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CAJSTEICSCD

Oil & Gas Geology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7.149
综合影响因子:6.378
邮发:82-287
官网:http://ogg.pepris.com/
主编:郭旭升
平均出版时滞:308.341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作者:李素梅;刘佳;马学峰;庞秋菊;赵知非;

摘要:高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是当前困扰老油田的现实问题,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途径解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凹陷已探明油气田12个、油气层18套,油气相态齐全,油气藏类型丰富。(2)从新至老层系,油气探明储量呈正态分布;从斜坡至凹陷区,稠油油藏、稀油油藏和凝析气藏呈阶梯状分布。(3)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Ⅰ-Ⅱ型)、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TOC=9%)、成熟度范...

全油气系统的4种基本类型及其资源开发领域————作者:贾承造;庞雄奇;宋岩;崔新璇;胡耀;徐帜;姜林;蒲庭玉;姜福杰;沈彬;

摘要:全油气系统成藏与分布基本模式的基本原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地质应用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了理论普遍性与地质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入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全油气系统富油气特征的差异性,发现地球动力学背景、储层介质和油气烃源岩等3个基本条件及其耦合关系决定着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并依据这3个条件之中关键成藏要素的组合关系将其分为48种类型并提出了命名原则;认识到由碎屑岩...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作者:庞雄奇;崔新璇;贾承造;鲍李银;李才俊;黎茂稳;徐帜;肖惠译;郑定业;金玉洁;施砍园;张思佳;

摘要: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

全油气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转化机制及模式————作者:肖惠译;庞雄奇;李才俊;胡涛;徐帜;林孝飞;胡耀;王雷;崔新璇;施砍园;蒲庭玉;鲍李银;

摘要:全油气系统理论阐述了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页岩油气藏有序分布基本模式,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联合评价与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叠加复合成藏作用影响,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往往难以通过油气藏有序分布基本模式进行识别和解释。基于动力学成藏作用对中国6大盆地典型油气藏进行分类与剖析,探讨了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转化机制。研究结...

全油气系统非常规油气成藏过程中自封闭作用的主要类型与定量表征————作者:陈君青;贾承造;姜林;庞宏;火勋港;陈冬霞;施砍园;胡涛;杨晓斌;

摘要: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机理是全油气系统理论的核心。非常规油气自封闭作用力源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与作用机制随储层介质及地质条件呈现差异化特征。本文通过阐述力的作用原理及尺度,明确了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及自封闭作用力类型,并定量表征自封闭作用力大小,形成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明确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的本质是分子间作用力主导的非浮力过程,首次系统梳理出界面效应、限域效应与位阻效应三大作用机制,揭...

典型河口坝沉积演化过程与沉积水动力机制————作者:赵俊威;周健;邹俭巍;孙海航;郑晓丽;张明晨;

摘要:河口坝砂体是三角洲沉积体系的重要油气储层,受限于露头、现代沉积及地下储层资料维度、尺度及分辨率,其内部沉积演化过程及构型特征的系统表征一直面临挑战。利用沉积数值模拟技术与现代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典型河口坝的沉积演化过程,建立了河口坝内部构型模式,并深入探讨了发育区的水动力数学模型与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典型河口坝的沉积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垂向加积期、前积期、侧向加积期、稳定期及复合河口坝形成期...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全油气系统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作者:曹鹏;赵振丞;庞雄奇;李才俊;庞宏;林会喜;杨海军;马奎友;张思佳;

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是中国重要油气产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受多期构造活动、多期油气充注和调整改造的影响,其油气藏改造特征、成因模式和分布规律尚不完全明确,制约了深层-超深层油气探勘的进展。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藏改造特征与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台盆区碳酸盐岩改造类油气藏油气成藏动力边界和动力场均受到构造破坏;早期油气藏类型由连续致密油...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页岩源-储协同演化机理————作者:孙中良;李志明;何文军;冷筠滢;祝庆敏;刘得光;王濡岳;

摘要:为了研究储层演化与烃源岩生烃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特征,基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5井低熟烃源岩样品,开展了孔隙热压生烃模拟实验,系统分析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与储层的协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表明:(1)玛湖凹陷风城组泥页岩生烃演化分为生油早期[模拟镜质体反射率(Easy R_o)<0.75%]、生油中期(主生油期)(Easy R_o=0.75%~1.06%)和生油晚期(Easy R_o=1.04%~1....

