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最新期刊目录
论少数民族即兴音乐中特殊音级的乐学意义——兼及现象学视野下的同均三宫释证————作者:陈畅;
摘要:中国少数民族即兴音乐广泛运用特殊音级(如降七级b7、升四级#4),其生成机制源于自然泛音列的片段化选择。藏族多声部诵经与蒙古族呼麦演唱通过人声与乐器的协作,提取泛音构成音团集合,形成调性游移及多声即兴统摄。藏戏及蒙古潮尔音道案例显示,此类音团集合包含b7、#4,并与“同均三宫”理论中清商音阶逻辑契合。现象学视角下,特殊音级非单纯移调结果,而是泛音列直观运...
哈尼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和音研究————作者:彭俊铭;苏怡嘉;
摘要:哈尼族音乐在旋律、调式调性、曲式、声部组织等方面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尤以多声部音乐最广为人知。多声部民歌是哈尼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大规模针对原生态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的展开,哈尼族原生态多声部音乐的面貌开始展现在世人面前。以哈尼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为研究对象,对栽秧山歌、栽秧情歌、砍柴歌(呃嘞啦嘞)、哄娃娃调(阿尼尼仓)、乐作舞曲五首经典的哈尼族...
《指法汇参确解·流水》“滚拂”经衍考————作者:王薇雅;孙晓辉;
摘要:今传《流水》之多段“滚拂”,其早期形态酝酿于清代中叶的长江下游,存谱可见清道光年间(1821—1850)的《指法汇参确解》(1821)与《志喜堂汪朗山琴谱》(成书下限在1830年),《指法汇参确解》本或更多地保留了“滚拂”段的初现样态。清咸丰年间(1851—1861),“滚拂”入蜀地后经张孔山传相继发生了两次裂变,分别见于《百瓶斋琴谱》(1856)与《天闻阁琴谱》(1876)。《指法汇参确解》本《...
中国韵味音乐创作的两个观察视角——以两首《枫桥夜泊》音乐作品为例————作者:于希水;
摘要:韵味也可以说是风格,“中国韵味”即中国风格或中国气派。当代作曲家黎英海、宝玉先后基于唐代诗歌《枫桥夜泊》所创作具有中国韵味的音乐作品,均具有“散意语态”的共性特征。以“可逆音程”“十二音序列”“古琴挑勾虚实音”作曲技法的音乐视角和“象声乐汇,象形乐汇”的美学视角对两首作品进行观察,归纳“中国韵味”形成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发掘支撑音乐创作的重要维度:作曲技术与美学意蕴,两者互为表里、因果的意识关系
古乐复兴视域下马蒂努羽管键琴曲鉴古创新理路探赜————作者:王汉光;
摘要:捷克作曲家马蒂努的羽管键琴乐曲是二十世纪“古乐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为“鉴古演奏”背景下的音乐表现如何传递本真精神给出独到回答。其对于早期音乐的深刻理解,与当时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的影响,使他的创作得用现代语汇重构传统精神。他以创作为提问,以风格为回应,使传统不再是被还原的对象,而成为持续生成的可能
当代古琴创作中作曲家与演奏家的合作——以古琴独奏曲《雪菊》为例————作者:王哲;
摘要:古琴独奏曲《雪菊》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当代古琴创作中作曲家与演奏家间合作的四个特征:(1)创作与学习过程的频繁沟通;(2)作曲家常要求演奏家进行演示;(3)演奏家主动提出建议并最终形成谱面变动;(4)作曲家拥有作者身份并主导决策。作曲家的作者身份与对该作品的决策力体现了当代古琴创作中作曲与演奏的明确角色分工,而演奏家对最终乐谱的影响力映现了传统古琴创作与演奏的同一性特征
梅山仪式傩舞的身体符号与文化属性——以湘中地区“还都猖大愿”为例————作者:朱秋涛;田艳;
摘要:“还都猖大愿”作为湘中梅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仪式舞蹈和身体符号也是承载梅山文化的独特介质。作为一种以身体实践传习地方文化的载体,梅山仪式傩舞包含着丰富的身体语言和符号意指实践,其符号表征着湘中地区人们的历史神话、文化记忆和社会结构。从仪式舞蹈的身体实践中可以寻迹出一个地区文化的典型结构、社会群体的文化日常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梅山仪式“还都猖大愿”的傩舞研究也是挖掘和阐释梅山地区文化空间、社会结...
