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4.062
综合影响因子:3.375
官网:http://jky.hust.edu.cn/info/1116/4174.htm
主编:李元元
平均出版时滞:143.625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最新期刊目录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特征的系统分析:双创类竞赛指数的应用与启示————作者:陆国栋;朱琦;赵春鱼;尹彬沣;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作为双创教育的重要引擎,展现了其独特的战略价值。本文选取了22项具有代表性的双创竞赛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双创指数系统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作用及发挥机制。结果表明:(1)双一流建设高校双创竞赛成果突出,相较于地方高校,部属高校双创教育成果更为明显;(2)独角兽企业城市聚集了双创教育成果突出的高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聚集地区的双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3)五大城市群高校的双创竞...

美国STEM研究生中小学教育项目及其启示————作者:黄芳;肖利猛;王浩;

摘要: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建设,以科研力量支撑并引领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科技人才贯通式培养的重要举措。以美国STEM研究生中小学教育项目为例,系统分析理工科研究生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价值、成员构成与职责、核心理念与运作制度,以及远程教学支持、教师-研究生能力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直接课堂教学等四种参与路径及其成效。GK-12项目的经验可以从理念重塑、利益均衡、路径创新、制度强化等方面为我...

大语言模型辅助软件开发实践的探索————作者:毛新军;董威;尹良泽;张迅晖;

摘要:大语言模型技术在软件开发方面表现出令人瞩目的能力,可支持从需求分析到代码编写等一系列的软件开发工作,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将大语言模型技术及工具渗透到计算机教育领域以辅助软件开发实践、解决软件开发实践的固有困难、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成为诸多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论文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难点和瓶颈,探索将大语言模型技术及工具引入到软件开发实践环节,辅助学生完成开源代码的阅读、标注...

计算工程教育范式转变————作者:吕文晶;李国杰;

摘要: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正在驱动科研领域向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五科研范式”转型。计算工程教育作为面向智能时代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涵盖了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模式与新教育技术的系统性革新,旨在推动工程教育在标准化基础上向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培养能引领智能时代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为此需要重构知识体系与课程架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建设共享开放的教学资源与支撑平台,培育师资的计算素养与交叉教学能...

AI赋能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的应用与实践————作者:王泉;刘刚;潘蓉;罗雪梅;

摘要:在全球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研究生培养面临规模化扩张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多重矛盾。本文基于DeepSeek模型,构建面向教育领域的专用大模型体系,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混合专家系统架构及动态学习策略,实现研究生培养全流程的智能化支持。系统整合高校、外部及学生全生命周期数据,采用数据清洗融合技术与分层联邦学习框架,在实现多源异构数据高质量整合的同时保障隐私安全,构建动态知识调度与跨模态语义理解能力。...

数智时代研究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分层特征与群际差异————作者:林婕;陈庆;邱意弘;

摘要:数字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重塑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在研究生教育中,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研究以“双一流”大学研究生为对象,运用技术接受模型理论,系统考察了研究生群体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状、分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生群体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接受过程中呈现“深度融合型”“理性权衡型”和“选择性适应型”典型分层特征。各群体性别、专业背景和教育层次差异揭示...

学术距离与空间转换:硕士研究生学术身份认同困境的形成机制及破解路径————作者:徐赟;韩梓康;

摘要: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往往会因主观的学术身份预期与客观的学术能力不匹配而对自我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引发身份焦虑,陷入学术身份认同的困境。基于A大学若干个案的叙事研究发现,这种焦虑是由本科阶段“学习者”身份与研究生阶段“研究者”身份背后的学术距离造成的,而这种身份的转变与学术距离的产生又植根于更广泛、更系统的教育空间转换之中。为此,硕士研究生应聚焦学术训练、互动和生产以适应新的教育...

融合式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的探索————作者:席酉民;张晓军;

摘要:随着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迭代,社会形态正在重塑,人才需要重新定义,因此高等工程教育在升级专业精英教育的同时,急需探索学科交叉协同、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新路径,以培养能引领未来的行业精英。西交利物浦大学在2018年提出融合式教育的新理念,通过六年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能利用技术变革重塑行业或创造新行业的高端应用性行业精英人才的培养模式,称为融合式教育。本文重点分析该教育模式的理念、体系和成...

