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课堂回音:内涵阐释、价值意蕴及生成策略————作者:林梓媛;魏善春;
摘要:作为一种话语实践,课堂回音是使教学从程序化的知识传递走向主体间生命交往的创新引擎,意指教师通过“再次提及”学生话语的方式进行回应,具有情境生成性、主体交互性、潜在目的性及表征多元性等特征。课堂回音有益于师生整全生命的呈现与敞开,使双方话语权从“静态失衡”走向“动态平衡”,是构筑彼此负责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课堂中“多元复调交响”的重要中介。高品质课堂回音的生成需要师生、学校管理者及家长的协同发力,...
小规模学校“心理微育人”的特征及其系统构建————作者:唐继亮;吴银银;
摘要:自然形成的小规模学校使得学生受到更多的个性化关照成为可能。基于人类发展生态观、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理论,文章提出小规模学校“心理微育人”的概念,选取浙江省西南山区N县的13所小规模乡镇小学作为调研对象,考察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为载体的“心理微育人”特征。调研发现,N县13所小规模学校的“心理微育人”特征主要体现在导师制的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人本主义的教育态度...
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行动:基于TOE理论框架————作者:冯凯瑞;杜静;
摘要:着眼国际,数字化赋能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三重价值,即破解“不可能三角”,赋予教师发展新动能;适应数字技术发展,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弥合教师数字素养鸿沟,促进教育公平。基于TOE理论审视国际经验,各国在技术层面以数字素养框架引领教师数字胜任力提升;在组织层面以数字化开辟教师教育组织结构新格局;在环境层面以数字平台重塑教师专业发展新生态。我国要在教师教育数字化发展方面引领世界潮流,应对标《教师数字素养》,培...
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对寄宿制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作者:冯丽娜;乐惠骁;
摘要:数字设备使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但已有研究较少关注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的差异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以844名农村寄宿制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学习、社交、视频和游戏四类数字设备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探讨了同伴关系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数字设备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学习型使用显示出正向效应,而游戏型使用呈现负向效应;同伴关系在数字设备使用与心理健康间发挥...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作者:乔世伟;董艳;赵磊磊;
摘要:教师数字素养是教师适应智能时代发展和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但相关研究尚不充分。对我国珠三角某市3866位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教师数字素养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教师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教师数字素养在学段、学历、职称等方面差异显著,但在性别、学科等方面差异不明显。构建了教师数字素养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政策与环境支持、组织支持、基础设施、工作压力、数字化应用等因素之...
在新变量中寻找小趋势——我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应为与可为————作者:尹玉玲;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新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形成平衡、公平、公正的良性生态,以及数字化转型推动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质量变革,正在成为高质量发展内涵扩展的新变量。在新变量的影响下,集团化办学呈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生态是走向多样化,良性生态是实现深度融合,技术支撑是数字化转型。集团化办学高质量发展要有所作为,必须进行思想组织、生产、制度、学教方...
唤醒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人工智能时代落实学科育人的关键————作者:胡萨;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方位育人加速转变,教师的职业角色也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学科育人意识是其学科育人能力的内在源泉,它赋予教师在复杂教育情境中敏锐捕捉育人契机的能力,使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教师学科育人意识的基本特征,包括使命感、敏感性、反思性和知行合一性。在唤醒教师学科育人意识的机制方面,教师教育者可...
学校组织结构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研究——以B市S区5所小学为个案————作者:楚江亭;陈凌岳;
摘要:基于当前一些学校组织结构中存在的权力关系不明晰、各治理主体权力错位、纵向管理过度和横向合作不畅等问题,本研究对B市S区的5所小学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研究发现,学校组织结构中的权力运行表现出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和自下而上的关系逻辑,“明线”的行政权力控制着学校组织结构的运转,而“暗线”的关系权力则在运行方式、路径选择及运行效果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二者的强大力量倾轧了学校中的专业、民主和制度逻辑,...
师生关系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改善:理论机制与政策效应分析————作者:叶晓梅;
摘要: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框架,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回归和Blinder-Oaxaca差异分解方法,探究师生关系与农村儿童认知能力改善的理论机制与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农村儿童的认知能力显著低于城市儿童,而师生关系是影响儿童认知能力的重要因素,能有效解释城乡儿童差距。通过政策模拟将农村儿童师生关系质量提高至城市儿童均值水平,结果显示,城乡儿童的认知能力差距缩小2.93%...
跨界融合: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图景及其实践向度——基于“大科学”教育的探讨————作者:王强;靳盼盼;
摘要: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促进了教育的更新迭代,科学教育也愈发强调向复杂系统和模式创新转变。根据“大科学”的系统性特征,科学教育的发展逻辑正趋向基于自组织与他组织跨界交织、互嵌融合的一体化整合教育方向演进,最终形成以跨组织融合机制为基础的“家校社协同”推进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维度包括跨教师群体的合作、跨学科内容的融合、跨活动模态的统整、跨技术媒介的整合以及跨教学时空的交叉等;科学教育跨界系统的融合大致分...
校家社协同育人视域下儿童生活的表层问题、深层逻辑与纾解路径————作者:肖凤秋;魏一;
摘要:儿童生活揭示了儿童在各个场域中的时间利用情况,是儿童观在实践中的直接体现,反映着儿童观对儿童福祉的影响。厘清儿童生活的表层问题、梳理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探索有效的纾解路径,是促进儿童福祉的三个关键步骤。当前,儿童生活在校家社各场域中呈现出学业负担如影随形、屏幕活动见缝插针、体育活动严重不足等表层问题,其背后体现的深层逻辑是不同层面儿童观的交织角力:个性化儿童观的缺失、学生化儿童观的塑造、全面发展观...