刊前絮语
摘要:<正>知识体系是对特定专业知识总和的概括性描述。艺术作为人类社会活动中感性观念的表达方式,具有特定方法体系和规范技术形式,它涵盖了人类社会活动中丰富的感性观念与感性样式。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自然涵盖艺术领域,它以中国艺术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运用中国艺术思维、方法及表现形式为内在支撑,以表达中国艺术思想观念为主导。本期所刊载的部分文章,即是从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角度,梳理、...
山东三大秧歌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的创编研究————作者:石慧;
摘要:钢琴伴奏在山东三大秧歌舞蹈教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但目前相关理论存在缺失,可用的钢琴伴奏曲谱也相对匮乏。因此,钢琴伴奏者应在舞蹈课堂充分发挥即兴伴奏的能力,根据课堂教学场景,结合舞蹈动律即兴创编适用的伴奏。并在舞蹈课堂教学中反复打磨,对即兴创编的旋律进行加花、移调等,以适应舞蹈的不同表达,并做好记谱工作,从而形成成熟的可固定使用的伴奏乐谱。同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思考:一是积极构建伴奏创编理论体系;...
《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文集》序————作者:杨民康;
摘要:在区域国别学强调民族国家(或多民族国家)所生成的“国与国”音乐文化共时性比较研究之际,中国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也应该立足于自身方法论传统,通过由区域音乐研究起始的“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历时性转换,将“国与国”和“区域与区域”编织的“历时—共时性”研究整合、融通起来,形成区域国别音乐研究的学术进路,使得我们原本以少数民族音乐、汉族传统音乐、跨界族群音乐、世界民族音乐、非遗音乐、城市民族音乐及近...
宋使入辽音乐文化见闻——基于“大一统”视角之考察————作者:薛培;
摘要:宋辽交聘制度下,使节成为联系两国交往的重要媒介。宋使入辽完成贺正旦、生辰、吊慰、致遗留物等既定政事外,尚有音乐文化的交往与互动。入辽的北宋使臣,不仅对辽国朝见、朝贺仪式音乐,馆待用乐体验深刻,亦可耳闻目睹出使途中契丹族婚嫁、祭祀、节庆等民俗音乐活动,肩负起记录辽国音乐文化信息的重任。两国使臣间的赋诗唱酬,礼乐制度下的相互博弈,从艺术维度出发,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印迹。站...
汪绂乐教思想探赜————作者:袁建军;赵志涛;
摘要:乐教思想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乐教即礼乐教化,其目标在于人的德性化育和人格完善。清代儒者汪绂继承先秦以来的乐教传统,加以新的思想阐发,重新梳理了先秦乐教的目标、内容、特点等要义,分析了清代乐教衰败的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复兴乐教的必要性以及具体主张和路径。从“兴乐教以化天下”“养人心以成其德”“绝淫声而兴雅乐”等方面呈现了其乐教思想,汪绂认为乐教能够化成天下、塑造德性、完善人格、涵养心性、移风...
技术逻辑下当代古琴美育精神的价值阐释————作者:刘彦;
摘要:古琴美育是一种审美化的生命实践。传统古琴美育秉持“崇真、扬善与趋美”的审美向度,涵容“以德育美”的价值精髓,凸显“琴以载道”的主体性浸润。在当代古琴美育语境下,技术不应成为禁锢琴道的工具理性,亟须探寻一条调和技术与琴道的祛魅路径。琴道是古琴美育的内在精神培塑过程,琴器则是其艺术审美的具象载体。琴心与琴德共同构成了当代琴道的关键审美要素。古琴通过技术与情感的关系重置,形成了“他者之境”的动态正向递归...
