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刊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7:05:12

民族学刊

民族学刊

CSSCI北大核心

Journal of Ethnology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四川省成都市
复合影响因子:1.992
综合影响因子:1.317
官网:https://mzxk.cbpt.cnki.net
主编:王珏
平均出版时滞:135.5193

  民族学刊最新期刊目录

抗战中前期《申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书写与传播——基于涉疆报道的考察————作者:吴锋;牛驰;

摘要:抗战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觉醒的肯綮之期,新疆民族成份多元,战略地位重要,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中前期《申报》涉疆报道分别从中华民族身份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及情感共同体四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立体化书写,推动强化身份共识实现民族认同、促进经济共进夯实物质基础、彰显文化共融增强精神纽带、激发情感共鸣凝聚抗战合力。抗战中前期《申报》扩大影响范围,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

媒介生态赋能:以中华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者:张馨元;邵培仁;

摘要:媒介生态理论为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认同机制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创新路径,给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华文化的媒介生态既吸取了聚焦微观的西方研究范式,解构了文化生态的构成三要素,前瞻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积极走向;又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实际,将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的核心思想作用于媒介生态理论的阐述之中,宏观探索了“交而遂通”的民族共情路径。微观上,深挖中华文化基因的媒介符号本质,提炼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日常生活之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生产逻辑————作者:冯雪红;安宇;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将政策设计、话语叙事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动态过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重视政策的精细化、叙事的具象化、话语的鲜活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生产主要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权力运作而得以在社会结构中具象化呈现。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生产中存在忽视日常生活话语表述的问题,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与自下而上的自发响应相结合,将被动的政策言...

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生逻辑————作者:王涵;王科;王倩;邱高会;

摘要:新质生产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理论内涵上相互呼应,在发展进程中紧密相连,在价值追求上高度一致,呈现出本质层面的契合性。基于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基本形态的三大要素理论,在新质生产力的语境下,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理,新劳动者(人机一体化)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他们通过掌握先进技术,推动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新劳动对象(数实共生)作为介体,促进了数字经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协调:原则、框架与策略方案————作者:于春洋;周佳薇;

摘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协调可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演进之中探寻经验启示,得出共生、变革、可持续等关系协调原则。意识层面“多元一体”架构框定了关系协调的结构性基础,对共同性和差异性的把握则指明了关系协调的方向。以“多元”和“一体”为横轴,“共同性”和“差异性”为纵轴可以绘制两者关系协调的四象限分析框架。分析表...

科学性、完备性与自主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三个结构向度————作者:高永久;杨龙文;

摘要:科学性、完备性与自主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三大结构向度特征。科学性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价值结构向度,要求以问题导向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以实事求是作为基本原则,以开放包容作为内在要求。完备性关涉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向度,意味着要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纵向时间跨度的完备性,增进横向空间跨度的完备性,追求整体理论对话的完备性,实现具体领域维度的完备...

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作者:李乔;

摘要:文章围绕中华文明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间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华文明包容性内涵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作用机制。在以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研究后认为,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理论内涵包括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等,在实践层面表现为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等方面。从先秦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萌芽,秦汉时期的...

任乃强先生对和平解放西藏的贡献及历史启示————作者:郎维伟;刘琳;

摘要:1950年初,任乃强先生应邀与贺龙司令员面谈解放西藏事宜时,从地理环境、语言习俗、文化宗教等方面陈述了进军西藏的困难,并结合西藏实际,从祖国统一、社会改革、民族团结等方面阐释了进军的任务及策略。任先生认为和平解放西藏的第一步就是做到捍卫国家的主权。西藏和平解放后,社会要进步须进行改革,鉴于西藏社会的特殊性,要“在民族融洽之下协商推行新政,慢慢进行改革”,在推进改革中要尊重当地习俗。任先生还根据地理...

四川民族地区幼儿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作者:捌马阿末;罗绒曲批;

摘要: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是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实践阵地,而学前阶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启蒙时期。文章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从推进学前推普工作、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开发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主题的课程空间三个维度,探讨四川民族地区幼儿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学前阶段是儿童口语发展的关键期,普通话的推广和使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路径。因此...

区域特色与比较优势: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多维路径————作者:柳建文;杨晴宇;

摘要: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相对应,民族地区在人口规模和结构、社会传统、特色文化、生态理念和地缘位置等五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民族地区日益增长的人口规模和相对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民族地区互帮互助的社会传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伦理基础;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桥梁;少数民族的生态理念是实现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支撑;民族地区的地缘位置是...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促关系————作者:陈泽萍;黄有璋;

摘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它们是互为前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实践方向和动力支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前提条件和基础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助于促进国家和...

