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研究月刊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5:05:45

鲁迅研究月刊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北大核心

Luxun Research Monthly

期刊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0.357
综合影响因子:0.172
主编: 姜异新

  鲁迅研究月刊最新期刊目录

鲁迅藏赵盾救灵辄、水人弄蛇等历史故事嘉祥武氏祠画像(武班石室)

摘要:<正>~

鲁迅与清末民初“破坏—建设”论————作者:范阳阳;

摘要:“破坏”“建设”是贯穿于鲁迅文章中的关键词。“破坏”指涉打破现有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代之以新的价值理念之行为。鲁迅因对传统价值观念持批评否定态度,被认为只会“破坏”、不能“建设”,这成为长期以来对鲁迅负面评价的刻板印象。批评者与辩护者因疏于考察鲁迅关于“破坏—建设”言说形成的思想史语境,因而未能形成彼此可以通约的观点。梳理清末民初的“破坏—建设”论,不难发现对传统价值观念持否定批判态度、主张对其加...

从“吃人者”到“真的人”——鲁迅《狂人日记》细读————作者:陈漱渝;

摘要:只有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特征,方能对五四新文学运动做出客观历史评价。文章从具体文本出发,通过语义分析解读《狂人日记》,着重提出“真的人”是“吃人者”的对立面。狂人既是鲜活的个人又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鲁迅赋予“真的人”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立人”与“兴国”,到“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到“诚与爱”,到“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期待着出现一个簇新的、真正空前的社会制度

精神望乡:《女吊》与鲁迅临终前的生命绝唱————作者:宋剑华;

摘要:《女吊》作为鲁迅临终前的一篇遗作,是了解其最后精神状态的重要参考资料。《女吊》借助绍兴地方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浓浓乡愁,并通过对“女吊”形象的生动诠释,实现其魂归故里的情感诉求。既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自我确认,也是一种文化寻根的象征符号。鲁迅将《女吊》的“复仇”精神,提升到“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的思想高度,便为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做了一个完美的注脚。《女...

鲁迅与荷兰作家包立尔的奇妙关联————作者:易彬;

摘要:荷兰作家亨利·包立尔只是在鲁迅文字中一闪而过的人物,见于东京留学期间拟购德文书目和1926年的《厦门通信》。鲁迅所引述包立尔言论的出处虽暂不可考,但当时包立尔著作即有中译本,不止一位年轻作者在叙及包立尔时,都援引鲁迅文字为证。这些文献浮现了这两位中、荷作家之间或隐或显的奇妙关联,共同串联起一个奇妙的读写空间,也外化了写作者的不同境遇。而藉此,《鲁迅全集》关于Borel的注释也可适当调整

革命与革鼎:作为“文学史”的《铸剑》————作者:陈澜;

摘要:《铸剑》是鲁迅1926年作品群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本。通过文本细读与作品群语境的考察,可以呈现《铸剑》与《离骚》的对话性,揭示《铸剑》改“镬”为“鼎”、以巫为史的思想含义,并基于形式上的对话、改写、创制,展开鲁迅在写作、读史的互动中生成的对于中古史的思考、回应,指认其认识革命与复古的辩证法。《铸剑》的复仇主题既是鲁迅自觉于写作之限度的文学观的结果,也是其着重于时代精神、风俗的历史观的体现,具有文学与...

《谈所谓“大内档案”》与鲁迅晚期杂文叙事学的展开————作者:张旭东;

摘要:《谈所谓“大内档案”》虽属“叙旧”之作,却位处鲁迅“广州—上海”转场期的关键节点,是鲁迅杂文“自觉”向晚期“诗史”风格过渡的范例文本。文章重构了“大内档案”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鲁迅杂文中的叙事结构、讽刺手法、修辞策略与语体自觉,揭示其如何以“废纸”的寓言叙述,完成对“公共性”虚妄和新旧文化精英共谋的深刻批判。《谈所谓“大内档案”》通过对历史叙述与现实批评的融合,确立了鲁迅“上海时期”杂文叙事学的...

《颓败线的颤动》:冲破精神藩篱的最后一搏————作者:张永泉;

摘要:鲁迅写下《墓碣文》,是为了同自己的过去告别。紧承其后的《颓败线的颤动》则又深入一步,标志着他决心彻底甩掉心灵的创伤,开始向新的人生迈出第一步。随之而来的是,《野草》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摩罗诗力与中国现代民族诗人的诞生————作者:刘奎;

摘要:在晚清诗界革命的脉络中,不同于梁启超、黄遵宪等对新意境、新风格的试验,鲁迅重在引介新诗人和新精神。他从文明史的角度,透过20世纪精神重新发现浪漫主义的价值,通过摩罗诗力召唤内面自觉的现代诗人,以激发、培植并具现新的民族精神。在被迫从传统转进现代的语境下,鲁迅要同时确立现代个人主体与民族主体,立人是前提,现代民族国家是由自觉之人组成的有机体。在个体与民族主体的同构关系中,鲁迅批判传统思想中的不撄人心...

