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预报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海洋预报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JSTCSCD扩展版WJCI

Marine Forecasts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1.214
综合影响因子:0.901
官网:http://www.hyyb.org.cn/
主编:王辉
平均出版时滞:398.6060

  海洋预报最新期刊目录

舟山一次由脉冲风暴引起的下击暴流雷暴大风成因分析————作者:潘琳;黄新晴;韩永翔;徐逸雯;王倩;

摘要: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逐小时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FY-4A可见光云图以及ERA5再分析等资料,对2022年7月17日发生在舟山市的一次下击暴流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在弱垂直风切变和强热力不稳定环境中,自由对流高度较低,使得宁波—舟山一带出现脉冲风暴;云街代表当地存在弱垂直风切变和一定的水汽条件,对脉冲风暴具有指示意义,脉冲风暴强烈发展引发下击暴流,反射率因子核心从7 km高...

运用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浙南海域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的初步实践————作者:刘亚林;孙国平;马志凯;邱进坤;梁连松;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东海原甲藻赤潮预测预警的科学化水平,利用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模型开展了对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叶绿素a的动态预测。对浙南海域近5年东海原甲藻赤潮发生期间自动观测数据中的叶绿素a数据集进行训练和机器学习,并对2021年的叶绿素a值进行小时级别和日最大值预测,并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和机器学习后的预测结果较好,可以较好地预测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的相...

环渤海地区一次特强浓雾的观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作者:田梦;刘姝;孟丽红;靳振华;郭阳;孙雪倩;

摘要:利用大雾多源融合产品数据、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数据集、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探空等数据以及天气研究与预报模式(WRF)的数值和试验结果,对2024年1月11—14日发生在环渤海的特强浓雾事件的时空分布、演变特征、环流背景和大气边界层结构进行分析,揭示此次辐射-平流雾的形成机制,突出了渤海的水汽供应和海温下垫面在雾生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大雾产生于较稳定的大气环流背景下,低层弱辐合...

基于MODIS数据的黄海浒苔多指数决策融合提取方法————作者:罗凯;左平;闫玉茹;

摘要:基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传感器获取的2009—2015年的遥感数据,使用多指数决策融合法提取南黄海浒苔影像信息,并与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差值植被指数3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多指数决策融合法总体提取精度达80.63%,提取精度比单一植被指数法更高;在浒苔暴发期,多指数决策融合法提取精度高达89.34%。因此,多指数决策融合法在长时序浒苔漂移路径监测方面更具优势,可有效服...

基于浮标数据的秦皇岛沿岸叶绿素a变化特征及其预测————作者:王全颖;傅圆圆;张建乐;杜雨蒙;张永丰;石伟杰;赵倩倩;张勇;

摘要:为有效应对秦皇岛沿岸赤潮频发的环境问题,基于2013—2022年秦皇岛沿岸浮标监测数据,分析了叶绿素a(Chl-a)的浓度变化特征,利用广义加性模型(GAM)筛选出Chl-a浓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构建Chl-a浓度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回归模型。结果表明:Chl-a浓度的年际变化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征,2021年为Chl-a浓度最高年份,老虎石、洋河口、金山嘴3个海域的平均值为9...

浮标海面风资料的质量控制及中国近海风的基本特征分析————作者:孔莉莎;吴焕萍;李玉;

摘要:对中国近海74个浮标海面风资料进行整合、质量控制,形成了一套高度统一、准确可靠的浮标海面风数据集。结果表明:约80%的浮标风速数据的可疑率在5%以下,浮标海面风资料整体质量较好。基于该数据集对中国近海各浮标不同月份的平均风速和盛行风向分布、不同海域各风向频率及各级风速频率进行分析发现:中国近海1月、4月、7月、10月的平均风速、盛行风向分布有明显差别;8个不同海域的浮标1月偏北风频率较高,7月偏南...

