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Journal of Beijing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3.661
综合影响因子:2.193
官网:https://www.bai.gov.cn/
主编:尹德挺
平均出版时滞:123.506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谱系与原创性贡献————作者:李宏伟;鲍杨;张二进;

摘要:标识性概念研究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基础与支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一系列重要的标识性概念。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清洁美丽世界”“绿色发展”“生态治理”等标识性核心概念,构建出层次分明、有机统一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标识性概念谱系。这一标识性概念谱系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涵,实现了生态文明...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理论创新与未来展望————作者:贾若祥;窦红涛;党丽娟;

摘要:在深入分析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宏观形势变化的基础上,系统梳理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并从目标、战略、动力、机制、保障五个维度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研究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是系统全面、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内在统一、深深根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的科学理论体系,回答了新形势下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如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怎样保障区域协调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合而不同:“投资于人”导向下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作者:陆杰华;郭荣荣;

摘要:以“投资于人”作为促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利于从实践发展层面破解当前银发经济面临的僵局和困境,亦提供了一个将“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嵌合于老龄政策及充实完善老龄政策工具箱的理念指引。为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投资于人”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双重属性及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正向效应。其次,剖析了我国银发经济承担的时代使命、基本特征及其演变历程的特殊性,并由此论述将“投...

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链上的侵权责任划分————作者:张凌寒;于琳;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价值生成的链条上涉及多方主体,如继续按照传统网络侵权责任认定规则,要求服务提供者承担全部责任将有违公平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链及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应沿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链划分侵权责任,即抓住基础模型开发、系统集成、服务应用三个关键环节,对各环节所涉责任主体分别设置合理的注意义务,基于过错责任展开,针对模型“幻觉”补充适用公平责任。沿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价值链的侵权责任划分区别于传...

国家战略实施中的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概念辨析、协同困境与治理路径————作者:朱荟;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组成,明确其实施路径、提升其治理效能至关重要。从政策协同性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老龄事业与产业的概念生成及其演变历程进行梳理,并明晰了二者的概念边界:老龄事业以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为核心,聚焦于社会公平与基本保障;老龄产业则以市场驱动的经济活动为导向,着重满足多样化需求与推动经济增长。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

高质量发展目标下慈善事业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作者:胡仙芝;

摘要:新时代以来,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慈善事业发展也须形成科学、明确、清晰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及评价标准。通过对国内几个重要的慈善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提出要正确辨别“正发展、不发展与负发展”“高质量发展与低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的关系,依法处理好“大慈善”与“小慈善”、慈善实体空间和慈善数字空间的均衡发展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

法典化背景下地方环境立法的合法性审查————作者:陈海嵩;豆中元;

摘要: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在多个方面对地方环境立法造成深刻影响,需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研究。合法性审查是法典化背景下对地方环境立法进行全面审查、清理的核心内容。实践中,部分地方环境立法存在与上位法冲突、越权、不当限缩等问题,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权限抵触”“规则抵触”“价值抵触”三类情形中的合法性审查标准存在分歧。为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立足于“规范类型识别—审查标准适配”的体系化思路,实现审查资源的精确配置和精细...

数智社工赋能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角色、逻辑与优化————作者:王洛忠;李芸慧;

摘要:在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下,社区在传统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数智社工这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将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升级。数智社工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呈现出治理统筹者、智能推广者、个体链接者角色,形成了四重解释逻辑即实现链接与升级的技术驱动逻辑、形成再造与互构的组织重塑逻辑、发生变迁与修补的环境渗透逻辑以及达成协作与凝聚的主体行动逻辑。未来相关主体要平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避免技术崇拜;...

数字时代科技创新立法体系化:任务、挑战与实现路径————作者:张德淼;王树彬;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催生数字风险新形态的不断增加,科技创新法律必须依靠体系化构建才能与数字创新体系一起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行稳致远。科技创新立法体系化的战略任务应聚焦于规范驱动数字创新体系、促进数字经济释放效能、强化保障数字安全。然而,科技创新立法当前面临着立法机理缺乏数字正义表达、立法内容忽略新质生产力适应、立法范式滞后于科技创新场景生态,以及立法过程对数治实践整合不足的挑战。科技创新立法体系化应以设定权...

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的现实基础、理论机理与路径选择————作者:张平淡;郝时雨;

摘要: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引领作用。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总体上呈同步协同的态势,区域层面上呈由西向东梯度推进格局,产业层面上呈一二三产业渐次提升趋势。我国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数字经济引领绿色低碳转型主要通过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的双向赋能机制、对资源配置格局的重塑机制、对产业优化升级的推动机制发挥作用;路径在于:夯实...

