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以德制权:放花灯传说文化隐喻的生成逻辑————作者:漆凌云;
摘要:民间传说研究除了关注隐喻背后的族群认同、历史事件和生计模式之外,还应立足传说学本位,探赜隐喻背后的文化心性。借鉴传说形态学方法,将包含“玉帝下令火烧人间—天神设法救助百姓—百姓正月十五放花灯蒙骗玉帝—元宵节放花灯习俗形成”的情节基干,同时具备玉帝、火神等“核心名词”的28则文本界定为元宵节放花灯传说。放花灯传说的“违禁—陷入困境—求助或考验—消除困境”的功能顺序及对应母题链与元宵节中的祈福消灾仪式...
女神与王权:欧亚文明视野下的“王母会君”故事————作者:海力波;
摘要:“王母会君”故事是西王母信仰的重要内容,故事中的西王母将王权赋予参谒的君王,两者存在着庇护与受庇护的关系,是神权高于王权的隐喻。王母会君故事的形成受到两河流域伊斯塔尔-塔穆兹(君王)王权神话的影响。丝绸之路开辟前后,伊斯塔尔-塔穆兹(君王)王权神话传入华夏社会,演化为王母会君故事。西汉末年“传西王母诏筹”事件说明西王母信仰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王莽将元后王政君比附为西王母,意在暗示元后具有废黜汉帝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辞学阐释————作者:牛乐;
摘要:从哲学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人类之“语言”和“社会”双重实践中被建构的文化主题,其不仅蕴含深刻的价值逻辑,亦包含生动的修辞实践,是一个由诗性—逻辑性、隐喻—转喻、人化—物化之关系构成的修辞体系,其目的是重建人与世界之间诗性的情感联系。作为一种文化修辞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向心力、劝服力、认同力将语言、制度、人的主体性、物的能动性统御在一个生动的修辞场域中。在当下的“云技术”语境中,非...
多元遗产观与遗产政策协商:《非遗公约》框架中有关商业化立场的演变————作者:唐璐璐;
摘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框架中,“商业化”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通过对2006至2023年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历届会议及相关国际文书的考察可以发现:教科文组织从最初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持谨慎态度,预设负面影响,到将其重塑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维度并制定相关指导文件,背后交织着多重遗产观念的争鸣。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的遗产政策的调适,是权威遗产话语与遗产社区的遗...
文化遗产保护真实性原则的意大利思想渊源——纪念意义的永续留存与艺术品格的大众认可————作者:李正宇;
摘要:真实性原则作为检验变化中的文化遗产是否还是其自身的标准具有意大利思想渊源。历史上意大利的修复实践主要在于恢复文化遗产的纪念意义和实用功能,体现了修旧为用的立场。意大利早期修复学者博伊托和乔万诺尼重视作为纪念物的文化遗产的史实真实性,兼顾其美学价值。布兰迪将现象学的思想引入艺术作品的修复,将史实和美学统一为真实性的双重维度,实现了文化遗产纪念意义与审美意义的理论整合。后来,真实性原则在国际宪章和公约...
凌纯声:中国科学民族志开创者与中国艺术人类学先驱————作者:朱阳;
摘要:凌纯声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音乐家。虽然他没有对艺术进行过专题研究,但是在他一生的民族志研究中涉及了大量的中国民族艺术,其中包括了他书写的作为中国第一部人类学科学民族志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所以凌纯声也可以被认为是第一位用科学民族志方法对中国民族艺术进行研究的人类学家。凌纯声曾留学法国,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体现了他的老师莫斯的人类学科学研究方法,如今这样的科学研究方法也...
2024年度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热点扫描————作者:王永健;
摘要:2024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研究领域涉及“理论与学科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国别艺术”“艺术乡建”“艺术民族志书写”“艺术与认同”等热点话题,展现了学界对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现象的深切关注。多家学术刊物设立了艺术人类学或田野调查相关专栏,发表前沿理论、田野实践和译介的新成果。学科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诸多新进展,为形塑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多种...
