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导报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景观分析法的生态安全状况评估————作者:岳贵杰;张刚;王涛;
摘要:将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分析方法运用到察汗淖尔流域的生态安全评价中,从景观结构出发,通过斑块密度(patch density,PD)、景观形状指数(landscape shape index,LSI)、景观分离度指数(landscape division index, DIVISION)和景观聚集度指数(landscape aggregation index, AI),对察汗淖尔流域2010年和2024...
智能助行的人机交互策略发展————作者:王瀚升;张艳瑜;郭江真;陶春静;樊瑜波;
摘要:综述了智能助行器人机交互技术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智能助行器的应用背景和市场需求,探讨了基于运动信号、视觉信号和其他交互模态(如生理电信号、虚拟现实)的人机交互技术。尽管智能助行器人机交互的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但在运动意图识别、导航避障及交互安全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优化运动意图识别算法、开发复杂环境下的导航策略、加强交互安全性研究以及推动多模态融合交互技术的发展,以期实现更精准的意...
HER2低表达乳腺癌的诊治研究进展————作者:朱品璇;殷文瑾;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近半数患者呈现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低表达状态,传统抗HER2靶向治疗对该亚型患者无明显疗效,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引发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HER2低表达定义、HER2低表达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预后/分子遗传特征、HER2低表达的异质性及其药物治疗等方面进展进行...
如何应对全球干旱变化————作者:陈亚宁;李稚;方功焕;李玉朋;
摘要: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全球干旱区气温以0.32℃/10 a的速率上升,气候变暖加大了蒸发能力,导致全球干旱区范围扩大,面积增加了约2.61×106 km2;干旱事件增加,强度增大,全球34个大河流域发生气象干旱事件平均达251次;热浪、干热风等复合干旱事件增多,骤旱事件呈显著上升趋势,热浪平均持续时间由8 d增加到12 d。伴随气候变暖,水资源可供给量降低,水资源不确定性和干旱风险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加...
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作者:吴翼;张文文;史杰;梅金娟;马方舟;罗艳;刘春龙;崔鹏;
摘要:生物多样性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传统的生物多样性监测耗时长、成本高、效率低、人为影响大,难以实现大范围、长时间的连续监测,无法保障业务化运行、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基于新设备和新技术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的概念,通过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以红外相机、声纹记录仪等被动式调查设备为主,依靠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环境DNA等前沿技术,实现监测数据自动采集、物种智能识别,支撑生物多...
基因组时代的植物迁地保护————作者:孙维悦;宋以刚;马永鹏;罗世孝;邱英雄;郭亚龙;谭向平;刘保东;严岳鸿;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气候变化等因素促使全球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迁地保护来拯救濒危植物已经成为植物园的核心工作。总结了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植物保护的发展和迁地保护的成效与现状,基因组技术为准确识别濒危植物的分类地位、探索濒危植物的种群演化动态和濒危原因、解析全基因组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对未来气候的适应能力提供了可能。提出基因组学在挖掘功能性和适应性变异基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组学数据资源进展——以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为例————作者:唐碧霞;王钇博;张思思;张陌尘;康海龙;王彦青;陈梅丽;田东梅;徐添翼;李茹姣;郝丽丽;肖景发;宋述慧;章张;鲍一明;赵文明;
摘要: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多组学数据,因含有丰富的生物分子遗传信息,对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不同层面的组学数据不仅数据量大,而且分散在不同的数据资源网站甚至文献中,对数据的获取、共享、再整合利用等带来很大的挑战。为促进生命科学领域多组学数据的快速递交和及时共享,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National Genomics Data Center,NGDC)构建了多...
昂拉地韦对抗超级流感病毒展现广谱抗毒潜力
摘要:<正>多年来,流感始终是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流感药物作为治疗利器,在中国目前仍以进口和仿制为主,常出现一药难求的局面。2025年5月20日,由广州国家实验室牵头研发的抗甲型流感1类新药——昂拉地韦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药物是全球首款靶向甲型流感病毒RNA聚合酶PB2亚基的创新药。流感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
“抽水”掺杂突破二维半导体晶体管传导上限
摘要:<正>在后摩尔时代寻找更高性能、更小尺度的电子器件材料已成为全球科研热点。二维半导体因其原子级厚度和独特物理性质,被认为是第5代半导体的有力竞争者。然而,如何在如此薄的材料中有效调控载流子密度,一直是影响其性能释放的关键难题。2025年6月12日,湖南大学段曦东团队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Science》发表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栅极驱动能带调制的超掺杂方法,首次实现了对二维半导体中空穴浓...
