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最新期刊目录
虚荣与自负——现代政府的两种情感动力————作者:葛耘娜;
摘要:孟德斯鸠对政体问题的重述,构成了从古典政治哲学到现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转折。在政体分类的基础上,他还阐发了现代政府驱动公民投身政治生活的情感动力。他敏锐地意识到,传统君主制和古典共和制的情感动力已经失效,而英国所代表的以自由为直接目标的政府其背后的情感动力正在成为主流。本文探讨了“虚荣”与“自负”这两种情感动力的来源与关系,着重分析了孟德斯鸠对它们进行两次区分的不同意涵,并阐释这一思想从曼德维尔处...
施特劳斯论民主制与德性——以《城邦与人》为中心————作者:范广欣;
摘要:本文考察施特劳斯在《城邦与人》中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研究如何帮助我们理解他有关民主制与德性的理论。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评论,施特劳斯揭示了民主制与德性的关系:民主制不能产生公民德性的关键形式之一——节制,而没有节制就不会有被正确理解的正义、审慎和勇敢。此外,从长远来看,缺乏节制将不可避免地破坏公共精神。对施特劳斯来说,现代民主制在现实中可能比古典民主制更迫切需要节制,因为公民们终日沉浸于他们对私人...
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作者:森格勒;张跃川;
摘要:晚期谢林区分了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否定哲学以理性和概念等关涉事物的纯粹本质,“肯定哲学”则是对否定哲学的补充,既肯定了高于理性的神启,还肯定了低于理性的感性、具体和实存等,但晚期谢林优先强调前者。费尔巴哈在《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驳斥了以谢林为代表的“肯定哲学”试图融合哲学和神学的尝试。他主张揭露哲学和神学的对立,认为“肯定哲学”以理性论证教义的方式恰恰暴露了理性和信仰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费尔巴哈肯定哲学批判的历史贡献————作者:刘森林;
摘要:费尔巴哈1838年看了晚期谢林讲座内容之后撰写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一文,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篇文章对于理解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生与强化,对于把晚期谢林的肯定哲学视为从黑格尔、费尔巴哈到马克思哲学转折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意义。在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积极评价的这篇论文中,费尔巴哈对晚期谢林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积极性高度肯定,认定谢林所谓否定哲学即通常所谓思辨哲学的终结,强调个体性、经验与...
何为历史的“本质常项”?——论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作者:郁欣;
摘要:胡塞尔晚年将历史反思引入哲学自身奠基的方案,开启了现象学历史性奠基的全新路向。随着《危机》中“生活世界”问题性的展开,“历史的先天”问题成为其历史反思的疑难。尽管胡塞尔的历史反思展现出对现实历史的关切和一种理论实践的面向;但囿于现象学的“超越论的本我论”的哲学立场,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无法真正切入现实历史,难以调解“历史的先天”与“历史性”之间的张力。马克思历史唯物论的历史规律性思想恰恰可以为理解和...
康德的实践理性原则及其应用——对建构主义诠释的批判————作者:李科政;
摘要:在康德的伦理学中,实践理性必须与理论理性具有相似的原则与应用方式,否则它们就不是同一个理性的两种应用,而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实践理性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理性推理,即从普遍的东西(共相)出发对特殊的东西(殊相)的先天规定。根据康德的论述,假言命令式的原则是一个假言的理性推理的大前提,但他没有按照一个定言的理性推理的大前提的形式来表述定言命令式的原则,这引发了诸多误解。以约翰·罗尔斯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把定言...
权利的自我实现之路——理解黑格尔法哲学的一种新尝试————作者:黄涛;
摘要:当下有关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研究,或是从伦理学角度切入,或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切入,且多聚焦于特定命题,如道德、市民社会或国家等,体系性的研究阙如,罕有研究从法哲学角度切入,将其建构成为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法哲学体系。《法哲学原理》是现代法哲学的经典,它呈现为一个权利体系。黑格尔的法哲学在本质上是权利的自我实现,在权利的自我实现过程中,呈现出权利形态的动态发展,《法哲学原理》的三部分因此可还原为三种基...
朱子论“始祖”————作者:黄永其;
摘要:朱子的始祖理论涉及官方典礼与民间宗族两个层面,其实质是《西铭解》义理的制度形态。在官方典礼层面,朱子主张于太祖之上另立始祖,其理论意义是通过血缘谱系的上推来建立同天道的联系,以此确立公天下的政治原则。在民间层面,朱子极为强调始祖之祭的敬宗收族、收摄人心的作用,但鉴于传统的尊卑秩次,则又屡屡以士庶祭始祖为僭越。这一理论随后在明代的礼制实践中充分展现了其延展空间。始祖之祭在官方层面无以为继,却在民间宗...
现代哲学与现代化——《现代哲学》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摘要:<正>2025年7月5日,《现代哲学》创刊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举办。本次研讨会以“现代哲学与现代化”为主题,聚焦哲学学科前沿动态与学术交流平台的时代使命,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一、开幕式本次研讨会开幕式由《现代哲学》主编、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暨马哲所所长、广东哲学学会会长张伟主持,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杨清华,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祛弊与开新——朱子的《春秋》观发微————作者:刘俊;
摘要:朱子在《春秋》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终生不注《春秋》却在后世形成影响巨大的宗朱的《春秋》学派,这既与其卓绝的理学地位息息相关,也与其别具一格的《春秋》观密不可分。朱子的《春秋》观主要表现在《春秋》为史、“义理”解《春秋》、依违《程传》与《胡传》和勿治《春秋》,这是其经学理学化理念的细致体现,也是其先经后史主张的具体落实,不仅有祛除《春秋》学研究的流弊之效,也有开拓《春秋》学研究面向的重要价...
