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学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太平洋学报

太平洋学报

北大核心CSSCIAMI扩展

Pacific Journal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4.451
综合影响因子:2.646
邮发:82-873
官网:http://www.pacificjournal.com.cn/
平均出版时滞:183.1473

  太平洋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霸权国推动国际组织改革的策略差异————作者:杨双梅;

摘要:国际组织改革已成为当前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霸权国往往能够采取差异化策略推动改革。既有研究基于国家中心主义和国际组织自主性分析了改革的策略选择,但对霸权国差异化的策略选择关注不足。霸权国之所以采取差异化策略推动国际组织变革,主要受到自身权力优势和国际组织替代性的双重塑造。对霸权国而言,自身在国际组织中的权力优势是其进行改革的推力,影响其推动改革的主动性,而国际组织的可替代性则构成改革的拉力,影响其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危机的困境与战略选择:基于国际共生理论的分析————作者:张立辉;黄建平;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加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国际共生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共同利益,主张通过共同努力和协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这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为分析共建国家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独特且适当的视角。基于此,本文运用国际共生理论深入剖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危机时所面临的困境,发现存在利益诉求差...

新时代中国数字企业的海外发展:风险辨析与利益保护————作者:戚凯;崔莹佳;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21世纪伊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数字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实现了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创新的转型升级,呈现出多元化布局、多赛道发展、生而全球化的特点。然而,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地缘政治冲突、经济格局演变、技术治理困境以及文化身份偏见等多重挑战交织,使中国数字企业在海外的运营环境愈发复杂严峻。为应对这些挑战,维...

日本对东南亚法制援助外交:动因与模式分析————作者:冯明子涵;杨伯江;

摘要:冷战后,日本法制援助经历了探索、发展、成熟、外溢四个阶段,成为日本重要的外交手段。出于稳固地区影响力、促进海外经济布局的目的,日本把握东南亚国家转型机遇期,形成以接受国现实为基础、政府开发援助为平台、“官民一体”为基本模式的“点—线—面”传导式战略设计,推进援助取得重要进展。本文旨在以日本法制援助发展历程及模式特征为视角,总结日本法制援助的经验教训,为对外法律合作开展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重视受援国...

冷战后中美东南亚三方经济博弈演化的分析框架与范式迭代————作者:王丽娜;

摘要:本文以1991年冷战后中美在东南亚的三方经济博弈为研究主线,构建了“战略导向—制度竞合—战略权衡”的三维分析框架,揭示以东南亚为核心竞合区的经济秩序演进的底层逻辑与范式迭代。研究表明,中美在东南亚的经济博弈,越来越体现为中美与东南亚三方的博弈,其演化机制日益复杂升级,三方博弈范式出现三次迭代:第一次是赛道分化,1991—2008年,美国通过多边机制的制度性嵌入,中国依托市场驱动的生产网络延伸,双方...

论“同盟管理”视域下的美日菲合作————作者:徐万胜;王佳睿;

摘要:学术界有关“同盟管理”的理论探讨为美日菲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自2022年9月以来美日菲三边合作的快速进展,与美国综合运用四种“同盟管理”手段来推进这一合作是密切不可分的。其中,作为“权力约束”手段,美国战略谋划美日菲合作并定制相关合作议题;作为“利益协调”手段,美国通过利益供给拉拢日菲两国加入三边合作;作为“机制建设”手段,美国加强美日菲合作机制建设并将之融入印太;作为“认知塑造”手段,美...

第三波“资源民族主义”与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作者:周光俊;王雪曼;

摘要:“资源民族主义”作为全球资源竞争中的重要政治现象,大致经历了三个波次的演进。发端于2020年前后的第三波“资源民族主义”继承与革新了前两波“资源民族主义”的措施,呈现出关键矿产资源争夺、资源成为地缘政治工具、技术捆绑与产业升级、环境与社会责任绑定等核心特征,对中国的跨国投资和国家资源供应链安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中国的能源供应链安全,使得中国的对外投资环境日益复杂,恶化中国的对外投资形象,加...

