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根际碳输入调控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祝贺;吴艳宏;邴海健;
摘要:生物有效磷(bioavailable phosphorus, Bio-P)的匮乏正成为全球性生态约束。Bio-P常随生态系统演替进程衰减,其可利用性的动态演变影响植物群落演替轨迹与物种共存格局。植物通过细根分泌与菌丝网络向根际输入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形成独特的“根际激发效应”,改变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等土壤理化条件,驱动功能微生物群落...
新疆阿勒泰喀纳斯山区道路雪崩灾害特征及致灾机制————作者:强小文;杨治纬;程秋连;李雅群;刘杰;
摘要:随着冰雪经济的发展与交通设施向山区延伸,雪崩对中国高寒山区道路安全构成日益严峻的威胁。2024年1月,新疆阿勒泰喀纳斯山区连续遭遇强降雪,引发多次大规模雪崩,造成3人死亡,逾4800人受困,道路中断总长约150 km。为深入揭示该区域雪崩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致灾机制,本研究以喀纳斯山区道路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无人机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调查与RAMMS (Rapid Mass Movement Simul...
武功山地质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分析————作者:彭锦臣;叶长盛;肖蔚;蔡鑫;
摘要:地质公园是以地质遗迹为核心载体,兼具科学价值、美学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特殊地域综合体,需要开展全要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范式构建。针对小尺度特殊地域空间(如保护区、国家公园、地质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 ecosystem service value)的量化评估体系,在地理数据与模型的适配性以及人文功能表达上存在技术缺陷,需要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精细化评估框架。本文以武功山地质公园为案例,基...
基于确定性耦合物理模型的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危险性评价——以青海省贵德县二连沟小流域为例————作者:赵晨澄;李秀珍;龚俊豪;李泉林;张世哲;孙建国;
摘要: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是由极端降雨等触发因素引发,滑坡作为物源补给泥石流,形成前后关联、动态演进的复合地质灾害过程。针对区域岩土参数获取困难及物源动态演化机制不明等瓶颈,链式灾害评价成果多聚焦于已成灾滑坡的物源供给分析,对动态降雨过程中链式灾害过程的模拟仍显不足。黄河上游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构造过渡带,其复杂的地貌格局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滑坡—泥石流链式灾害的典型区域。本研究以青海省海南藏族...
统计模型在降雨型泥石流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及优化————作者:张思玲;郭晓军;李泳;
摘要:传统泥石流预报多依赖降雨-灾害事件的统计关联来确定降雨阈值。然而,此类方法受限于数据来源异质性、模型构建与分析等环节的复合不确定性,导致预报结果的可靠性存疑。本文系统解析基于统计模型的泥石流预警框架中不确定性的传递机制,并以具备高精度监测网络的典型小流域为实证对象,从数据采集、处理、模型参数化、阈值推导到结果验证的全流程,定量评估各环节不确定性的累积效应。研究揭示:(1)在数据处理阶段,雨量站空间...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结构特征与生态功能退化————作者:方珂;鞠臻;史忠林;龙翼;周萍;
摘要: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引发消落带土壤结构崩解与侵蚀加剧,威胁库区生态安全。土壤粒径分布特征(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与有机质含量(soil organic matter, SOM)可用来表征消落带土壤质量变化,但二者耦合关系在三峡库区消落带的适用性尚不明确。本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忠县石宝镇紫色土消落带为研究对象,测定消落带不同高程段(145~175 m)和深度剖面(...
中国15条西部跨境铁路通道地缘风险的空间异质性与驱动机制————作者:吴雯;吴仕海;阎建忠;张镱锂;
摘要:西部跨境铁路通道是深化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支点,但中泰、中越、中缅等跨境铁路项目建设频遭波折。既有跨境铁路风险研究多基于单一国家尺度宏观分析或局限于单一通道案例研究,鲜有在栅格尺度上构建多要素耦合的地缘风险综合评估框架,难以支撑精细化风险管控需求。本文以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非岛屿国家为研究对象,从自然-政治-经济三个风险维度,构建地缘风险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3个风...