一次冬季浙北入海雷暴天气诊断模拟分析————作者:马晨;李超;陈宇霄;刘安宁;刘英明;蒋义芳;

摘要: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和区域自动站资料、探空资料、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0.25°×0.25°)以及WRF-ARW数值模式,对2019年2月26日发生在浙北沿海的一次冬季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雷暴过程受地面的冷高压和中低层的暖湿气流共同影响,近地面层有明显的冷垫,层结较为稳定,以下沉运动为主;而中低层存在逆温层结,有较好的动力和水汽条件,以上升运动为主;此次雷暴...

基于非对称台风风场的风暴潮模拟研究————作者:邱超;刘畅;王淑英;陈永平;

摘要:在对2001—2021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最优风速半径Lin&Fang公式,提出了与方位角相关的四象限非对称最大风速半径计算公式。选取影响浙江沿海的4场历史台风(台风“菲特”、“马勒卡”、“摩羯”、“利奇马”)进行研究,通过与原始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四象限非对称最大风速半径计算公式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台风风速的变化过程,基于该公式得到的风暴潮模拟结果更准确地反...

基于最优插值法的渤海CLDAS海面风客观订正————作者:史得道;苏杭;刘德昊;韩沛沛;

摘要:利用环渤海沿岸及海上125个站点的观测数据,采用最优插值法对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10 m风实况分析数据进行融合订正。结果表明:订正后的CLDAS数据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由0.89增大到0.99,平均绝对误差由1.02 m/s减小到0.27 m/s,均方根误差由1.63 m/s减小到0.36 m/s。在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渤海中部、渤海海峡不同海区中,莱州湾的订正效果最好,平...

近50年山东夏季极端高温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作者:黄燕玲;王亚兰;李建;曹张驰;庞一龙;

摘要:利用1973—2022年山东74个气象站夏季逐日最高气温、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再分析数据集ERA5、英国哈德莱中心(Hadley)的海温和海冰数据,采用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东夏季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山东夏季极端高温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全区一致增加的态势,达到0.15 d/a,2012年以来增加趋势更为显著,达到0.61 d/a,且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

上海近海一次典型海雾过程分析及数值模拟————作者:邓云匀;沈心仪;胡松;刘旺;徐一凯;

摘要:基于站点实测数据、ERA5再分析数据、FNL再分析数据以及COMS卫星云图对2018年3月27日—4月1日发生在上海近海的一次海雾事件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WRF模式从长波辐射方案、边界层方案以及海表温度3个方面进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海雾的维持与高压后部及低压前部的天气形势紧密相关;冷高压南下是海雾天气结束的重要原因;边界层方案为MYNN2方案、长波辐射方案为RRTMG方案时,对气象要素模拟的定...

再分析数据集模拟印尼贯穿流的验证研究————作者:李奥杰;张永垂;胡王江;王宁;洪梅;闫恒乾;

摘要:印尼贯穿流(ITF)连通着太平洋和印度洋,且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但现有再分析数据集对其描述的能力尚不清楚。利用布放在入流和出流的系泊潜标,对多套再分析数据模拟的ITF流场结构、最大流速、最大流速深度等要素变化特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CMEMS再分析数据表现较好,在望加锡海峡、帝汶海峡和翁拜海峡处与观测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50和0.42,能够再现ITF对气候事件的响应;HYCOM再...

ECMWF细网格10 m风预报在象山港海域的评估与订正————作者:杨怡曼;邓琪;张晟宁;朱晓翠;郑健;

摘要:系统评估了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细网格10 m风24 h预报产品在象山港海域的准确性,选取2016—2020年1月、4月、7月、10月的EC预报资料,与象山港不同区域3个代表站点的实测风速和风向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概率密度匹配法及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对预报的订正效能。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均风速,极大风速的EC预报结果与象山港海域的实测结果更接近。具体而言,EC对内港6级风的预报效果最好,外港预...

秦皇岛地区2023年夏季海陆风特征研究————作者:王嘉鑫;杨洋;张延宾;刘志涛;王乃哲;吕鑫;杨文霞;

摘要:利用2023年7—9月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沿海锚碇浮标观测数据以及风廓线雷达数据,统计分析了秦皇岛地区6个代表性站点4类海陆风的发生频次、强度、开始和结束时间等特征,并比较不同类型海风间的差异、海陆风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以及海风发生时的动能增幅。结果表明:依据地面气象站10 m风向相对于海岸线的角度划分不同海风的风向范围,可将秦皇岛地区的海风划分为纯海风、螺旋海风、后门海风及天气学海风4类。秦皇岛...

