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CSSCIAMI权威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al Sciences)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5.902
综合影响因子:4.165
官网:https://xbjk.ecnu.edu.cn/
主编:杨九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教育学本土标识性概念的建构:以“生命·实践”教育学为例————作者:伍红林;郭纪龙;

摘要:本土标识性概念是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基础,具有本土性、原创性、标识性、历史性、系统性等基本特征。“生命·实践”教育学是当代中国新生的教育学派,也是当代教育学重建的一次尝试。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命·实践”和“生命自觉”两大标识性概念及其概念群,系统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与依据是什么?”“教育内在的逻辑与结构是什么?如何揭示?”等教育基本问题,以及“教育学是什么?”“教...

教育强国建设的法治逻辑与优化路径————作者:湛中乐;陈劲竹;

摘要: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应围绕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展开。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法治在强化“六力”方面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仍有提升空间,其表现为制度建设未达思政教育“善用”要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法治保障不足、科学教育立法的碎片化与衔接性差、学前教育公平普惠与权益保障问题突出、民办教育与家庭教育法治合力缺失、制度设计落后于教育对外开放需...

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枢纽作用————作者:秦春华;

摘要: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强国成败,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枢纽作用。决定教育强国成败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教育发展方向,二是教育发展质量。教育评价既决定了教育发展方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发展质量。它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和动力,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手段和重要保证,同时还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招生对教育发展质量有重大影响。它既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也是全...

教育考试增值评价模型构建: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方法————作者:李金波;苏胜;曾平飞;王永固;

摘要: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期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但传统增值评价方法在处理学习过程的动态特征和复杂依赖关系方面存在技术局限。本研究以浙江省2023届4 869名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构建时序模式注意力长短时记忆深度神经网络(TPA-LSTM)增值评价模型,通过结合分位数回归方法,实现对学生成绩时序特征和非线性变化的精准评估。研究基于高中五个学期的语文考试成绩,对个体层面的学习轨迹特征和群体层面的增值表现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选题方向

摘要:<正>(时段:2025年—2027年)一、大科学时代的教育学重构(一)大科学时代的概念研究(二)大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三)大科学时代的教育学理论创新(四)大科学时代的教育与教学(五)大科学时代的教育治理(六)大科学时代的高等教育(七)大科学时代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研究(八)大科学时代的全球教育合作与竞争(九)大科学时代的科研范式(十)大科学时代的人文教

从《学位条例》到《学位法》:中国学位法治的成就、困境与展望————作者:姚荣;

摘要:自1981年《学位条例》正式施行以来的四十余年里,学位政策创新、教育法的体系化发展与学位法律的司法适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位条例》的不足,缓解了立法有限性与实践丰富性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法治发展道路。尽管如此,我国学位法治建设仍然面临着难以有效回应学位争议案件实质性化解的现实诉求,学位法律解释与适用的权威性与稳定性不足,以及难以满足学位法律制度体系化的需要等诸多现实困境与难题。鉴于此...

面向人才选育的高考难度理论分析:思维品质优先的失分概率————作者:方士心;陆一;盛煜森;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中国高考难度设置、能力评价与国家人才选育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增强高考选育人才的效能。考试难度通常被理解为试题的失分概率。高思维挑战与其他因素都会造成失分,从理论上明确区分两者是提高考试评价导向与核心素养目标一致性的关键。在国内外文献与政策文本的基础上,本研究制定了强调思维品质的高考理科命题难度的分析框架,包括高阶认知挑战、阅读时长、语言理解障碍、知识点数量、运算难度和情景题功能等方面。依...

