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昌都市交通区位变迁的人类学考察————作者:公秋旦次;
摘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道路的修筑或变迁,会给一个村落、一座城市乃至一片区域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影响。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表明:西藏和平解放之前,川、滇入藏的古道经过的昌都成为“汉藏金桥”重镇;1950年公路通车后,昌都再一次成为进出西藏的必经之地,享受了现代公路带来的红利;2000年以来,随着贡嘎机场的扩建和青藏铁路的通车,昌都市在西藏的区位优势逐渐下降,变成了“遥远”“路险”“物...
西藏推进产业生态化的价值意蕴、水平测度与路径选择————作者:郑应友;
摘要: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研究西藏产业生态化问题,对于促进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产业生态化是突显西藏当前鲜明的时代性、战略地位的特殊性以及保证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旨归。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2011—2021年为面板数据,借用熵权法测度西藏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产业生态化总体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增长率总体...
十三世达赖入京觐见期间中央赏赐礼品考述——以新发现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中心————作者:尼玛仓觉;旦增拉姆;卓玛次仁;
摘要:清末年间,十三世达赖入京朝觐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西藏博物馆馆藏中新发现的1904—1908年间清中央政府赏赐十三世达赖的礼品,反映了清末中央政府对十三世达赖实施的怀柔策略,更是清廷对十三世达赖北上及进京朝觐期间采取的政治举措的重要历史实证。这些赏赐品以中央赏赐的政治行为模式为路径,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载体,在强化西藏地方对祖国情感认同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交流...
论新出唐代涉蕃墓志的史料价值————作者:严寅春;薛婧;
摘要:新出唐代墓志是唐代文史研究的渊薮,涉及吐蕃及唐蕃关系的新材料,被学者广泛重视,为吐蕃史、唐蕃关系研究提供新的佐证。这些新材料,全景式地展示了入唐吐蕃人的生活变迁、唐人眼中的吐蕃风土人情、唐蕃间的交聘往来以及唐蕃间的军事冲突,多为传世文献所不及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史料价值。新出唐代涉蕃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补充唐蕃关系研究的史料体系,对了解唐蕃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民国《西藏志》的编纂及其所体现的大一统思想————作者:余洋;
摘要:陈观浔编纂的《西藏志》是民国时期优秀的西藏方志著作。陈观浔曾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熟习经史考证之学,有经世致用的情怀。受宋育仁邀请参与重修《四川通志》时,陈观浔负责“艺文”和“西藏”部分的编纂。四川省志载西藏,是清代的传统。受宋育仁重视社稷民生的修志观念影响,面对清末以来西藏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陈观浔编纂《西藏志》时,严格材料取舍,精心谋篇布局,着力阐述西藏地方与中原在地理、文化上的一体关系,坚决反...
论四世班禅对17世纪西藏宗教界的品德示范作用————作者:达瓦;
摘要:“品德上能服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对宗教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四条标准”之一,是杰出宗教人士赢得信教群众信赖、助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四世班禅深受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拥护和敬仰,在爱国爱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为宗教界树立了榜样。纵观其一生,他始终做到谦虚谨慎、生活俭朴,严守清规戒律,关心百姓疾苦。四世班禅的这一系列优秀品格,是17世纪西藏地方...
和硕特汗与青海洪台吉权力关系考述————作者:乌仁图雅;乌云毕力格;
摘要:明末清初,和硕特汗廷统一青藏高原,为日后清朝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据清朝内秘书院与内阁蒙古堂的蒙古文档案等可靠史料可知,和硕特汗廷的权力结构不是“二极”式,和硕特汗是其最高统治者,青海洪台吉是听命于和硕特汗的青海总管。和硕特汗廷通过以洪台吉为首的八台吉会盟管理模式协调其政治、军事与经济活动。和硕特汗廷自顾实汗开始受清朝中央政府的封号,并与其保持密切合作,在清朝管理青藏高原过程中发挥了正面的、...
寺院大法台与16—18世纪甘青社会权力结构的演变————作者:屈斌;
摘要:明清时期,甘青地区寺院大法台在地方社会权力结构演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明代中叶以降,因茶马制度的变迁,地方人群积极结纳“番寺”“番僧”参与其中,有力推动了寺院大法台制度的确立。在此过程中,大法台的行动深受地方利益影响,大多由熟悉并代表地方利益的僧侣担任。明末清初,随着格鲁派与和硕特部势力的强势崛起,寺院在寺—族联合体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寺院大法台的选拔开始倾向于那些从西藏研习佛法后归来的学者,为获...
雍正帝敕建惠远庙研究————作者:王小杰;陈玮;
摘要:始建于雍正七年的惠远庙,在雍正八年至十三年因七世达赖驻锡而闻名于世。雍正帝敕建此庙,是为了使七世达赖远离西藏地方的内部斗争和准噶尔蒙古的侵扰,强化对康区及西藏的管理,推动格鲁派在康区的进一步传播。雍正帝下令按照哲蚌寺的式样修建惠远庙,但惠远庙的建筑形态与哲蚌寺并不一致。惠远庙实际上是在中原官式建筑建造思想指导下建成的格鲁派寺庙。雍正帝强调仿照哲蚌寺式样,是在表明对七世达赖的尊崇以及地位的肯定。惠远...
