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象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一种新的气候容量定量评价方法————作者:唐力生;张柳红;王华;
摘要:为科学认识和评价气候容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气候容量定量评价方法,能够克服内梅罗指数法和偏离平均值法在气候容量评价中指标极大值贡献过大、等权重、偏离量极限值无定义等缺点,又能实现不同地区气候容量的统一评价。该方法利用正态分布的3σ准则确定气候指标临界值,定义了气候指标偏离量,构建气候指标偏离量标准化模型;采用熵权法确定气候容量指标权重,进而构建气候容量模型;对服从正态分布的气候容量,采用距离期望一个标...
广东省不同天气形势下GRACEs模式臭氧预报检验及误差来源分析————作者:陈靖扬;李婷苑;邓涛;翁佳烽;欧阳珊珊;林子锋;
摘要:利用2018—2020年广东省空气质量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再分析资料、CMA模式预报资料和客观天气分型方法,开展不同天气型下华南区域大气成分数值模式系统(GRACEs)臭氧预报性能评估及其误差来源分析。结果表明:(1)GRACEs模式对O3_8h浓度趋势预报较好,但对O3_8h及其前体物NO2浓度预报值总体偏低,其中NO2...
1.5~4℃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作者:吴婕;石英;
摘要: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TC)每年严重影响我国及东亚各国沿海地区,合理预估不同全球温升水平下影响东亚的西北太平洋TC活动变化,可为东亚各国沿海地区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本文基于4个CMIP5全球气候模式(EC-EARTH、HadGEM2-ES、MPI-ESM-MR和NorESM1-M)驱动RegCM4区域气候模式得到的高分辨率气候变化模拟集合结果(水平分辨率为25 km),预...
浙江一次梅雨期飑线演变和极端大风影响因子分析————作者:钱卓蕾;严佩文;沈晓玲;沈哲文;罗玲;
摘要: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多波段雷达、闪电定位以及风廓线雷达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2年6月24日浙江梅雨期飑线的演变特征和极端大风影响因子,结果表明:飑线初始对流移入浙江形成线状对流,线状对流合并成飑线,后向传播、出流边界与环境辐合中心叠加等因素导致飑线迅速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飑线内云闪占比最高,大风主要出现在云闪高频区,飑线成熟阶段云闪分布在1.5~8.0 km之间。大风发生前,水平极化反射率因子...
边界层切变线上弱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与生成环境————作者:郭瑞玲;白兰强;巢婧华;俞小鼎;余晓健;李兆明;庞绮汶;
摘要:2022年6月30日下午,佛山市南海区遭受EF0级龙卷风袭击,本研究基于邻近此地区三部不同体制的X波段雷达和两部S波段双极化雷达、地面气象站和大气再分析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该龙卷风暴的多波段、多体制雷达观测特征及关键生成环境。由于五部雷达均未识别到中层中气旋特征,表明该个例为非中气旋龙卷风。通过多波段雷达观测对比发现,S波段雷达对这一短时龙卷风的探测能力极其有限,未能识别龙卷涡旋特征(TVS),...
一次强龙卷风暴的精细化结构演变分析————作者:管理;尹春光;朱家恺;张丽娟;
摘要:利用上海南汇WSR-88D和江苏南通CINRAD-SAD型S波段型双偏振雷达资料、雷达协同观测试验中的向化X波段双偏振雷达(CINRAD-XAD)连续垂直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23年6月10日的南通龙卷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龙卷过程发生在东北冷涡南落的背景下,整体呈高空前倾槽的配置,为一次较典型的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风雹天气,且此过程前期有能量累积,环境场指...
河南“21·7”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分析————作者:张亚妮;刘鑫华;蓝渝;张小雯;郑永光;华珊;
摘要:利用2018—2024年夏季中国区国家站和区域自动站分钟及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21·7”河南极端降水分钟及小时雨量特征和郑州极端小时雨量的极端性。结果发现:河南强降水期间,超过80 mm的小时雨量主要出现在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7月19日郑州以西地区和21日河北西南部地区小时雨量较小。14 mm以上的5 min雨量也主要位于河南中部和北部地区。5 min雨量频数分布显示,当小时雨量增强时,5 mi...
