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提高罗氏沼虾雌虾繁殖和抗氧化性能饲料添加剂比较研究————作者:岑进;张永胜;程勇;刘波;刘博;郑尧;王爱民;孙存鑫;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提高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雌虾繁殖和抗氧化性能的营养学策略,为罗氏沼虾人工繁育提供数据支持。以商品日粮(36%蛋白、7.9%脂肪)为对照组(CT),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添加大豆卵磷脂(LE)、花生四烯酸(AA)、虾青素(AS)、大豆卵磷脂+花生四烯酸+虾青素复合物(LE+AA+AS)、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AM),配制成6组实验日粮饲喂雌性罗氏沼虾,...
猪胆囊粉替代鱼粉对黄鳝幼鱼生长、肝脏抗氧化能力及肝脏脂代谢的影响————作者:刘观平;谢凯;邓家国;崔武成;李国军;胡毅;戴济鸿;
摘要:为探究猪胆囊粉猪胆囊粉替代鱼粉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初体重(30.00±0.01) g]幼鱼生长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设计5种等蛋白(粗蛋白水平41%,粗脂肪水平6.3%)、等脂肪的实验饲料,分别以0 (对照, P0)、15%(P15)、30%(P30)、45%(P45)和60%(P60)比例替代鱼粉中的蛋白源。实验周期为8周。与对照组相比,P15组黄鳝末重与增重率显著升高,饵...
黑附球菌对多子水霉的拮抗活性与抗水霉感染机制————作者:朱霞;杨自阳;刘永涛;董靖;周顺;杨秋红;艾晓辉;杨移斌;
摘要:为评估黑附球菌Z01发酵液对水霉的抑制效果及防治应用潜力。本研究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眼部分离获得一株丝状真菌,并在培养平板上分离到一株对水霉具有拮抗作用的真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分别确认为多子水霉(Saprolegnia ferax)和黑附球菌Z01 (Epicoccum nigrum)。采用平板对峙法、琼脂稀释法和液体稀释法评估了黑附球菌Z01发酵液...
一株惠氏微囊藻产毒能力的研究————作者:王建东;于晓丽;祖瑶;李建宏;
摘要:作为水华优势种之一的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传统上被认为是不产毒藻种。研究通过免疫荧光分析发现,一株经分离纯化培养的惠氏微囊藻Hui-8对微囊藻毒素合成蛋白McyF抗体呈阳性反应。分子检测证实该藻株为惠氏微囊藻且携带产毒基因mcyB和mcyD。微囊藻毒素检测试剂盒(ELISA)定量分析表明, Hui-8的毒素产量低于产毒模式藻株铜绿微囊藻M. aeruginos...
基于代谢组学分析选育系F5代与非选育系马苏大麻哈鱼肌肉代谢物的差异————作者:金笑延;韩明铭;刘慧吉;曲桂娟;牛小天;郝永坤;陈秀梅;王桂芹;
摘要: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选育对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肌肉代谢物的影响。选取非选育系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和选育系第5代(F5)的陆封型马苏大麻哈鱼各10尾,采集肌肉组织,采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比对其肌肉代谢物之间的区别,设定P<0.05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VIP值>1.0),以两组中FC值≥1.5和FC值≤0.667为上...
水产养殖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李爱华;林茂;
摘要:文章综述了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现状与发展趋势,旨在探讨减少抗生素使用、保障水产品安全的策略。通过分析水产养殖中抗生素滥用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耐药性病原体的产生与传播,文章揭示了抗生素替代品研发的紧迫性。在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与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疫苗、益生菌、噬菌体、卵黄抗体、植物源替代品、抗菌肽、群体感应抑制剂及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替代品的研究现状、作用机制及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多靶点...
饲料膨化加工温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废物排放及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作者:高建坤;陈雯;刘昊昆;金俊琰;韩冬;杨云霞;朱晓鸣;杨勇;李大鹏;解绶启;张志敏;
摘要:为探究饲料膨化温度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废物排放及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 研究设计了两种三段式升温程序(100℃、120℃、120℃和100℃、120℃、140℃)加工的等氮(48%)等脂(9%)膨化饲料(D1和D2), 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投喂初始体重为27.7 g的大口黑鲈63d。结果显示, 与D1组相比, D2组大口黑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 而饲料系数显著...