批判教育学者道德情感的理论谱系、价值立场与实践进路————作者:任强;朱宏伟;

摘要:批判教育学者普遍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色彩,为批判教育研究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情感动力”。面对教育不公、结构宰制与文化霸权等压迫现象,批判教育学者逐渐形成包括同情、希望、愤怒与勇敢在内的道德情感谱系,同时呈现出立体交融的样态。批判教育学者的道德情感发轫于价值立场的转变。批判教育学者历经从“经济决定”到“伦理导向”的观念转变,从“被压迫者的立场”到“政治实践”的行动生成,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

彼岸映像:清末民初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儿童教育(1860—1921)——以美国报界为视角的观察————作者:朱季康;

摘要:清末民初,美国报界出于各种动机,以多样视角,对中国儿童教育的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美国民众塑造着大洋彼岸中国儿童教育的映像。这些报道包括了中国儿童教育形式、目标、内容、方法等诸多方面,也有中美儿童教育之间的差异比较,以及一些诸如体罚、宗教教育、军事教育等领域的细节观察,并积极提倡在中国进行西式儿童教育的推广。这些报道中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下的报道评论,也有西方视角下的观察...

从后果导向的功利化教育到信念与结果兼顾的责任伦理教育————作者:苏娜;韩晓颖;

摘要:当前过于功利化的教育势头抬高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对教育的健康生态造成了不利影响。这一功利化倾向在德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坚持人类社会中心主义却又目中无“人”、对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判断具有明显的结果导向、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感等方面。功利化教育倾向常常被社会各界等同于教育功利主义,但功利主义与功利化教育的理论根源存在异同。在现实压力和时代挑战之下,为克服以往过于强调后果的功利化教育弊端,需要首先厘清...

“人类世”时代未来教育变革的新探讨:全球互动与知识重构————作者:陈红燕;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摘要:当前人类所遭遇的气候变化、技术鸿沟和社会公正等一系列复杂的全球性议题,要求我们以全新框架来审视人类活动和未来教育。“人类世”作为这种新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回应以上问题,并且有助于在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同时,承担起对当下及未来的共同责任。“人类世”时代的未来教育应基于对人的整体性理解,融合对人的历时性和共时性观察。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当重新发现教育实践的重复性、学习机制的模仿性、身体参与...

全球科学中的权力配置————作者:西蒙·马金森;

摘要:过去三十年间,一个依靠自下而上学术合作、通过学术期刊出版与文献计量学体系加以规范的全球科学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并在自然科学领域确立了认知上的领导地位。全球科学体系具有开放性,正在全面发展并不断强化多极化格局。全球科学与国家利益之间既存在协同作用,也伴随紧张关系。自201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冲突和国家利益的强化对国际科研合作造成了冲击,同时全球科学的发展潜能也受到既有全球科学制度框架的限制:该体系主要...

大科学的发展轨迹与科学组织的变革————作者:阎光才;

摘要:狭义上的大科学概念,其具体所指是大科学装置或大科学计划,广义上则是指全球范围内的科学开放与合作网络。大科学作为一个科学的组织化现象最早始于17世纪,二战之后,由于国家力量的介入,依托投资和建设规模巨大的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颠覆了传统上由个人兴趣驱动的小科学研究。冷战之后,伴随国际关系的缓和与科学外交策略的实施、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国际化发展趋势,出现了跨国性大范围指向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合作现象...

科学人才流失模式:OECD国家研究格局的定量分析及方法论考量————作者:马瑞克·科维克;卢卡斯·希穆拉;

摘要:采用基于队列的纵向研究设计,借助Scopus全球文献计量数据库,追踪分析了38个OECD国家科研人员截至2022年的科研发表数据,探讨了科学界成员是如何离开学术界的,以及科学人才流失在性别、学科领域和时间上的差异。研究涉及2000年(N=142,776)和2010年(N=232,843)开始发表论文的两批科研人员,覆盖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与医学(STEMM)领域的16个学科,以停止发表论文作为科...

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的国际流动——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论文的分析————作者:李梅;阮文洁;

摘要:大科学时代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新景观。基于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精选文献的内容,对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关系、全球科学家流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要分析。大科学与全球科学家流动之间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一方面大科学强化了全球科学治理,促进了科学家跨国流动速度,通过建构全球知识网络,拓展了全球科学家流动空间;另一方面,科学家流动促进了科学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全球科学家流动呈现时间维度、空间...

