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激光与粒子束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9:05:53

强激光与粒子束

强激光与粒子束

CSCD北大核心

High Power Laser and Particle Beams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四川省绵阳市
复合影响因子:0.836
综合影响因子:0.607
邮发:62-76
官网:http://www.hplpb.com.cn
主编:张维岩
平均出版时滞:153.16

  强激光与粒子束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涡旋光的三种气辉(极光)光谱线型的比较研究————作者:李存霞;章艺珊;周健;刘洋河;惠宁菊;王彦龙;符迪迪;唐远河;

摘要:对被动遥感探测高层大气风场所使用的高斯光谱线型、洛伦兹线型与佛克托线型三种线型的气辉(极光)光源引入涡旋光因子后,从理论上导出了三种线型涡旋光表达式,模拟得到三种气辉(极光)涡旋光线型的调制图像,三种线型随拓扑荷数的变化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光:高斯型涡旋光绕轴旋进一周相位改变2πl,整体呈螺旋形,中心消光部分及相位随拓扑荷数l增加而增大;洛伦兹型涡旋光以横轴分布方向为主要的消光方向。随着l增加光强减弱...

无人机故障模拟数据集构建与评测方法————作者:王怡澄;柴梦娟;余道杰;白艺杰;梁丽月;李涛;周佳乐;杜剑平;姚振宁;

摘要:无人机系统复杂且故障模式多样,对其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一定的挑战。针对无人机故障数据样本集缺乏且不完备的问题,采用预设故障注入法构建了无人机故障模拟数据集。故障模拟数据集基于偏差故障、漂移故障、锁死故障和缩放故障四种故障描述模型,实现了无人机正常状态、执行器故障和传感器故障的等效模拟,并进一步通过深度学习网络评测数据集。仿真结果表明:WDCNN、ResNet和QCNN三种深度学习网络均验证...

多光谱目标检测算法及相关数据集综述————作者:张天泷;耿远超;廖予祯;许党朋;

摘要:相较于单一波段目标检测技术,多光谱目标检测技术通过捕获物体在多个不同波长的光谱波段下的反射或辐射信息,极大地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应对复杂环境的鲁棒性。在遥感、农业检测、环境保护、工业生产以及国防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多光谱目标检测领域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多样化的高质量数据集以及高效目标检测算法的缺乏,严重制约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鉴于此,综合阐释了多光谱目标检测数据集的制作方法...

基于闪烁体探测器的稠密等离子体焦点装置脉冲中子测量————作者:郭兆言;高泰;肖金水;陶明锐;李洪涛;马勋;

摘要:研制了用于稠密等离子体焦点(DPF)装置中子产额和时间分布监测的闪烁体探测器,通过仿真模拟闪烁体透出光子随厚度的变化曲线确定闪烁体的尺寸参数,并采用相对标定获得该探测器的中子探测灵敏度。根据Monte-Carlo方法模拟了实验环境下的中子散射分布,并根据探头的线性范围等因素设计实验布局。利用研制的闪烁体探测器对自研的DPF装置的D-D脉冲中子产额和时间波形进行了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激光瑞利散射法用于喷气负载气流场分布探测————作者:王亮平;李沫;王晟;张振荣;

摘要:喷气负载是Z箍缩研究广泛采用的一种负载构型。在喷气负载中,准确诊断在施加电流之前气流场初始分布,对于控制内爆动力学不稳定性、提高X射线辐射输出具有重要意义。开展利用平面紫外激光瑞利散射法对喷气负载气流场分布进行诊断的可行性实验,获得了Z箍缩喷气负载气流壳层随时间演化的图像信息,可以得出,喷气负载在靠近喷嘴端面1 cm区域内形成低密度空心区,同时径向呈现喇叭形外扩,与弹道气流解析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吻合...

大面积介质阻挡放电纳秒脉冲电源研制————作者:王瑞杰;刘宏伟;王凌云;高彬;张东东;袁建强;

摘要:介质阻挡放电(DB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空气消毒手段,因其能够在常温下产生低温等离子体,并有效杀灭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受到了广泛关注。为满足DBD技术的应用需求,完成了DBD放电脉冲电源的研制。该电源采用倍压电路对前级电容进行充电,不仅保证了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零电流关断,还防止了后级短路可能对固态开关造成的击穿风险。通过将脉冲变压器的电压提升作用与磁开关的脉冲陡化作用相结合,实现了负...

