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汉字规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历史传承、实践进路及时代价值————作者:褚静;王蕊;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语言文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语文教育是赓续中华基因的重要方式,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完善与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推行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教育方针政策,强化汉字规范标准建设,构建新的文学书写场域,开创汉字规范社会接受与社会认同新局面,语言文字发挥特有优势赋能中国教育事业。通过...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作者:张杨;
摘要: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分析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将深度学习预测网模型和多目标决策算法应用于创新创业教育情境,探讨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特征,分析其投入如何促进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和学习成绩增长。从内外部特征和主客观因素四个层面设计调查问题,收集不同年级学生的纵向数据,采用深度信念学习网络构建学生学习特征与创新...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人工智能视域下受教育权保障进路————作者:王霞;
摘要:以DeepSeek、ChatGPT等为代表的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着人类迈向数字智能时代。通过“数据流收集-处理-输出”三层框架解析,Transformer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受教育权形成系统性解构:收集端隐私泄露、处理端算法偏见、输出端评估失真,技术便利的表象下潜藏结构性权利侵蚀危机。藉由教育正义法理念,从教育平等、教育自由、教育信赖三个法伦理学省思,可以发现...
人工智能时代下少子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作者:姜星海;薛喜慧;
摘要: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下,少子化趋势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已经催生出新的变化。基于默顿的功能论可发现少子化对教育兼具正负向影响,且存在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之分。少子化对教育的正向影响体现在:宏观上,显性影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隐性影响推动教育体制的调整与变革;中观上,从教学方面来看,显性影响协同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过程,隐性影响转变学生合作模式,从科研层面来看,显性影响促进科研聚焦前沿,隐性影响拓展科...
“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进入立法:教育法典的应然回应与制度构造————作者:彭中礼;
摘要:编纂契合时代需要、引领时代发展的教育法典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其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愈加凸显,教育法典需明确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内容。教育法典既要确立“人工智能+教育”现象进入法律的标准,包括风险标准、促进标准、评价标准和责任标准;也要确立“人工智能+教育”现象不进入法律的标准。在“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发展的背景下,教育法典的制定应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保障教育安全...
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为何难以提高——对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现状、原因与改革的思考————作者:邵晓枫;罗志强;
摘要: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及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关键支柱,也是我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尽管国家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提升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进行了诸多努力,但其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及成人学员的需求。尚未形成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文化、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观不够明确、缺乏明确统一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及健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影响我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
职业教育治理权力的逻辑架构与应然进路——基于功能性分权的视角————作者:孙长远;
摘要:职业教育治理权力是构成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关键因素,是职业教育治理“善治”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功能性分权理论着眼于权力的功能属性,为研究职业教育治理权力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遵循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内在逻辑,并按照“分工-分职-分责-赋权”的组织结构,可以建构职业教育功能性分权治理框架,即三事分工是职业教育功能性分权的逻辑起点,三职分定是职业教育功能性分权的关键环节,三责分置是...
从共同体到伙伴关系:新时代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作者:尤妤冠;
摘要:新时代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面临着从经验式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的关键挑战。传统专业学习共同体虽能为教师教育者提供经验传承的平台,但其封闭性特征可能抑制个体创造性,导致知识再生产模式的固化。以教师教育者伙伴关系为代表的开放型学习情境,通过构建边界模糊、多元对话的互动空间,更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者的跨界学习和知识创新。通过目标共识、资源共享、机制共建和过程共管的中介机制,推动教师教育者实现从纵向传承到横向拓...
高校教师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行动逻辑——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扎根研究————作者:李思蒙;吴洪富;
摘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高校教师。采用扎根理论对18位高校教师进行深度研究发现,高校教师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行动包括行动触发、行动考量及行动选择等环节,不同环节之间主要通过个体与环境互动建立联系。内外动因的耦合,使教师准备着手课程建设。在教师建设意愿与高校支持力度矩阵作用下,形成课程建设的差异化处境——顺境、困境、逆境和窘境。身处不同处境的高校教师,受到自身、学生、团队及管理因素的影响,其行动策略...
高等教育何以化民易俗?——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考察————作者:孙杰;
摘要:西南联大作为一方教化之重镇,植根于昆明,心系国家命运,努力弦歌事业,兼具建设者、引领者、绍续者之三重角色,发挥了化民成俗之社会作用。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建设者,西南联大师生将学术人生彻底融入学校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既改变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又使昆明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作为战时高等教育的引领者,西南联大的创办不仅完成了保存中国教育事业的最初目的,解决了国人对于战时教育如何办、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如何...
政策工具视角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研究——基于165份政策文本的分析————作者:黄旭;
摘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推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主题”二维分析框架,对165份地方高校转型相关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地方高校转型政策合力效应尚未形成、内涵界定尚未厘清、共治机制亟待构建、政策协同效应不足。为进一步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未来应出台国家层面总体建设方案,统筹高校转型发展;统筹推进高校分类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分类标准;划定“政-校-企”法...
