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煤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一体化技术研究进展————作者:孙书桩;郭亚飞;赵传文;邵斌;胡军;孙楠楠;李嘉楠;秦昌雷;金波;梁志武;张肖宇;刘文强;张毅然;曲雅琨;孙洪满;王耀祖;余柏呈;周会;赵虓仝;朱园;吴春飞;
摘要:碳捕集与利用(CCU)技术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与碳净零排放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受制于冗长的工艺步骤和高企的能源资金投入难以推广实施。集成二氧化碳(CO2)捕集与利用(ICCU)为一体可通过原位催化转化的方式协同实现CO2升级和吸附剂再生,避免了传统CCU技术中高耗能的温压变换再生和气体压缩储运等中间步骤,显示出极具竞争力的工业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ICCU领...
煤粉富氧燃烧反应机制研究进展及展望————作者:张海;刘文扬;曹俊杰;吴坤民;罗赛贝;范卫东;
摘要:煤粉富氧燃烧技术作为实现燃煤电站二氧化碳高效捕集的关键途径,凭借其在碳减排领域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已成为全球能源与环境领域的研究焦点。在当前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下,深入解析煤粉在富氧燃烧条件下的复杂反应网络与微观作用机制,对推进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试验研究方法受限于宏观特性统计与微观反应细节的关联缺失,难以精确揭示不同因素对煤粉热解与燃烧过程的影响机制以及反应过程中分子层面的...
功能化石墨烯复合多金属氧酸盐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作者:钟丽蓉;夏铭;李彦君;刘媛媛;
摘要:水系锌离子电池由于其低成本、高丰度和高理论比容量等优势,在后锂电时代的新型储能体系中脱颖而出,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开发稳定高效的储锌正极材料,是锌离子电池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多金属氧酸盐(简称“多酸”),具有较强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多电子转移特性,被视为极具潜力的电极材料,但多酸易溶解、易团聚和导电性较差等问题,阻碍了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氧化石墨烯(GO)为基底材料,在其表面原位生长...
钙钛矿催化剂催化低浓度甲烷燃烧研究进展————作者:竹涛;王美丹;苑博;张学里;张馨月;黄钰欢;李辰;徐旭东;孙倩;
摘要:煤矿瓦斯是煤矿的伴生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因此煤矿乏风瓦斯的减排对于达成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催化燃烧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甲烷减排的方法,其关键在于开发低成本、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近年来,钙钛矿氧化物由于成分灵活、结构特殊、较低的成本以及催化性能的可调控性等优点在甲烷催化燃烧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在钙钛矿催化剂处理低浓度甲烷的工业应用中,存在催化性能低和硫中毒等...
煤沥青族组分衍生碳储钾性能研究————作者:刘畅;杨云磊;王乐;王新海;李晓;郑勇;李红梅;
摘要:近年来,煤系沥青衍生碳材料因其结构可调和导电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煤沥青分子结构与组成复杂多样,不同沥青分子间的结构差异会影响沥青衍生碳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精确控制碳材料微观结构颇具挑战,特别是煤沥青族组分与其衍生碳材料储钾性能间的构效关系仍不明晰。因此,迫切需要充分了解沥青的组成和结构特征,考察煤沥青原料组成对其衍生碳微观结构与储钾性能的影响。采用溶剂分级萃取技术...
基于液态金属阳极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碳基燃料转化与利用————作者:谷鑫;蒋一东;史翊翔;蔡宁生;
摘要: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因其高发电效率、高燃料适应性、低排放优势备受关注。然而,现有SOFC采用固态阳极,直接供给碳或碳氢化合物等复杂燃料将导致电极内燃料输运困难、结焦、积碳、毒化等问题,一直是研究人员持续攻关的重要挑战。液态金属阳极是一类新型SOFC阳极,因其液态自修复属性而具有抗结焦积碳等特性,可实现碳与碳氢化合物燃料的快速稳定转化。首先对液态金属阳极的运行原理进行了简要介绍,并针对现有...
