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油气藏最新期刊目录
厚层海相砂岩底水油藏水侵开发可视化实验————作者:代玲;刘成林;赵玉龙;孙常伟;谷悦;汤小龙;周翔;谢龙淦;
摘要:针对厚层海相砂岩底水油藏水侵开发过程中隔夹层导致的水侵流线认识不清、剩余油展布规律不明的问题,开展二维可视化油藏注水驱替实验,从微观流线演化、宏观开发效果及剩余油空间展布等方面,探讨隔夹层、井型等对底水油藏水侵开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水水侵开发油藏中的隔夹层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水体的锥进,延长无水采油期,无水采油期采出程度达到30.00%以上;“次生边水”及重力分异作用是隔夹层上部原油开采的主要机理...
基于数字岩心的水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剩余油分布规律————作者:于忠良;刘薇薇;陈少勇;高贺存;
摘要:针对冀东油田中深层高含水储层油水分布的高度离散化和局部富集化矛盾,融合微米CT实验与驱替实验,系统揭示孔隙尺度剩余油动态演化规律及控制机制。结果表明,高渗储层与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相对分选系数显著高于中渗储层,储层非均质程度呈现“两极化”分布特征;剩余油可划分为网络状、多孔状、窄喉状、孤滴状及膜状5种形态;原始油藏中网络状剩余油占比与储层渗透率呈正相关,水驱阶段驱油效率与特大孔体积贡献率、渗透率均呈...
不同裂缝特征下的致密油藏周期注水开发实验————作者:胡伟;石立华;童长兵;张蕾;王继超;
摘要:致密油藏裂缝类型多样,裂缝特征复杂,对注水开发过程中的驱油效率影响较大,现有实验模型主要考虑单一裂缝特征下的水驱效果。针对这一问题,设计制作了考虑基质与裂缝双重介质的六种不同裂缝岩心平板模型,系统研究了不同裂缝密度和长度下周期注水注入阶段和停注阶段压力、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及驱油效率,在此基础上采用控制变量法,明确注入速度、注入时机、注采周期对周期注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裂缝对周期注水影...
《特种油气藏》重点征稿方向
摘要:<正>1地质勘探非常规油气勘探理论与成熟探区精细勘探技术复杂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深层油气地质理论与勘探、含盐盆地油气成藏与勘探、大中型天然气田勘探海上超深层大型油气田勘探、超深层油气藏识别描述与勘探评价、复杂岩性储层评价、高过成熟烃源岩成藏潜力评价致密油气、页岩气、煤层气、煤岩气、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地质理论与勘探技
合成基钻井液泥饼解除液体系研制及应用————作者:胡友林;郑金龙;刘高华;邓文彪;李强;岳前升;
摘要:针对合成基钻井液在近井地带形成的泥饼难以清除,从而对储层造成伤害的问题,基于合成基钻井液泥饼的组分,研制了由缓速酸HWCP、缓蚀剂HWCI、清洗渗透剂JFC,防水锁剂HSSJ配制的合成基钻井液泥饼解除液,并对泥饼解除液体系的泥饼解除能力和储层保护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合成基钻井液API泥饼经解除液90℃恒温浸泡3h后失重率达90.97%,泥饼解除液注入合成基钻井液污染的岩心后,渗透率恢复值为9...
地下储氢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作者:潘滨;杨雅文;陈婷;杨永飞;宋先知;万继方;陈宏坤;崔少东;
摘要:氢能是促进能源转型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为实现氢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突破大规模氢能存储技术瓶颈。盐穴、废弃油气藏和咸水层储存空间大、密封性好,储氢潜力巨大,地下储氢策略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地下储氢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基础研究和现场测试工作。基于前人研究,分别从地下储氢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等角度对国内外地下储氢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阐明了地下储氢、储碳和储天然气...
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油气产量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作者:谢坤;田轩硕;刘长龙;邵明;刘延春;高铭宣;袁世亮;张宝岩;
摘要:受油气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流体性质和工艺措施的复杂多变性影响,生产数据的分析利用程度多取决于石油科技工作者的专业经验,计算成本和时间成本高,难以满足油气藏高效开发需求,亟待发现更加高效的油气产量预测方法。近年来,以深度神经网络、随机森林算法和迁移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凭借处理高维数据、捕捉时序数据长期依赖关系和提取开发数据特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油气产量预测中取得了显著应用效果。该文通过对常用油...