主要盟伴对美国跨境数据流动倡议的政策立场(2013—2023)————作者:华佳凡;孙学峰;

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据成为维持人类社会运转的重要基础之一,跨境数据流动也随之成为全球治理的关键议题。棱镜门事件以来,主要盟伴对美国跨境数据流动倡议的政策立场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既有研究尚未提出有力解释。为此,本文建立了能力—文化解释框架,以抵御美国倡议消极影响的能力(抵御能力)与个人/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核心变量较为完整地解释了美国主要盟伴政策立场的差异和变化。具体而言,抵...

《阿尔忒弥斯协议》的能源透视:美国的战略取向、全球影响及中国选择————作者:梁晓菲;吕江;

摘要:随着中美登月的临近,《阿尔忒弥斯协议》的外溢效果愈发凸显,这也体现在对空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演进及其治理格局的影响上。尽管从战略取向上来看,其充分反映了美国谋求能源独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考量,但月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全球能源博弈困局带来了新的破解进路。更重要的是,《阿尔忒弥斯协议》预示着全球能源治理开始进入到外层空间范畴,并且凭借对空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势,美国或将消弭“全球南方”国...

美国防务规划及其战略价值重估————作者:陈桂芸;徐进;

摘要:防务规划是美国国防部长期以来为应对竞争和不可预见威胁而确定其军事力量规模、结构和态势的战略规划传统。美国防务规划以将战略指导转为力量结构作为分析性目标、以战略沟通作为公共目标,在规划过程中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和以资源为中心两大规划方法的根本分界,并统一于美国防务规划过程的实践中。在美国防务规划过程实践中,体现为各军种、作战司令部、联合参谋部和国防部高层等多个层面的战略对话,表征为从国家安全战略到预算...

中国与印度“全球南方”政策的比较及启示————作者:张帅;罗圣荣;

摘要:中国与印度同属“全球南方”重要成员,两国的“全球南方”政策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双方基于相同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底色看待“全球南方”的崛起,始终走在“全球南方”第一方阵,且与“全球南方”发展振兴齐头并进、价值取向同频共振。然而,中印两国的“全球南方”政策也在角色定位、目标导向、利益诉求、主要举措、预期目标及舆论导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质上仍是认知和理念的差异。未来,双方应立足于与“全球南方”的历史逻辑和...

国际政治中的声誉:学术流变、理论逻辑与前沿展望————作者:尹继武;王芳舒;

摘要:声誉作为安全研究中的重要概念,是战略互动中的重要因素。在安全研究的框架下,声誉不仅影响国家的威慑可信度和承诺履行能力,还关系到外交谈判的筹码和联盟关系的稳定性。关于声誉的理论研究起源于冷战时期,经历了早期聚焦声誉重要性,到中期声誉质疑以及近期重新复兴的发展阶段演变。声誉概念可以细化为不同类型,如决心声誉、合作声誉以及国家声誉和领导人声誉等。声誉的动态性和历史依赖性成为当前理论关注的前沿,亦即声誉如...

后自由国际主义时代美国对外战略转型的两种路径————作者:王浩;叶成城;

摘要:近年来,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其中,大国地缘竞争的深化正在推动美国对外战略逐步脱离二战后的自由国际主义传统,朝着现实主义方向持续快速转型。在此总体趋势下,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分别以“有原则”的现实主义和“灵活务实”的现实主义赋予美国对外战略两种不同的转型路径。两种转型路径对大国地缘竞争背景下美国如何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局、地缘经济变局以及意识形态变局等重大问题有着不同理解,因而导向了在美国对外战略主...