重复博弈视域下高职现代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内涵、困境与策略————作者:葛高丰;

摘要:高职现代产业学院是多主体博弈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组织,现已从点状试点转向规模发展,在重复博弈视域下,其本质上是利益相关方通过多次博弈实现动态均衡的柔性组织。针对其面临诸如战略稳定性与合作持久性挑战、动态惩罚与奖惩机制缺失问题、信息透明度与长久信任建立阻力的可持续发展难题。本文提出标准化引领,规范一次博弈;完善过程制度设计,厘清多次博弈;注重过程调控,保障重复博弈等发展策略,从而高职现代产业学院...

项目式学习驱动下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实践与评价:废弃口罩资源化教学案例反思————作者:付金伟;魏佳鑫;刘淑丽;Emmanuel Detournay;

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亟需面向绿色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基于项目式学习理论,本文构建任务驱动、动态反馈与生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废弃口罩增强混凝土断裂韧性试验为案例开展研究。实验测试与数值模拟揭示纤维桥接效应与能量耗散机制对混凝土性能优化的作用,验证动态任务与多目标冲突对学生系统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研究设计贯穿任务认知、路径优化、过程调控与成果迁移的多...

地方高校“三位一体”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杨文斌;张春梅;

摘要:通过导入布迪厄场域理论所构建的分析框架,以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实然困境为着眼点,以人才培养与场域理论耦合为支撑,以广东工业大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点进行研究,提出了着眼场域适应、强化组织教学、形塑培养新生态,着力资本竞争、筑牢协同根基、打造培养蓄水池,以及立足惯习重构、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培养动力泵等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提升策略

俄罗斯前沿工程学院建设策略与实践逻辑————作者:唐晓彤;杜岩岩;

摘要:前沿工程学院是俄罗斯维护国家科技主权、助力经济创新发展以及重构工程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为确保顺利建设与范例推广,俄罗斯采取搭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开放组织平台、构建交叉融合的系统工程师培养模式、开展围绕项目和任务的科研创新活动、推动师资队伍整合与技能提升的建设策略,建设了制度、组织、质量、资金多重保障体系。其制度设计体现了政府引导多边匹配、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以合同促进深层共生以及全链条工程人才培育的建...

“校-校-企”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作者:沈黎勇;任其龙;徐国华;陆国栋;

摘要:工程教育国际化是推动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浙江大学、文莱大学、恒逸集团及其海外控股公司以高水平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为核心,率先构建空间“三明治”、时间“四段式”的跨时空合作育人体系,并通过持续健全培养方案定制、行业特色鲜明的自主培养体系,以及畅通资源科学配置、结构完备有序的跨组织保障体系,形成了面向“一带一路”的“校-校-企”国际化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进一步...

顶尖应用型硕士专业是怎么炼成的——以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科学硕士为例————作者:茅锐;张时玮;李世辉;

摘要:对比英美发达国家应用型硕士“热门”现象,反思国内专业学位硕士“遇冷”现象,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于,应如何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性特征,以帮助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从“冷”转“热”?本研究以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金融科学硕士项目为个案,探讨发达国家培养应用型硕士成功经验,为增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特征提供参考

基于需求偏好的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建构——以建筑历史及理论类课程为例————作者:欧阳虹彬;胡梦倩;严湘琦;

摘要:建设精准匹配学生需求偏好的专业课程学习资源库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信息化教育的关键。本文借助学习风格研究建筑历史及理论类课程的学习资源建设问题:从国内不同区域的9所建筑与规划院系获得学习风格有效问卷468份,运用K-Means聚类、T-sne降维及无序多分类逻辑斯蒂回归分析等,识别0类(活跃-感悟-视觉-序列类)、1类(沉思-直觉-言语-综合类)及2类(偏中间类)等三种典型学习风格者,学习者互动频率、记...