高功率小型化阶梯型双半圆波导模转天线设计————作者:陈雅欣;李相强;张健穹;王庆峰;唐先锋;

摘要:在高功率微波辐射领域中,模式变换器加喇叭天线是实现旋转轴对称模定向辐射的常用技术,但模式变换器与喇叭天线的分离设计往往会使得天线轴向和口面尺寸较大。为了满足实际应用场景对天线小型化的需求,提出了一种模式控制与辐射一体化的阶梯型双半圆波导辐射天线。该天线由圆波导TM01模输入,通过插板将圆波导TM01模分成两路相位相反的半圆波导TE11

用于电子束辐照立式石墨烯的电子枪设计————作者:张晓宁;何佳龙;赵伟;秦臻;石金水;

摘要:多项研究表明,材料表面的立式石墨烯涂层能够显著降低二次电子产额,且二次电子产额最大值所对应的入射电子能量通常在百电子伏特。在电子束辐照的实际工况下,立式石墨烯的微观结构会经历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这些微观结构变化的方式、特点以及由其导致的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变化程度与机理可能各不相同。为系统研究电子束辐照参数对立式石墨烯微观结构演变及其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规律,本研究采用理论仿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研...

不同温度下空气介质气体开关的自击穿特性————作者:姚伟博;魏浩;杨森;王志国;姜晓峰;楼成;

摘要:开展不同温度下气体开关的自击穿特性研究,对提升脉冲功率装置的环境适应性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页岩油气资源开采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前景。通过建立空气介质同轴气体开关高温性能研究平台,实验研究了气体开关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自击穿电压分布,结合汤森放电理论,分析了环境温度对开关自击穿放电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环境温度下,影响空气介质气体开关自击穿电压的主要因素是气体介质密度和电极间隙...

基于微孔法拉第杯的高功率密度电子束流密度分布测量方法————作者:李晨;秦臻;向军;李天涛;何小中;夏连胜;

摘要:电子束焊机中的电子束具有功率密度高(106~108 W/cm2)、焦斑尺寸小(几百微米)的特点。其束流密度分布是一项重要的束流品质参数,对焊接工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电子束密度测量方法(比如荧光成像法)在如此高的功率密度下无法使用。研究了一种基于水冷微孔法拉第杯与高频束流扫描相结合的测量方法。在电子束焊机偏转线圈上加高频(1~10 kHz)信号,使电子束在较大尺寸范...

强流质子加速器束流剖面测量探测器设计————作者:刘孟宇;孙继磊;徐智虹;杨涛;聂小军;黄蔚玲;康玲;刘华昌;杨仁俊;

摘要:束流的横向剖面分布是强流质子加速器的关键性能指标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新安装一台残余气体电离型束流剖面探测器(IPM),用于关键位置束流横向剖面等参数的非拦截式实时测量。介绍了该剖面探测器的选型、结构设计思路及束流实验结果。探测器采用紧凑型结构,提供了一种较小空间占用下较高分辨率的设计思路。紧凑型IPM在低压板通孔处采用匀场栅网的结构形式改善电场均匀度,减小横向电场分量及剖面测量畸变。探测...

4H-SiC双极型光电晶体管电子束辐照效应————作者:叶思恩;黄丹阳;付祥和;赵小龙;贺永宁;

摘要:当光电晶体管偏置在5 V下,辐照前,其暗电流约为58 nA,对365 nm紫外光的响应度约为31 A/W;器件经过10 MeV电子束辐照后,暗电流的数量级下降到10-11 A,响应度下降到原来的1/8左右。辐照后,器件的响应度受偏置电压的影响明显,随着偏置电压的减小而下降,当光电晶体管偏置在3 V下,响应度下降到2.25 A/W。电子束辐照还会影响紫外探测器的开关响应,使响应的总时间变长。结合光电...

锁相磁控管模块化设计与仿真验证————作者:秦雨;刘海霞;殷勇;崔攀;沈大贵;毕亮杰;王彬;李海龙;蒙林;

摘要:基于互耦锁相方案,设计了多磁控管单元模块,将其构造为轴向输出的模块化单元,以解决径向输出磁控管在大规模阵列应用中因为角向不均匀性带来的影响,并有效提高系统的鲁棒性。磁控管之间通过锁相桥连接,传统方案以单个磁控管模块为基础,设计方式单一且不灵活。此外,由于径向输出的磁控管角向电场分布不均匀,锁相桥在不同位置增加耦合结构会导致磁控管的特性阻抗变化,并改变锁相桥中能量占系统整体能量的比例,从而影响输出特...

高功率电子加速器装置性能评价及其消毒效果————作者:刘燕琴;黄邦斗;沙斯烁;覃怀莉;宋碧莹;周佳;任哲;邵涛;

摘要:为考察高功率电子加速器是否达到设计指标性能和消毒效果,利用标准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对高功率电子加速器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评价,探究了该电子加速器输出电子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短小芽孢杆菌和新型冠状病毒等微生物的灭活效果,同时考察了不同材质负载对于杀灭效果的影响。该电子加速器可以输出能量10.27 MeV、功率25 kW的高能电子束,束流扫描不均匀度为4.1%,并且对于模拟材料具有一定的穿透能...

