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气象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观测与模拟的北京光解速率长期变化特征研究————作者:李春燕;赵舒曼;武淑敏;刘昆;胡波;
摘要:为探究北京地区大气光化学基础参数的演变规律及气溶胶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地区近地面观测的二氧化氮光解速率J(NO2)和紫外辐射数据,结合辐射传输模型TUV模拟与气溶胶光学参数分析,分析了J(NO2)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气溶胶对J(NO2)的影响。此外,本研究还重构了2013-2023年的长期...
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表辐射的变化特征————作者:马龙腾飞;马伟强;马耀明;席振华;何佳男;马卫垚;石乐乐;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辐射场的全面观测,揭示了其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潜在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覆盖高寒灌丛、高寒湿地和高寒荒漠草原等多种生态环境的气象梯度观测网络,应用先进的辐射观测设备,结合数据质量控制和自动化处理流程,获取了多年连续、高精度的四分量辐射通量实测数据。结果表明:(1)珠峰站和高寒灌丛站的净辐射通量在年际尺度上呈现年均增加0.7 W·...
青藏高原降水氧同位素的多模式模拟评估研究————作者:施雨卿;胡俊;刘光生;陈旭;牛岩岩;
摘要:青藏高原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及其相关的代用资料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气候和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引入水稳定氢氧同位素模块的大气环流模式有助于理解降水同位素及相关古气候代用资料的气候意义。近年来,有研究将松弛逼近方法应用于这些模式中,通过融合再分析资料的环流信息减小模式误差。然而,该方法对降水同位素模拟能力的改善程度还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利用青藏高原同位素监测网络(TNIP)数据,评估了4种带有水同位...
FY-3E/GNOS和COSMIC-2掩星数据质量对比分析————作者:王诗涵;杨胜朋;殷延安;
摘要:掩星数据在数值预报和气候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利用FY-3E/GNOS和COSMIC-2卫星的掩星数据,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第五代再分析资料(ERA5),系统分析了两种掩星数据产品在不同高度和纬度下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在5~30 km的高度范围内,FY-3E/GNOS和COSMIC-2的折射率与ERA5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偏差小于1%,弯角偏差稳定在±0.4%以内;但在低层大气(5 km以下)...
1980-2018年红碱淖蒸发变化及驱动因素作用研究————作者:于涛;韩天翔;文莉娟;李丹华;王梦晓;王甜甜;
摘要: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近几十年来湖泊面积锐减,湖泊水面蒸发是其水量主要消耗项,因此本文将揭示其蒸发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的作用机制。目前大多数对于红碱淖的研究直接使用或折算后使用气象站观测蒸发,数据缺测较多且不连续,未定性定量分析影响红碱淖蒸发变化的气象因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分别利用气象站数据折算、 FAO(P-M)公式计算和CLM-LISSS模型模拟获取红碱淖湖面蒸发数据。通过与气象站折算...
丽江机场地面大风时间变化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作者:赵元枫;肖天贵;魏翔;时一文;
摘要: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高原机场的特殊气象条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中,大风是影响飞行安全与效率的核心要素。利用2021-2023年丽江机场地面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丽江机场地面大风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丽江机场地面大风主要发生在每年1-4月的干季,且集中在每日05:00-11:00(世界时,下同),其中07:00-09:00为大风高发时段,占大风...
近二十年青海湖流域积雪时空变化及湖泊效应的可能影响————作者:谢刚;李琳;文莉娟;陈世强;王梦晓;
摘要:积雪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气候变暖导致积雪面积正在减少,这一变化可能引发水资源分配不均以及生物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当地的生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泊,近年来其水位快速变化,入湖径流受流域内积雪及其变化的影响,但青海湖流域积雪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原因尚不清晰。基于中国MODIS逐日无云500 m积雪面积产品数据集以及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China Meteor...
土壤湿度非均匀性对青藏高原一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初生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作者:张荣平;孟宪红;杨显玉;魏倩;
摘要:为探究土壤湿度非均匀性对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初生过程的影响,本文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地闪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筛选出2022年8月10日青藏高原上空的一次由孤立对流初生发展而来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个例进行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弱天气强迫背景下初生于06:00(世界时),发展过程中向东北方向移动并通过合并云团不断增强,在强对流阶段伴随有闪电活动。对流初生位置附近土壤湿...
三江源区植被季节性变绿的水分驱动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作者:王宇腾;柳媛普;陈昊;李照国;马迪;尚伦宇;晋伟;孟宪红;赵林;
摘要:三江源区植被季节性变绿对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有深远影响。本研究利用2003-2021年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部分信息分解(PID)解耦分析,探讨了三江源地区植被季节性变绿的水分驱动因子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春、夏、秋季叶面积指数(LAI)的线性趋势总体上升,但是不同季节的环境条件差异显著。春、秋季降水量、土壤湿度(SM)和积雪覆盖(SC)的线性趋势也在增加,温度变化...
三江源区雨季水汽源的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陈润;孟宪红;杨显玉;
摘要: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具备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被誉为“中华水塔”。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表现出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增加等特征。充足的水汽供应是降水形成的必要前提,水汽的输送路径及其来源特征对三江源区降水机制、水资源调控和生态系统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已有的相关研究多采用传统欧拉方法进行水汽输送分析,难以准确量化不同水汽源区的相对贡献;而采用拉格朗日轨迹模型的研究则多聚焦...
