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文史哲

文史哲

北大核心CSSCIAMI权威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Literature,History,and Philosophy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
复合影响因子:1.383
综合影响因子:0.734
邮发:24-4
主编:杜泽逊

  文史哲最新期刊目录

扎陵湖采药石刻释文献疑————作者:郭永秉;

摘要:<正>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秦始皇三十七年采药石刻,是继秦惠文王骃祷病玉版之后,秦系石刻文字又一次出人意料的发现,也是秦始皇时代所刻原石现存字数最多的一件,意义十分重大。对尕日唐采药刻石的研究才刚起步,即使是基础的石刻释读工作,也还有不少讨论的空间。今借助照片和拓片,就释文提出几处疑问和设想,冀能推进刻石性质之认识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九章算术》体系与传统————作者:邹大海;

摘要:《九章算术》是中国传统数学最重要的经典。通过考察《九章算术》章名的含义与由来,分析编纂者组织内容的内在逻辑,可以证明此书在每章的选材方面总体上保持了很好的一致性,各章之间界限清楚,全书编排顺序合理,这表明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体系。《九章算术》以算法为主体,讲求算法的普适性,算题则服务于算法,起问题模型和示例作用。《九章算术》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编定以后,各种注释本、阐发其要义和模仿其体例的著作屡见...

唐诗中的“瘴”书写及其经略岭南之意义————作者:钟乃元;

摘要:汉晋时人在南方开发尤其是经略岭南的过程中,将自身对于瘴的体验诉诸书面记录,淬炼成历史记忆,凝定于史部文献。以唐代士人根柢经史的阅读经验和诸多现实需求为触媒,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瘴”,又以符号的形式转化成文学意象,呈现于集部文本。“岭南皆瘴乡”的历史记忆,在唐人文学言说中弥散为“南方多瘴疠”的文化地理感知,这与唐朝关中本位政策主导下诗人对南方文化区的边缘化定位有关。唐代岭南、巴蜀、荆楚、吴越等...

《大学》诠释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作者:李敬峰;

摘要:《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分章、格致补传、亲民或新民等展开构思,形成数量众多、内容互异的《大学》改本,使得中晚明成为《大学》改本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在《大学》义理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的宗旨...

朱熹对儒家义利观的创新诠释——以《大学》“生财有大道”与《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解读为例————作者:乐爱国;

摘要:《大学》后半部分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从“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引申出“生财有大道”,并特别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朱熹对此作出了深入解读,强调“财者人之所同欲”,反对“争民施夺”以聚敛财富;强调财富来源于民众的农业生产劳动,主张散财于民。在此基础上,朱熹进一步诠释了《孟子》“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既明确提出“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强调义与利的相互联系,认为义并非排...

“年之疏数”:经义阐释与北宋礼制层面禘祭之消亡————作者:马清源;

摘要:北宋神宗年间礼制层面取消禘祭而仅保留祫祭,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源自儒家经典的禘祫礼自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在宗庙祭祀中,之后王朝礼制实践中的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更,更产生诸多争议纷纭的经学理论。汉末郑玄等人的经学理论及东晋以来的礼制旧制成为影响后世禘祫礼制实践与变更的重要因素。北宋时期,禘祫年月安排屡经变迁,几乎重现先前经义阐释与礼制实践所涉禘祫年月安排的各种情况,其变迁既有礼制旧制的影...

子弹库帛书中的宇宙论及阴阳家学说新证————作者:贾连翔;

摘要:长沙子弹库帛书是探索战国阴阳家学说的重要文献,可惜因残破和内容专门,不少核心问题一直没能解决。新出的清华简《四时》《司岁》《五纪》等战国竹书,对当时的天文数术等有前所未见的系统阐释,很多内容可与帛书相互印证。这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帛书构图顺序等基本问题,校正文本中部分释读疑难,而且通过几种材料的相互参证,更可以推演出当时宇宙论的系统框架,并揭示诸如“天梪(柱)”“亡奉”“亡厉”“入月七日”等重要概念的...