藏传佛教神灵信仰本土化研究——以介氏家族护法神为中心————作者:王诗晴;
摘要: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有关夏鲁寺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关于夏鲁寺介氏家族护法神红色梃杖护法的研究却鲜有学者涉猎,亦未有专论对《吉祥夏鲁金殿之主介氏世系》《后藏志》等藏文文献中记载的这一后弘初期流行的护法神进行集中审视。后世文本和图像中显露出的红色梃杖护法的西藏本土特质,充分展示了其由西藏本地护法神被佛教大黑天神融摄的过程,是藏传佛教神系扩充、本土化进程中容纳本地护法神的重要例证。上述两处藏文文...
霍巍
摘要:<正>霍巍,河北邢台人,四川大学杰出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
夏格旺堆
摘要:<正>夏格旺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三级研究馆员、副所长。200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领队证书。1997—2012年,任西藏博物馆助理馆员、馆员、副研究馆员;2012—2016年任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考古室副主任、主任;2017年8月始,任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2020年任研究馆员
承德普乐寺与乾隆帝治国思想——兼论汉藏文化交流————作者:包苏日娜;
摘要: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践范式。另外,该寺中由果莽呼图克图主持的胜乐金刚主题诵经仪式,反映了皇家寺庙举行藏传佛教诵经仪轨的具体面貌及体系,并使其成为王朝化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实践,进一步凸显...
清代写本《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的史料价值研究————作者:董晓荣;忠布它;
摘要:察哈尔格西·罗桑楚臣用蒙古文撰写的《额尔德尼吐希庙青史》是清代为数不多的珍贵寺志文献之一,篇幅宏大、内容丰富,记载了元明清以来蒙、藏、满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民族、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准确、详细地呈现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填补了其他文种史料文献记载的不足,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该寺志为元朝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清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关系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元、明、清时期...
投稿须知
摘要:<正>一、标题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题名中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符、字符、代号、结构式和公式。二、文章作者投稿时请将作者信息全部置于文末,文中不要透露作者信息。三、关键词和摘要每篇文章应给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用分号隔开;摘要不少于300字,并给出对应的英文。四、基金项目请将基金项目、编号置于文章首页脚注。每篇文章至多可带两个基金项目,且与文章内容相关
西藏亚东关“印茶入藏”问题研究————作者:赵国栋;喜饶尼玛;
摘要:“印茶入藏”现象是亚东关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该现象呈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吊诡之处。贸易和税收的经济分析在理解亚东关问题上存在局限性,某些重要信息由此被掩盖。从政治经济史视角把微观史研究和宏观大历史研究相融合,是理解和阐释亚东关“印茶入藏”问题的正确方法。英印看似“主动放弃”,但“印茶入藏”现象暴露出一个事实:亚东关“印茶入藏”的角色和命运是殖民主义整体运作逻辑的产物。亚东关“印茶入藏”背后的阴谋生...
西藏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路径————作者:邢永民;侯希文;
摘要:发展红色旅游是红色信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红色档案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地成为新时代推进西藏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资源基础。在时间维度上的西藏红色档案资源,不仅形成了拓展层、核心层和生长层等多层级的生发路径与内涵特质,而且具有地方性、主题性、动态性和跨域性等多维特征。基于红色旅游发展语境中的西藏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以兼具国家视野与地方视角为统领,坚守红色档案的政治底色,实现其传承...
“部会之争”与抗战时期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的统一————作者:沈杰;
摘要: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成立,开始筹谋全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教育部蒙藏教育司与执掌蒙藏兴革事项的蒙藏委员会在蒙藏教育事业上存在职能重叠,双方围绕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纷争。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边疆教育地位的上升,“部会之争”日益公开化和白热化。经过多方集中讨论和国民党高层的综合考量,1941年11月,国民政府颁发《边地青年教育及其人事行政实施纲领》,正式确立教...
美丽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的实践————作者:黄承梁;王娜;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出了融合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立足世界大生态、全国大环境,牢牢把握拥有大江河大湖泊、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雪山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强美丽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打造成绩斐然。新时代新征程,...
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砥定、内涵要义与实践进路————作者:余志坤;普布次仁;
摘要: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基于边疆及各民族视角审视中华文明,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来看,边疆区域融入国家疆域,生成了中华文明的存续空间;边疆地区进行开发治理,促进了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边疆政权坚持中华认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凝聚一体;边疆与中原双向互动,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交融格局;边疆地域扼守内外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第二个...
西藏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2月6号邮箱投稿,系统应该是个僵尸系统,之后一直没有消息,也没有电话联系过,本来以为石沉大海了,结果5月31号收到录用通知,一个女编辑打电话过来说了一些修改事宜,小幅度修改,目前等待出刊中,应该安排到第四期了。总体来说,因为是邮箱投稿,看不到流程,中间没有任何反馈,但是最后直接录取了,编辑态度也很好。
2022-09-15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