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0:05:12

西藏研究

西藏研究

CSSCI北大核心

Tibetan Studies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复合影响因子:0.467
综合影响因子:0.300
邮发:68-7
官网:http://www.xizangyjzz.cn/
平均出版时滞:139.0090

  西藏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美丽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西藏的实践————作者:黄承梁;王娜;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人类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就西藏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提出了融合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立足世界大生态、全国大环境,牢牢把握拥有大江河大湖泊、大草原大湿地、大森林大雪山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强美丽西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打造成绩斐然。新时代新征程,...

“部会之争”与抗战时期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的统一————作者:沈杰;

摘要: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成立,开始筹谋全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教育部蒙藏教育司与执掌蒙藏兴革事项的蒙藏委员会在蒙藏教育事业上存在职能重叠,双方围绕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纷争。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边疆教育地位的上升,“部会之争”日益公开化和白热化。经过多方集中讨论和国民党高层的综合考量,1941年11月,国民政府颁发《边地青年教育及其人事行政实施纲领》,正式确立教...

西藏亚东关“印茶入藏”问题研究————作者:赵国栋;喜饶尼玛;

摘要:“印茶入藏”现象是亚东关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问题,该现象呈现出令人难以理解的吊诡之处。贸易和税收的经济分析在理解亚东关问题上存在局限性,某些重要信息由此被掩盖。从政治经济史视角把微观史研究和宏观大历史研究相融合,是理解和阐释亚东关“印茶入藏”问题的正确方法。英印看似“主动放弃”,但“印茶入藏”现象暴露出一个事实:亚东关“印茶入藏”的角色和命运是殖民主义整体运作逻辑的产物。亚东关“印茶入藏”背后的阴谋生...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成都藏族流动人口城市化研究————作者:徐百永;李雨忆;

摘要:藏餐饮经济是藏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主要经济行为之一。作为藏族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藏餐饮不仅是探究藏族社会和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其变迁更是藏族流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表象之一。成都武侯祠藏餐饮在城市现代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以家族经营为核心、以藏族流动人口消费为主并不断扩展至城市其他群体的特色经济。同时,城市多元环境使其在保留藏餐饮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城市其他群体的交往互动中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成都...

班班多杰

摘要:<正>班班多杰,男,1952年生,藏族,青海湟中人,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哲学与宗教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涉藏问题特聘专家,曾任第十三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入选北京市首届“百人理论工程”,荣获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曾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高校育人标兵,2014年被评为全国第五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权威期...

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砥定、内涵要义与实践进路————作者:余志坤;普布次仁;

摘要: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基于边疆及各民族视角审视中华文明,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来看,边疆区域融入国家疆域,生成了中华文明的存续空间;边疆地区进行开发治理,促进了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边疆政权坚持中华认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凝聚一体;边疆与中原双向互动,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交融格局;边疆地域扼守内外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第二个...

神山军镇和佛教控制:吐蕃统治于阗的方式————作者:魏玉镯;陆离;

摘要:在与唐朝几番争夺后,于阗最终被吐蕃攻陷。吐蕃对于阗的统治以军事征服为前提,整个于阗处于以神山军镇为核心的严密控制下。于阗国王的保留既是吐蕃在其被征服地区的通常做法,也与吐蕃在佛教层面加强对于阗的控制有关。这意味着于阗在政治、宗教上附属于吐蕃。于阗官员在日常政务运作中要接受神山军镇的领导。在吐蕃统治时期,于阗地区基层组织实行一种与吐蕃本土制度相混合的制度,且受到吐蕃官员的控制。与吐谷浑因独特的地理位...

从人类学本体论转向视角探讨时轮历宇宙结构————作者:拉毛吉;

摘要:人类学、社会学应现代性而诞生。过去与现代、自然与文化、人与物成为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在哲学领域,从康德到黑格尔,再到现象学家和后现代主义学者都试图弥补主客体之间的沟壑,符号学家也曾尝试抛弃主客两极来解决这一困境。然而,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符号学家都进一步加深了主客体之间的距离,加剧了自然与文化、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分离。时至今日,人类学本体论转向,跳出以人为主体的视阈,尝试解决长久以来主客体之间形成的二元...

西藏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路径————作者:邢永民;侯希文;

摘要:发展红色旅游是红色信息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红色档案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地成为新时代推进西藏红色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资源基础。在时间维度上的西藏红色档案资源,不仅形成了拓展层、核心层和生长层等多层级的生发路径与内涵特质,而且具有地方性、主题性、动态性和跨域性等多维特征。基于红色旅游发展语境中的西藏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以兼具国家视野与地方视角为统领,坚守红色档案的政治底色,实现其传承...

传世经典与汉藏交流:新近发现的《法显传》藏译本研究————作者:看本加;夸新木加;

摘要:《法显传》藏译本由蒙古族高僧洛桑达央以汉文《历游天竺记》为蓝本,并参考蒙古文、外文等多种文本,于1918年翻译而成。藏译本由序言、正文、跋文三部分组成,正文有40章,并有52条注释。通过比对汉藏文本发现,藏译本忠实原文,表达通顺,极具风格,质量上乘,但也存在对部分原文理解不够、缺译、增译等问题。此藏译本也是继《大唐西域记》之后又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藏译,对汉藏佛教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双重边缘性及流动性构建的空间凝聚力: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作者:陈红;乌尼尔;

摘要:社会空间的理论转向有利于从群际交往角度探讨历史的空间。长时段的历史进程蕴含复杂、多维的社会关系,能够赋予区域社会更高层次的论说维度。已有研究认为历史包含的关系结构是空间力量的来源。历史的空间结构塑造区域空间性并使其长期保持特定的空间特征。由此,去考察羌塘社会历史时发现,在线性时间下并非单纯的史事堆砌,羌塘社会空间因其高流动性而保持了双重边缘性特征,并表现为羌塘社会的霍尔情结。这是解释羌塘区域社会空...