花生四烯酸提高大口黑鲈低溶氧耐受能力的机制————作者:孙守向;叶伟豪;孙丽慧;张海琪;李倩;姜建湖;陈建明;高令梅;彭俊;杨必成;郭建林;
摘要:为探讨低溶氧胁迫对肝脏花生四烯酸(AA)代谢的影响及添加AA对低氧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通过间歇性低氧胁迫和外源补充AA投喂实验,进行了生理生化、肝脏及鳃组织病理、低氧耐受能力及分子生物学等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低溶氧胁迫显著增加了大口黑鲈全血的血红蛋白及高铁血红蛋白水平(P<0.05),诱导鳃组织鳃小片间隙细胞团减少及鳃小片细长等结构性变化,提高了肝脏血管生成相关基因(v...
不同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肌肉品质差异的研究————作者:苏青峰;何欢;黎芷莘;薛洋;翟旭亮;王相煊;何钊林;向枭;朱成科;吕光俊;
摘要: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品质的影响,实验采集了水库圈养(R)、池塘养殖(P)、流水槽养殖(C)及高位池养殖(H) 4种模式下的大口黑鲈,比较其生长指标、表观特征、肌肉质地、营养组成及风味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各组间特定生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R组增重率及饵料系数略占优势; C组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低于其余3组(P<0...
β-胡萝卜素羟化酶调控衣藻光保护与鞭毛协调性摆动的分子机制————作者:袁筱玉;刘盖;邓璇;黄开耀;
摘要:为探究β-胡萝卜素羟化酶(β-carotene hydroxylase, CHYB)在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精准敲除莱茵衣藻的CHYB基因,并筛选获得chyb突变体。CHYB基因敲除导致chyb突变体光系统II (PSII)光合活性、光能利用效率Alpha及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显著降低,进而导...
高脂饲料中添加丁酸钠对异育银鲫生长、消化酶活性、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作者:何伯伍;周钰鹏;何远法;朱泰德;李迎鹏;李宗浩;郝勇;朱成科;向枭;
摘要:为了研究丁酸钠对高脂饲料饲喂异育银鲫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水平及抗氧化能力的作用;以初始体质量为(20.41±0.44) g的健康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共计450尾作为研究对象,饲喂丁酸钠含量为[0 (SB0)、0.1%(SB0.1)、0.3%(SB0.3)、0.6%(SB0.6)和1.2%(SB1.2)]的5种高脂饲料(粗脂肪含量为7.31%)...
硒源及硒水平对杂交鲌“先锋1号”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作者:董立学;蒋明;彭迪;程珂;文华;王贵英;李清;覃秋莹;张浪;
摘要:实验旨在研究饲料中硒源及硒水平对杂交鲌“先锋1号”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分别以亚硒酸钠和酵母硒为硒源,在基础饲料(C0)中添加0.30、0.60和1.20 mg/kg的硒,亚硒酸钠组为S1、S2和S3,酵母硒组为Y1、Y2和Y3。选用初始体重为[(59.62±0.53) g]的杂交鲌“先锋1号”42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使用实验饲料饲喂8周。结果显示:(1)亚硒酸钠为硒源时, S3...
全面禁捕后阳明湖鱼类群落对不同管理模式的响应————作者:龚海波;余进祥;巫曦雅;傅雪军;黄滨;孟子豪;易霈霈;
摘要: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生态保护为主的渔业模式已成为淡水湖库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本研究以全面禁捕后的阳明湖为例,于2022—2024年间分别在阳明湖生态渔业区和禁捕区水域进行了8次季度调查,全面对比分析了阳明湖不同管理模式下鱼类群落差异,探讨禁捕实施效果以及生态渔业模式对鱼类群落的干扰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全面禁捕后,两种管理模式下阳明湖鱼类资源均呈明显恢复态势:禁捕区和生态渔业区鱼类物种数量...
