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通报最新期刊目录
单宁酸改性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作者:马文龙;杨凯璐;陈强;张威;
摘要:聚丙烯熔喷无纺布(PP MB)因其低成本、可控纤维和优异化学稳定性成为含油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但其固有疏水性限制了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实现PP MB的亲水及水下疏油性能,本研究受贻贝黏附启发,采用仿生策略在聚丙烯纤维表面构建Cu2+/单宁酸(TA)涂层,成功制备了Cu2+/TA@PP MB复合材料。通过系统表征改性前后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及...
有机蒙脱土改性聚乙烯醇缩丁醛透明高分子薄膜的研究————作者:黄财洋;姜恒;李冰佩;刘应良;
摘要:使用3种不同结构的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别对纳米蒙脱土(MMT)进行有机化修饰,再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聚乙烯醇缩丁醛/有机蒙脱土(PVB/OMMT)复合材料。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能量散射光谱(EDS)分析结果表明,离子表面活性剂确实对纳米蒙脱土实现了插层作用,成功制备了有机蒙脱土。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改性后离子表面活性剂成功插入纳米蒙脱土,使蒙脱土的层间距增大。水接触角测试结果表...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的教学应用与探索————作者:丁海;和淑文;王利丹;李发闯;闵志宇;曹伟;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融合方式,然后追溯了近3年《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改革路径及措施,最后探讨了人工智能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的应用方式及方法。通过例举人工智能在《高分子材料》课程中教学内容设计与优化、实验教学辅助、个性化学习支持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揭示了人工智能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路径及挑战,以期为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同时丰富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理论
基于静电纺丝构建的聚丙烯腈/六方氮化硼衍生物复合膜及其对自主合成香精的释放性能研究————作者:吴泽凡;郝红玲;肖焱;崔青云;胡雪敏;杨文秀;
摘要:吡嗪类香味化合物因其独特的香气在香烟加香中被广泛应用,但吡嗪类化合物沸点较高,影响消费者抽吸体验感。因此,本研究以聚丙烯腈(PAN)为皮层,2-苯乙烯基吡嗪为芯层,六方氮化硼(h-BN)及其衍生物(HBN、GHBN)为功能填料,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皮芯结构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表明,在复合纳米纤维膜中添加GHBN可明显提升2-苯乙烯基吡嗪的挥发速率,将热响应速度缩短至127 s,提升58%,香...
NCO钳型吲哚-2-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δ-戊内酯均聚与L-丙交酯共聚中的催化性能————作者:黄华;颜伯翰;刘晨程;潘睿;陈理;李庆海;黄泽明;
摘要:通过配体1-甲氧基乙基-3-二甲胺基亚甲基吲哚(HL,L=1-(2-C4H7OCH2)-3-(Me2NCH2)-2-C8H4N,C8H4N=indol-2-yl)和三烷基稀土金属烃基化合物(RE(CH<...
己二酸基环氧树脂类玻璃高分子及其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作者:王宗涛;邱玉浩;李政洁;崔智博;赵亚奇;冯巧;
摘要:己二酸作为高分子材料合成的重要原料,可用于构建具有拓扑结构重组能力的环氧类玻璃高分子(vitrimer)。本研究系统阐明了己二酸/环氧树脂体系的固化反应机理与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分子热运动分析和流变测试揭示了材料的热可逆交联行为与黏弹弛豫规律。针对传统环氧vitrimer材料的本征脆性问题,采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增韧改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保持动态共价网络的同时,拉伸强度提高100%,断...