藏东南直白沟冰川泥石流形成机制和风险评估————作者:任锦程;苏鹏程;张乐乐;杨志全;汪洋;刘兆旭;
摘要:藏东南地区因强烈构造活动、极端地形与极端气候事件的耦合作用,成为全球冰川泥石流高风险区。冰川泥石流灾害具有规模巨大、链式破坏效应显著和防控难度高等特点。本研究以2020年藏东南直白沟特大冰川泥石流(冲出量1.14×10~6 m3,运距9.78 km,流速>18 m/s)为典型案例,采用野外考察、可见光影像分析、InSAR遥感形变监测以及气象数据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数值模拟,...
基于SPIM模型参数χ-ksn值综合分析的河流袭夺现象快速识别方法:以江西庐山典型山地河流为例————作者:李伯祥;胡春生;何成邦;高运;刘婉婷;
摘要:河流袭夺现象是揭示构造-气候-地表过程耦合效应的关键地貌过程。传统研究方法依赖高成本的野外勘查与实验分析,成本高、周期长,亟需发展高效的识别技术。江西庐山处于长江中游典型构造-气候耦合作用活跃区,其密集的水网系统频繁受控于构造运动与侵蚀基准面变化,为河流袭夺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空间。本研究基于12.5 m分辨率DEM数据,集成水力侵蚀模型(Stream-Power Incision Mode...
中国耕地垂直扩张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作者:刘晴晴;陈万旭;杨立言;曾杰;
摘要:耕地垂直扩张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科学揭示中国耕地垂直扩张规律及成因,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学指导耕地下山、林耕置换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缺乏对中国耕地垂直扩张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深入揭示,难以支撑更具针对性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基于1980—2020年中国30 m×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测度中国耕地利用变化幅...
学术期刊特色塑造与流派构建:提升期刊竞争力的关键路径——以《山地学报》为例————作者:朱颖彦;钟雨倩;李嵘;
摘要:学术期刊竞争力是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关于学术期刊竞争力内涵的论述丰富细致,但鲜有从塑造特色和构建流派两个途径来进行综合论证。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实证分析等方法,解析学术期刊竞争力的内涵与要素,论述学术期刊特色塑造的重要性及具体路径,诠释期刊学术流派的基本定义,探讨期刊学术流派形成的原因与特征,以及构建学术流派的策略与实践,并以《山地学报》为例说明如何通过塑造特色和构建流...
武陵山区县域森林康养产业竞争力分异机制及提升路径————作者:郑斌;方世明;罗耀;储云;段昕;王朋;
摘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践行“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战略路径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举措。前期研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森林康养业态开展了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然而针对跨区域协同机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特殊空间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的诊断、评价与治理仍缺乏深度,研究现状与产业实践需求存在错位。本文以武陵山区71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包含资源环境、基础条件、政策支撑、市场发展、经济条件5个维...
2000—2020年成都全域集镇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作者:江佳雯;刘颖;崔晓雅;张业超;
摘要:集镇是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过渡性空间,兼具承接城市辐射与带动乡村发展的双重属性。集镇节点衔接功能失调,制约了城市辐射效应的传导效率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效能。解析全域集镇空间结构是理解城乡地域系统运行机制、重构城乡关系的关键切入点。前期研究多聚焦单一或典型集镇案例,缺乏从全域视角解析集镇空间格局的系统性探索。本文以成都市全域集镇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时空序列数据,运用扩张强度差异指数(U...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苔藓枯落物空间异质性————作者:吴巧;李澧洪;张克海;赵维俊;刘淑英;
摘要:苔藓枯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关键介质,通过截留降水、抑制蒸发等生态调节功能,实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双重功效,对土壤水文过程调控及森林天然更新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前期研究已初步揭示其水热特性及养分循环功能,但多局限于单一功能指标的静态描述,且缺乏大尺度空间异质性的实证分析。本研究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 hm2(340 m×300 m)青海云杉林动态监测样地内的苔藓枯落物...