中学名校长职业成长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陈艳;
摘要:校长作为学校治理的核心主体,其职业成长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基于扎根理论,系统分析中学名校长的职业实践,提炼其成长的核心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名校长的职业成长可归纳为四大关键要素:先进教育思想与独特办学理念的构建、开放包容与提掖后进的团队引领、严格自律与终身学习的实践品格、持续反思与动态调整的革新能力。该模型不仅契合新时代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需求,亦为教育家型校长的培养路径提供了理论参...
以多维视角审视“双减”:构建教育新生态————作者:操太圣;
摘要:<正>对“双减”问题的理解,既要站在具体治理技术的角度去思考,也要适时跳脱出来,站在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我们身处一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未来受到了威胁。诚如有研究者(Simon Gibbs, David Leat, and Wilma Barrow,2023)呼吁的那样,“当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继续无法避免全球灾难时,我们想知...
重建共同体:个体化时代道德教育的突围————作者:孙永敏;程红艳;刘莎;
摘要:在占有性个人主义兴起的个体化时代,机械的社会本位德育思想逐渐丧失吸引力,表现出对集体的信任危机、组织关怀危机、个体存在的本体性焦虑等多重困境。某种程度上,重建共同体可以弥合当前工具性联合体的陌生人社会形态所带来的信任危机与关怀危机。共同体是在共同善、紧密互动与关怀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群体,能够使个体之间充分实现理解性共在和参与性建构的社会关系。重建共同体的德育改革,呼吁学校成为关怀共同体、道德...
德育过程社会学视域下班级管理育德的机制重构与实践优化————作者:黄海瑛;章乐;
摘要:与管理育人的理念相对照,班级管理的育德实践尚存在分离式育德、道德价值单向度传递、学生主体性缺失以及动机与过程、理念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限。德育过程社会学为重构班级管理的育德机制、回应班级管理育德的现实困惑提供了一个适切的分析视角,说明班级管理自身包含一个由结构系统和动力系统综合而成的完整育德系统,具有育德的间接性、道德价值的生成性和个体道德与伦理组织互动的双向性的过程特征。优化班级管理育德的实践,要求...
课堂教学中美育浸润的行动逻辑及其实现————作者:张鹏君;张媛;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浸润就是营造美的课堂氛围,运用一切美的形式激发师生审美体验,潜移默化地美化师生心灵、行为;其本真诉求是以美育人。课堂教学中美育浸润的行动逻辑可以用六角联动的“蜂巢型”模式来呈现,即从课堂教学目标涵润、课堂教学内容丰润、课堂教学过程养润、课堂教学管理慧润、课堂教学评价悟润、课堂教学环境合润六个层面来深入理解。其实现需要营造“审美在场”的教学环境,完善“知行合一”的课堂美育过程,彰显“...
脑机接口教育应用:三重场景、潜在风险及伦理边界————作者:梁钰;林丹;
摘要:脑机接口是指建立在大脑与外部计算机设备之间的信息通道,已经在医疗领域得到应用,目前正在向娱乐、教育等领域扩张,神经技术时代或将成为现实。在教育领域,脑机接口技术通过识别和监测学生的注意力已走进学校教育教学。同时,脑机接口教育应用的潜在风险也逐渐显现:一方面,师生的地位无形中被技术侵占,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和隐私泄露风险;另一方面,技术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发展不平衡,为教育公平带来新的挑战。为此,在...
中学生父母支持量表的结构探索与编制————作者:陈一彬;李儿;边玉芳;黄小欢;
摘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父母支持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关研究显示,父母支持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父母支持的研究或作为社会支持的一部分,或作为父母教养方式的一部分展开,父母支持的内容结构各异,测量方法、题目数量各不相同,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父母支持的状况,对父母如何全面提高自己的支持能力也缺乏明确的指导。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与量性相结合的方法,探索...
教科书插图的本质特征、育人理据与施教路径——基于符号学的视角————作者:张菁;王文秀;
摘要:教科书插图作为知识和文化的视觉表征,是一种融合了知识与文化的教育性文本。像似性是教科书插图最基本的属性,它通过接近性、类比性和引发相互联想等方式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感知,对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教科书插图具有“约定俗成”的文化规约属性,通过共时性再现民族文化景观、潜移默化传达文化价值观、符号化表达道德规范,深刻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于此,利用教科书插图优化教育教学主要...
中国大学附属学校发展历史的逻辑分析————作者:牛楠森;
摘要: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为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办学模式提供类型参考。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席位确定、同名殊归、恃名而扩、自证其名四个阶段。在持续不断的变迁中,大学附属学校发展遵循着一套相对稳定的实践逻辑,包括发展驱动的时代逻辑、发展历程的辩证逻辑、发展模式的联合逻辑以及发展保障的专业逻辑
教育科学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今日投稿!有后续更新!
2023-12-29 21:50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一个月收到编辑电话录用了,然后根据编辑的意见修改调整即可
2023-02-10 10:52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今日投稿占坑 有进度就更新!
2022-03-11 23:26 -
带头大哥666
投稿过两篇,录用过一篇。如果能录用的话,投稿后一个月左右会接到编辑的电话。录用到见刊间隔了8个月。个人感觉除了对文章质量要求较高外,选题是否恰好符合期刊的选题方向也很重要。没有版面费,会有稿费。
2021-08-29 10:40 -
zhaohhhh
期刊质量还是很高的,而且各种类型的文章都会发,理论和实证都会有。审稿周期说是3个月,不过如果要的话,一般40天到60天就会通知。通知是通过电话来通知,后期会有对应栏目的责编跟进,对文章进行校对,发放稿费等。交流态度很好,值得推荐。
2020-05-29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