科教融合视域下聚丙烯共混阻燃改性的综合实验设计————作者:许佳丽;朱娟娟;朱蕾;郑伟龙;俞森龙;史同娜;刘津;吴文华;
摘要:为了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梳理现有高分子共混改性大型加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内容进行创新改革。以“科教融合”为导向,将具有代表性的前沿科研项目引入高分子大型加工实验中,设计了集探索性、趣味性和拓展性为一体的聚丙烯阻燃共混改性的综合实验,构建了“文献—配方—工艺—测试—标准”的全链条训练,并采用过程性、多维度的综合考核体系,着力培养学生解...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耐高温热固性聚酰亚胺胶黏剂的设计及其性能研究————作者:薄禄薇;徐阳;袭锴;
摘要:基于氨基超支化聚硅氧烷(NH2-HPSi)优异的耐高温、高反应活性以及多反应活性位点等特点,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系列NH2-HPSi改性炔基封端的热固性PI胶黏剂,系统研究了NH2-HPSi对改性PI胶黏剂粘接性能、热性能及热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NH2-HPSi改性后的PI胶黏剂粘接强度由10.3 MPa提升至13.8 MPa,400℃下的粘接强度由0.9 MPa提升至2.6 ...
聚苯并双噁唑纤维耐紫外改性研究进展————作者:李雅敏;许青松;张殿波;赵昕;董杰;李琇廷;张家霖;滕翠青;张清华;
摘要:聚苯并双噁唑(PBO)纤维因其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和耐腐蚀等优势在材料领域备受关注。然而,PBO耐紫外光老化性能较差,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本文阐述了PBO的主要特点及紫外降解机理,并综述了提高PBO纤维耐紫外性能的主要方法,如表面涂层法、溶胶-凝胶法、界面接枝法、溶液共混法和化学共聚法等。这些方法有效改善了PBO纤维的耐紫外性能,拓展了其在航空航天、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应用
先驱体转化非氧化物连续纤维组成结构调控研究进展————作者:黄佳炜;邵长伟;龙鑫;李旭东;
摘要:细直径连续陶瓷纤维具备高耐热性、高强度、高模量以及可编织等优异性能,是陶瓷基复合材料实现强韧化和功能化的关键原料。先驱体转化法作为非氧化物陶瓷纤维的通用制备技术,采用聚合物作为先驱体,凭借其可纺丝性和可设计性,为陶瓷纤维的制备与调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阐述了先驱体转化非氧化物陶瓷纤维的典型制备方法,讨论了陶瓷纤维组成结构特征与控制方法;进一步阐述了面向陶瓷纤维的先驱体的合成与结构调控、有...
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用特种陶瓷前驱体研究进展————作者:胡继东;许艺芬;李媛;田跃龙;李逸征;张宗波;武婧书;孙文婷;
摘要:特种陶瓷前驱体是液相浸渍裂解工艺(PIP)制备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关键,对复合材料的工艺性能和热力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目前航天先进复合材料的研制正朝着耐高温、高承载、抗烧蚀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这对可耐受1600℃以上高温、具有高陶瓷产率和优异工艺性能的特种陶瓷前驱体材料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重点介绍了航天先进陶瓷基复合材料用特种陶瓷前驱体研究进展,包括SiC前驱体(使用温度1500℃以上)、以Si...
通过交联改性改善聚乳酸对映体共混物的结晶性能和发泡行为————作者:高梦菊;吴保钩;周春晖;汪龙;
摘要:在聚乳酸(PLA)泡沫中构建高含量立构复合(SC)晶体,目前仍面临较大挑战。本研究利用引发剂双叔丁基过氧化二异丙基苯(BIPB)和交联剂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TAIC)对左旋聚乳酸/右旋聚乳酸(PLLA/PDLA)共混物的分子链进行交联,并结合环保CO2发泡技术制备了PLLA/PDLA/BIPB/TAIC发泡材料。结果表明:交联网络改善了PLLA/PDLA共混物的结晶性能,促进...