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何以可能?——基于Y基金会的纵向单案例研究————作者:李健;赵伟英;

摘要: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引领的新一代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但对于众多慈善组织而言,如何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尚不清晰。基于动态能力视角,采用纵向单案例分析方法,以Y基金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为例,尝试揭示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过程及其动态能力演进规律。研究发现,慈善组织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建设行动和动态能力相互匹配、协同演进的过程。在筑基阶段,领导者数字敏锐性强化了组织感知能力,是其启动数字化转型...

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探析:以共建“一带一路”为例————作者:保建云;薛锦;

摘要:在当前国际传播秩序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正当其时。共建“一带一路”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诠释中华文化的时代光彩,在平等对话与互鉴包容的紧密结合下彰显中华文化的价值底色,在文明互鉴与文化共荣的互联互动中维护世界文明的多元格局,为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有效载体。共建“一带一路”十余年来,随着多元主体广泛参与并协同发力,在文化领域形成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渠道和卓有成效的交流机制,中华文化国...

数字公益平台监管权的生成逻辑与均衡治理————作者:邓国胜;柳正坤;

摘要:数字时代的快速发展正推动公益慈善生态发生结构性变革。公益平台作为公益价值创造的重要载体,在提升慈善效能的同时衍生出新的监管权责。当前,公益平台的监管权责面临法理基础与规制路径的双重挑战,其根源在于平台兼具市场私主体与公共治理者的双重属性,而现行法律体系尚无法有效回应。从社会需求、行政默认与法律授权等层面,系统证成数字公益平台监管权生成的必然性与正当性,揭示其混合权力属性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剖析“...

安全极限:国家安全学标识性概念的建构————作者:李文良;

摘要:标识性概念的建构,对于推进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安全领域,极限施压随时被祭出,追求绝对安全恶行时而呈现,“安全极限”不断被逼近甚至被突破的危险不断加大。国家安全学基础理论回应这种安全境况有效路径之一,就是构建“安全极限”这一标识性学术概念,揭示安全行为体之间安全结果的有限性,任何突破安全极限的行为,都可能给国家自身安全和国际安全带来极大损害。安全极限是指国家利益特别是核心利益...

商量驱动治理:超大特大城市社会治理创新的海淀探索————作者:李文钊;

摘要:从2023年开始,北京市海淀区开始针对棘手难题在基层探索“大家商量着办”,试图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推动问题在基层商量解决,培育商量的文化和社会资本,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效能。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海淀区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大家商量着办、围着基层转、共建美好家园”四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蕴含了超大特大城市社会治理范式变迁。海淀区有可能通过“...

韧性数字社会: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作者:詹承豫;徐培洋;

摘要:数字社会在充分利用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时,面对各类重大风险及扰动冲击还需统筹发展和安全,这要求以韧性数字社会为核心抓手构建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面对风险的多变形态、放大效应和交互过程,韧性在数字社会建设中可通过映射、纾宽和对冲三重机制发挥作用。基于系统韧性的理念,数字社会建设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实现主动韧性、开放韧性与全过程韧性三个维度的有机统一。具体来看,主动韧性维度要求以高新数...

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效能评价:基于五维协同要素与价值导向————作者:张树华;邵宏伟;

摘要:随着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张,其治理复杂度呈指数级增长,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挑战,需要构建科学治理效能评价体系来破解当前超大特大城市治理效能衰减的困境,以助力超大特大城市治理范式转型。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结合新时代数智技术发展新趋势,融入“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整合多中心理论,构建了以治理主体多元性、治理制度公正性、治理工具创新性、治理过程安全性和治理结果包容性为核心要素的“五维协同”评价框架。...

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基本内涵与实现路径————作者:王德蓉;

摘要: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的要求,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四方面:一是全球资源配置新优势,二是营商环境新优势,三是开放创新生态新优势,四是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与标准制定新优势。要深刻领会改革与开放的深层逻辑和内在统一性,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的重要部署,...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进路论析————作者:张正光;洪帆;

摘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其发展环节呈现出“理论基点—转化中介—生成形态”的逻辑进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点需要明确概念共识,其作为实践经验的理论化工具、知识体系的基础性表达与文化精神的学理化承载,奠定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与思想根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转化中介要求实现话语创新,以立足本来焕发话语内生引领力,以吸收外来锻造理论内化重塑力,以面向未来拓...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超大城市治理的理论维度与实践逻辑——基于北京市接诉即办改革研究————作者:王阳亮;李熠;

摘要:超大城市治理水平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前超大城市治理改革着力在完善面向巨量人口的基层治理体制、优化灵敏回应市民需要的城市政策机制与提升适应数智技术快速迭代的治理能力三个方面,在理论上有着价值、制度、方法、路径四个维度。北京接诉即办改革善用科技赋能,以人民呼声、人民需要为根本目标,形成了以党的领导为核心,基层民主、群众路线、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新型治理体系,探索出了超大城市...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北京行政学院学报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