中小学教材审定治理现代化:内涵意蕴、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作者:潘新民;吴冠斌;
摘要:中小学教材审定治理是指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总体格局下,基于治理理论与教育政策执行理论,构建以教材审定管理为核心的多元共治体系。中小学教材审定治理现代化遵循从权力思维到服务思维的教材审定认知逻辑,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教材审定行动逻辑。当前,中小学教材审定制度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法律体系不完善、审定对象界定不统一、审定标准不明确、政务公开机制不规范等挑战。推进中小...
关于空间和教育空间的再认识:哲学外延与社会学内涵————作者:姜大源;
摘要: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的研究,虽已久之却热度不减。人类正是通过自身在空间的实践活动存在、延续和发展的。当今时代,空间不再像过去那样被理解为一种需要填充和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被解读为一种人类自我创造的环境,即生活世界的框架,被视为一种社会的、关系的产物,从而进入了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语境。教育作为一种基于人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活动,则始终在与他人和他者的空间交流中存在,隐含着人与世界,亦即人与时空的关...
人口变化格局下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与未来展望————作者:姜朝晖;李洋;
摘要: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已成为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着学龄人口“排浪式”波动,城乡教育“超载化”与“空心化”并存,东部“学位荒”和西部“空置潮”同在,学前教育与老年教育供需失配等新问题、新挑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从四个方面布置了教育应对人口变化的目...
论教师到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嬗变————作者:李兴洲;刘徐迪;
摘要:教育从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与教师教育者虽同为教育实践者,但二者在教育责任、认知方式与实践表现等方面具有差异性。从教师到教师教育者的身份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责任由关注“当下学生发展”转向兼顾“长久教育生态”;二是认知方式由“具身认知”转向“实践理性”;三是实践表现由“熟练应对教学情境”转向“价值与能力相统一”。教师到教师教育者从“经验主体”到“伦理主体”的身份嬗变,彰显了教师教...
学校课程育人的理论内涵与实践策略————作者:王本陆;石书奇;
摘要:课程主要解决用什么知识培养人的问题,育人是课程的基本功能。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育人理想不断转化为教育内容并不断细化的过程。从学校视角看,推进课程育人,需要紧抓优化课程顶层设计和改进课程资源供给两方面:优化顶层设计就是做好学校课程实施计划的调整与完善,主要解决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改进资源供给就是对育人蓝图的创意物化,主要解决教育内容的优化加工问题。当前,我国进入了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课程建设应坚持...
投稿须知
摘要:<正>《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全国高校权威社科期刊,“教育史专栏”是教育部名栏。为方便作者投稿,投稿须知如下:一、篇名篇名应简明、确切,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二、作者署名与工作单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
何谓与何为:论教育研究中的概念工程方法————作者:于伟;周梦圆;
摘要:“概念工程”是当代英美哲学界最新兴起的哲学方法论议题,也是元哲学和分析哲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它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建构、方法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教育概念研究中描述主义视角和概念分析方法的问题,概念工程方法转向修正主义研究视角,以问题指向的规范性、方法建构的系统性和价值立场的实践性为内涵特征,以描述、评估、修正或实施为操作程序,围绕着“教育概念应该是什么”这一规范性...
兼收并蓄 有容乃大——《中国科学教育通史》评介————作者:申国昌;
摘要:<正>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提升全体国民科学素质、实现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历来重视科学教育的开展与实施,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教育史学界,科学教育史始终是充满张力的研究领域。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曲铁华教授领衔撰著的《中国科学教育通史》,系统梳理了从先秦到当代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史料新颖,观点鲜明,磅礴而不失精微,全面而不失灵动,总体给...
人工智能支持的学情分析:困境与路径————作者:曾永红;彭程;
摘要:传统学情分析多以教师的主观经验为主,存在经验化、片面化和概括化等问题。人工智能突破了传统学情分析的局限,实现了分析的客观化、快捷化和可视化,使课堂学情分析更加精准、全面、真实。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也面临认知偏重、算法歧视和隐私威胁的发展困境。促进人机协同分析、有效治理算法歧视和健全隐私安全保护机制等将成为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情分析发展的新路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双月刊,C扩,邮箱投稿,分科。审稿速度常规,见刊要一年多点。重视史类、理论类,编辑严谨认真。
2024-04-18 08:29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标记社会科学版 这里没有条目 。)拒稿很快 三天
2023-06-29 08:12 -
奔跑的辣椒酱
三天拒稿,效率非常高!
2023-03-04 09:51 -
带头大哥666
2月15日下午投稿,3月10日晚上退稿。
2022-03-13 15:14 -
带头大哥666
我把自己省级课题为主题的论文投给贵刊,满怀信心和期待,同时有忐忑不安。没想到等待了一周编辑就委婉的发来拒稿信:您的稿件不适合投往本刊,请您另投他刊。虽然被拒稿啦,但感觉编辑很人性化很友好的,审稿速度也很快。以后有机会很愿意把好质量的论文投给贵刊。
2021-09-12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