拿起我们自己的武器(木刻)————作者:野夫;

摘要:<正>~

鲁迅为《国学季刊》《心的探险》所作封面原型考述————作者:黄爱华;

摘要:鲁迅为《国学季刊》《心的探险》所作封面的石刻原型引发不少关注和讨论。以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为基础,结合鲁迅日记和手稿,可以发现两者的原型分别是云纹画像砖、“建宁四年”画像石,两者的拓片鲁迅均有收藏。由画像拓片变为书刊封面过程中展现出鲁迅别具匠心的处理手法和独到的艺术眼光。鲁迅对于“建宁四年”画像石乃六朝石刻的判断,有可能受到其购藏的1919年《艺术丛编》第21期的影响。此外,综合拓片信息与鲁迅钞碑习...

谁的“伤逝”?——一种实验性的“读题”————作者:邢程;

摘要:将“伤逝”和“涓生的手记”理解为作者的声音,对小说的阐释与一种“对齐法”相关,其核心是对“伤逝”这个具体能指在文化资源中进行索引,而这种索引最终会滑向“索隐”。将“伤逝”和“涓生的手记”理解为作者指派给涓生的声音,那么小说的第一层虚构则是文体的虚构,联系到同时期鲁迅对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的翻译,这种文体虚构以一种戏仿的方式,提示了告白式的自叙文体可能存在的限度与无法回避的陷阱。上述两种阐释方式...

“淬妃”而非“漆妃”——鲁迅《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文本校正————作者:秦硕;

摘要:鲁迅青年时期的著作《祭书神文》创作于1901年春,存录埋没于周作人《日记》中直至上世纪50年代才于《鲁迅全集补遗续编》(初版)中刊印面世。在之后历版《鲁迅的故家》《鲁迅全集》等相关书籍中,《祭书神文》的文本常有变易,其中不乏失之精确甚至重大错刊处。本文尝试梳理《祭书神文》的版本源流及各版本之间的关系,并对存在于《鲁迅全集·集外集拾遗补编》之《祭书神文》中的文本谬误进行校正

鲁博藏抗战版画 上前线去(木刻)————作者:许生;

摘要:<正>~

鲁博藏抗战版画 第四个年头(木刻)————作者:野夫;

摘要:<正>~

鲁迅藏《版艺术》北中国乡土玩具集——纸蛇————作者:刘仑;

摘要:<正>~

鲁迅的北京:故乡?他乡?————作者:李怡;

摘要:北京是鲁迅除了他的出生地绍兴之外居留时间最长的城市。鲁迅和北京的关系可概括为一个三段式的发展过程:向往、失望以及怀念。鲁迅自己在不同空间之间游走,在不同的地方体验到不同的人生、人性,思考不同的人性,他对北京的观感也在变化着。重要的是,鲁迅在北京经历了对他一生影响重大的精神形式的提炼,形成了独特的“北京美学”,而且进一步发展成了南北文化观念,这是他最终“超克”地域,建构中国文学地方路径的重要基础

鲁迅的杂文艺术:“设类取譬”与“反听”之辨————作者:姜振昌;孙康正;

摘要:“设类取譬”是鲁迅杂文捭阖中的“反听”思辨艺术。一是用作相形的“比喻”使“情事易达”并以少胜多,二是以创造形象为目标并把“类型”隐喻成具有典型性和普遍反省意义的“社会相”,三是让“类型”成为通篇立论的由头或支点,在开合、纵放的触类旁通辨析中构成隐喻的“转义”逻辑

论鲁迅的名学观————作者:朱天一;

摘要:以往对鲁迅诸子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儒、道、墨、法四家,而对鲁迅接受名家之学的情况有所忽视。鲁迅不仅在古今中西名学观念的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的名学观,而且在对“乱名”现象的揭櫫、对“逃名”姿态的选择、对民间的“污名”与“借代”等现象的考察,对大众的“无名”困境的揭示、对“正名”与“启蒙”的关联和反思等多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阐发,显示出极强的本土性、丰富性、实践性和生命力,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名家学派思想遗产的创...

心理创伤的书写与精神家园的重建——鲁迅《野草》阅读札记————作者:王永兵;姚园园;

摘要: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关系的深度辨析,这些都源于写作主体严重的精神危机。书写创伤体验抚摸内心伤痛具有一定的文学功效,但《野草》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创伤性人生体验的书写塑造人道主义的精神界战士的...

  鲁迅研究月刊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这个刊物前后投稿过三次,邮箱投稿。均未有任何反馈和修改意见,公布的电话倒是打得通,但是呢没有任何表达,说了和没说一样,超过三个月的话就自行决定,从投稿作者来看,除了一些大咖之外,也有一些博士生。总体上来说,比较偏向那种非常琐碎的细的话题。 北核,C扩

    2023-04-13 14:17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