大脑植入装置首次让人类有腔调地说话和唱歌
摘要:<正>2025年6月11日,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发表于《Nature》的研究显示,脑机接口(BCI)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来解码使用者试图说话时的脑电活动,可以帮助一名患有严重言语障碍的男子能够富有表现力地说话和唱歌。该装置不仅是第一个能再现人的意图,还能复制自然语言特征的BCI。而音调、音高、重音等自然语言特征有助于表达意思和情感
柔性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管道泄漏
摘要:<正>管道是城市与工业运行的“血管”,但泄漏问题却始终是安全与资源管理的顽疾。长期运行中,老化、腐蚀、地质变化乃至人为破坏都可能引发液体泄漏,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公共安全风险及生态破坏。然而,当前主流的声学、光纤、红外与雷达等检测手段,在监测精度、成本和实时响应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尤其难以捕捉微小或突发的泄漏事件
AI算法助力盾构机穿越复杂地层
摘要:<正>在城市地下飞速延展的地铁和隧道背后,一种名为“盾构机”的庞然大物正默默承担着穿山破土的重任。如今,这头“钢铁穿山甲”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盾构施工过程中,地质条件变化莫测,直接影响着掘进速度和施工成本。传统的物理仿真模型不仅计算周期长,还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地层
电磁波为核聚变等离子体“充电”
摘要:<正>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夸父”(CRAFT)项目取得重要进展。低杂波电流驱动系统是CRAFT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驱动和维持托卡马克装置里的环向等离子体电流。2025年6月18日,该系统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全部实现国产化,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发起全球空间天气灾害监测计划
摘要:<正>日地空间是当前航天活动、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被认为是陆、海、空环境之外,人类活动的“第四环境”。太阳活动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在短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被称为空间天气。灾害性的空间天气会对卫星、通信、导航、电力系统等造成不良影响,亟需联合全球空间天气监测与研究力量开展科学攻关
千比特量子测控引擎加速量子计算产业化
摘要:<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中的核心模块之一,它的任务是精准地控制量子比特的状态,执行量子逻辑门操作和量子算法运算等工作。该系统是连接量子芯片与经典控制器之间的“桥梁”,决定了量子计算机的可操作性、可扩展性与计算精度。2025年6月16日,安徽省量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消息称
从胚胎信号“洼地”中长出心脏
摘要:<正>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2025年6月18日,东南大学林承棋等在《Cell》发表最新研究,首次构建覆盖小鼠原肠运动后期至心脏等器官原基形成期的单细胞精度三维数字胚胎,系统解析了小鼠早期心脏等中、内胚层器官的动态发育图谱。同时也为学界理解器官再生、肿瘤发生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全新方法论
牛磺酸与衰老关联成疑
摘要:<正>先前对动物和人的研究提示,血液中低浓度的牛磺酸可能导致衰老。2025年6月5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立老化研究所在《Science》发表研究称,牛磺酸的血浓度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牛磺酸浓度的变化更多是因人而异,而非衰老。“我们的研究表明,只要饮食健康,就不需要补充牛磺酸。
基因组极小的微生物或将进化为病毒————作者:Christie Wilcox;
摘要:<正>新发现的生物体DNA几乎完全专注于复制,模糊了细胞与病毒之间的界限一种新发现的微生物暂被命名为“Sukunaarchaeum”。虽然它并非病毒,但和病毒一样,除了自我复制外几乎无法进行其他生命活动。据科学家进行的基因组(目前唯一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分析,这种生物是一种寄生生物,对其寄居的单细胞宿主毫无贡献
中尺度涡使海洋二氧化碳吸收增加13.82%
摘要:<正>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每年吸收约1/4人为排放的CO2。中尺度涡广泛存在于海洋中,其水平空间尺度约百公里,对海洋的物质输运和能量交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观测的局限性(通常仅能捕捉到涡旋个例)以及涡旋生命周期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关于中尺度涡对海-气CO2通量的净效应缺乏系统性认识,这限制了对海洋碳汇准确评估的能力
空气中DNA追踪生物多样性与人类踪迹————作者:Warren Cornwall;
摘要:<正>这一技术有望为科学研究带来重大突破,但也引发了关于伦理的广泛关注2023年4月的某一周,佛罗里达州华盛顿橡树花园州立公园里热闹非凡。一只山猫正在追踪东美松鼠,一条东部菱背响尾蛇在灌木丛中蜿蜒爬行,而大橡树中间的空地上则活动着大棕蝠、蚊子和鱼鹰等多种野生动物,以及人类访客
科技导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