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4:05:38

美术研究

美术研究

CSSCI北大核心

Art Research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0.826
综合影响因子:0.379
邮发:2-172
主编:邵大箴

  美术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美术馆审美教育中的跨界融合——以新疆美术馆公共教育实践为例————作者:杨帆;

摘要:联觉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与认知相互交织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在美术馆审美教育中,通过搭建音乐与绘画之间的联系,将艺术领域的各类表现形式荟萃一堂,不仅能将人类的不同感官联系在一起,还能大幅提升观众的艺术创造力、审美能力与心理体验,从而达到一种多感官的综合艺术享受。本文以新疆美术馆运用人的联觉现象,围绕视听互通共融开展艺术跨界审美教育活动实践为例,探讨美术馆多形式、多路径、多元化的公共...

从CGI到AI:数字绘画演进的美学逻辑————作者:马立新;宋泽华;

摘要:数字绘画是基于数字技术创作或生成的美术作品,迄今主要经历了CGI绘画、DSE绘画、VR绘画和AI绘画四个主要代际。早期的CGI绘画呈现出普遍的几何美学特征;随着DSR技术的兴起,数字绘画进入奇观美学时代;VR技术的出现孵化出互动绘画和互动美学新范式;AI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字绘画新一轮革命,计算美学应运而生。四代数字绘画呈现出迭代加速发展态势

艺术与技术融合——3D mapping驱动装置艺术数字化转型研究————作者:岳艳娜;

摘要: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3D mapping作为一种新颖的投影技术手段,在装置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3D mapping与装置艺术的结合不仅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典范,更标志着装置艺术的数字化转型。本文阐述了3D mapping技术的起源,并探讨分析3D mapping如何驱动装置艺术数字化转型及在装置艺术中的表现形式

基于深度学习的可持续设计跨学科教学方法研究——以应对气候变化的食物系统设计为例————作者:景斯阳;刘诗宇;

摘要:在当前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挑战的背景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面向食物系统的设计教育备受关注。深度学习理论强调信息整合、新旧知识关联、学生学习主体性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中央美术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型课程《气候货币计划:食物图景》教学实践,探讨了在可持续食物设计教育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及参与性教学的具体手段,旨在为设计院校在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提供创新思路和方法

性别流动性在赛博空间的呈现和转化————作者:蔡雅玲;

摘要:<正>一、“双性化人格”的溯源性别本质论提出,性别的差异主要源于生物学的构造不同,也就是身体特征各异。不同的染色体和激素的差异带来了固定的男女社会角色,这成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根源。这种观点下,女性被认为天生就是应该生育和照顾他人,且在情感表达上更加被动和顺从。这种“单一性别”的观点可以溯源至古希腊时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于性别认同转变为认为男性和女性各自拥有一部分既男性又女...

对城市社区设计影响社会凝聚力问题的定性研究——以英国曼彻斯特市和中国上海市为例————作者:孙磊;孙之森;

摘要:本文从多元研究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师在构建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时如何影响曼彻斯特卡斯菲尔德以及上海Nice2035两个社区的社会凝聚力。同时,探讨桑内特提出的新城市主义和封闭社区等社会学概念,以评估设计师通过其设计对曼彻斯特卡斯菲尔德和上海Nice2035社区社会凝聚力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城市化发展所累积的成功经验、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对于未来的建议...

亚洲佛光映照下:唐代昆仑儿骑白象烛台艺术研究————作者:葛承雍;

摘要:唐代“昆仑儿骑白象”或“胡人骑白象”的烛台艺术造型,构思精巧,想象奇特,非常少见,将世俗烛台与白象造型融为一体,深受南亚梵风佛光影响。本文借助近年来考古出土文物的神奇力量,用新的角度解读这些极富想象力的艺术品,以小文物见证大千世界,观察佛教艺术影响下白象的宗教寓意,特别是关注踞坐大象的异域人,从而直面亚洲佛教艺术向东亚汉地网络式的文化传播

跨国相遇:滕固为何书写浮雕?————作者:巫鸿;

摘要:<正>“浮雕”(英文relief)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和艺术史语汇,它通过日文著作于20世纪早期进入中文,[1]但首次围绕这个术语发展出一个美术史诠释系统的人是滕固(1901-1941)。作为第一位受过系统西方训练的中国美术史学家,滕固于1935年在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FriedrichWilhelm University,现柏林洪堡大学)正式获得博士学位

从脊头瓦到兽头——北朝至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建筑脊端装饰瓦件的演变————作者:王子奇;

摘要:用于中国古代建筑脊部端头的兼具构造功能和装饰意味的瓦件,自北朝隋唐到宋元,经历了从较为平面化的脊头瓦逐步向较为立体化的兽头的转变。随着这一转变过程,兽头的形象还出现了分化,可以用于古代建筑脊端的不同位置。通过对从兽面瓦到兽头的分析,既初步总结了其时代演变规律,也初步梳理了其装饰意涵,并对考古遗址出土瓦件的分析和仿古建筑脊饰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何以镔铁?—丝绸之路视野下的辽代耿氏家族墓葬研究————作者:张鹏;