《千顷堂书目》系黄虞稷《明志稿》改窜本考论————作者:李鹤丽;

摘要:虽然目前学界主流观点认为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是其《明史艺文志稿》的“初稿”,但仍存在一些不同看法,未能定谳。推究其由,根本原因在于诸家用以比较的卢文弨所见《黄志》(包括京大本《明志》)实际上并非黄氏《明志稿》原本。通过朱彝尊《经义考》征引的黄氏《明志稿》与卢见《黄志》及《千顷目》的异文比勘,尤其是卢见《黄志》对朱引《明志稿》与《千顷目》共同的著录错误的订正,以及卢见《黄志》对朱引《明志稿》与《千顷...

文本生成与史论散布:《满洲建国溯源史略》新探————作者:李孝迁;

摘要:《满洲建国溯源史略》原名《满洲建国之历史的意义》,其作者不是郑孝胥,而是伪满洲国民政部委托满洲史研究者园田一龟编写。这份文件是日伪当局为了向内外编造伪满建国的正当性所作的历史说明,有日英汉三种版本,被广为复制散播。它曾被提交国联李顿调查团,企图混淆视听,但没有达成目的。《史略》强调满洲自古以来为独立国,汉人从未统治过其全境,系爱新觉罗皇室的私有领土,与中国无涉,反而与日本渊源深远。其叙事以立场为转...

中华文明的早期书写与精神探源————作者:赵敏俐;

摘要:早期书写的独立呈现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了文明。它从最早的图画和符号到文字的生成,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观念、思想、宗教、审美、文化等等,它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神话思维与文化记忆,是早期书写不同于后世书写的重要方式,并展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极大地提升了早期书写的文化价值。将丰富的考古学成果与早期...

重审《文选》的文体分类——兼谈文学与史学眼光的并施————作者:张伯伟;

摘要:《文选》编纂特征之一,就是“次文之体”“又以类分”,既次序文体,又细分类别,这一做法对后世选集影响甚大,也引发批评者“擒贼先擒王”的欲望。举其赫赫有名者,则如苏轼、姚鼐、章学诚,其中又以后二者的批评较为具体,也多受现代学人的肯定。然而对该问题的研讨,既需要文学眼光,又需要历史眼光。总体看来,姚鼐有文学眼光而缺乏历史眼光,章学诚有历史眼光而缺乏文学眼光。所以透过对二者论断的辨析,可以看到他们的意见虽...

近代文章学的更化与国文学的建构——以清末民初桐城派文论为中心————作者:陈广宏;

摘要:追溯“中国文学”近现代以来之形成史,可见其有基于文言的国文学与倡言白话的国语文学两层基底。清末民初,以古文为核心的传统文章学与西方传来的Literature有所交接,并在民族国家的观念下成就国文学。虽然在五四时期很快被国语文学覆盖,却毕竟代表了一种转型中的形态。桐城派后学即在此过程中,作为一支力量,以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借助文学教育由普通学向专门学发展的契机,推进文章学的更化,通过调整文学定位、重塑...

论史嵩之与南宋道学——从一件毒杀案谈起————作者:方诚峰;

摘要:道学在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成为南宋王朝的正统思想,主持其事的宰相却是道学名流深恶痛绝的史嵩之。史嵩之不为道学家所容乃至被污名化,一是因为其从父、权臣史弥远与道学家之间因济王之死产生的矛盾;更是因为他在抵御蒙古方面建树颇多,压倒了魏了翁等道学名流。道学确立正统地位的同时,宋理宗也被推尊为整全的道统之传承者,而朱熹等道学宗师及其学说则被认为起辅佐性的作用。可见,在南宋政治实践中,皇权主导了道统、...

“采药”和“采药昆陯”————作者:王子今;

摘要:<正>青海新发现秦刻石遗迹中有“采药昆陯”文字,有质疑者提出“采药”一语使用年代较晚,不见于先秦乃至西汉的文献。其实以《史记》《汉书》为例,除年代先后的差异外,作者的社会立场、文化态度和历史视角均有各自的特性。对照这两部史学名著的不同用语,可以发现很多复杂的因素。《史记》据司马迁自己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在当时是一部体量巨大的书。但是如果要求《史记》保留成书时代所有社...