庆华烟煤有机显微组分化学链气化反应特性及动力学分析————作者:万慧凝;王强;姚奇;陆有朋;吴建波;吴玉花;张慧;白红存;
摘要:煤化学链气化是实现煤炭资源清洁利用与高效转化的关键技术,是具备新质生产力特色的过程方法,对于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煤化学链气化过程主要涉及煤中不同显微组分在载氧体作用下与气化剂的反应,但不同显微组分转化行为和机制的区别仍不明确。研究采用热重分析法探究庆华烟煤显微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化学链气化特性,基于气固反应模型对化学链气化反应的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显微镜质组和惰质组的化学链气化反应均对应3个反应...
多孔有机框架结构及其衍生物的CO2吸附性能研究进展————作者:张雨珂;李翔宇;王建成;易群;
摘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紧迫需求下,开发高效、经济的CO2捕集技术成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金属有机框架(MOFs)与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其衍生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地回顾和分析近年来MOFs/COFs等多孔结构的CO2吸附相关研究进展,比较探讨了MOFs、COFs及其衍生物在CO2 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宏量制备关键装备研制————作者:宋飞飞;郑越;孙启明;李昱;李宗书;赵阳;王彦皓;张倩倩; 摘要:氢能是一种清洁的绿色能源,被誉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氢能的关键在于储氢,在众多储氢方式中,镁基固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高、可逆性好、安全性高、环境又好等优点,是最具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因其制备工艺苛刻,安全生产风险高,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发机构采用高压气体吸附仪器制备镁基固态储氢材料,该设备批次产量为克级,无法满足工业化宏量制备的需求。工业化宏量制备装备研制技术指标要求高,需严格控制氢脆... 现代煤化工反渗透浓盐水的治理研究:集中处理优势及技术挑战————作者:张伟星;岳东北;刘德钱;蔡卫滨;闫俊峰;曹志成;郭树刚;李秀春;谢珠璨;梁鼎成; 摘要:煤化工反渗透浓盐水是典型的高盐高有机物反渗透浓水,高压反渗透浓缩和蒸发结晶是目前实现“零排放”的主流技术。然而,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存在易造成膜污染、蒸发器腐蚀、杂盐率高、结晶盐白度低等问题,使得“零排放”技术面临成本高、稳定性差等挑战。介绍了煤化工反渗透浓盐水的来源及组成,分析了集中处理的优势和技术挑战,提出了“零排放”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高盐环境下有机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基于此,综述了膜分离法、吸附... 超临界水和过热蒸汽作用下的块煤热解试验研究————作者:刘龙昊;宋亦辰;冯增朝;石建行; 摘要:利用超临界水和过热蒸汽进行煤原位热解,将固体煤转化为可燃气体,是煤流体化开采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新开发研制的高温高压反应炉,开展了块状烟煤的热解试验研究,探索了超临界水及过热蒸汽对煤热解的影响机制,分析超临界水和过热蒸汽温度和压力对煤热解产物及热解速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超临界水作用下24MPa的700℃与400℃相比,产气量提升了约43倍,析出气体中H2的含量提升了29%... Fe@C改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宏量制备关键技术研究————作者:宋飞飞;郑越;孙启明;李昱;李宗书;赵阳;王彦皓;张倩倩; 摘要:镁基固态储氢具有储氢密度大、安全性高、可逆性好、资源丰富等优点,是最具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但其较差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限制了商业化应用,因此对镁基储氢材料进行改性成为主要研究方向。为研制一种水解性能良好、储氢密度高、适用于特种场景的镁基储氢材料,可通过添加金属合金和催化剂改善材料性能。通过实验室研究,形成一种新型碳化铁复合改性镁基固态储氢材料克级的制备技术,再放大到中试生产线,探索... 木质素催化热解产物高值化调控研究进展————作者:周安宁;白状伟;贺新福;张怀青;石智伟;张致;王俊哲; 摘要:木质素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有机碳源,其独特的三维交联结构在为其带来丰富的化学潜力时,也为其高效转化和利用带来了难题。催化热解是实现木质素绿色、低碳和高值化利用的有效手段。在木质素催化热解的研究领域,甲烷、合成气、轻质芳烃和高性能多孔碳材料等成为备受瞩目的高值化目标产物。鉴于此,紧密围绕木质素催化热解高值化产物的应用这一核心导向,深入且系统地探讨了多种催化剂在木质素催化热解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其中... 