超深走滑断控型凝析气藏特征与勘探关键技术——以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为例————作者:李宗杰;云露;曹自成;韩俊;陈菁萍;朱莲花;李弘艳;卜旭强;

摘要:塔里木盆地顺北超深层走滑断控型凝析气藏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缝洞体描述精度要求高,勘探技术难度大。以顺北4号走滑断裂带为例,研究走滑断控型凝析气藏特征,分段构建拉分、挤压、平移以及斜向弱挤压性质的储集体地质模型,研发形成以“断控缝洞体三维立体量化描述、最优靶点和轨迹设计”为核心的勘探关键技术系列。研究结果表明:超深层走滑断控型储集体具有“栅状”储集结构特征,结构模型为“一体多栅”“;寒武供烃、断坡输...

原油族组分对中间相小球体热演化性质的影响————作者:刘欣彤;罗情勇;石锐锬;黄田华;方子龙;段国强;林聪;

摘要:中间相小球体是原油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中间产物,广泛出现在固体沥青中。固体沥青作为连接油气和烃源岩的重要“桥梁”,可为研究油气藏成因和演化提供关键地质信息,在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演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究中间相小球体的热演化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用族组分含量不同的5个样品,包括4个原油样品以及1个分离成饱和烃、芳香烃、饱和烃+芳香烃和非烃+沥青质的原油样品,开展黄金管高温高压热模拟实验。通...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7深水重力流致密砂岩成因与分布————作者:张军;白玉彬;张海;赵靖舟;徐宁;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长7油层组广泛发育深水重力流储层,但储层致密化机理尚不明确。综合运用X射线衍射(XRD)、物性分析、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镜(SEM)、高压压汞和油层解释等测试方法和技术,分析了长7油层组重力流储层的基本特征,并重点探讨了其储层致密化机理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长7油层组岩性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介于0.50%~18.40%,平均值为8.44%,渗透率...

四川盆地侏罗系湖相页岩油气压裂开采技术难点与展望————作者:王光付;王海波;郭建春;谢凌志;徐克;李凤霞;周彤;陈世敬;

摘要:四川盆地湖相页岩油气资源丰富,总资源量6×1012m3(气当量),以凝析油气藏为主,主要分布于侏罗系千佛崖组/凉高山组、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的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地层内。与海相页岩气相比,湖相页岩岩相特征、黏土矿物含量及气藏类型差异显著,油气开发面临稳产期短、递减快、单井预计最终可采储量(EUR)低等诸多难题,经济效益不高。系统分析研究了侏罗系3类页岩岩相组合,研究表明压裂开采存在三大技术瓶颈...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模式————作者:徐田武;李素梅;陈湘飞;马学峰;邓硕;张莹莹;

摘要: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层系,具有多断裂-多隆起-多洼陷的构造格局。储集层非均质性显著、油气性质及其成因类型多样,构成中、浅层常规油气藏类型完整、深层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的大型全油气系统。区内...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宝武地区平湖组石英溶蚀作用及机制————作者:刘开逍;王俊辉;阴国锋;陈锦霖;武洋;李勇霖;代正明;姚文娇;姜在兴;徐杰;