基于聚氨基酸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作者:张妞妞;欧阳溢凡;沈成万;陈雅娟;周芃茜;王基伟;
摘要: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药物载体在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聚氨基酸分子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特殊的生物活性以及易于修饰等特点,在响应型药物载体领域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本文综述了基于pH值、活性氧(ROS)、谷胱甘肽(GSH)、温度和酶等内源性以及光等外源性的不同刺激响应型聚氨基酸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制备及其抗肿瘤应用研究。据此对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聚氨基酸药物载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的合成与热稳定性研究————作者:王才朋;于磊;李云峰;崔亭亭;李庆朝;颜梅;马振宇;王博玉;
摘要:以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和苯甲酸为原料,乙酸酐为脱水剂,利用乙酸酐与水反应生成的乙酸为催化剂,在合成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TBPB)的过程中,当TBHP/乙酸酐的质量比为1.0/2.5、TBHP/苯甲酸的摩尔比为1.0/1.1、选用丙酮或乙醚作为苯甲酸的有机溶剂且反应温度为10℃时,所得到的TBPB品质最好、收率最高。通过对TBPB进行热稳定性研究发现,随着升温速率的加快,TBPB的初始分解温度...
基于航空工况的橡胶材料磨耗特性及降解行为研究————作者:胡嘉明;崔莹;徐详明;李龙;方庆红;康海澜;
摘要:航空轮胎作为飞机起降阶段唯一接触地面的关键部件,其胎面胶材料在高速冲击、极端温升等复杂工况下的磨损行为直接关系飞行安全与飞机的服役寿命。本研究采用旋转式磨损综合试验,系统模拟研究了飞机起飞-着陆循环工况下胎面胶材料的动态磨损过程,重点考察了载荷、行驶速度、起降循环次数和温度对橡胶材料的磨耗量、磨损表面形貌与磨屑的降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载荷、行驶速度和起降次数的增加,胎面胶表面温升显著,...
金属/二氧化硅纳米球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作者:黎仪劭;沈翔宇;张守群;张淞;汪谟贞;葛学武;
摘要:高性能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开发与能源转换和存储、环境保护以及工业应用的发展密切相关。本工作采用St?ber法制备了粒径为60 nm的单分散二氧化硅纳米球,随后用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对其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环氧基(EO)含量的改性二氧化硅纳米球(SiO2-EO)。进一步利用EO与Ag+离子的相互作用以及Ag+ 废旧塑料后聚合改性转化为增值材料研究进展————作者:陆颖琪;张辉;高利柱;熊兴泉; 摘要:后聚合改性已应用于废旧塑料的升级转化,它可在保持聚合物骨架完整的情况下,赋予塑料新的功能和特性,为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提供另一条可行途径。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采用后聚合改性升级法将废旧塑料转化为增值材料的相关进展,重点介绍了后聚合改性方法在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功能化改性方面应用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提出思考和展望,... 串并协同实现高分子物理课程思政育人及三阶能力培养————作者:罗春燕;陈卫星;杨晶晶;金洗郎;牛小玲;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中提出并实践了“串并协同”的教学模式,以提升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适应性。首先建立了串并联案例库及数字化资源库,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其次将科研串联案例与师生共建的并联案例以“串并协同”的方式,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实现三阶段能力培养;最后建立了“四模块八环节”评价与预警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前言————作者:张宗波; 摘要:<正>聚合物陶瓷前驱体作为一类可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陶瓷的元素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实现高分子工艺制备陶瓷的技术变革提供了可能,在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电子信息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深入探索前驱体分子结构设计、有机-无机转化机制以及性能调控策略,对推动该类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专题共9篇文章,包括6篇综述和3篇研究论文,内容涵盖聚合物陶瓷前驱体在高温传感器、先进储能、超高温陶... 含主链和末端炔基交联位点聚酰亚胺树脂的制备与表征————作者:王进;刘杰;钟敏;江乾;黄安民;高纪明; 摘要:以间苯二胺(m-PDA)和4,4′-(六氟异丙烯)二酞酸酐(6FDA)为二胺、二酐单体,4,4′-(乙炔-1,2-二基)二酞酸酐(EBPA)为主链交联剂,4-苯基乙炔基邻苯二甲酸酐(PEPA)为封端剂,采用化学亚胺化法在N-甲基吡咯烷酮(NMP)中合成了一系列重复单元数为2、具有不同含量主链交联活性位点的聚酰亚胺预聚体,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低分子量以及空间位阻和扭曲结构的... 高分子通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