1980-2022年青海湖湖表温度和湖泊热浪的变化及成因探究————作者:王甜甜;文莉娟;谢刚;王梦晓;韩天翔;陈世强;于涛;
摘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湖表温度、湖泊热浪的总天数和平均强度呈现显著增加,使得热力分层期间的湖表温度更易被加热,导致夏季湖表温度升高更快,湖表可能出现缺氧。现有研究在分析湖泊热浪的变化特征时是将较大区域内的多个湖泊的热浪特征进行平均,而青海湖的热浪特征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使用青海湖水温和湖表温度的原位观测数据、刚察气象站观测数据、MODIS地表温度观测数据、第三极地区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地面...
冬季云贵准静止锋的气候类型特征研究————作者:任曼琳;白慧;严小冬;夏阳;李忠燕;郑蓓;
摘要:利用24年(2000-2023年)逐6 h的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云贵高原的地形特征,定义了评估冬季云贵准静止锋强度的客观标准指数,并依据此指标筛选出强云贵准静止锋事件,对强准静止锋事件的温湿和风场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类型强准静止锋事件的锋区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云贵准静止锋的特征在于对流层中低层出现密集...
玛曲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作者:高叶荣;李锁锁;王少影;潘永洁;曾鼎文;
摘要: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特征对准确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水循环及碳水耦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2-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若尔盖高原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玛曲观测点高寒草甸下垫面的涡动相关系统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生长季碳水通量、WUE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多元逐步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两种统计方法,得到了生长季碳水通量...
横断山区2001-2020年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作者:刘旭东;吕雅琼;邴嘉玮;明桂嘉;
摘要:大部分横断山区极端降水研究多采用日尺度的降水数据,小时尺度能提供日变化特征等更加精细信息,而现阶段对于横断山区小时尺度极端降水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充分探究横断山区小时尺度极端降水特征。本研究利用2001-2020年IMERG半小时卫星降水资料,分析横断山区小时极端降水(第95百分位,R95)和小时极端强降水(第99百分位,R99)的时空分布特点,并进一步探究雨季和非雨季时期对全年的贡献。结果表明:横...
青藏高原不同区域蒸散发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作者:陈霆炜;马耀明;谢志鹏;王宾宾;左洪超;
摘要:为探究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区内蒸散发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加深对高原地区地气相互作用及生态水文过程的理解,本研究选取了慕士塔格站、那曲站、珠峰站和藏东南站作为典型观测点,并基于站点长期观测数据及卫星遥感资料,计算各站点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实际蒸散发量,同时分析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利用路径分析方法量化季风期内各环境因子对日蒸散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年蒸散发量方面,那曲站最高,多年平均值...
青藏高原巴木错季风期水量收支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作者:石乐乐;马伟强;马卫垚;马耀明;左洪超;王宾宾;谢志鹏;苏荣明珠;柏灵;马龙腾飞;陈霆炜;陈映怡;
摘要:封闭性湖泊水量收支变化是研究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理想研究对象,但现有研究多关注青藏高原湖泊的长期水量变化。由于数据稀缺,青藏高原湖泊水量年内动态变化及平衡要素的贡献尚不明确,制约了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收支和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本文基于巴木错水文气象观测数据、再分析资料以及水量平衡方程和入湖径流量计算方法,分析了巴木错2021-2023年季风期水量平衡方程各要素——湖面降水P、入湖径流Rs<...
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高原涡活动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初探————作者:唐泽鹏;张飞民;王澄海;
摘要:通过高原涡客观识别方法,基于三套再分析资料和观测资料构建了高原涡数据集,并结合高原涡《年鉴》资料,分析了1979-2022年间高原涡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青藏高原气候变暖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高原涡生成和移出个数分别在1997年和2002年发生了突变。近20年来,虽然高原涡的生成和移出个数均显著减少,但是,单次高原涡的强度却呈显著增强的趋势。去除气候变暖的影响后,近20年来高原涡的生成个数与青藏...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气象要素影响的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研究————作者:苗芮;李明财;孙玫玲;潘迪;张希帆;
摘要:准确的供热负荷预测对于提高集中供热系统能效和建筑物室内舒适度尤为重要。本研究以中国北方大城市天津为案例,利用2021-2022年采暖季实测小时供热负荷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和太阳辐射综合气象要素对供热负荷的影响,并基于非线性外部输入的自回归(NARX)神经网络算法构建了一种高效的短期供热负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供热负荷具有显著的日变化及月变化特征,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太阳辐射...
台风摩羯(2018)影响山东的外围螺旋雨带成因研究————作者:盛春岩;范苏丹;曲巧娜;刘诗军;朱文刚;
摘要:2018年第14号台风“摩羯”8月14日北上影响山东期间,在台风东南侧鲁中以东地区出现了台风外围螺旋雨带,导致多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基于雷达、逐小时降水量、地面、探空、飞机报资料,并利用美国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进行数值试验,对螺旋雨带的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围螺旋雨带是由多条线状对流系统合并发展而成。台风外围螺旋雨带表现出较明...
基于最优插值方法分析的雷达反演三维风场与再分析风场融合试验————作者:韩颂雨;王丽吉;康丽莉;刘永生;滕舟;周玲丽;陈晔峰;
摘要:为构建融合雷达反演风场的格点化时空连续三维风场产品,以ERA5再分析风场作为初估场,双雷达反演组网的三维风场作为观测场,采用最优插值技术对二者进行了融合试验,用浙江区域6次降水过程的样本统计分析了ERA5再分析和雷达反演风场的误差及其误差相关性,按照误差结构分配权重,最终得到0.25°×0.25°分辨率逐时三维融合风场结果,用秒级探空检验表明:融合风场相较于ERA5风场准确性提高了,总体均方根误差...
高原气象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