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最新期刊目录
一体化燃烧室机匣静强度试验————作者:张根;李飞;吴文青;陈玉龙;
摘要:为了保证航空发动机服役可靠性,对发动机Ti2AlNb基合金一体化燃烧室机匣开展静强度试验。设计了完整夹具、密封装置和应力应变等测试设备,获取机匣破坏临界压力,并采用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应力应变仿真以验证静强度试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设计的夹具强度满足一体化燃烧室机匣试验要求,且通过位移、应变测量敏感位置测得的90°方向测点的应变值明显高于0°和45°方向测点的,破坏表面应力...
冰撞击跨声速风扇转子叶片损伤对气动性能的影响————作者:邢怀程;徐强仁;王立志;李广超;项效镕;赵庆军;
摘要:为揭示跨声速风扇转子受脱落冰撞击后叶片真实损伤对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对受损叶片逆向建模,开展叶片前缘不同弯曲方向和形变程度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前缘向吸力面弯曲叶片case1和case2失速裕度相对减小62%和29%,前缘向压力面弯曲叶片case4和case5失速裕度相对减小11.9%和19.5%;叶片前缘向压力面弯曲导致通道通流能力降低,流量减小,吸力面曲率增大,加剧了边界层分离。叶...
碳纤维复合材料受感部结构设计及试验校核————作者:贾文杰;宋江涛;张久峰;
摘要:为解决现有金属受感部体积和质量过大、强度不足的问题,开展了基于T700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航空发动机流场测量受感部设计。完成了基于T700预浸料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受感部建模,分别对相同尺寸的金属受感部和复合材料受感部进行了强度与模态分析,并通过温度冲击试验、静加载试验和振动耐久试验对所加工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受感部进行校核。结果表明:2种材料受感部的结构强度接近,碳纤维复合材料受感部的质量不足相同尺寸金属受...
旋转数变化对U型带肋内冷通道换热的影响————作者:于冠龙;罗美千子;于子杰;董平;
摘要:为了研究旋转数变化对燃机涡轮U型带肋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旋转工况下U型冷却通道壁面气热试验的数值模拟和涡轮叶片U型内冷带肋通道的气热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准(BSL)形式雷诺应力模型对旋转通道的传热数值模拟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随着旋转数的增大,U型通道整体的换热能力随之提高,由于柯氏力作用方向的变化,U型通道进口段和出口段换热增强的方向相反;通过分析燃机动叶U型带肋内冷通道的数值计...
基于有限测点的燃烧室出口温度不均匀度评估方法及试验验证————作者:王利伟;张轲;郑培英;邬健;娄方远;
摘要:为了解决采用旋转测量方式对燃烧室出口进行扫场测量时位移机构复杂、试验时间长、试验成本高的问题,针对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归纳出典型工况下燃烧室出口截面温度场主导特征,提出了基于主导特征的测点布局及温度场重构方法,即利用离散的探针数据通过“多波数”近似的方法来重构燃烧室出口截面温度场,在此基础上评估燃烧室出口温度不均匀度,并基于发动机全环形燃烧室典型工况的试验数据对该温度场重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
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进展————作者:王维;刘家宇;宋经远;罗康;帅永;
摘要:随着对航空动力经济性和环保的要求逐渐提升,一种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项技术通过将发动机尾气中的水分进行冷凝、回收、再热,然后将再热后的水蒸气重新注入燃烧室参与燃烧。在水增强型涡轮风扇发动机技术工作参数对热循环性能的影响、氢燃料与煤油燃料的对比、蒸汽发生器与换热器相关设计等方面对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介绍。基于该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该技术对热效率和推力的增加都有明...
航空发动机低排放燃烧室研究进展————作者:陆景贺;马宏宇;郭舒;
摘要:低排放燃烧室技术是支撑先进绿色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加深对低排放燃烧室技术的了解,梳理了富油-淬熄-贫燃(RQL)燃烧室、贫油部分预混预蒸发(LPP)燃烧室和贫油直接喷射(LDI)燃烧室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三者的排放水平。RQL燃烧室和LPP燃烧室均已应用于民航发动机中,二者的NOX排放均可达到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环保委员会第8版标准(CAEP/8)规定值...
