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长江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激光点云的隧洞地质结构面智能识别提取————作者:史超;李书;
摘要:隧道硐室稳定性受内部大量发育的结构面控制,准确、高效、全面获取其结构面信息对硐室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快速获取隧洞表面的点云数据,并构建隧洞点云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区域增长算法提取结构面的几何特征,引入点云法向量计算方法和凸包扫描法,实现结构面参数的智能解译。该方法在旭龙水电站7#平硐进行了实际应用,识别结果与现场地质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海量...
“三水统筹”治理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作者:朱骁;李加林;刘永超;傅慧珊;孔江涛;
摘要:受经济、社会活动影响,长江流域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频发与水土流失问题,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亟待解决。基于“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陆海统筹与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理论,构建由可持续系统、屏障系统、涵养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5个子系统组成的“三水统筹”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了2008—202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25个地级及以上市“...
丹江口水库水体重金属浓度及变化趋势分析————作者:程靖华;范文重;黄朝君;黄玄敏;邓先明;郭雪勤;
摘要:基于2014—2023年监测数据,分析了库区水体重金属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水源区重金属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库区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丹库白渡滩断面仅在2014年出现锑浓度超标,陶岔、丹库中心等其他断面在分析时段内锑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GB 3838-2002限值要求。所监测的19种重金属中,钼、锑含量明显高于汉江水系河水背景值。自2014至2023年,锑、钼、砷、钒、钡...
新孟河工程引调水对区域影响效果评估————作者:陈甜;毕婉;刘敏;
摘要:为评估新孟河工程引调水对区域水资源、水环境影响,基于2022年新孟河抗旱调水试运行期间水量水质实测数据,采用分流比、电导率指标变化、综合污染指数、水质改善系数等分析评估了引调水期间沿线水资源量和水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引调水期间,京杭运河以北、以南段分流比分别为0.07、0.93,京杭运河以南段东、西岸分流比分别为0.92、0.08,引调的长江水主要进入洮湖、滆湖,补水比例为1:4.4;引调水...
不同河水流速下沉管隧道混凝土劣化机理研究————作者:邹正周;赵治豪;刘源;杨福见;
摘要:内河沉管隧道施工及服役期间承受河水离子侵蚀(化学场)、上层覆土/水压(应力场)、河水流动冲刷(渗流场)等耦合作用,导致沉管隧道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影响沉管隧道结构安全运行和使用寿命。为此,本论文以顺德伦桂路内河沉管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不同流速下混凝土应力-渗流-化学耦合长期侵蚀试验,利用毫米压痕技术获得了沉管隧道结构混凝土力学性能劣化规律,借助电镜扫描及矿物分析手段探明了河水流速对沉管隧道结构...
云南省用水总量和效率指标优化方案研究————作者:卯昌书;罗利华;弥智娟;陈金明;唐怡;
摘要:云南省自2012年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全省用水总量控制成效显著,但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部分州(市)用水总量指标与区域发展需求矛盾凸显。本研究立足新发展阶段,以水资源刚性约束为前提,以优化水资源空间配置为核心,系统开展以下工作:首先,基于云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和骨干水网工程布局,预测2030年各行业用水需求;其次,以州(市)套水资源四级分区为单元,结合ArcGIS与Mike Basin模型进...
瀑布沟、紫坪铺水库蓄能变化规律及电力优化启示————作者:刘晓阳;陈佳;王祥;朱燕梅;黄炜斌;
摘要:(目的)为制定基于蓄能调度的电力优化策略并揭示跨流域水库蓄能规律差异对电力生产的指导作用,(方法)以瀑布沟和紫坪铺水库为研究对象,基于2021-2024年逐旬水位数据,构建蓄能值计算模型,量化蓄能比、消落速率等关键指标,系统对比分析了两库的来水电量特性、蓄能变化趋势及指标差异。(结果)结果表明:瀑布沟来水电量丰枯比(4.9)显著高于紫坪铺(3.4),其蓄能调节潜能更大(最大蓄能比变化空间0.973...
