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哲学最新期刊目录
关于马克思劳动实践范畴的两个问题————作者:安启念;
摘要:劳动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以自由自觉为特征的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从人的生理构造以及人类生存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出发,对人为什么必需从事劳动活动做了解释,这是马克思对自己劳动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思想从自然科学角度做出的说明。这一说明把马克思与其他讨论人的本质问题的哲学家区别开来,使他的思想具有可靠的科学依据。恩格...
重思费尔巴哈“对象式唯物主义”及马克思的批判————作者:崔琳菲;
摘要:历史唯物主义中“物”的本质与一般唯物主义不同,代表了一种关乎主体的全新理解方式,是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改造思辨哲学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思想进行超越的结果。费尔巴哈以“自然主义”和“对象实在法”重新开辟了思辨哲学之后的唯物主义路径,但因过度强调“物”的客观对象性存在而丧失了历史性的动态维度。马克思认为“客观对象物”不仅具备与主体进行交互的能力,还能在与主体相互辩证发展的过程中与主体共同形成历史。这一交互主...
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考察对象及其适用范围————作者:张冠;
摘要: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包括三阶段论和五形态论,两者划分角度不同,但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适用范围,学界历来存在普适论与特殊论之争,其核心分歧在于理论是否涵摄东方因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东方各国。五形态论以生产关系为切入点,其特殊性体现在中间形态的多样性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差异,而其普适性则体现在社会演进的总体规律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三阶段论则从人的本质出发...
“解释并否定普遍历史”?——论阿多诺历史哲学的内在困境和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作者:洪凯源;
摘要:面对历史哲学中必然趋势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阿多诺一方面像黑格尔那样承认历史中必然趋势的存在,另一方面又批判黑格尔将这一趋势解释为理性的自身发展,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对这一趋势进行重构。在他看来,历史毋宁是由工具理性主导的,否则个体就会因为历史与理性的绑定丧失对其进行批判的规范性维度。然而,这一历史(工具理性)和历史哲学家(理性)的二元对立却动摇了历史哲学成立的基础,使得我们无法解释历史哲学家的理性...
交往权力之难——哈贝马斯程序主义合法性理论批判————作者:惠春寿;
摘要:哈贝马斯诉诸交往权力来解决现代社会的政治合法性问题。交往权力不是依据任何实质的道德理由,而是依据理性商谈的各种程序性特征来定义的,哈贝马斯由此主张一种程序主义的政治合法性方案。但这种程序主义的方案不论在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面临一些困难,前者是因为它无法解释交往权力是如何导控行政权力的,后者则是因为它不能在承认现代社会合理多元论的同时恰当应对来自宗教团体的诉求。交往权力在概念和实践上的两难表明,政治...
语法和举例——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考虑————作者:王路;
摘要:海德格尔在关于Sein的论述中有一条清晰的思路,这与语言相关。他既有关于该词语法和词源的谈论,也有大量举例说明。他想通过这些探讨获得一种统一的关于Sein一词含义的认识。他想说明,Sein一词失去了其最初词干曾经有过的含义,只有一种抽象而空洞的含义。他指出,该词是名词,与动词对应,是从动词变化而来的动名词。在语法上,动词表现为多种形式;在日常表达中,该动词可以联系各种不同的表达,表达不同的意思。他...
驯养的道理——对《小王子》的哲学阐释————作者:刘梁剑;
摘要: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中的关键词“驯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驯养意味着建立联系。经由驯养,我们和人及天地间的物建立起情感联系及责任关系,包括震撼人心的“普世的责任”。经由驯养,天地呈现出深邃而异乎寻常的意义。《小王子》牵系人类根本困境与战争的威胁促使我们思考,因驯养而来的拥有能否成为世界和平的精神基础
善爱乐的幸福伦理学——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体系建构的一个视角————作者:李涛;
摘要:亚里士多德实际上创立了伦理学这门科学。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体系有美德伦理学、苏格拉底问题回应等不同的解释路径。幸福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更有力的解释路径,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一体三面的,是美德、爱与快乐的幸福伦理学。美德、爱、快乐是三个一级概念,三者合一达至至善就是幸福这个超级概念。真正的善就是美德,而非身体性快乐、财富或荣誉这些显眼的东西,幸福就是灵魂中符合美德的成全活动。爱有因为美德的爱、因为有用...
太一必然地抑或自由地流溢?——论《九章集》VI.8中流溢学说的内在悖论以及作为意志的自因概念————作者:徐逸飞;
摘要:本文讨论了《九章集》VI.8中自由与必然性的内在悖论及其解决。普罗提诺厘定了两种自由,属人的自由与太一的绝对自由,前者建立在人之理智活动的基础上,其内核隶属于目的论与亚里士多德的意愿学说,后者则由普罗提诺独立发展出来。这种绝对自由概念有三重基础:其一,太一的绝对不可被把握性,借此亚氏作为目的因的可理知的善被替换为不可理知的太一;其二,对基于存在的自因概念的批判,太一的活动性优先于它的存在,只有基于...
颜元对《大学》“明明德”的诠释及其工夫论意义————作者:赵清文;
摘要:颜元不满意朱熹等理学家对《大学》“明明德”的解释,尤其不认同朱熹认为“明德”因“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才昏而不明的观点。他认为,“明德”贯通于理、气之中,恶是“引蔽习染”的结果,“明明德”之学就是克服“引蔽习染”的影响以恢复善良本性的学问,而气质和形体正是“明明德”的实际下手处。在“明明德”的具体路径上,他反对理学家用讲读静坐的方式来养成德性品质的工夫论,主张“习行”的方法。颜元通过“明明德”诠释所...