基于模拟的“彩虹”台风强龙卷精细化特征————作者:董雪峰;王映思;黄先香;严晓强;张少婷;
摘要:采用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 V3.6.1模拟1522号“彩虹”台风外围广东佛山EF3级强龙卷天气过程。基于模式模拟资料分析了强龙卷发生的近风暴环境条件、龙卷母体风暴超级单体和类龙卷涡旋(Tornado-Like Vortex, TLV)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风暴环境CAPE揭示出有利于龙卷风暴发生发展的热力不稳定条件,TLV附近CAPE达1 000~1 500 J·kg-1 强西南季风背景下台风“暹芭”强降水成因分析————作者:肖婷;程正泉;刘子杰;焦玚;沈晓钿; 摘要: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地面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203号台风“暹芭”给华南造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1)“暹芭”与2022年最强盛的西南季风长时间联结,在与季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供应。(2)异常加强的高层出流叠加在异常加强的低空的西南急流之上,形成强烈的耦合和抽吸作用,造成低层强烈的辐合和上升运动。(3)低空西南急... 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事件的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作者:朱华;张海涛;周朝荣; 摘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定义并识别了1960—2019年南方地区持续性低温雨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欧亚中高纬大型槽脊系统是南方持续性低温雨雪过程的关键环流特征,包括单阻横槽型、两槽一脊型和平直环流型三种类型,前两者分别在乌拉尔山区域、贝加尔湖附近有阻塞高压或高压脊。其中单阻横槽型高空槽脊最强,冷空气路径偏西,低层冷高压最强,导致南方低温雨雪期间平均气温最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大... 南京双偏振雷达2020—2022暖季观测极端降雨的对流云宏微观特征————作者:王赢;罗亚丽;刘希;吴翀;任福民; 摘要: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发生频次升高,但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极端降水的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的认识仍然不清晰。利用2020—2022年5—9月南京地区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定义“极端降水对流体”(Extreme Precipitation Feature,EPF),根据雨强极端程度分为三组EPF (ER1、ER2、ER3),进一步分为强对流、中等强度对流和弱对流EPF,分析其对流云宏微观特征。结果表明,随... 赤道辐合带月平均位置的能量约束研究————作者:黄炜充;赵树云;马馨宇;王五科;邓琪敏; 摘要:当前,不少研究提出在能量框架下理解赤道辐合带(ITCZ)的南北位置及移动。能量通量赤道(EFE)是能量框架下用于指示ITCZ位置的指标。已有研究发现,在年平均尺度上,EFE与ITCZ能很好地匹配,但在月尺度上情况如何,尚缺乏深入讨论。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的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计算了1979—2021年逐月的ITCZ和EFE位置,并探讨了二者在月平均上的匹配关系。在计算IT...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双季稻种植的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作者:段海来;刘畅;张柳红;杜尧东; 摘要:建立洪涝灾害风险度评估模型,对广东双季稻生产和生育期的洪涝灾害风险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表明:广东双季稻洪涝灾害风险度分布大致呈中部向东西两翼递减的特点,北江流域和漠阳江流域最高,而粤西地区和粤东沿海最低,其中粤北地区风险度是东西两翼地区的1.5~2.0倍;晚稻洪涝灾害风险高于早稻,从生育期来看,早稻移栽-分蘖期、分蘖-拔节期和晚稻播种-三叶、三叶-移栽期洪涝灾害风险度较高、特别严重的洪...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的两种判别指标对比————作者:彭思越;姚秀萍;赵大军; 摘要:近海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TC)具有猝不及防的破坏性,其研究和业务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判别TC快速增强(RI)的主流指标有两类,即TC中心最低气压变化值和最大风速变化值。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分别以12 h中心最低气压变化值和最大风速变化值作为判别指标,对1980—2019年中国近海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RITC)进行判别,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两种判别指标得到的R... 基于上海风廓线雷达的台风“梅花”边界层风特征————作者:施红;顾松强;汤胜茗;林莺;罗桓;徐菁;李用宇; 摘要:利用4部上海风廓线雷达实测资料,对2022年台风“梅花”登陆上海前后的边界层风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右侧的小洋山雷达站风向随时间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位于台风移动路径左侧的金山、浦东和嘉定站则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台风中心过境前的风速明显大于过境后的风速。受下垫面建筑物影响,中心城区的近地层风速小于郊区,海岛近地层风速大于郊区。在城市冠层以上,中心城区、郊区和海岛的风速比较接近 基于多源资料的极端大风观测分析————作者:沈晓玲;章超钦;桑明慧;章唯薇;赵驰宇; 摘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X波段相控阵雷达资料等,对2022年7月25日浙江一次极端大风的环流背景、对流系统演变特征、成因等进行了分析。(1)此次极端大风事件发生在副高外围短波槽东移的大尺度环境下,具有低层水汽充沛、高空干层显著、强的不稳定层结等有利条件,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极端大风的产生提供了触发机制。(2)极端大风由单体J0造... 粤北冬季气溶胶垂直分布航测研究————作者:高建秋;李军霞;何松蔚;杜家铭;崔毅;王梧熠;王刚; 摘要:2024年1月18—20日,利用人工影响天气飞机首次对粤北地区开展了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飞机观测,为评估该区域生态屏障功能的有效性提供基础数据。选取2架次飞行获取的气溶胶、云滴、气象综合观测资料及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分析了粤北地区冬季气溶胶数浓度、有效直径及粒径谱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粤北地区在静稳晴好天气下气溶胶数浓度最大值为1 679个·cm-3<... 近10年广东汛期不同类型的暖区暴雨发生环境场特征分析————作者:王蕊;江崟;李超;陈训来;王明洁;王德立; 摘要:利用广东省国家基本气象站、区域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将2013—2022年近10年73次典型的广东暖区暴雨个例按环流特征分为四种类型:切变线型、低涡型、南风型和回流型,统计分析时空分布特征以及表征大气静力不稳定、水汽、能量和动力条件的物理量特征。(1)广东暖区暴雨中南风型发生频率最高,回流型最低。67%的暖区暴雨发生在5—6月,降水峰值时间95%出现在凌晨和白天,其中南风型特征最明显... 次季节-季节预报模式对华南前后汛期降水的预报技巧评估————作者:谢洁宏;林巧美;胡娅敏;林锦鸿;叶梦茜; 摘要:利用次季节-季节(S2S)预报计划多模式回报数据集和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数据,通过确定性指标评估了CMA、ECMWF、NCEP、JMA、UKMO这5家S2S模式对华南前后汛期降水的预报技巧,并分析了不同类型降水事件的可预报性。各模式在表征降水强度与变率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普遍高估(低估)华南西北部(东南部)降水强度,低估全区降水变率。在时间相关技巧方面,前后汛期大多模式可提前1~2候熟练预测(相... 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变化特征————作者:许启慧;邵丽芳;高旭旭;李晓帆; 摘要:利用1980—2023年京津冀地区174个气象站的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确定出群发性高温过程的判识标准并进行分析,结果得到京津冀地区多年平均年高温日数为10.8 d,整体呈显著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9 d·(10 a)-1,时间上表现出“减-增-减-增”的年代际变化,空间上呈南多(强)北少(弱)的分布特征。1980年以来,京津冀地区共出现149次群... 热带气象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