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文化最新期刊目录
离开与返回:霍鲁日对东正教静修主义伦理学的重建————作者:张百春;刘翠玉;
摘要:霍鲁日发现,在静修主义里有一套对人的看法,其中包含独特的伦理学。他对静修主义伦理学进行了重建,结果出现两套伦理学:离开的伦理学和返回的伦理学,它们分别针对静修主义传统的早期和晚期。静修主义伦理学是苦修共同体内部伦理学,在严格意义上,它不适合于静修主义传统之外的信徒,但可以对他们产生影响,并形成一个位于静修主义伦理学和一般的基督教伦理学之间的参与层的伦理学
数据跨境流动特性下新时代宗教文化传播的风险识别与治理路径————作者:林若铭;
摘要:在数字技术重构全球传播秩序语境下,数据跨境流动与宗教文化传播的深度交融,既催生多元文化交流的新契机,也衍生数据安全与文化认同的复合型风险。技术层面的数据泄露和算法偏见、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渗透、国际层面的文化主权博弈等,联合构成风险治理的多维挑战。破解困局需构建“制度-技术-国际-社会”四位一体治理框架,完善法规消壁垒,强化技术筑防线,深化协作促互认,激活社会聚合力,实现全链条风险防控。在化解风险的...
牛津大学图书馆藏越南瑶族经卷中的“秘语”————作者:郭武;
摘要:英国牛津大学博德雷恩图书馆收藏的三百余册瑶族宗教经卷中,有四册的内封、扉页或图像上分别题有“越南瑶族”字样。本文通过对这四册“越南瑶族”经卷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对其中三册题为“秘语”的文本进行分析,认为这三本“秘语”的内容属于越南瑶族对一些宗教仪式、法术的独特理解,其中既有汉地道教的色彩,也有瑶族文化自己的特点。与其他重在叙述宗教仪式流程的“科本”不同,这三本“秘语”重在描述不同环节的实践方法和...
从云南走向“周边”:碑碣图像中的道教城隍信仰研究————作者:萧霁虹;王子豪;
摘要: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端,是中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陆路大通道,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也具有以神祇为脉络的“神缘”优势。这使云南成为研究道教及其城隍信仰如何跨越国界、影响周边地区的重要窗口,随着此类道教神祇研究的深入,可以逐渐明晰道教走向周边国家的传播历史
乞寂比丘:一位与汉藏教理院失之交臂的印度法师————作者:陈明;
摘要:印度国际大学的乞寂比丘通晓梵巴藏汉佛经,与法舫、白慧、吴晓铃等中国学者有亦师亦友之谊。本文利用新见的几份档案和书信、报刊等史料,全面梳理乞寂比丘接受法舫法师的授戒仪式以及两次被推荐到北京大学和汉藏教理院任教而未克成行之事,揭示中国学者对印度现代汉学和佛教的促进作用,从而深入认识中印佛教人文交流的复杂面貌
在世间建构神圣性:以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为话题检索的网络舆论分析(2023—2024)————作者:封志超;张融融;
摘要:本文以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为关键话题,检索并爬取微博数据,通过文本分析可以发现,围绕着佛教圣地有多方舆论主体,圣地在各主体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对于秉承慈悲接引民众的圣地官方代表来说,圣地是如法布道的场所;具有较显著宗教性的朝圣者将圣地视为神圣空间的具象化;大众舆论则将圣地视为传承信仰与民族文化的符号。数字时代的佛教圣地的神圣性仍然得以确认与延续,而数字空间的建立则重塑了超社会神圣性的面貌
明斯特再洗礼派的“新耶路撒冷”实验:历史与神学————作者:杨华明;
摘要:本文对宗教改革时期激进改革运动明斯特再洗礼派的“新耶路撒冷实验”进行了历史考察与神学梳理。通过对这一再洗礼主义传统上特殊历史形态的深入分析,本文揭示出明斯特再洗礼派当中包含的“上帝国”与“基督教王国”悖论,指出它因采用违背再洗礼主义和平理念的暴力手段来推进终末上帝国的实现,最终落入再洗礼派所反对的“基督教王国”渊薮中,进而论证了和平主义才是再洗礼派以上帝国否定基督教王国的恰当逻辑中介
布尔特曼基督教史学理论视域下历史科学的诗意————作者:王希佳;
摘要:19世纪以来,史学理论在兰克的影响下注重为史学的“科学性”正名;而柯林伍德、马克·布洛赫等史家则肯定“历史科学”本就有兼容史家与历史人物之想象力的“诗意”部分。与之一脉相承,以圣经诠释学闻名的布尔特曼在《历史与终末论》中充分考察了基督教历史中发展着的史学理论议题,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余英时很早注意到布尔特曼的这一关切,并以柯林伍德和章学诚为例凸显中西史学理论在重视“思想”或“史德”-“心术”上的共...
沙俄时期卡尔梅克蒙古人藏传佛教信仰本土化进程————作者:雅茹;
摘要:沙俄时期卡尔梅克蒙古人的藏传佛教信仰本土化是其文化变迁的表征,这种本土化并不是在沙俄政府政策下一蹴而就,而是体现了俄罗斯文化与卡尔梅克文化的“并接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卡尔梅克人一方面尽力遵守规定,另一方面又打破规则以保障藏传佛教信仰的延续,他们能动地回应沙俄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创造了最高喇嘛选举制度、首席巴格西制度、达颜齐制度和寺庙附属信仰者制度
《证道歌》在日本的受容与传播——从一份宗教文献看古代东亚的文化交流————作者:崔静;王小盾;
摘要:唐僧玄觉所创作的《证道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将歌辞、语录结合起来的长篇作品。它拥有简洁生动的佛学内容、朗朗上口的民间歌唱形式,一经问世,便广泛传播,享有“东土大乘经”“震旦圣者经”等美誉。在通过口传、书记、刊印三条途径传入日本以后,它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呈现出作为传道诗偈、法式清规、音乐美术作品、佛理注本等多种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佛教仪式为中心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它因为对生命观念的细致表达...