川中丘陵区极端气候演变及其对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产的影响————作者:陈露;唐家良;王艳强;高美荣;崔俊芳;朱波;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川中丘陵区农业可持续生产构成严峻威胁。前期研究多基于低空间分辨率的NDVI数据表征植被动态,难以精准解析极端气候事件对作物生长的微观影响机制。本研究以气候敏感型——川中丘陵区紫色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基于区内定位试验站的气象数据序列(1960—2022年)及主要作物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数据(2005—2022年),采用ETCCDI (Expert Team on Cl...
乡村景观研究国内外回顾与展望————作者:杜星宇;邓伟;
摘要:乡村空间提质增效是乡村发展的核心任务,乡村景观重塑是破解城乡空间重构困境的关键路径。乡村景观不仅是自然生态本底与人文历史脉络的复合载体,更是构筑兼具乡愁记忆与诗意栖居意象的空间媒介,对实现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本研究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技术,对Web of Science与CNKI核心数据库展开文献计量分析,从定性与定量双维度阐释欧洲、美洲、日本及中国乡村景观研究的学术谱...
一种基于堆叠集成学习的山洪危险性评估方法——以汶川地震扰动区为实证————作者:贾倩;熊俊楠;尚依炜;肖慧文;王启盛;
摘要:山洪危险性评估是灾害链式防控体系的核心环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山洪建模及评估山洪风险时,单一模型普遍存在过拟合风险、泛化能力不足等缺陷。集成模型通过模型融合可提升预测性能和模型稳健性,但其建模机理与适用性亟待深入探索与验证。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堆叠集成学习的山洪危险性评估方法,以汶川地震重灾区为实证对象,系统构建了包含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逻辑回归(Logistic Re...
青藏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路域水体连通性演变及其距离阈值————作者:尹静 ;张博 ;富志鹏 ;单永体 ;张梦利 ;
摘要: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典型的人工干扰系统,其建设运营对高原高寒脆弱区路域水文生态及水体连通性构成显著影响。量化道路沿线水体连通性演变规律及生态影响阈值,是道路生态学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科学问题。本研究以青藏公路格尔木至那曲段(格那段)交通廊道为典型研究区,构建了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的自动化水体判识模型,集成增强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
基于雨洪法和水土混合法的泥石流特征参数确定——以宁夏东湾沟为例————作者:李树武;张妮;刘奇葩;
摘要:泥石流特征参数(体积、流速等)的准确量化是防治工程设计的关键依据,直接影响工程方案的科学性与经济性。中国山区重大工程勘察中,普遍依赖形态调查法或雨洪法确定泥石流防治工程核心设计参数,常造成结构设计冗余或防灾能力不足。本文以宁夏东湾沟为典型案例区,通过雨洪法与水土混合法的对比研究,系统揭示不同方法在泥石流参数计算中的差异性及其工程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在固体体积浓度、冲出物质总量及运动速度等...
泥石流基底阻力模型的选择及模型适用性————作者:梁正钟;安会聪;谢涛;杨维斌;欧阳朝军;
摘要:在泥石流动力学研究领域,合理选取基底阻力模型至关重要。受泥石流多相介质运动机理复杂性的影响,基底阻力模型及其参数的合理性直接决定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基于Massflow地表过程动力学模拟软件,自定义构建五种在深度积分连续介质力学模型里普遍应用的基底阻力模型,即库仑模型、组合模型、Bingham模型、固液耦合模型以及沃伊勒米模型,结合实验验证手段与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基底阻力模型在泥石流动力...
山地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简介:《山地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刊物,CSCD,算山地方面的订刊,自然方面名声也较好。 投稿时间:半年前向《山地学报》投过一篇文章,方向为山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初审1天,外审1个半月,返修20天,二审20天,前后耗时4个多月。 感受:有专门交流QQ群(658354186),编辑也算负责。但给我感受不是很好,既然不要我为何不早点退稿,而等到二审才退稿,空欢喜一场又耽搁科研计划。 文章偏向:不歧视学校和第一作者,采用双盲评制度,算很公正期刊,主要是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山地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防治、山区社会发展方面的文章。 备注:不需审稿费,版面费不算贵。双月刊,有网络首发。
2021-07-22 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