了,6月编辑加我微信,修改格式,7月就发出来了。

    2024-06-22 15:18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