音乐与超人类耳朵:超声波、物质身体和感觉极限(下篇)————作者:大卫·崔沛德;严诺渲;孙月;
摘要: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思潮挑战和重塑我们对人类听觉极限的理解,特别是其对音乐聆听实践和理论的意义。接续上篇对人类听觉阈限的历史研究,文章首先厘清了超人类主义、后人类和后人类主义等关键术语,将19世纪末对听觉极限的研究与当代超人类主义论述进行对比,为“突破身体感知极限”的思潮编织出一条连续的历史时间线。如今,技术假体(如留声机、麦克风、人工耳蜗)被用来扩展听觉范围,进入原本无法感知的声学领域(如超声...
以“陌生”对抗“亲密”——移动美学视域下院线电影的叙事转向————作者:尤达;
摘要:当下,院线电影正面临短视频等网络视听节目新样态的巨大冲击。当曾经震撼的视听享受无法抵御新兴业态为用户带来的亲密体验,实施与“亲密”对抗的叙事转向策略成为院线电影在网络时代突围与扩张的关键。这种对抗并非简单的“段子”汇聚或情感共鸣,而是基于一种观照新兴样态的移动美学进行反向思考,进而运用“陌生化”策略构建富有想象力的叙事沉浸体验,即以主动沉浸抵御被动沉沦,以奇思妙想应对生活庸常
“边疆舞”理论话语的生成与反思————作者:苗安琪;
摘要:20世纪40年代,基于“新秧歌运动”与“新舞蹈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在“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下,中国舞蹈界产生了“边疆舞”这一新概念,统一指称取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由戴爱莲等职业舞蹈家改编的舞蹈艺术。1946年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和“戴爱莲舞蹈会”集中展示了边疆舞的经验成果,这些经验成果可视为“边疆舞”理论话语的具体呈现。尽管存在少数民族和汉族观众的质疑,但作为建构中国舞蹈理论话语的第一步...
经典本质与多元在场:歌曲《沁园春·雪》现象分析————作者:孟凡玉;
摘要:以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为唱词谱写的歌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中很多都是艺术水准极高的经典力作,形成一种现象级的文化景观。剖析原因,一方面在于词作本身所达到的艺术成就高度,铿锵声韵之中极强的音乐性和立意之中伟大的革命内涵融为一体,为后续的音乐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则在于取得成功的作曲家都通过高超的音乐技巧,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从而达到词曲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的艺术境界,成功创作出影响深远的...
日本所传林邑乐史料发凡————作者:崔静;王小盾;
摘要:林邑即占族人在今越南中南部建立的文明古国。历史文献表明,林邑国与印度、中国、日本、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琉球及越南李陈朝等有着广泛的交流,以丰富的音乐文化著称。日本传存的林邑乐是林邑与日本早期文化交流的体现,具有天竺、林邑双重渊源,作为寺院、宫廷、神社的仪式音乐,被纳入日本雅乐体系,并在乐家的改编下逐渐丰富其表现形式。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本所传林邑乐史料的梳理,为区域国别音乐研究提供一份学界尚未知见...
唐代雅乐舞的体系重建与审美转型————作者:李济溟;
摘要:唐代雅乐舞在体系重建的过程中,不仅继承了先秦以来的儒家乐舞传统,而且呈现出有别于前代的三重审美转型:一是在古今之间,唐代雅乐舞不仅保留了上古乐舞的祭祀传统,而且兼容着当下感性体验的审美风尚,故而形成了以旧带新的乐舞体系;二是在雅俗之间,唐代雅乐舞由传统的政治仪式和典礼属性,转而大量融会娱乐功能,形成了雅俗兼备的审美特质;三是在夷夏之间,唐代雅乐舞不仅保有中原正统的审美风格,而且广纳四夷乐舞的审美因...
演绎古音:“云韶”与唐代雅乐模式的兴替————作者:隋雪纯;
摘要:“云韶”源出先王乐教,唐代武后、玄宗、文宗先后在名义上重建“云韶”,但事实各有差异:武后用云韶命名内教坊掌习雅乐;玄宗通过“内出”云韶乐舞昭彰崇德尚俭,但整体不及法曲之兴;文宗将安史之乱前的玄宗礼乐视为“正始之音”,在开元雅乐基础上重建云韶乐,用以相和《霓裳羽衣曲》并与法曲相融,乐音好古寄寓对世运中兴的追求。唐代诗文中的“云韶”观念与乐府系统重建云韶新乐的事实并存,强调“云韶”作为上古德音的性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