洞庭湖水库群与三峡水库联合防洪调度方式研究————作者:陈芳;
摘要:为充分挖掘洞庭湖水库群防洪效益,分析了洞庭湖水库群配合三峡水库对城陵矶地区实施联合防洪调度的启用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库群预留防洪补偿库容不同启用次序和防洪调度方式。研究表明,洞庭湖水库可相机优先启用柘溪、皂市水库,配合三峡水库对城陵矶进行防洪调度;典型洪水条件下,本文提出的调度方式可减少三峡防洪库容动用量5.05亿m3~25.85亿m3,降低三峡最高...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水电检修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作者:韩媛媛;吴钰姝;李乐;徐子轩;罗妍;申建建;
摘要:水电机组检修空间严重受制于发输用相关的众多复杂因素,如何量化这些因素对检修安排的影响是提升调度计划合理性的关键。为此,提出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的水电检修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长系列梯级水电检修空间为基础提炼时空变化特征,采用随机森林算法建立来水、调峰、节假日、生态调度、电量置换、线路检修、保供电等多核心影响因素与检修空间的非线性关系模型,利用合作博弈理论建立了梯级水电检修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量化不同因...
基于电站调峰运行的梯级水电站衔接水位改进方法————作者:李书飞;阮燕云;黄克威;时玉龙;
摘要:最小下泄流量是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协调梯级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通过衔接水位确定梯级电站最小下泄流量执行条件。关于衔接水位确定因素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梯级水库运行水位重叠、梯级水库间河道水深以及生态保护等方面,对极端高温频发、“双碳”目标背景下电站调峰运行因素考虑不足。本研究以A河流下游TJZ—SW梯级电站为对象,针对电网调峰需求激增与河流生态流量保障协同问题,通过与传统的梯级水位重...
秦岭南麓典型林分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能力评价————作者:李强;马孟良;王亚萍;王得祥;顾丽;王瑞丽;
摘要:秦岭地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现有研究集中于区域尺度的模拟评估,缺乏对林分尺度不同森林类型间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能力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导致对秦岭水塔功能的机制认识不清。本研究通过野外观测与样地调查,量化比较秦岭生态站内5种优势森林类型枯落物和土壤层持水特性的差异,并结合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解析其持水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秦岭生态站不同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和土壤层总持水量为296.74-414...
流域水文非平稳性研究进展与长江流域应用分析————作者:张橹;王啸;程磊;刘攀;雷旭昕;
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流域水文系统日益表现出非平稳性特征,挑战了传统基于平稳性假设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本文系统梳理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非平稳性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非平稳性概念界定、观测证据、检测方法及过程机理,阐明气候变异与土地利用变化等驱动因素通过复杂反馈机制共同塑造了流域水文响应特性。本研究结合长江流域实证案例,揭示了极端旱涝事件频率与强度升高、区域水文响应机理演变等非平稳性特征,...
基于CHIRPS与SPEI数据集的云南省干旱监测研究————作者:刘旭;何刚成;张童;钟琳玲;任丽遒;
摘要:云南省地处季风边缘区,受气候变化和地形条件影响,近年来干旱频发、时空分异显著。为了准确识别区域干旱变化规律,提升干旱灾害应对能力,亟需开展基于高时空分辨率数据的定量化干旱监测研究。本文基于2000—2022年CHIRPS卫星降水数据和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采用Theil-Sen中位数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检验,系统分析了云南省地级市尺度的降水演变趋势、干旱频率、持续时间及空间...
CUDA架构下流域汇流D8算法并行策略和尺度效应————作者:白桦;付哲昊;刘址杰;
摘要:流向流量算法是坡面水文水动力模拟基础,CUDA架构下实现D8汇流并行算法可有效加速模拟速度,算法的并行策略便成为运算访问、冲突处理过程中的靶向研究指标。本文借助CUDA架构下原子加函数优化D8算法并行策略,选择赣江上游、上中游和全流域等不同空间尺度流域为研究区,评价各空间尺度下水系提取准确性和并行加速效果及尺度效应。结果表明:D8并行策略和经典算法下水系提取效果接近,水系长度、流域面积和河网密度相...
中国大河入海径流量变化过程及对ENSO和EASM的响应————作者:庄俊;彭俊;吴若希;苏琪懿;
摘要: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全球年际气候变化的重要信号,东亚夏季风(EASM)是造成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导因素,两者是影响全球和区域尺度水文过程的重要气候现象。为揭示河流入海径流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对ENSO和EASM的响应,本文基于1960-2023年中国代表性河流——黄河、长江和珠江入海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运用M-K非参数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三条河流入海径流量的趋势和周期变化...