摘要:本文聚焦10至13世纪幽燕地区的耿氏家族墓葬,从丝路视野探讨随葬器物展现出的多元视觉景观和观念杂糅。爬梳耿氏家族墓葬中的铁器制品及其区域特色,进而剖析耿氏家族的渊源脉络,从人物品评的蜕变,到全球贸易的发展,映射了10至13世纪一种潜伏的内在转向,反映了对于铁器的认识和实现内在意义的过程,彰显铁器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联结的文化力量和社会关系

张复阳《三才理趣图》考——兼论明代绘画中的狂态邪学————作者:付阳华;王鑫宇;

摘要:弘治《嘉兴府志》记载明代道士画家张复阳“尝著性理图,四书标题”,顾复《平生壮观》所著录《三才理趣图》是其代表作。通过追踪图像,目前可见四本与《三才理趣图》内容相关的绘画,经过考辨可以判断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本与著录最为贴合。结合画面题跋与画史,可知从明到清,徐有贞、高濂、文震亨和顾复等人对张复阳绘画评价几经转折,其背后实为画学中的文人画和浙派之争。画史上的张复阳被贬低为“画中邪学”“徒呈狂态”的浙派...

《书怀无量——全国著名书家书谢无量诗书法展作品集》前言

摘要:<正>谢无量(1884-1964),初名蒙,又名大澄、澄、沉,字仲清,号希范。别署啬庵,后改字无量。四川乐至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于学术、政论、艺术诸领域,皆能会通,约文要言,谆谆导化。谢无量先生早年师从汤寿潜,后入南洋公学,东渡扶桑。回国后曾任成都存古学堂监督,后在上海潜心著述,出版《中国哲学史》《中国大文学史》《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中国古田制考》等三十余种学术专著

归璞传真——妥木斯绘画艺术及美术教育思想研究————作者:徐强;

摘要:妥木斯的绘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思想根植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现实主义回归浪潮。妥木斯从现实生活出发,以艺术本体为导向,以形式与内容相结合为追求目标,形成了独特的绘画创作面貌和美术教育思想,并影响着他的学生们,从而完成了“妥木斯式”美术教育思想的创建

珠江帆影:汤姆逊岭南摄影活动————作者:崇秀全;

摘要:苏格兰摄影家和旅行家汤姆逊19世纪来远东旅行,行遍大半个中国并在岭南盘桓日久。香港、广州、澳门、汕头和潮州等岭南多地曾留下他的行迹和摄影记录,他除了用摄影为媒结识清廷官宦外,主要将饱含人性温情的镜头对准中国民众和社会秩序。返英后,他出版《中国和中国人影像》《十载游记》等,引起西方社会关注,从而成为帝国的工具,形塑、确证和强化了西方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殖民想象,但站在“跨文化”的视角,汤客观上也起到...

《陈少梅绘事录》与画学思想再探————作者:樊晓婷;

摘要:陈少梅无画论存世,好友卞慧新记载《陈少梅谈画——气韵与笔墨》仅500字,其存世作品也不多,因此对陈少梅的研究多停留在绘画风格技法层面,偶有其画学思想的文章多论及他对金城画学思想的继承。近年来其家人整理其存世手迹辑为《陈少梅绘事录》,是研究陈少梅艺术选择的重要史料。目前几乎无人研究。本文从其手书中提炼线索,结合其题画诗,从他对“诗画关系”“书画关系”的认识和山水画“意境”的营造方面探析其画学思想

读者·艺术家·批评家—《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之争与批评空间的建立————作者:丁澜翔;

摘要:由梁永泰《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引发的持续争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批评史上的独特景观。在这场多次反转,数次变更主题的批评事件中,读者、艺术家与批评家群体悉数登场,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发表观点。他们的批评实践已经超越了评判作品本身的意义,而促成建立了一个相对自由和话语权相对平衡的批评空间

一路走来 一路盛开——简论闫平的油画艺术————作者:赵爱娇;

摘要:<正>泰戈尔有一首著名的诗《生如夏花》,常常被用来形容杰出的女性,诗句“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冶如火”[1]中,有色彩、有画面,更有女性独特的内涵气质,另一句“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里,则饱含着生活不易却认真从容、积极向上的态度。19世纪后半叶,女权运动于西方国家大规模兴起,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女性与女权的观念深入人心

生生——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作者:周博;

摘要:围绕“侘寂”“粹”等日式设计审美核心理念,日本的设计美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交相辉映,形成了“日本设计”鲜明而又独特的身份意识。相较而言,中国的设计美学研究不但缺乏“中层”的设计美学命题,与设计实践也缺乏互动。对此,作者认为研究性策展是一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的知识生产方式。通过“中的精神”策展实践,作者提出,“生生”不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命题,也是中国设计美学的基本精神所在。以其为中心,对包...

书卷气——宁成春与三联设计美学————作者:于跃;

摘要:以人文学术出版见长的三联书店,其装帧设计,重质量,讲品相,充满浓郁的“书卷气”。本文主要以宁成春为代表,探讨这种独特的设计美学,是如何上承范用,外鉴日本,内重修炼,从整体设计观出发,在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认真态度的合力作用下而最终实现的

孟禄丁作品————作者:孟禄丁;

摘要:<正>~

  美术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投过,没回复,看了一下这两年的作者,基本是看身份,卧槽大概率不接受自由来稿

    2024-05-17 02:06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该期刊是少有的只接收纸质稿件的南大核心,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目前投稿不到一个月,忐忑着,有任何情况我都回来记录。希望我不是发表记该刊物唯一的点评人。

    2024-01-10 12:03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