空明之心与无用之身——《庄子·人间世》中的自全之道————作者:朱承;
摘要:人生处世,不得已要承担各种公共职责并在公共事务中接受他人的评判,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周全自身的心志与生命,这是庄子在《人间世》中思考的问题。庄子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呈现了他的思考,促人审视公共处境下的个体生存之道。针对公共事务可能给个体带来的危患,庄子提出“心斋”的修习之法、“游心于物”的自然原则、“形就心和”的顺应策略来应对,反映了庄子自全于世的生活智慧。如同儒家一样,庄子对人世治乱也有所忧患,但他的应...
实事:辩证法与现象学的交汇点——基于阿多诺否定辩证法视域的考察————作者:侯振武;
摘要:在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视域下,实事概念构成理解辩证法与现象学之关系的关键。阿多诺认为,胡塞尔试图打破概念拜物教,为此,他提供了悬搁和范畴直观或本质直观的现象学方法,将实事理解为被给予物。但是,基于主客同一性的唯心主义设定,胡塞尔将纯粹自我作为第一者,最终陷入主观主义当中。为此,可以引入黑格尔辩证法来予以回应。这里的关键在于将实事理解为一个存在着矛盾运动的过程,与此相应的概念也是运动的。但阿多诺同时指...
特拉维斯反表征论与不确定性情境————作者:欧星洋;
摘要:表征主义在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等同于内容论。以特拉维斯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反对内容论,他们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如果内容论成立,那么知觉经验所拥有的内容就是不确定的,这是所谓的“不确定性情境”。站在表征主义立场上的三种主要回应存在着各自的问题。本文从文献和论证脉络上分析不确定性情境,认为不确定性情境需要预设有关经验的定义,但是这个需要预设的经验定义将会使得以不确定性情境为理由的反表征论证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
论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演成的文明向度————作者:洪汛;
摘要: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的现代化”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党和国家话语体系中出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的初步成型,承载着诠释国家现代化本土性探索的重要功能意义。立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观察角度,中国共产党“中国式现代化”观念的演成,有着丰富的文明意涵。这...
论《为人民服务》经典文本的形成及其思想地位————作者:蒋旭东;
摘要:经典文本蕴含深刻哲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人民服务》源于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大会上的讲演,集中阐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观。这次讲演经过工作人员集体记录整理,从口头表达变成书面文本。1944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头版刊发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讲演稿,为全党全军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典范。毛泽东发表这一讲演稿,深刻影响了党员干部和革命工作者的价值观,转变了边区政府行政作风、理论工作立场和新...
道教崇山信仰视域下白玉蟾隐修观与山林审美意蕴————作者:罗筠筠;王鑫;
摘要:道教自东汉产生以来即与山林有着密切联系,其将山林崇拜吸纳进自己的信仰体系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自然崇拜、先秦神仙学说和魏晋神仙道教“长生成仙”的宗教目的。伴随唐宋三教融合心性论的发展,道教由外丹修炼转向内丹使道教修行场所由山林兼具市廛的特性,分化出“大隐”与“小隐”之说。受此影响,金丹派南宗实际创始人白玉蟾,在阐发“隐山之乐”时将市廛与山林的“大小之隐”的归宿指向“隐心”,揭示出其核心隐修观念。“心即...
在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海外“毛主义”概念之起源————作者:张放;
摘要:“毛主义”是海外中国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之一,直接影响到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关的国际话语建构。费正清基于区域研究开创的中国研究传统,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了中国的特殊性,为“毛主义”的提出作了学理铺陈。史华慈基于对人性的普遍预设,进一步强调“毛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差异,成功推广了这一概念。“毛主义”从形成之时便混淆了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未能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由此产生了对毛泽东...
幻境——中式园林的理想世界————作者:朱良志;
摘要:中国人造园如筑梦。园林营造从幻境入门,此中之“幻”,不是西方视觉心理学所说的幻觉,而是一个关于存在是否真实的问题。园林被视为乌有之乡,是人们想象中的安顿性灵的理想天国。人们将此虚幻世界当作示现真实的方便法门,通过倏生倏灭的智慧之花,去透视人的存在因缘。开方便法门,成为中式园林营造的重要法则,这放到世界园林营造史的大背景看,都是非常独特的思想
法家“法治”思想的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作者:宋洪兵;
摘要:现代学界对法家“法治”思想的研究具有两个“田忌赛马”式的观念错位。法家之“法治”,兼具价值意涵与工具意涵。就价值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基于利益“相互性”原则,强调维护“无怨”之正义情感,且憧憬一种各阶层利益和谐的“法治”图景;就工具意涵而论,法家之“法治”具有“历史性”与“政治性”。法家“法治”具有“战国”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战时主义色彩,“利出一孔”“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观念和措施,皆以“...
文化主体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者:陈金龙;蔡馥;
摘要:坚守文化主体性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前提。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为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自主立场、独特创造以及文化主体的精神合力,分别构成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认知基础、力量根基、实践要求和精神支撑。认清文化主体性作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内在机理,有助于理解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建...
现代哲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