域外现存永明延寿佚文《示四众披袈裟因缘》考论————作者:定源;
摘要: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的著名僧人,一生编纂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六十一部作品。刘泽亮、于德隆两位先生曾先后对延寿现存著作进行全面收集与整理,搜罗甚广,但仍有遗珠之憾。韩国、日本现存延寿撰《受菩萨戒法文》一书,其末附《示四众披袈裟因缘》,实为延寿佚文。此文主要依据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创作而成,并参考《梵网经》等大乘经论,举述陈宣帝、梁武帝、隋炀帝等受菩萨戒的事迹,讲述了袈裟的种类、名称及其...
论《道藏》中的“后土皇地祇”————作者:杨玉蝶;
摘要:“后土”之称始于春秋,其身份、来历说法众多,在不同时期代表不同的文化内涵。后土与皇天相对时为大地之神;与谷、稷之神相对时就成为人格化的社神;进入五行体系后,又变为能平治水土的土神。汉时列入皇朝祀典,为历代帝王所沿袭,北宋政和年间,徽宗封其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道教则将后土列为“四御”之一,与玉皇大帝相对,俗称“后土娘娘”。后土皇地祇不仅治理地界,还掌管河山、协调阴阳、抚育万物
李宓本主崇拜中的国家在场与族群身份认同————作者:葛玉梅;
摘要:本主崇拜是大理白族地区独具特色的村落性民俗文化,对白族民众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理的每个村庄都有自己崇拜的一个或多个本主,而李宓是白族众多本主中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作为唐天宝年间征讨南诏国的将领,对南诏国人民而言并非当地人,但是他死后随着王朝更迭最终却被白族人民奉为本主。李宓被奉为本主的过程经历了“建冢安灵”“被封龙神”“被奉本主”三个阶段,这种由鬼而神、由神而本主的转变反映了国家政权对地...
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理论的神学属性批判——以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批判的神学”为分析视角————作者:叔贵峰;苏效帝;
摘要:1835年至1845年,青年黑格尔派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批判运动,青年马克思在与其不断的思想交锋过程中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中,施特劳斯和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被马克思称为“批判的神学”,原因是他们的宗教批判理论范式源自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而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内含着“唯灵论”的神性属性。施特劳斯和鲍威尔宗教批判的主旨是以主观臆想的“精神实体”来诠释福音书被有意编造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不过...
“祭大山”:汉彝交往交流交融的仪式实践与文化诠释————作者:高志英;杨晓龙;
摘要:“祭大山”,是滇东南泸西城子村汉彝村民共享的一项传统节俗,肇始于彝族土主崇拜,并在汉彝村落共同体建构历程中演变为汉彝文化交流互融的仪式活动。本文从围绕“祭大山”所重构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诠释入手,聚焦村落族际互动、记忆互构、仪式共享等问题,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形成过程、特点与意义
山西万荣县东孝原村后土娘娘庙正殿————作者:柴书毓;
摘要:<正>~
俄罗斯宗教建筑艺术揽胜————作者:薛晨 ;常玉凯;
摘要:<正>~
数智永生:重构人类生死、意识、灵魂及不朽的观念————作者:王海东;
摘要: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永生的追求始终是贯穿于宗教、哲学与技术的核心命题之一。从古代文明的灵魂不朽信仰到现代科技对生命边界的突破,人类对“不朽”的理解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变革。技术叠加使得“数智永生”成为可能,脑机接口、意识数据化、数智灵魂等技术与观念正在重构人类关于生死、意识、灵魂与不朽的知识体系。数智永生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人类自我认知的迭代,对传统身体观、意识理论与灵魂观等产生极大的冲击,也...
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问题————作者:倪培强;张芳;
摘要: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需要正确处理若干重要关系问题。正确处理伊斯兰教与政治关系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伊斯兰教工作的领导,以增进“五个认同”为目标,坚持政教分离,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的分裂破坏活动;正确处理伊斯兰教与文化关系问题,持续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伊斯兰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解经讲经,不断加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教理体系建设,从文化深层次上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
11—18世纪俄罗斯东正教思想中的克里米亚符号建构和地缘政治互构————作者:薛晨;
摘要:克里米亚在俄罗斯东正教文明谱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是俄罗斯论证其作为拜占庭文明遗产正统继承者的象征符号。从基辅罗斯时期作为“神圣土地”的符号建构,到莫斯科公国时期成为“第三罗马”的边疆投射,再到俄罗斯帝国时期演变为“新拜占庭”的空间转喻。克里米亚在俄罗斯东正教思想中的符号建构和嬗变本质上是宗教话语与领土诉求互构的政治神学实践。研究11—18世纪俄罗斯东正教思想与文化中对克里米亚神圣符号的建构逻辑,意...
世界宗教文化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21年7月中旬投稿,编辑部在8月初关于初审提了两点意见,修改后就送外审了,10月下旬返回修改意见,11月初给了录用通知,前后进4个月的审稿时间,但编辑部老师始终细心认真,很负责任。另外,从其他老师处得知。
2024-04-23 13:45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邮箱投稿后无自动回复,三个月后也无邮件或者其他任何回复,虽说是核心期刊,也不至于架子这么大,何谈华夏的基本礼仪?此刊物真对不起“华夏”这个名称。大家走过路过,千万不要入坑。
2024-04-10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