基于转向临界能量的超低渗透油藏注CO2气窜缝网形成机理————作者:刘志远;赵海峰;甘贵鹏;张旺;
摘要:针对CO2驱油过程中气窜现象严重且缺乏气窜形成的力学机理解释的问题。通过分析超低渗油藏致密砂岩CO2驱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演化规律,研究了天然裂缝型气窜通道随注入能量累积而两端同时转向的临界能量规律,进一步建立了气窜缝网形成的能量判别准则。现场注CO2气窜的示踪剂动态监测结果验证了该准则的适用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临界能量与天然裂...
热化学流体对致密储层破裂压力的影响————作者:赖枫鹏;张浩楠;曹龙涛;刘开元;赵千慧;苗丽丽;
摘要:针对非常规油气高效开发领域中,在降低破裂压力以提升压裂效率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运用机理分析、数值模拟、综合对比等方法,对优选出的氯化铵与亚硝酸钠(NH4Cl-NaNO2)反应放热体系展开研究,明确该放热体系在致密砂岩岩心中产生的温度与压力变化规律及其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并对比了该体系和常规水力压裂对破裂压力及裂缝起缝的影响。结果表明:NH4 ACX/EPX阵列噪声及电磁管柱监测技术————作者:赵云; 摘要:<正>1技术背景在油气水井的全生命周期中,井筒完整性面临作业冲击、应力变化、腐蚀及管柱质量等挑战,易引发套管变形、泄漏及水泥环失效等重大安全风险。为此,2024年中国石油测井有限公司辽河分公司引进了ACX/EPX阵列噪声及电磁监测技术。该技术能精确定位分析油井管柱周边的渗漏及流体流动情况,准确识别漏失位置,可同时对多达7层管柱进行电磁扫描,量化计算单管柱金属损失量与总壁厚减薄程度,形成... 多周期蒸汽吞吐井间汽窜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作者:王泊;李德儒;唐磊;李长宏;赵长喜;郝丽娜;曲涵;邓浩坤; 摘要: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过程中存在蒸汽窜流现象,严重影响注蒸汽开发的效果。然而,目前对高周期蒸汽吞吐后井间汽窜通道的描述与汽窜程度的评价均无量化指标,造成现场汽窜治理措施方案的设计缺乏针对性与适应性。针对该问题,利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稠油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汽窜通道形成的原因与机制,通过可视化实验得到了汽窜通道宏观及微观形态,建立了一套蒸汽吞吐井间窜流通道的定量计算理论模型及汽窜程度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 疏松砂岩油藏弱凝胶驱油井堵塞机制及技术对策————作者:高建崇;刘义刚;卢祥国;刘进祥;何欣;孟鑫郅;王玉卿;黄文静; 摘要:针对渤海L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弱凝胶驱后期油井陆续发生堵塞的问题,开展了渤海L油田疏松砂岩油藏弱凝胶驱油井堵塞机理及解堵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油井堵塞物由水、原油重质组分、聚合物和无机物含量分别为63.99%、14.82%、14.48%和6.71%,无机物中CaCO3、MgCO3、SiO2含量分别为60.00%、20.50%和13.0... 人工智能在数字岩心技术上的应用进展及前景————作者:赵岩龙;李喧喧;张傲雪;李情霞;高宏;范煦; 摘要:数字岩心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中储层物性评价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岩样组分及分布、孔隙结构、微观渗流机理等方面均有广泛应用。随着观测手段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数字岩心技术的局限性。该文总结了数字岩心技术的工作流程、应用领域和发展历程,综述了人工智能相关算法在岩心重建、图像分割、参数预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在数字岩心分析中的应用效果,展望了人工智能在数字岩心多模态、多尺度等... 多瑟欧盆地三元结构型反转构造形态及其指示意义————作者:张懿;郑祺方;孔令武; 摘要:三元结构型反转构造是多瑟欧盆地最为典型的构造样式之一,但对其几何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地质指示意义的研究尚属空白。基于板块构造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及沉积学等理论,应用地震精细解释及构造分析等技术,对多瑟欧盆地三元结构型反转构造的几何学形态特征及地质指示意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三元结构型反转构造按边界收敛程度可分为双边强收敛型、双边弱收敛型和单边收敛型3种类型;按镜像面形态可分为平卧S型、镰刀型和...