温度诱导黄鳝性别转变的机制————作者:孙玉华;Zhang YM ;Luo TT;
摘要:<正>文章亮点:黄鳝是一种雌性先熟的雌雄同体淡水鱼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养殖鱼类之一。该物种性别转换的机理仍是个未解之谜。研究人员通过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黄鳝性别转换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和红耳龟等温度依赖型性别决定爬行动物的标签基因类似,推测温度可能是影响黄鳝自然性别转换的重要因素。体外组织培养实验表明,暖温会诱导卵巢中睾丸分化基因的表达。一种能够感知温度信号的热感受器Trpv4可能介导...
长江泰州段刀鲚群体生长特征的时间趋势和性别差异————作者:郭弘艺;张亚;唐文乔;刘凯;
摘要:为评估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对刀鲚(Coilia nasus)种群恢复的生态效应,研究基于2005、2009、2012和2024年汛期在长江泰州江段采集的958尾样本,运用基于信息准则的多模型推理方法,系统分析了刀鲚群体生长特征的时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种群年龄结构显著优化,由以1—2龄为主的低龄化结构转向以3+龄为主的高龄化结构,其中3—4龄个体所占比例从2009年的24.7%显著提升至20...
枯草芽孢杆菌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免疫及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影响————作者:胡效东;童艳梅;黄玉柳;张铭林;李强勇;杨春玲;彭敏;陈田聪;洪传远;赵永贞;胡庭俊;
摘要:为综合评估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 subtilis, BS)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免疫及抗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的作用,研究将4500尾南美白对虾[(0.95±0.25) g]随机均分为5个组,分别设置BS添加量为0 (对照组)、0.2%、0.4%、0.8%的实验组及0.05%三黄散(SH)药物对照组,并进行42d养殖实验及48h副溶血弧...
三种饵料投喂模式对克氏原螯虾成体营养组成的影响————作者:丁宇;孙云飞;成永旭;
摘要: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成体的最适饵料投喂模式,本研究设置传统饵料(TF)、冰鲜鱼(CF)和配合饲料(FD)3种饵料投喂模式,依据不同养殖目的将克氏原螯虾成体划分为商品虾和亲虾,于实验60d、103d、126d进行差异化采样。结果显示:(1)3种饵料投喂模式下克氏原螯虾成体各组织的水分和总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仅FD组卵巢显著高于TF和C...
长江流域中华沙塘鳢与河川沙塘鳢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种群遗传及形态分化研究————作者:王雪;刘怡然;任艳;谢德兵;周莉;李波;王守荣;朱思华;
摘要:研究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对中华沙塘鳢和河川沙塘鳢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并利用传统形态学参数与框架结构数据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二者间的形态差异。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采自永州、咸宁及潜江共计3个地点128尾中华沙塘鳢共检测到2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868和0.00407;采自湖州、宣城、南京及安庆共计4个地点195尾河川沙塘鳢共检测到28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
蛋白激酶D3在LPS诱发的大黄鱼头肾炎性反应及内质网应激中的作用————作者:李嘉龙;郝婷婷;赵增琦;麦康森;艾庆辉;
摘要:为了探究蛋白激酶D (PKD)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炎性反应和内质网应激中是否发挥调控作用。根据前期实验摸索及相关文献报道,研究使用50 ng/μL的脂多糖(LPS)孵育大黄鱼头肾巨噬细胞或10 mg/kg体重腹腔注射,构建大黄鱼在体和离体炎症模型,并检测PKD家族不同亚型的表达情况。随后设置对照组(CON)、LPS处理组(LPS)和LPS+PKD3抑制剂处理组(LPS...
基于GBS技术的北方地区拉氏大吻鱥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作者:白晓慧;刘克明;何晓旭;尤宏争;骆小年;汪笑宇;薄其康;张韦;
摘要:为探究北方地区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利用基因分型技术(Genotyping-by-sequencing,GBS),对天津宁河、天津蓟州、天津泃河和辽宁太子河4个拉氏大吻鱥群体共109个个体进行全基因组水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开发和遗传特征分析。通过测序共获得SNP标签...
水生生物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