基于Informer模型的智能洪水预报方法研究————作者:董付强;万喆;王丽娟;蔡金华;万俊;罗永钦;
摘要:洪水预报精度和预见期是做好水库洪水预警和调度的关键,在洪水预报中应用人工智能模型可有效提高洪水预报精度。本文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法对潘口水库流域进行了科学划分,应用Informer深度学习模型对潘口水库进行洪水预报,并与LSTM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最后基于Informer模型拟定4种预报方案分析上游水库对潘口水库洪水预报精度的影响。结果显示:(1)Informer模型的预报性能优于LSTM模...
基于改进DeepLabV3+的河流岸线提取轻量化算法————作者:姚光强;曹子聪;戴华敏;赵雪伟;李亚;
摘要:监测河流区域和河岸线对于水文站至关重要,能够为水资源管理、防洪预警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传统的监测方法存在效率低下、精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MobileNetV2骨干网络的轻量级DeepLabV3+网络。该网络通过减少模型参数数量,显著提高了运算速度。同时引入Dice Loss作为损失函数,优化了模型在河岸线边缘细节和小规模区域分割任务中的表现。此外,模型结合了空间注意力...
基于Copula的长江流域复合干热事件演变特征分析————作者:毛雅雯;刘柯莹;敖天其;
摘要:为揭示长江流域复合干热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1961-2022年长江流域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标准化温度指数(STI)分析了复合干热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发生面积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Copula函数构建高温(STI)和干旱(-SPI)的二维联合分布函数,计算不同强度阈值下的联合重现期。结果表明:近62年来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为复合干热事件的高发区;1992-2022...
多支流顶托下干流水位流量可解释深度学习模型————作者:郑雅莲;赵增辉;李妍清;王飞龙;熊丰;周恺;
摘要:在洪水预报和防洪调度实践中,受多支流顶托影响的干流水位流量关系存在显著非线性特征,传统线性模型难以精准模拟其动态变化。为此,本研究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提出了一种考虑多支流顶托效应的干流水位流量关系拟合模型;并以梯度增强回归树(GBR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为基准模型,对比验证深度学习方法的优越性;然后通过SHAP可解释性技术解析支流顶托因子的作用机制与贡献度。实...
地质灾害数字高程模型增强显示方法研究————作者:黄庭华;邵羽;李弈杉;欧阳群;黎浩良;刘杰;
摘要:将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可视化为山体阴影图是地质灾害遥感识别的常用手段,但现有的山体阴影图由于受到单一光源方向的限制,易导致解译过程中地质信息的误判、漏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选取不受光源方向影响的天空视域因子(sky-view factor,SVF)、开放度(Openness)、坡度(Slope Gradient)三个可视化因子图层,选用多种混合模式...
人民长江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避坑!!!初审时间忒长!!!初审28天退稿,退稿意见:非期刊主流!!!!!
2024-04-25 11:56 -
奔跑的辣椒酱
期刊整体把控还是比较严格,从投稿到录用历时五个月,有初审,复审,编辑部复审,但编辑部处理效率很快。
2024-03-17 15:27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团队投过4篇文章。编辑部电话挺好打的,编辑老师的态度也不错。初审的时间又长有短,快则一周不到、慢则月余;外审普遍较快,一般一个月左右,但外审意见审回后,编辑部整合意见还会有一段时间,快则两三天、慢则半月有余;稿件都比较在意外审结果,我们团队几篇都是修改后发表,比较顺利,但也有其他朋友投稿修改后再审,最后被毙了。文章从投稿到见刊的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运气好可能半年。之前是半月刊,文章质量在水利类核心中不算好,但现在改成月刊后,质量有明显提升,在水利类中文核心里算是中上。总体来说,挺不错投稿的体验。
2022-01-10 09:00 -
Yangming_ak
感觉有点慢,从2021.11.01投搞过去,已过去24天。系统显示16天初审结束,现在还在初审中,发邮件和系统联系无果,想电话问问!听说初审需要1个月蛮正常,无语子。期待《人民长江》同僚交流下进程呀!
2021-11-24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