学习获得感视角下产教融合型课程的供需分析——基于H大学光电学院研究生的访谈研究————作者:刘亚敏;吕大静;

摘要:产教融合型课程作为院企协同育人的关键载体,承担着促进教育资源与行业需求对接的功能。当前,课程供给呈现出院校逻辑主导的倾向,企业参与有限,实践教学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需求由知识获取扩展至能力发展与情感认同,课程供需双方在目标定位、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中的结构性失配,阻滞了学习获得感的有效生成。围绕课程供给、学生需求与学习获得感的动态关系,构建交互分析框架,重在揭示供需矛盾的内在逻辑,提出内容重...

专业人才培养中非技术工程能力达成的探索与实践————作者:赵会欣;金宁;单良;周畅;

摘要:针对当前工程教育中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的不足,通信工程专业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构建了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层、协同支撑的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体系。文章首先介绍了非技术工程能力要求在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中的落实与分解,并以“通信标准与规范”课程为例,阐述通过设计技术与非技术融合的能力导向课程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与学习产出评价体系,实现了非技术工程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中的达成。研究...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何以可能——欧盟深科技人才计划的经验及启示————作者:项聪;汪泽宇;

摘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之举,是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欧盟深科技人才计划主要举措包括:搭建多层次、多维度人才培训体系、依托深科技矩阵制定人才培训计划、开发前沿技术扫描系统、以人才培训为核心打造深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等。借鉴深科技人才计划经验,我国应构建“强化学段贯通”前沿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打造“融合产业场景”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基于科技扫描”人才...

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的耦合逻辑及培养路径————作者:张卓;冯英;李亚昕;

摘要:在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凸显的现实背景下,文章运用数据挖掘等方法,基于产业需求视角提炼出“技能性-统筹性-全链性”的技能人才胜任力模型,并以此对标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发展特征,从学理上揭示“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之间“技术-系统-发展”三重耦合逻辑。基于此逻辑,提出智能制造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以技术逻辑为“源”,共探“科技”演进的人力需求;以系统逻辑...

复杂系统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风险及治理————作者:苏福根;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呈现技术涌现性、主体交互性、伦理风险层级化及非线性作用机制等特征,在深度重塑高等教育知识生产范式、教学关系网络及治理体系架构的同时,显现系列风险。结合复杂系统理论框架分析发现,其风险呈现四重维度:技术涌现性突破传统教育边界,应用自组织性引发教育主体关系异化,风险层级化呈现数据篡改、学术诚信危机、数字主权竞争的跨尺度耦合效应,治理非线性特征凸显技术迭代速率与监管响应...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总体来说,审核很快。我的三天就出了结果,一审的两位专家点评都是:选题方向可取,但研究内容的深度不够。该期刊官网有非常详细的投稿信息,还附有一个除投稿外进行交流的官方邮箱。邮箱的工作人员回复效率也很高。

    2024-04-06 15:45
  • Yangming_ak

    总体来说,审核很快。我的三天就出了结果,一审的两位专家点评都是:选题方向可取,但研究内容的深度不够。该期刊官网有非常详细的投稿信息,还附有一个除投稿外进行交流的官方邮箱。邮箱的工作人员回复效率也很高。

    2024-04-06 15:43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投稿为邮箱投稿,投稿文章的格式不做要求。编辑部收稿后会有邮件回复,审稿不收任何费用,承诺2个月多一些给出结果。现在还没收到审稿结果。文章质量不错,大牛比较多。

    2023-11-14 13:32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认识的朋友在这上面发表了一篇论文后,我也投递了2篇论文,论文投递方式为邮箱,等待期2个月,我投递的两篇论文均在2个月到期的时候收到拒稿邮件,不会像别的期刊一沉到底

    2023-05-18 13:15
  • 带头大哥666

    工程教育领域重要期刊,对投稿人身份有较高要求,纸质审稿,编辑审稿认真负责,审稿周期较长,宏观阔论类的文章最好要是教育领域内大牛。

    2021-02-06 23:12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