意会与言传:民间音乐教育中“口传心授”的知识形态与层级特征————作者:杨银波;
摘要:凡以语言、声音、肢体、表情等直观可感的方式传达的内容均为显性的“口传”知识,与事实、示范、评价、乐谱、口诀、比喻等要素有关;凡无法通过语言、声音、肢体、表情等直观方式传达的内容均为隐性的“心授”知识,多与韵味、程式、情感、教育、品行等内容相关。隐性知识依附于显性知识,“心授”的内容蕴含在“口授”之中,二者一体同步、不可分离,蕴含着深刻的“教”与“不教”的教育学原理。“口传心授”可以从宏观上分成“谱...
超越学科维度的“制作”思想——蒂姆·英戈尔德《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导读————作者:朱怡芳;
摘要:蒂姆·英戈尔德《制作: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和建筑学》一书系统提出了人类学、考古学、艺术学、建筑学中会通的“制作”思想。“制作”思想的宗旨是通过开放学科对话,由内部认识的做中学和知行合一的方式来探究学问,进行超学科思考、行动和研究。“制作”思想的特点是在对固有观念和思维二元性批评的基础上,丰富制作的有生性和互通内涵。“制作”思想与五组重要的术语关键词具有逻辑联系,有关阐释与中国传统哲思相通
汉语声调调类与民歌音阶的相关性————作者:邱健;
摘要:关于语言声调和民歌音调的讨论,以往的研究多以个案式的分析或经验性的描述为主,少有对其内在关系展开论述的。在语言学和音乐学的交叉视野中,以汉语来进行官话区和非官话区的民歌分区,选择声调调类和民歌音阶两个参数,搞清楚二者在类型上的整体性、系统性分布,以此来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最终提出汉语人的声调调类和民歌音阶在复杂程度上呈现出反比例匹配的相关性假说;从歌曲如何形成来探讨假说背后的机制,即从歌词与曲调的协...
仪式戏剧的“非现场性”书写——以目连戏为中心————作者:孟威;
摘要:仪式戏剧源自法事科仪,不仅功能上发生转变,且文类也会产生互斥。将民间本目连戏与郑本目连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由仪入戏的过程中所遗存的大量文类转化痕迹,以非现场性书写为主。非现场性,是客体只能在想象中发生,但作用于当下的行动之中。非现场性内容的书写,召唤了一个传统再现和现实意义的辩证对话空间,既非直接叙述二者又能兼容二者特点。传承的稳定性决定了非现场性书写不仅凝结了历史上的超验内容,并召唤至活生生的当...
砖雕“麒麟献瑞、福在眼前”————作者:杨书娟;
摘要:<正>明清时期,砖雕被广泛应用于民居建筑,其主要用于装饰屋脊、大门、照壁、窗、墙面等处,特别是门楼、门罩运用最多,也最为讲究,往往是民居建筑雕饰的精华所在。题材上,以历史故事、神话人物、祥禽瑞兽、梅兰竹菊等寓意吉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阴刻、压地隐起的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减地平雕等。明代砖雕纹饰风格粗犷,趋向于简洁实用。清代砖雕装饰风格逐渐走向繁复,内容也更加丰富,...
艺术遗产学:新学科之学理————作者:彭兆荣;
摘要:当下,我国的教育学科体制涌现出新学科的发展趋势,“艺术遗产学”便是一个例证。然而,这一新学科究竟包含着哪些基本元素、要素,学理、道理,亟须厘清,特别是“遗产事业”成为当今人类面临重大危机和挑战之时,由联合国主导的世界重大事务与这一学科存在着逻辑关系。中华文明历史悠久,遗产多样,尤其是与传统的农耕文明和谐共融。艺术遗产学这一新学科既表现出学科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世界的普遍意义,当然,更要表现出“中国...
“二斗少半”铭越式铜鼎————作者:韦玲;
摘要:<正>质地:青铜年代: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等级:一级尺寸:通高28.5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径75厘米来源:1976年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出土收藏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炊器。盘口,绞索形耳,束颈,扁腹,平底,三足细瘦外撇,足外侧起棱。这类“三足细瘦外撇”的鼎,通常被称为“越式鼎”,具有浓郁的古代越族风格和地方特色,主要分布在越族聚居区,是古代越人铸造和使用的生活器具。...
