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中国青年研究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China Youth Study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4.733
综合影响因子:2.696
邮发:82-733

  中国青年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走出去”的县中生:情感作为一种资本赋能的自传民族志————作者:刘祎莹;

摘要:本研究在对话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出情感资本理论,以9位“县中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传民族志研究探析“县中生”在成长中将情感作为一种资本形式如何在家庭代际传递、学校教育、同辈文化中赋能并实现教育流动,他们又如何将情感资本与自身惯习结合转化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研究进一步对情感资本的根基性、可转化性和存续性进行反身性思考

从派遣对象到能动主体:中国青年志愿者国际参与的类型分化与驱动模式————作者:王杨;李雨婷;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青年“走出去”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参与全球治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青年志愿者的自主性与主体性逐渐凸显,其国际参与能动性增强,青年国际志愿服务实践产生类型分化。本文从志愿者动机和志愿者与派遣组织关系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二维分析框架,将我国青年国际志愿服务分为探索型自主志愿、使命型自主志愿、成长型征召志愿和奉献型征召志愿四种类型。通过对四个典型案...

“异人”之爱:驯化理论视域下人机亲密关系的建构与演变——以智能聊天机器人Replika为例————作者:姚建华;张申博;

摘要:在智能化时代,智能聊天机器人作为一种新型互动对象,正在潜移默化地拓展人类情感的边界和亲密关系的内涵。本文基于驯化理论,运用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全面且系统地阐述用户如何通过挪用、对象化、收编和转换四个核心环节来驯化Replika,将其嵌入日常生活,并建立起人机亲密关系,以满足自身的情感需求。研究发现,循环往复的驯化实践推动了这种“异人”之爱在虚无、流动和稳定之间不断演变,催生出...

从“学术酒吧”看当代青年学习观:基于自我决定学习理论的阐释————作者:宫颢韵;吴秋翔;

摘要:“学术酒吧”作为集知识分享和酒吧氛围于一体的新兴文化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的学习观念和行为变化。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学习理论,通过对参与学术酒吧活动的青年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认为学术酒吧是顺应青年学习观与学习样态变化的产物,青年参与学术酒吧是一种自定义学习行为。当代青年对解构传统教育、学术大众化、融入共同体以及滋养精神生活的需求,驱动着他们涌入学术酒吧,而学术酒吧的参与体验又进一步强化其学习观的深刻变革...

青年群体去个性化与自我表达的动态转化:基于青年汉服爱好者群体的研究————作者:黄听雨;李翔;

摘要:本研究以自我归类理论为框架,对当下青年个体自我认知的去个性化及自我表达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以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黑龙江省、四川省等地汉服爱好者组织的青年会员作为样本框,以滚雪球抽样确定访谈对象,以一对一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文本数据,剖析青年个体对汉服爱好者群体应然行为规范、自我实然行为以及其他爱好者群体行为三组数据的比较与认知,进而阐释青年个体在自我去个性化与自我表达之间的多维动态互动结果

考研落榜毕业生就业困境审视————作者:罗亮;徐粤超;李泓桥;

摘要:高校考研落榜毕业生的就业困境是就业工作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扎根理论,研究发现考研落榜毕业生面临成本高昂与略显仓促的就业时机之困,校招缺位与网招失序的就业渠道之困,挫败与焦虑交织的就业心态之困,技巧欠缺与储备不足的就业技能之困,坚持再次考研与转战求职的就业选择之困。借鉴工作搜寻理论,研究发现考研落榜毕业生就业困境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认知偏误、制度脱嵌、支持有限、负向诱导等,需从观念重塑、筑牢保障、强...

“云班”能够振兴县中吗?——基于全国七省多县中的调查————作者:刘善彤;

摘要:近年来,兴办“云班”以振兴县中、为县中学子谋出路的做法,已在全国形成热潮。基于对全国七省多县中的调研发现,“云班热”的核心原因是超级中学、县中与地方政府三方利益的交织与驱动。“云班热”并未成为广大县中学子的福音,反而暴露出诸多风险与意外后果。比如,云班作为稀缺资源,仅面向少数尖子生,缺乏普惠性;县中学子“在云端”学习出现严重两极分化;高昂费用加重了县中学子的家庭负担等。县中学子始终应是县域教育的核...