究竟什么是谢林的“肯定哲学”——从费尔巴哈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出发————作者:王丁;
摘要:在费尔巴哈写于1838年的《对“肯定哲学”的批判》中,借着他对谢林追随者及其本人的批判,谢林晚期哲学中的几个根本性的结构问题得到清晰呈现,即理性的自身奠基问题、超越性和内在性问题、个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借由费尔巴哈给出的问题关节,通过回顾谢林本人的直接论述,可以从中得到一个再考察谢林晚期哲学根本体系结构和旨趣的问题链。而从晚期德国古典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间时期的复杂星丛,可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得...
陈云“十五字诀”的思想逻辑及新时代启示————作者:江烜;
摘要:陈云是“十五字诀”的发明者,其一生都在践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人生信条。“十五字诀”发轫于陈云学习革命理论时的方法自觉,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完善于改革开放道路的哲学思考。从内容体系上看,“十五字诀”的核心在于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前九个字是唯物论”,重在形塑党员干部的正确观念,抵御错误思想的侵蚀;“后六个字是辩证法”,重在发挥民主集中制优势,群策...
实现共同富裕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作者:吴昊天;
摘要: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的基本价值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最核心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重要实践证明,能够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特质,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生命力
恒变与互动——歌德《色彩论》及其色彩实验简析————作者:周钦珊;
摘要:《色彩论》是歌德在色彩学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理论卷是整部著作的精华,集中体现了歌德的色彩自然观和美学观。歌德的色彩研究以感官之眼所见的事实为理论依据和研究的立足点,强调光、色和视觉器官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丰富细腻的实地观察和实验设计,论证光、介质和感官色彩的互动关系和原理,将肉眼所见的色彩视为光、色与视觉器官互动的结果。歌德的色彩实验是其色彩理论的客观论证,色彩实验插图的设计和视觉呈现方式直观而...
人物、有无、功效——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首章义理疏释————作者:杨少涵;
摘要: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中庸》首章总体上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即人物、有无、功效。“人物”问题即性、道、教三个概念是兼人物而言还是专言人而不兼乎物。程、朱主张前者,船山主张后者。“有无”问题即不睹不闻是否为完全空白的“须臾之顷”,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是否为纯粹虚无的“一念不生”。船山对此持完全否定的拒斥态度,认定不睹不闻与未发之中皆为有而非无。“功效”问题即“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以功言还是以效言。船山...
通三统与王鲁——董仲舒与何休之异同研究————作者:郭晓东;
摘要:“通三统”说是《公羊》学的核心义理,在汉代董仲舒与何休那里得到全面的阐释。董仲舒与何休的“通三统”说在某些细节上有不同的表述,但在核心义理层面上则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不论是从《春秋》“存三正”来论证“三统”之可通,还是根据“通三统”的原理进一步阐发黜周、王鲁,以《春秋》当新王等观点。对于董、何而言,“通三统”关注的不仅是时王之一统去通前两代王者的两统,更关注的是《春秋》如何作为“新王”去拨乱反正,...
朱子理气哲学新探——基于“生生”的视域————作者:李毅;
摘要:“生生”不仅意味着变化,而且意味着“向生而变”。朱子哲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一套生生哲学:其核心概念“理”实质上是“生生之理”,“气”也是“生生之气”。朱子认为天地万物无不具有自己的生生根据,其“不离不杂”命题意在强调生生根据和生生现象不可分离同时不可混淆;其“理与气合”之说则强调被生者从化生者那里不仅得到了自己的形体,而且继承了生生原则。在生生的视域下,朱子“理气先后”命题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容纳时间...
从社会关系到社会形式——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批判性维度研究————作者:邵发军;
摘要: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的本质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基于新唯物主义的革命的实践性批判的根本性要求,马克思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人的本质与对一定的社会形式的现实的本质批判相关联,并在社会形式这一“束缚”与“界限”所给予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中,有原则高度地批判性追问给予人的本质的现实性基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把“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表征人的解放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未来的社会形式,作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挑战与应对中重构世界历史的新型叙事————作者:程华;
摘要: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数字信息化的空前发展,全球性的冲击与挑战也相互缠绕、叠加交织,人类社会在相互交融与合作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类意义”的共同命运。在世界历史发展新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传统的民族国家叙事转向全球共同体叙事,内蕴世界历史发展主体的整体性和人民性意涵,促进各国从冲突转向合作,从单一文明叙事转向多元文明叙事;以“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折射出中国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
马克思《资本论》对“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作者:王峰明;
摘要:拜物教是基于现实中人与物的关系的颠倒而产生的一种颠倒的观念或歪曲的意识。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三位一体公式的批判,包含了对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等拜物教形式的批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一方面,三位一体公式不仅曲解了资本、土地和劳动的本质规定及其关系,而且曲解了利息、地租、工资的本质规定及其来源,所以陷入主观错觉之中难以自拔。另一方面,错觉因背后的客观假象而生发,资本主义世界本身就是...
现代哲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