120 keV正离子源加速器绝缘支撑系统设计————作者:邓文;谢亚红;顾玉明;江云飞;刘龙斌;王昉;胡纯栋;

摘要:针对120 keV正离子源,设计了加速器的绝缘支撑系统,确定了绝缘体与支撑法兰的连接方式及相关参数,并通过有限元分析的方法,针对电场集中和连接支撑的问题,开展了绝缘支撑系统的优化设计。分别对绝缘体和电极进行静电模拟,确定了绝缘体的材料及结构参数,研究了加速器的绝缘性能。研究表明各绝缘体周围最大电场值低于4 kV/mm,电极间最大电场值约为14 kV/mm,满足120 keV正离子源加速器耐压要求。...

S波段6 MeV紧凑型电子回旋加速器仿真设计与模拟研究————作者:董自强;裴士伦;张通;邵琢瑕;王琳;陆亚林;

摘要:安徽省先进光子源实验室正在研制一台S波段6 MeV紧凑型电子回旋加速器,可以用于驱动紧凑型微焦点X射线源或用于驱动紧凑型太赫兹自由电子激光。为了得到更紧凑的加速器设计,利用CST电磁工作室对电子回旋加速器二型谐振腔进行了设计与计算,谐振腔工作频率为2 998.2 MHz,在谐振腔间隙可获得1 MV以上的加速电压,使电子单圈能量增益可达0.9 MeV左右。同时,利用CST粒子工作室对内嵌式热阴极谐振...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用铁氧体高次模阻尼器的研制————作者:陈欣;李晨;赵伟;向军;李天涛;黄刚;杨洁;刘平;秦臻;

摘要:大电流加速器束管中,当带电粒子流通过束管时,会在束管中激励起高频场影响束流大小和稳定性,还会在超导腔运行中带来额外的热损耗,影响超导腔本身运行的稳定性,所以必须对高次模进行有效控制。采用铁氧体为吸波材料吸收高次模,通过金属化和钎焊实现铁氧体与铜基板的焊接,然后与铜束管、冷却系统焊接获得铁氧体高次模阻尼器。使用CST软件仿真了铁氧体高次模阻尼器在不同频率下的微波性能,并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在测试频段...

紧凑型X射线光源的共振注入方法————作者:董自强;邵琢瑕;张通;王琳;陆亚林;

摘要:针对紧凑型X射线光源的一体化储存环注入系统这一核心问题开展研究。利用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CST与束流动力学模拟软件ELEGANT,重点对注入系统中的关键元件—扰动器进行多参数优化设计。研究了电子束流在半整数注入过程中的相空间演化规律,优化了注入元件的结构参数,针对紧凑型储存环优化了注入方案,计算结果显示扰动器相对于注入点的最佳摆放位置是150°~210°,电子束流注入位置相对于平衡轨道为30 mm,...

云光二号加速器全系统准直测量与调节————作者:何德雨;呼义翔;杨实;周亚伟;钟爱旭;董敏;尹佳辉;罗维熙;曾江涛;丛培天;

摘要:云光二号加速器采用感应电压叠加技术路线,全系统包含12台Marx发生器、24条水线、12级感应腔和1条长磁绝缘传输线,由于装置规模大、级数多、结构复杂,为保证整体装配精度,尤其是感应腔和磁绝缘传输线的同轴度,对准直测量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针对国外同类装置测量系统复杂、过程繁琐的技术缺陷,提出了以激光跟踪仪为核心测量手段的全系统准直测量技术方案,分别完成了发生器输出法兰、感应腔导轨、磁绝缘传输线及...

核脉冲峰值序列轻量化神经网络核素识别模型及其FPGA加速方法————作者:李超;石睿;曾树鑫;徐鑫华;魏雨鸿;庹先国;

摘要:放射性核素已在核医疗、核安保及无损检测等领域中广泛应用,而对其准确识别是放射性核素定性检测的基础。在便携式核素识别仪中,基于传统能谱分析方法存在延迟高、识别率低等不足。提出一种基于核脉冲峰值序列的核素识别轻量化神经网络模型及其FPGA硬件加速方法,通过引入深度可分离卷积和倒残差模块,并使用全局平均池化替代传统全连接层,构建了一种轻量化、高效的神经网络模型。针对网络训练数据集,通过蒙特卡罗工具包Ge...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