政策驱动、实践赋能与理论自觉:新时代中国青年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三维建构————作者:刘宇轩;刘庆帅;

摘要:本文探讨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研究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出了政策驱动、实践赋能与理论自觉三维建构的框架。文章首先分析了现有青年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局限,尤其是在全球化和西方现代化框架下,如何限制了对中国青年群体多样性和主体性的理解。其次,阐明了国家政策在青年研究中的作用,强调青年研究应关注本土经验与社会实践。最后,讨论了理论自觉在青年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在全球学术环境中,青年研究应探索适应本土需求的理论框架...

“身”活何以整合“生”活?——青年健身教练的劳动实践与身体自主————作者:万仞雪;任叙昂;

摘要:立足“活生生的身体”这一概念,本文以健身教练的劳动为例,反思以往身体劳动研究中的工作-生活二元对立逻辑。在劳动实践中,身体是具备日常性和联结性的能动主体。首先,健身教练的劳动过程是其将习得的身体感——一系列对肌肉的控制与感受的规则与消费者体验和共享的过程;其次,习得的身体感并不局限于劳动情境,而是嵌入连续而具体的日常情境之中的生活方式。健身教练基于共享的生活方式增进了与学员间溢出商业逻辑的互动,从...

“舒适社交”:城市“空巢青年”新型社交模式探析————作者:刘心怡;

摘要:青年的境遇和发展关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空巢青年”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出现并得到关注。文章聚焦“空巢青年”群体“独”的境遇与社会参与、人际关系重建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梳理了其在离开熟人社会、流动到大城市后重新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提炼享受独处、临时型、伙伴型和亲密型四种社会关系类型并进行分析。认为该群体基于不同社交需求、通过不同社交行动方式完成了社会关系重构,并...

县中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学校参与机制————作者:王旭清;

摘要:不同于家庭及其所处环境的解释,本研究从学校参与的角度分析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的过程机制。研究发现,农村学生求学过程中的流动性、低开发性、独立性和弱支持性,导致其在学习习惯养成、学习能力开发、学习动力激活与学业信念维系上都存在相对劣势。面对上述劣势,县中成为农村学生学业成就获得过程中关键的弥补机制。其中,制度控制成为学习行为的重塑机制;基础弥补成为学习能力的发掘机制;社会化嵌入成为学习动力的激活机制...

制造景观生活:返乡青年短视频直播的数字呈现与意义建构————作者:罗昊;季卫兵;

摘要:通过对浙江省A县的田野调查,从景观理论切入分析了返乡青年短视频直播的内容营造过程和数字展演策略,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一实践对青年个体生命历程的多重意义。研究发现,返乡青年虽然基本以乡村主题作为直播风格,但在内容供给上并不完全是对真实乡村图景的直接呈现,而是通过现实借景、放大尺度和包装叙事等营造策略对乡村日常生活进行人为建构,形成“拟态”乡村景观。立足返乡青年的主体性视角,其短视频直播实践虽然无法在社...

青年女性回流与家庭经营危机——基于陪读妈妈的经验分析————作者:李永萍;崔盼盼;

摘要:近年来,青年女性返乡陪读现象在中西部农村愈益普遍。基于在多地农村的实地调研,聚焦于返乡青年女性的生活世界,分析其在返乡陪读过程中的多重压力来源及其压力应对路径。返乡陪读的青年女性回归家庭生活,在母职实践中面临亲子互动失衡、代际共育失调和自我价值危机等多重压力,处于家庭压力的旋涡。为了缓解压力以更好推动母职实践,青年女性从亲子关系、代际关系和“做自己”等三个层面积极调适,以跳出家庭压力的旋涡,在个体...

身体社会化: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实践逻辑————作者:郑永君;李春雨;

摘要: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日益常态化,并呈现一定的群体特征。本研究基于身体与消费关系的理论视角,建构身体消费社会化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搜集资料,探讨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实践逻辑。规范塑造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外在逻辑,自我呈现是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的内生逻辑。身体社会化由规范塑造中的显性身体社会化和自我呈现中的隐性身体社会化共同形塑。女大学生化妆品消费行为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约束,从“自然身...