再现、表层交流和共享:跨文化遭遇的三个基本模式——北美艺术创作的“中餐馆”母题————作者:李牧;
摘要:自19世纪末以来,“中餐馆”主题绘画不时出现在美国绘画创作中,构成了跨文化艺术史研究的重要事件。此类艺术创作的创作动因、内在机制和历史脉络,揭示出跨文化遭遇的三个基本模式,即再现、表层交流和基于亲密性的共享(或者部分共享)的结构特征及呈现方式。可见,跨文化遭遇本身是结构化的人类实践,它构成了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基本情境和应对方式,而这些高度结构化的经验,也深刻反映在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
强势语言扩散与两大音阶范式的接触————作者:陈保亚;
摘要:世界上的音阶模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强势语言文化的扩散,有些音阶模式更为凸显并逐渐成为音阶范式。目前,世界上较为显著的音阶范式是以汉语五声音阶为主的协和音阶范式和以印欧语言七声音阶为主的变协音阶范式。汉语的强势地位使得汉语五声音阶在东方取得了范式地位。近代由于殖民运动的兴起,以印欧语言七声音阶为主的变协范式得到广泛传播,汉语五声音阶为主的协和范式范围在不断缩小。充分调查研究不同语言群体音乐的多样性及...
太行根据地说书改造的组织宣传、文艺心态与民族形式————作者:卫才华;冯晶;
摘要:民间文艺形式的利用与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重要特色与优势,也是基层文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太行根据地的说书改造表现出组织宣传、文艺心态与民族形式融合互嵌的三重特点,不仅实现对传统艺术形态的借鉴与重构,也形成一套有效的革命宣传形式。一是民间文艺被组织起来,说书以“宣传队”的形式发挥动员、宣传、教育民众的作用;二是说书艺人与当地政府、知识精英密切结合,在基层文艺实践中...
光耀万年:史前玉齿环(璜)和铜齿轮的四重证据法通解————作者:叶舒宪;
摘要:国内文学人类学派创立文明探源的神话学范式,倡导四重证据法,类同于国际考古学新分支“民族考古学”的范式,即以民间传承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为参照系,尝试重建古代器物使用的原初语境,以此来解释文物。借鉴彝族苗族宗教仪式图像,对考古发现的史前文物玉齿环、玉齿璜和铜齿轮等,做出神话信仰观念和文化功能的通观解释可发现,今人命名文物时“望形生义”的“齿”,其实非齿,而是史前先民与今日少数民族表现天上发光体日月之光芒...
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本体——基于民俗雕版木刻分析————作者:邓启耀;
摘要:民族艺术不是一种纯粹审美事物。从本源上看,民族艺术并非发端于“艺术”,而是与群体性的生活、生产、习俗、信仰等需求有关,具有比一般艺术更复杂的特性。因此,民族艺术研究的所谓“本体”,是“文化”和“形式”同体的。文化本体为其主干,形式本体为其枝叶。研究民族艺术,不可能回避它的族性、历史传统、区域特征和文化心理。所以,对民族艺术学的领域知识、概念模型及关键术语等的认知,也必须在一种基于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场...
出土三宝佩与汉代佛教海路南传————作者:熊昭明;黄书玉;
摘要:三宝佩意为佛教中的“佛、法、僧”,据信源自古印度的湿婆崇拜。我国广西和云南的汉墓,出土过水晶和玻璃三宝佩各2枚,在古印度地区和马来半岛的泰国与缅甸,三宝佩较为多见,材质涵盖玛瑙、红玉髓、石榴石、黄金、贝壳、象牙等,数量超过200枚。三宝佩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印度的塔克西拉遗址,尔后传至东南亚地区,并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叶,沿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三宝佩及相关文物在我国南方...
民族艺术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2023.11.28投稿,等到2024.03无反馈,后联系编辑部,说没收到通知就是没通过初审,因为收到的文章数量很多。稿件内容是关于岭南地区古代族群的物质文化遗产,不符合期刊选题要求,它偏向于文化阐释。
2024-03-22 11:57 -
带头大哥666
这个刊物算是很不错的c刊,之前和导师合著投稿过,导师教授博导有个项目,投过去石沉大海,然后三个月后打电话,编辑老师态度很好,答复说,没接到通知就是没通过。所以有着急的可以早点打电话咨询。千万别老老实实的干等3个月,然后还一无所获。
2023-06-07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