2级与3级旋流杯燃烧室流动与点火特性试验————作者:姚尚军;李概奇;彭剑勇;岳晨;
摘要:为了分析2级与3级旋流杯流场与点火特性之间的差异,搭建了单头部回流燃烧室试验平台,基于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分析了冷态头部流场结构特征,并通过高速摄影记录了常温来流下点火过程火焰传播路径。结果表明:进气流量增大,3级旋流杯回流区高度、涡心位置、气流扩张角等基本保持不变,仅空气流速增大。与2级旋流杯燃烧室冷态流场相比,3级旋流杯回流区数目更多,但上侧主燃孔射流深度减小,对流场的作用也减小。在现有...
巡航条件下横向射流强化航空发动机尾喷流红外抑制技术————作者:李驰;张勃;王治国;吉洪湖;李伟;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究横向射流抑制技术对巡航条件下飞机隐身性能的影响,结合飞行器后体,引入横向射流抑制技术,开展了尾喷流的红外辐射特性的仿真计算,并进一步对地面状态与巡航状态下引入横向射流后飞行器红外辐射与推力特性的变化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横向射流入射有效抑制了尾喷流红外辐射特征。在巡航与地面状态下尾后大角度范围内,纵向探测面最大降幅分别达到50%以上和67%,而横向探测面则分别最大降低22.6%和...
《航空发动机》征稿简则
摘要:<正>1本刊简介《航空发动机》是由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主管、沈阳发动机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为行业性、专业化和技术类期刊。办刊宗旨为“空、海、陆动力兼顾,重在空海;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重在工程实践”。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
飞机与发动机排气系统一体化模型的红外特性数值计算————作者:马壮;吉洪湖;吕明浩;余雄庆;张勃;
摘要:为了研究发动机排气系统向飞机后体传热而对飞机红外辐射特征产生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和不考虑排气系统与飞机后体传热组合模型,通过有限体积法和反向蒙特卡罗法分别计算2种模型的流动传热特性和红外辐射特性。结果表明:考虑排气系统与飞机后体传热时,在竖直探测面上,3~5μm波段积分辐射强度在探测角α=55°时增幅最大,增加了2.97%;8~14μm波段积分辐射强度在α=40°时增幅最大,增加了8.9%;3~5μ...
运动机构摩擦系数试验表征及其阻滞力计算分析————作者:王云雷;罗忠;余稀;赵江;许春阳;
摘要:针对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静叶调节机构等典型运动机构在工作过程中摩擦系数变化不明确,以及摩擦系数对阻滞力影响不清楚等问题,在以旋转和往复2种运动方式下的材料级摩擦系数测试试验基础上,开展摩擦系数及其对机构阻滞力影响分析。对典型运动机构实际材料开展摩擦系数测试试验,分析影响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基于改进Coulomb摩擦模型对材料级摩擦系数进行表征;将表征后的摩擦系数带入到动力学模型中进行求解计算,分析摩擦...
一种发动机冗余结构支撑梁载荷标定试验方法————作者:田常棵;苏军;李岩;刘亮亮;安中彦;吴法勇;
摘要:航空发动机冗余结构支撑梁在实际工作中承受Y、Z平面载荷,为测量载荷大小和方向,对其进行了基于应变法的载荷标定试验。采用弯矩应变桥的贴片方式,通过分析Y、Z向加载时应变片的应变-载荷曲线特征,得到了合适的应变桥路及载荷标定曲线,并采用系数矩阵法求解Y、Z向组合加载时的载荷,分析了载荷标定精度。结果表明:试验数据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应变片的应变-载荷曲线普遍存在非线性现象,通过多个应变片合理组桥可得到线...
发动机后向RCS测试低散射载体外形设计及验证————作者:卢婷;李岳锋;李恒;王国洪;陈晨;马健;
摘要:为有效抑制航空发动机外域雷达散射对发动机腔体内部雷达散射结果的影响,提高发动机后向腔体雷达散射截面测试精度,依据发动机结构构型和飞/发一体化布局特点,采用异型曲面设计方法开展基于4种发动机后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测试的低散射载体外形设计及分析。完成标准低散射目标和4种发动机低散射载体雷达散射截面分布的数值仿真,并对枣核体及其配装发动机进行了RCS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枣核体与水滴体均具有较好的低...