国际杰出学术人才的分布特征、集聚原因与机制————作者:李炜谈;

摘要:现代国家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人才的竞争,但我国目前面临着对国际杰出学术人才吸引力不足的状况。本研究对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和图灵奖得主进行统计后,发现国际杰出学术人才主要集聚在美英德法等国的科研组织中。通过对卡文迪许实验室、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马克斯·普朗克学会、贝尔实验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6个杰出学术人才集聚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识别出了影响人才集聚的静态四因素,包括文...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高校学科交叉会聚机制研究————作者:吴伟;王怡文;冯家浩;

摘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任务、拓展科技前沿的基础条件,学科交叉会聚体现在其目标设定-设计论证-建设维护的全过程。因高水平创新资源集聚和跨学科研究任务牵引特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备突破传统学科组织壁垒与制度惰性的天然条件,学科交叉会聚应是其建设、运行的基本诉求和必然结果。高校作为设施的重要组织方与建设方,如何协同学科发展与设施建设运营,已成为“双一流”建设管理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

二战后美国联邦科技政策的转向与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发展——兼及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思考————作者:张东海;

摘要:将研究型大学整合进国家科研体制中,是二战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崛起和美国科研水平领先的重要原因。布什报告奠定了二战后美国国家科研体制的基本格局,但美国的科技政策在战后历经了三次转向。冷战时期,美国科研体系以国家安全为核心驱动力,大学成为军-工-学复合体的一部分,大学承担基础研究和与国防密切相关的任务导向型研究,并涉足大科学研究。1980年以后,美国科技政策调整为通过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重点解决联邦专...

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实验室的内驱型合作模式——以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为例————作者:李峰;

摘要:本文以科技和人才领域的合作为主题,详细梳理了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近百年的合作历史。加州理工学院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合作始于顶尖人才和研究兴趣的共同驱动,随后合作关系伴随着两个机构研究定位和研究文化的接近或远离而跌宕起伏,最终逐步稳定并显著改善,形成了一种内驱型合作模式。内驱型合作模式是由两个机构研究定位和文化接近而产生的组织内部力量以及由双方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兴趣来驱动的合作模式。在不同历史...

大科学与大学科学家的角色——以斯坦福国家加速器实验室(SLAC)为例————作者:夏之晨;杨帆;

摘要:日益依赖资源与技术的科学研究,加剧了制度化协作与个体自由探索、国家战略与学术自治间的双重张力。尽管深受宏观制度的约束,但大学科学家依据自身的理性选择行动在大科学时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初创、转型与升级的各阶段,斯坦福大学科学家主要扮演着能动者、破局者与啮合者的角色。大学科学家的多元角色遵循着学术权威在国家科学制度中的嵌入、学术资本与行政能力的优势耦合、追求学术自由与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去年投了被录用的。心血来潮讲一下,有课题。系统投稿后一个月内过初审,一个月内给外审意见。然后等待见刊时间有点久。稿费挺好,编辑非常认真。该刊对论文质量要求高,见刊时间久,如果能等得住,研究又扎实,可以投一下。尤其是字数超过2万的稿件质量好的,一定要投了试一下。字数太长的论文,一般期刊都不收。但是删减字数,可能又显得不完整。很喜欢该刊,每月出刊必学习。

    2024-07-25 20:44
  • zhaohhhh

    大家不要寄希望于自投了、几乎没有概率的。有关系就去运用,但可能也不会产生实质性效果,因为主编有自己固执的“学术品味”,他决定了就去发动编辑部约稿了(内部消息)。

    2024-04-12 09:42
  • 奔跑的辣椒酱

    投稿后一直不收稿,半个月后的一天直接拒稿了。

    2023-12-02 16:27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这个期刊质量还可以。但经常会有组稿,直接投的话难度有点大。我觉得这个期刊比较看中作者身份,以前平台好的时候投的中了,后来换了平台就不好中了,连初审都过不了。没有版面费有稿费。

    2023-11-08 20:25
  • Yangming_ak

    投稿11天未入库退稿,应该是根本没看,邮箱会发退稿通知,也有投稿之后的自动回复。

    2023-09-25 16:45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