蓝色伙伴关系:理论内涵与战略实践————作者:刘笑阳;

摘要:新时代中国提出的“蓝色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战略价值。结合既有的世界转型理论,海洋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海洋战略价值的问题转移以及海洋合作战略的范式转移,形成了对蓝色伙伴关系的理论解释。基于世界与中国对蓝色伙伴关系的实践与表达,蓝色伙伴关系理应在国家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伙伴关系的领域性探索、全球海洋治理的创新型引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构建等层面形成相应的战略目标,遵循兼顾竞争的合作取...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实施进展、效果评估与前景展望————作者:苏庆义;姜炀;

摘要:《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自2018年签署生效以来,历经八次委员会会议及多次工作组会议,制度趋于成熟。英国近期的成功加入更反映了其在亚太地区之外不断上升的影响力。尽管批准时间、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力度各异,CPTPP缔约方之间的总体贸易水平得到快速增长,部分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增长显著,各缔约方经济增速也相对疫情前有所提升。展望前景,数字经济、气候变化将持续成为协定的重点议题...

比较地区主义视角下“全球南方”崛起的实践逻辑————作者:耿协峰;

摘要:近年来,“全球南方”崛起已成为相关媒体报道、政策讨论和学术研究中的热门话题。在这场“全球南方热”中,我们需要在冷静思考和理性认知“全球南方”概念的基础上,从比较地区主义研究的五个视角出发,深入考察其崛起的内在实践逻辑,才能准确深刻地认识这一现象,并把握其实践发展规律。总体上观察,在“全球南方”崛起实践的背后,蕴含着两种前后相继、相互交融的底层逻辑:一种是正向逻辑即“南方全球化”,另一种是逆向逻辑即...

特朗普现象是美国总统制的危机吗?————作者:李少文;

摘要:特朗普两度出任美国总统,都引起了全世界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关注。从政治学角度看,这背后隐藏着总统制可能导致政治衰败的问题。美国总统制是“孟德斯鸠—麦迪逊”分权理论的结果。分权体制设定了总统具有较高权威和较大权力,在防范总统滥用权力时,也要保障总统正当行使其职权。目前看来,美国总统制仍是稳固的,并未突破分权体制,但仍存在着巨大挑战。特朗普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美国近年来面对着一系列政治危机,包括政府虚弱、政...

谋势:美国遏华战略中的少边部署与中国应对————作者:李开盛;李翊馨;

摘要:自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半期以来,美国纠集特定盟伴组建针对中国的少边机制,成为其遏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国政府超越党派的重要遏华战略选择,这一努力在拜登政府时期达到高潮,并很可能在特朗普第二个任期内继续推进。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机制既满足了美国牵制甚至打压中国的战略需求,又能通过盟伴分担政策成本,并降低美国被牵连的风险。因此,在既有同盟体系和多边主义框架难以充分遏制中国的情况下,这种少边...

大国经略边缘地带的战略偏好选择机制——一项中层理论研究议程————作者:秦立志;

摘要:关于国家的主导性战略偏好究竟是维持现状还是修正主义的争论,进攻性现实主义与防御性现实主义都较少关注空间维度划分,片面强调进攻占优或防御占优更加普遍总能找到证实的案例或用反例来证伪,因为国家的战略偏好未必会在所有空间区域呈现均质性特征。虽然一国之边缘利益与核心利益并非与地理空间的远近完全契合,但国家利益的战略布局往往存在着核心与边缘的地缘政治差异性。大国的过度扩张并非总是在核心利益上出现战略迷思,反...

全球发展倡议视阈下的中国—东盟气候适应治理合作研究————作者:李涛;林汉东;

摘要:中国和东盟诸国都是易受气候负面影响的国家,在气候适应领域缺乏治理经验,促使双方共同探索气候适应治理路径。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全球发展倡议已成为中国深化与东盟气候适应治理合作的新纽带,二者在寻求“气候适应正义”、强化“适应战略和机制”对接及弥合“适应差距”存在高度契合性。当前中国和东盟的气候适应治理合作融入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维度中,又不可避免地面临适应治理层...

  太平洋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太平洋学报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