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相变介质喷射冷却数值仿真————作者:肖永鑫;程荣辉;孙颖;周春阳;徐兴平;尚守堂;
摘要:为了分析相变冷却介质对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壁温降低效果的影响,应用等效热容法结合数值仿真的方法,开展亚声速巡航、T6=833 K条件下,相变介质流量、喷射点数目、喷射方向等参数对介质空间分布、密度分布及其高温壁面冷却降温效果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采用相变介质冷却后,可有效降低其壁面温度;随着相变介质喷射方向由逆喷改为顺喷,相变介质的贯穿深度增加,进入到锥体内的...
基于混沌多项式代理模型的压气机1维设计参数求解————作者:刘杰;刘太秋;高海洋;王佳宇;李丽丽;
摘要:主要设计参数对压气机气动性能的影响是压气机1维设计的重点,其参数间规律由经验公式获得。为论证压气机1维设计质量和速度以及选择1维设计参数,建立了流量系数为0.42的满足多级轴流压气机设计指标的数据库,同时建立以数据库为基础的混沌多项式代理模型,采用NSGA-Ⅱ遗传算法求解由混沌多项式构成的多元非线性方程组,并根据给定性能参数求解出压气机1维设计参数。利用混沌多项式得到压气机气动性能与设计参数之间的...
辐射冷却红外隐身微缝阵列结构设计————作者:于真鹤;郭何涛;李文卓;杨晓龙;杨淞皓;
摘要:航空器高温热载部件热流密度持续增大、红外热辐射特性显著。为了精确调控红外波段电磁波选择性吸收/辐射,实现高性能红外隐身,提出在高温热载部件材料表面上直接构建亚微米尺度微缝阵列结构,实现高性能辐射冷却红外隐身,并开展了结构仿真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微缝轮廓能够产生强烈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实现红外波段电磁波选择性吸收/辐射的精确控制,达到辐射冷却红外隐身的功能;设计的结构经粒子群算法优化后,红外...
混合动力推进系统协调控制方法————作者:龚子羿;王伟;舒泰歌;
摘要:为了发展绿色清洁能源、提高飞机燃料效率并降低排放,建立了混合动力推进系统(HEPS)协调控制方法。通过提出HEPS飞机级、系统级、部件级的运输任务指标,分析了现有的HEPS架构,建立了并联式HEPS的1维部件级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稳态工作点的线性状态空间模型,结合任务指标函数获取了系统可行域。基于线性状态空间的参数预测模型设立了线性二次项的目标函数,在满足凸集假设下转化为带约束的线性规划(L...
基于正交法的篦齿-蜂窝密封特性影响因素及相互作用————作者:王宇博;龚文琴;王栋;刘超;麻柏慧;何振鹏;
摘要:为提高压气机级间篦齿-蜂窝密封封严性能,针对影响其泄漏特性的9个主要参数及其常用的几何范围,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数值分析了不同参数的影响机理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间隙和压比对封严特性影响显著,泄漏量几乎随间隙和压比增加而线性增加;蜂窝深度和芯格直径、篦齿齿高和齿距都具有极强的交互作用,取值比例适当时,蜂窝和齿腔内空间可以充分利用,使腔内旋涡充分发展以耗散能量;篦齿前倾角存在1个可使腔内空间被充...
旋转数变化对U型带肋内冷通道换热的影响————作者:罗美千子;于子杰;董平;
摘要:为了研究旋转数变化对燃机涡轮U型带肋内冷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旋转工况下U型冷却通道壁面气热试验的数值模拟和涡轮叶片U型内冷带肋通道的气热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基准(BSL)形式雷诺应力模型对旋转通道的传热数值模拟具有更高的计算精度;随着旋转数的增大,U型通道整体的换热能力随之提高,由于柯氏力作用方向的变化,U型通道进口段和出口段换热增强的方向相反;通过分析燃机动叶U型带肋内冷通道的数...
航空发动机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