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多期裂缝特征描述及期次厘定————作者:杜赫;冯建伟;宛东平;徐守余;邢会林; 摘要:针对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埋藏深、期次复杂且定量表征难的问题,以塔西北典型露头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露头表征技术对裂缝进行系统性识别与描述,基于裂缝产状统计和构造形迹法分析多组裂缝叠加关系,通过碳氧同位素分析、声发射实验等测试手段,厘定露头裂缝的主要造缝期次及应力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塔西北露头区裂缝可按裂缝走向划分为330°裂缝组系、270°裂缝组系、250°和210°裂缝组系、300°... 靖边气田盒8下致密砂岩储层泥质含量预测————作者:罗广惠;代恒;余杰;张小莉;杨懿;李亚军;阎媛子;周志杰; 摘要: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盒8下致密砂岩储层砂岩类型复杂多变、岩性及有效储层识别不清、孔隙度测井解释精度低等问题,通过对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测井响应特征的分析,建立3类砂岩的泥质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的自然伽马测井值分布区间变化范围大,自然伽马测井最小值分别为20.0、30.0、40.0 API;泥质含量预测模型绝对误差均小... 琼东南盆地崖城13-1低凸起崖城组勘探突破与启示————作者:任丽娟;何小胡;张亚震;谢超;王立锋;蔡全升; 摘要:近年来,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进一步总结崖城组成藏地质认识,推动气田扩边增储,基于新钻井、地震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13-1气田崖城组成藏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崖城13-1气田崖城组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河道砂砾岩,砂体发育规模大、物性好,构造顶部被梅山组泥岩覆盖,侧翼上倾方向被泥岩隔层分割,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典型的构造-地层圈闭。由于圈闭位于崖城组构... 渝东地区龙门坝剖面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地质特征————作者:陈绵琨;许露露;姚明君;刘早学;温雅茹; 摘要:目前渝东地区梁平—开江海槽内红星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二段(简称吴二段)已获得页岩气商业开发,但鄂西海槽中北部地区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相对薄弱。为此,通过对渝东奉节县龙门坝二叠系吴二段地层剖面进行精细测量及样品分析,阐明了吴二段页岩储层特征,并对鄂西—渝东页岩气勘探潜力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吴二段富有机质页岩厚度达29.3m,可划分为5个小层,富有机质段为①、③、④、⑤小层,以黑色含泥硅质岩夹硅质页岩... 基于盆地模拟的强改造向斜型页岩气动态成藏演化————作者:蓝宝锋;李斌;钟笠;刘红岐;李绍鹏;邓泰宇;唐涛; 摘要:针对黔北地区强改造向斜型页岩气动态演化历史和富集规律认识不清的难题,以测试资料、钻井资料以及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恢复了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埋藏史、生烃史以及页岩动态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安场向斜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印支期前整体具有“持续生烃、整体富气、地层超压”的特征,印支期后整体具有“缓慢生烃、差异富集、抬升泄压”的过程,页岩成熟度为2.8%~3.0%;页岩含气量演化具有印支—燕山早期稳定... 基于试压阀机制的趾端滑套装置在水平井中的研发与实施————作者:李玮;陈福禄;曹梦雨;郑瑞强;赵欢;张明秀;宁网络; 摘要:为解决页岩油井内常规趾端滑套不能满足全井筒分段压裂前套管试压问题,基于常规压差滑套开启原理,设计了一种可试压两次的趾端滑套。优化了趾端滑套工具内阀体结构,在其部件基础上加工了特殊流道及试压阀槽。同时,设计了试压阀结构,使其满足了无限延时试压功能,利用数值模拟和室内试验对其进行了验证分析,同时对分析后的工具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工具内受115 MPa液压时,应力最值为494.73 MPa,小于... 特种油气藏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