氨水水热改性煤基多孔炭超级电容器性能————作者:袁超;叶彦;杨春燕;田国亮;李婉晴;秦志宏;杨小芹; 摘要:煤炭由于其高碳含量、缩合芳香结构及显著的经济性,作为生产电容炭的前驱体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山西炼焦煤进行溶剂萃取得到煤基重质组(HC)作为碳源,KOH为活化剂制备多孔炭材料(AHC),再用氨水对其进行特定条件的水热改性,得到了一种具有高倍率性能和高循环稳定性的氮掺杂多孔炭。通过SEM、FTIR、XPS、Raman及N2吸附等表征分析,研究了不同氨水添加量下多孔炭的微观形貌、孔... 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性能增强策略的研究进展————作者:郑德兵;杜先锋;宋方亨; 摘要:作为新型绿色能源,锂离子电池已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可取代传统石化能源的巨大潜力,为践行绿色可持续发展、减少碳排放做出了显著贡献,电池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未来的发展空间,现阶段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已相对成熟和稳定,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种类多样,可调控因素较多,发展空间巨大,是锂离子电池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单元。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容量可逆等优点,被... 磷掺杂煤基碳纤维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作者:李杰;孙明福;于继图;李龙;孟卫波;梁浩;邢宝林; 摘要:以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为原料,聚丙烯腈为助纺剂,三苯基膦为掺杂剂,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出磷掺杂煤基碳纤维,重点研究磷原子掺杂对煤基碳纤维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褐煤、煤系腐植酸和煤沥青经静电纺丝法可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柔性的磷掺杂煤基碳纤维。所制备的磷掺杂煤沥青基碳纤维P-CTP-CFs相互交织形成三维网状结构,其平均直径为144.0 nm,比表面积为50.3 m2 铁基催化剂用于CO2加氢制备高碳烯烃的研究进展————作者:黄杰;艾培培;郭立升;孙松; 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CO2的减排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碳烯烃是化工生产的重要原料,主要由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通过催化裂化等路径合成,然而通过化石资源生产的高碳烯烃,生产能耗较高且原料来源不可再生化。采用可再生绿氢作为还原剂,催化CO2加氢制备高碳烯烃是有一条有前景的催化工艺路径。然而,由于CO2分子较... 基于固废等离子气化和COG重整的甲醇合成系统分析————作者:陈晓旭;裴育峰;杨建成;张恒;李博;陈衡; 摘要:为应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并探索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研究提出结合固体废弃物等离子体气化与焦炉煤气催化重整实现高效制备甲醇的技术方案,从而减轻传统焚烧处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负担。该方案利用等离子体气化技术快速热解和气化固体废弃物生成富含一氧化碳和氢气的合成气,再引入焦炉煤气作为补充原料,利用催化重整技术优化合成气组分,提升甲醇合成收率。通过Aspen Plus构建包括等离子体气化、催化重整、... 金属掺杂对中高温CO2吸附剂结构及抗烧结性能影响研究进展————作者:李路路;徐玉凤;荆洁颖;李文英;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成为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固体吸附剂因其高效捕集能力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在固体吸附剂中,MgO和CaO基吸附剂因来源广泛、价格低廉及理论吸附容量高等优点被广泛研究,但在吸附解吸循环过程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吸附剂颗粒发生聚集、孔隙减少以及比表面积降低,导致吸附剂活性明显发生衰减,限制了MgO和CaO基吸附剂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因此... MOFs衍生物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2加氢热催化合成C1分子的研究进展————作者:董美蓉;郑佳彬;林泽填;刘洪传;陆继东;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不断加剧,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由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制备的绿氢与CO2耦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实现制备燃料/化学品,是解决氢能生产与CO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甲烷(CH4)、甲醇(CH3OH)和一氧化碳(CO)等重要C1分子,是重要的含... 洁净煤技术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