平台经济下青年新业态劳动选择困境研究————作者:温欣;王玉香;

摘要:平台流量组织规则下劳动选择产生了分化,形成了新的劳动形态,面对经济、文化、他人及自我等劳动承认的复杂性冲突,青年面临着劳动选择的困境。新业态青年劳动选择的困境是“去组织化”劳动关系变迁的结果,也是平台流量的组织化、控制化的产物,是平台劳动组织下劳动形态内部张力和外部壁垒给青年劳动选择带来的困惑与障碍。充分理解青年在平台经济中新业态分化下的主体复杂心态,应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心理与社会...

以“共同进步”之名:契约导向型打卡中的优绩信念再生产————作者:谭小荷;孙艺卓;

摘要:网络打卡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一种重要媒介实践。契约打卡作为一种由平台技术加持的监督机制,对朋辈关系起到连接、选择和过滤的作用,激发了社会比较,并加剧了人际关系的效用化。优绩主义既是契约打卡的深层动因,也通过打卡-监督这一日常情境,将绩效导向的评价体系与人际交往方式自然化,从而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导向了一种意义贫困与交往异化的新境况。通过将打卡行为及其意义嵌入人际交往、新媒体技术和优绩主义的复杂关系之...

技术治理视阈下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政策分析——基于2004—2024年的国家政策文本————作者:冯嫄;高慧军;

摘要:文章基于技术治理的角度,构建“政策工具-政策作用机制”的二维分析框架,对我国2004年至2024年颁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技术治理相关政策文本进行系统分析,纵向考察政策演进脉络、横向解析政策主题及分布特征,进而挖掘政策的实施要点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技术治理相关政策以部门规范性文件为主,运用行政手段进行阶段式推动仍是主要施策方式。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呈现结...

年轻个体自我认知的主观老年起点探究——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观察————作者:常园青;陈子卓;张昕;陆杰华;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预期寿命的延长,老年起始阶段的定义亟须重新审视。当前关于个体如何主观定义老年起点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用户的文本数据,运用词频分析、基于词典的态度和心理过程分析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人工编码与大语言模型ChatGPT-o1,探讨用户对老年起点的主观定义。研究发现,微博用户对老年起点的界定超越了具体年龄,涉及健康与功能、社会认知、社会角色等多方面。人工编码共识...

圈层“内卷”: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及其生成逻辑————作者:梁伟;陈锋;

摘要:文章从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入手,以优绩主义为分析视角,探讨大学生学习困境的表现形式、实践影响及其生成逻辑。研究发现,Z世代大学生的学习困境表现为圈层“内卷”。结合实践来看,圈层“内卷”本质上是优绩主义持续形塑的结果:一方面,优绩主义通过教育评价体系的锚定机制,构造出大学生圈层“内卷”的制度结构;另一方面,优绩主义借助互联网媒介的催化机制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大学生的圈层“内卷”提供了推动力。...

谁形塑了优绩主义感知?——优绩主义在中国情境中的实证验证————作者:李佳丽;郑润廷;聂倩;

摘要:研究采用CFPS 2010年与2020年数据,结合宏观环境变量,分析形塑优绩主义感知的结构性因素,进而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绩主义。研究结果表明:在2010年—2020年间,我国民众对努力与聪明才智等优绩主义因素在成功中的重要性信念逐渐增强;我国的优绩主义具有教育性而非单纯的经济性;在中国语境下,冲突激活理论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和职业稳定性差异上,而非收入与教育水平等差异上

  中国青年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奔跑的辣椒酱

    投杂志2个月,一直没有邮箱回复,后面打过电话让等,3个月之后,就打编辑部电话,中间没有人接,后面再打,有人接了,让继续等,当了解时间后,就问了题目,帮查了,没有进初审,继续加油吧。

    2024-10-31 12:31
  • zhaohhhh

    投稿两个月了,期间一直打电话发邮件公众号后台询问审稿状态,都没有回复,今天随便又打了一下结果接通了,估计是碰上了编辑值班接打电话的时间,问了一下说没有采用。这本期刊看着好投但其实也有点难度。

    2024-09-10 09:58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前几天刚投,记录一下

    2024-09-08 13:58
  • Yangming_ak

    6月18号投稿的,没有任何回复。有相同时间的可以通通气吗

    2024-07-29 17:37
  • zhaohhhh

    投稿是因为觉得这个期刊比较快,官方通告说一个半月就可以询问结果。前年4月投递的,一个半月后打电话给编辑发现被录用了,6月编辑加我微信,修改格式,7月就发出来了。

    2024-06-22 15:18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中国青年研究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