2024年海水倒灌事件长江口海域风浪潮特征分析————作者:吴旭云;丁骏;秦涛;

摘要:2024年我国沿海部分区域发生了两次海水倒灌,引发全国关注。基于实测资料和浪潮耦合数值模型,分析两次海水倒灌事件期间长江口海域风浪潮特征,研究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和机制。结果表明:两次事件均与强北风过境有关,但又显著不同。10月海水倒灌事件前期异常北风占主导,但后期东海出现强东北偏东风,渤黄海罕见的二次增水是北风松弛阶段回荡的开尔文波和东海强东北偏东风过程诱发的陆架强迫波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的贡献占比...

黄渤海海雾诊断分析及卫星云图特征————作者:高松影;史月琴;赵婷婷;王玉琦;孟鑫;

摘要:利用MICAPS气象常规观测资料、NOAA PSL分析数据、ECMWF ERA5再分析数据,基于2009—2023年卫星云图观测结果,选取38个典型的黄渤海海雾个例,对黄渤海海雾天气的气候特征、形成及持续条件、边界层、卫星云图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黄渤海海雾绝大多数在黄海生成,登陆后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东部及丹东地区。黄渤海海雾季节性分布特征主要与海表面温度的月变化相关。海雾形成的两个主要条...

我国近海海域海上搜救事故特征分析以及搜救事故易发区风险评估————作者:徐江玲;刘桂艳;刘爱超;李杰;李轶斐;

摘要:基于“国家海上搜救环境保障服务平台”和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公开发布的海上事故统计数据,详尽分析了中国近海海域海上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事故类型,绘制海上交通事故热点图,依据分析结果建立事故易发区风险评估模型,按照海事局责任管辖区提供各区搜救事故易发的风险评估结果。结果表明:中国近海大部分海上事故都发生在浅水区,深水区发生的概率较小;港口群集、航道密布和通航船只频繁的区域为事故多发区;险情发生频次最...

基于B/S架构的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平台设计与应用————作者:郭凯旋;于寒;杨逸秋;张守文;张苗茵;王梦佳;

摘要:针对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我国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和辅助决策工作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基于B/S架构建立了海上搜救应急预报平台,集成海上搜救事件应急漂移预测运算、结果输出、人工订正与显示、搜救应急专报制作等功能,实现了搜救应急预报全流程的同平台操作,极大提升了海上搜救应急预报保障能力

广州海域精细化海洋灾害数值预警报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作者:马荣华;陈海韵;罗阳;曾志豪;温嘉勋;张丽;叶成瑶;李冬冬;陈小云;来志刚;

摘要:为提升广州市海洋预警监测能力,基于FVCOM水动力模式、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版本的SWAN海浪模式、WRF气象模式、SWAT流域水文模式,采取多模式耦合+多尺度+嵌套的方法构建了自动化运行的广州海域精细化海洋灾害数值预警报系统。该数值预报系统实现了潮位、潮时、波高、波周期、波向、水温、盐度、海流等要素的48 h预报,以及风暴潮、海浪灾害和咸潮入侵的预警。经评估,该系统预报的各项参数与实测吻合良好,...

葵花8号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同化对北上台风“巴威”的降水预报影响研究————作者:董琪如;刘丽丽;潘晓;邱晓滨;李得勤;杨旭;

摘要:为提升北上台风强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水平,针对2020年8月的北上台风“巴威”,利用3 km分辨率的天气预报模式(WRF)及其三维变分同化(3D-Var)系统,研究静止气象卫星葵花8号成像仪(AHI)的3条水汽通道晴空辐射率资料不同同化频次对此次北上台风降水预报的影响,并分析了1 h循环同化试验改善强降水的动力和热力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循环同化AHI晴空水汽辐射率资料对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及中心最大风速的...

  海洋预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海洋预报是C刊吗?
A:该刊目前还未被CSSCI数据库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