昆仑石刻补释————作者:吴雪飞;

摘要:<正>青海玛多县发现的昆仑石刻,引发学界广泛关注。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石刻作了大量研究。笔者拟在学界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学角度对石刻中的若干问题提出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1.关于“将方伎”。石刻载“皇帝使五大夫臣翳将方支(伎)采药昆陯”,学者认为“将方支(伎)”不通,怀疑“支(伎)”的释读不确

秦昆仑刻石考————作者:姜生;

摘要:<正>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昆仑山可谓上古神话系统之轴枢、中国的奥林匹斯山、众神所居的“万神殿”。任何有关昆仑的史料发现,都可能引发热烈讨论。扎陵湖畔“昆仑刻石”即此之属。一、扎陵湖畔“昆仑刻石”的释读与分析青海师范大学侯光良教授2020年7月在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畔发现“皇帝”等字刻石,后在其专著中公布图片,惜未识出昆仑及年代(侯光良:《昆仑上下:青海的史前文化》,西安:西北大学出...

秦及汉初的“徭”与“更卒”————作者:吴雪飞;

摘要:秦及汉初的“徭”是一种临时性、补充性力役,采用“非连续性”的供役方式。徭徒以“日”计徭,一年内往往多次服徭。国家对每位徭徒一年的徭役总量进行控制,规定一个累计的徭役天数定额,即“徭员”,“徭员”根据徭徒爵位的高低呈等差之别。徭徒的行徭天数超出或不足“徭员”,即将超出或不足天数带入后一年计算。政府连续征发徭役时,需要以年为单位,比照不同爵位者“徭员”间的比例,对徭役进行等差分配,即“均徭”。国家使用...

《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释疑——兼论两周之际的政治分野————作者:程浩;

摘要:《竹书纪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郐”一句自古纠葛甚多,未得确释。现据清华简《系年》第二章所记携王之谥为“惠”可知,所谓“同惠王”即两周之际与周平王并立的“周惠王”。而句中的“子”字当读为“使”,意为派遣、命令。从郑桓公曾受惠王之命伐郐来看,其人并未与幽王同死,而是在骊山之役后与虢、秦等“邦君诸正”共同拥立了惠王以奉周祀。“二王并立”之初,背靠姜姓之国与戎狄集团的平王,由于在道义与宗统上均有瑕疵,并不为...

伦理、内涵、生态:明代朝鲜“小中华”思想与王权体制————作者:黄修志;

摘要:朝鲜王朝“小中华”思想是支撑其王权体制及治理体系的一套核心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装置,在朝鲜前期就已形成一个完善而坚实的思想体制,使朝鲜重构了治国理念和内外政策,完成了国家建构。“小中华”思想具备君臣大义、字小事大、华夷之辨三个层面的政治伦理,其中,君臣大义最为重要,成为朝鲜王权体制的首要理念及对华观念变化的根本源泉。“小中华”思想在内涵上按照家、国、天下的顺序具备三个圈层,分别是“慕华尊儒”“事大尊...

崔有海《东槎录》与明末登州的中朝交流————作者:左江;

摘要:1621至1630年间,朝鲜使臣赴明会经由登州往返,留下了较多明、鲜人物交流的记载,崔有海《东槎录》三卷本是其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种。在这些朝天文献中,吴大斌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推动了登州一地明、鲜人物直接、间接双线并行的交流方式。登州作为军事重镇,活跃着众多武将,他们也崇文爱文,积极与朝鲜人进行诗文交流,金陵武将世家的张可大为其中代表人物,其弟张可度展现的江南士林风貌又丰富了崔有海的见闻。明、鲜人...

  文史哲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本硕博各投过一次。编辑一直非常有礼貌。本科时投稿即回复邮件,说主题很有意思。硕士时不懂规则,一口气连头两篇。编辑不以为意,仍然夸奖并婉拒。待博士时投稿,编辑打电话来告知文章写得比较老练,但是主题太小,又偏宗教,不能录用。总体来说,感觉投稿体验很好,编辑很亲和

    2023-11-22 19:16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文史哲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