郭克范

摘要:<正>郭克范,男,1968年生,湖南人,1986年至1990年就读于云南大学生物系。1990年至1995年在西藏扎囊县工作,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1995年至1998年在西藏山南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任业务科科长。1998年至今在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从事社科研究工作,2010年被聘任为研究员。曾获西藏自治区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西藏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

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调查研究————作者:吉毛措;

摘要: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群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勒乌镇金马坪村,共计约38处110幅,分别由5组苯教《母续》之八大寒尸林、12幅摩崖造像和5组石刻文字组成。在对这一百多幅石刻图像进行详细分类、分布标识、翻译和深入解读后,发现该摩崖石刻群完整地呈现了苯教大圆满部的《阿赤》《央泽隆钦》和《象雄耳传》三大体系的相关内容,有助于推断苯教《母续》教法在嘉绒地区的传播年代。金川勒乌苯教摩崖石刻群具有历...

《庆友譬喻》的版本、内容及影响研究——兼论早期汉藏佛教交流————作者:张凯;

摘要:从玄奘本《法住记》在唐代吐蕃时期敦煌地区的流布,结合西藏地区佛教发展的客观环境与罗汉图像的传入时间,可以推定《庆友譬喻》是在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被译出,其译本来源正是玄奘本《法住记》。相较于《法住记》,《庆友譬喻》弱化了“净土观念”和“果报观念”相关内容,增加了修行实践方面的阐述,扩充了西藏地方对大乘空性佛典的理解,将《法住记》改造成一部具有藏传佛教色彩的有关罗汉信仰的典籍,此典籍对西藏佛教后弘期...

数字技术赋能西藏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探析————作者:张婧琳;商继政;

摘要: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近年来西藏社区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难题。西藏社区治理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快转变社区数字治理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互联共享弥合数字鸿沟,增强法治意识,强化社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数字素养和能力,加强社区数字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赋能模式和...

金民卿

摘要:<正>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监委特约监察员,全国党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马工程”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

铸就译者风范 沟通汉藏文化——以刘立千翻译实践为例————作者:央宗;

摘要:刘立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翻译家,毕生致力于藏汉翻译和藏学研究事业,以精深的藏传佛教理论功底和汉藏语文水平、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翻译了藏族历史、文学、宗教领域的重要典籍,为弘扬传播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强藏汉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和团结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刘立千的翻译实践推动了汉藏文化通过经典文本翻译走向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开拓作用。他以翻译经典文本的...

传承与创新:11—12世纪藏传佛教经院教育与量论思想的兴起————作者:尕藏加;

摘要:量论在中华传统文化史和世界逻辑学上均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在藏传佛教研修中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事实上,量论是一种既能培养推理能力又可锻炼智力的学科,被称为探求真理的方法论和知识论。11—12世纪是藏传佛教创新发展时期,除道次第学思想的形成和传播外,量论思想的继承、创新,造就了摄类学的建立,这成为藏传佛教思想发展演进的主要标志,同时反映了这一时期形成具有浓郁本土化特质的经院教育和佛学...

档案所见光绪朝循化厅天花防疫与牛痘局运行————作者:姚三刚;杜常顺;

摘要:晚清时期,西北地区天花肆虐,民不聊生。循化厅地处偏远,医疗条件落后,为扼制天花蔓延,地方政府积极吸收牛痘接种经验,宣传推动循化民间接种牛痘,并采取相应社会救济活动以扼制天花蔓延,有效推动了牛痘接种技术在循化地区的推广。根据循化厅未刊档案,光绪朝前中期,循化地区牛痘接种术的推广主要是由陕甘总督、甘肃善后总局、西宁府等政府部门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光绪朝后期则由循化厅地方士绅积极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协助设置...

浅析女性艺人在西藏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中的作用——以拉萨堆谐和囊玛为例————作者:拉强·珠穆玉妮;

摘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堆谐和囊玛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离不开女性艺人运用各自擅长的表演风格与特点,对其进行的传承与创新。聚焦女性艺人在传承和发展堆谐和囊玛艺术中的角色与地位,对于凸显她们在文化艺术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传统社会中女性艺人受到一定程度的偏见,然而,这些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艺人成就的认可,以及女性艺人在传统音乐传承、创新与文化延续中的深远影响

  西藏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2月6号邮箱投稿,系统应该是个僵尸系统,之后一直没有消息,也没有电话联系过,本来以为石沉大海了,结果5月31号收到录用通知,一个女编辑打电话过来说了一些修改事宜,小幅度修改,目前等待出刊中,应该安排到第四期了。总体来说,因为是邮箱投稿,看不到流程,中间没有任何反馈,但是最后直接录取了,编辑态度也很好。

    2022-09-15 14:11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