非遗技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与优化路径————作者:刘钒;杨佳;

摘要:基于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探讨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理论逻辑,在剖析典型案例基础上提出非遗技艺赋能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多样化路径。非遗技艺的产生、传承和发展契合精神生产的能动性,兼具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双重属性,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特殊性要求具有很强适配性,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发挥直接促进作用,对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和生态振兴产生间接影响。土家族西兰卡普...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摘要:<正>《民族学刊》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民族学刊》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类的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从2021年10月开始研究,研究工作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共32个单位的148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了本项研究工作,全国各地...

共同体叙述赋能:新媒体语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特征与策略————作者:殷俊;甘田;

摘要:城市形象传播是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国家话语叙事构建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新媒体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在塑造城市形象和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媒体呈现丰富的城市内容与形态,不仅推动了文化传播,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新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传播凸显着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广泛、传播形式更加动态丰富、传播视角兼具“我者”和“他者”、传播路径形成互动矩阵、传播内容...

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作者:李爱勇;李小妮;

摘要:西方世界大致以18世纪中叶为界,先后对中华文明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这主要不在于中国是否富有、文明,而在于西方的内在需求。他们的推崇首先是震惊于中华文明的自然结果,其次是其进行宗教扩张的工具或副产品,最后则是其反对宗教神学、追求开明政治的他山之玉。后来,西方对中华文明的再认知首先是启蒙运动进入成熟阶段的自然结果,但也被认为有批判和否定中国的目的,进而被理解成其侵略、殖民和遏制中国的工具。70多年...

凉山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实践及实效提升路径————作者:王美英;沙浩宇;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是促进我国各民族人心相通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新时代,凉山地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分类施策,在开展“学前学普”行动、中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农村群众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方等方面扎实推进,激发各族群众学习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在动力,增强其国家认同的向心合力,助推凉山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取得显著实效。当前,凉山地区仍为国家...

“丝绸之路”跨越时空的符号叙事及其现实通达————作者:蒋晓丽;侯明希;

摘要:“丝绸之路”自李希霍芬提出以来,经由不同主体的话语实践逐渐成为了一种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规约符号,其具有的“物质交换和文化交流”的核心内涵上升成为“连接”的隐喻,寓示着东西方之间在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这一隐喻构成了“丝绸之路”故事世界的框架,同时也是其故事世界能够跨越不同文化语境,与现实世界和人们的心理世界实现通达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丝绸之路”符号进一步通过物质化的文本扩张和一系列空...

西南民族大学第三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综述————作者:张立辉;黄辛建;

摘要:<正>西南民族大学第三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于2024年10月26日在成都召开,全国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众多专家学者与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一主题,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构与区域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重大命题。田敏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生生之道: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哲学阐释————作者:张港旋;李元光;

摘要: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和深刻论断,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内在哲理和鲜明特征。“生生之道”是中华文化的哲学根柢,是以“生”的多重涵义为基点展开的传统命题,其所含不息、日新、一体、不悖、共生共荣之义,体现了天地万物生发生长、运动变化、孳生不绝的根本规律,凝聚了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和合共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涵摄了人类社会多元包容、和谐永续的发展模式和繁荣路径。本文从传统“生生之道...

公社制的中国民族志研究与学术实践————作者:马威;吴瑜晗;

摘要:“公社”的民族志资料为晚年时期马克思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经验证据,马克思恩格斯依此理清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链条,为支持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性及其必然消亡的假设提供实证武器。然而,由于缺乏东亚区域的民族志资料,公社研究中存在着尚待清晰化的模糊地带。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族学家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公社”制度,以民族志方式描绘了喜马拉雅山东南麓及余脉、亚洲东部地区到东南半岛以公社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的人群...

  民族学刊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十个月,还是新到稿件,如果所有杂志都这样,学术发展就是一个笑话。

    2024-06-01 16:20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八个月还是新到稿件,一个字:牛!

    2024-04-09 16:38
  • 带头大哥666

    九月份投稿,现在仍然是新到稿件,合着编辑的时间是时间,作者的就不是了。真无语。

    2024-02-12 17:11
  • zhaohhhh

    写的是民族团结相关主体,投出去没有回音。应该是主题不符合。

    2023-11-22 15:54
  • 奔跑的辣椒酱

    少数民族理论方向,目前投稿一个月无音信,但是民族学刊编辑部的老师还是比较好的,非常耐心地回答提出的问题,虽然民族学刊有在线和邮箱两种方式,但是编辑老师说建议以邮箱为好。

    2023-07-24 23:33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