摘要:为了明确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带宝武地区平湖组石英溶蚀的成岩环境、特征、机制及其对储层的影响,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X射线衍射和重矿物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了相关的成岩环境及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1)研究区存在酸性和碱性两种石英溶蚀作用,其溶蚀机理存在显著差异。酸性环境下石英在碱金属离子作用下与有机酸络合形成络合物导致溶蚀,碱性环境下石英直接与OH-离子反...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层系构造-沉积分异与烃源岩-储层分布规律————作者:苏中堂;徐哲博;魏柳斌;师平平;张雷;任军峰;任静;吴浩文;朱梦涵;

摘要:盐下层系内碳酸盐岩-蒸发岩体系是全球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其源-储组合样式及分布规律成为制约油气勘探的关键。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盐下碳酸盐岩-蒸发岩体系的烃源岩与储层发育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多级次“隆-坳”格局控制了沉积底形差异,古气候的干湿变迁改变了古海洋环境条件,导致沉积分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沉积序列,发育不同的烃源岩和储层。(2)古隆起与次级隆起区主要发育干旱气候期的泥质...

裂缝-基质型刻蚀芯片的渗吸-驱替机理微流控实验————作者:杨柳;董广涛;姜晓宇;李明峻;公飞;朱凯;裴奕杰;

摘要:水力压裂是致密砂岩油藏开发的主要方式,研究微观渗流机理及剩余油流动动态对于指导处于高含水阶段的致密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压裂液注入过程中的流体运移规律及渗吸-驱替耦合作用机理,基于裂缝-基质型双重介质光刻芯片模型,开展了微流控模型可视化驱油实验。分析研究了在渗吸-驱替耦合作用下的油-水界面运移、油滴剥离以及微观残余油分布微观特征。结果表明:(1)在压裂液注入双重介质模型后,流动过程兼顾裂隙指...

博格达地区二叠纪原型盆地沉积充填与演化————作者:殷树铮;何登发;付国斌;郭文建;

摘要:博格达山分隔了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其盆-山关系和两侧盆地二叠纪的构造属性存在诸多争议。探究两侧盆地二叠系沉积充填特征及二叠纪构造-沉积演化过程,是厘定两侧盆地构造属性与探讨盆-山耦合关系的重要手段。基于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的钻井、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运用沉积充填分析和沉积相识别等手段,阐明了博格达山及南、北两侧的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纪的构造属性、沉积充填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

深层碳酸盐岩断控岩溶储集体结构模式与表征方法————作者:吕心瑞;孙建芳;李红凯;卜翠萍;邬兴威;夏东领;

摘要:断控岩溶储集体是塔里木盆地深层重要的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受走滑断裂与岩溶作用影响,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且非均质性极强。应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运用岩溶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统计学和生产动态分析等理论方法,研究塔河油田主体区S80,S65,T705以及S99等典型单元奥陶系断控岩溶储集体特征,分析断控岩溶储集体的发育主控因素、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建立此类储集体的地震预测...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一段混源油藏地球化学特征及烃源岩成藏贡献————作者:周城汉;罗群;高静怡;李卓;罗书杰;姜振学;王仕琛;蒲秀刚;韩文中;

摘要: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沙河街组油气混源现象普遍,确定混源油藏充注比例有助于预测油气藏的分布。通过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岩石热解实验和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系统研究了烃源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采用聚类分析(HC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建立了多参数混源油藏充注比例定量模型,量化不同烃源岩对混源油藏的成藏贡献。研究表明,沙(沙河街组)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好,...

渤海湾盆地页岩油勘探现状、进展及展望————作者:杨海风;王飞龙;胡安文;关超;滑彦岐;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转变,页岩油的勘探与开发正成为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经过10余年的持续探索,在总结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陆域页岩油勘探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渤海湾盆地的沉积背景,将渤海湾盆地海域页岩油划分为基质型、纹层型和夹层型3大类。其中,纹层型和夹层型进一步细分为砂质纹层型、混积纹层型、砂质夹层型和混积夹层型4小类。在此基础上,对莱州湾凹陷、黄河口凹陷和辽中凹陷页岩油类型、分布及资源潜力进行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是C刊吗?
A:该刊目前还未被CSSCI数据库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