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法律史学科危机论的由来、根源与破局————作者:尤陈俊;
摘要:仔细梳理我国法学界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法律史学科危机论,可以发现其表述方式和言说要点存在着微妙的变化。如果说法律史学科在课程教学、考试科目设置等方面的“危机”属于表象的话,那么法律史学科深层的“危机”则在于,其对于法学知识共同体而言的契合度和贡献度,如今正在受到来自其他法学学科的不少研究者的质疑。在有关法律史学科“危机”的明确言说或潜在意识的推动下,许多学者都将法律史研究方法及范式的革新视作能够帮助法...
数字资产财产犯罪的支配关系逻辑与规范判断————作者:赵桐;
摘要:数字资产是超越了物债二分结构的财产犯罪新型研究对象,物债二分财产权结构导出所有权与整体财产两种财产犯罪解释进路,前者在数字资产犯罪中引发罪名区分困境,后者无益于发挥财产犯罪法益限定功能。财产犯罪行为通过对支配关系的改变,打破与建立新的法律关系,进而导致经济利益减损,因而财产犯罪保护的法益本质上应当是支配关系的合法则运转。支配能力是支配关系存在的根基,保证了权利人排他性处分、使用或放弃数字资产,窃取...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反思与体系重塑————作者:周新;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提高诉讼效率,推动案件繁简分流及促进司法公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面临制度定位模糊、程序分流效果不佳以及被告人权利保障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未来有必要以自愿性保障为基础,以平衡司法公正与诉讼效率为核心对该制度进行全面系统地优化。从宏观层面看,应当厘清该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取向,采用穿插式编排,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贯穿于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并与其他诉讼程序有机衔接,以实现最佳的诉讼分流与...
智能投顾规制的信义法路径————作者:钟维;
摘要:我国现行规则将投资建议型和全权委托型智能投顾分别纳入投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的规制框架,且试图以普通资产管理产品的相关规则来规制全权委托型智能投顾,产生了削足适履的效果,而一些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则未涉及。在信义法的路径下,智能投顾规制的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智能投顾向客户提供的是全权委托账户管理服务,在内部结构上不同于资产管理产品的信托结构,在对外关系上也不同于资产管理产品的销售者与客户...
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行检衔接模式的体系性优化————作者:肖峰;
摘要:生态环境损害立法规定了执法救济与诉讼救济的并行模式,在行政处理权、政府诉权、检察公益诉权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对应关系。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将行为制止、既成损害处理、生态修复的适用对象增加规定为政府可诉事项,使得各救济阶段的执行与诉讼救济手段分工与重合并存。但是,现行制度采取行政处理权与检察行政公益诉权、政府诉权与检察民事公益诉权的民行二元平行衔接模式,缺乏民行交叉衔接的制度安排。实际上,行政处理权和政...
论最长诉讼时效期间之不可超越——兼评指导性案例249号————作者:章豪;
摘要:指导性案例249号认为普通时效期间多次中断后可以超越最长诉讼时效期间,这值得商榷。法安定性作为关键目的,决定了时效期间不能无限延续,否则会诱发权利人投机的破产申请,使不特定第三人本可避免与义务人交易却分担了破产风险。诉讼时效规则彼此联动,其中最长诉讼时效期间属于总体限制,不能以保护权利人为由,无保留地适用各种时效障碍规则。潜在损害是核心争议案型,可由最长诉讼时效期间的延长处理,其功能实质是例外排除...
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的法治实践与制度构建————作者:王红建;
摘要:行政机关自我纠错应是行政系统内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制度实践存在理念偏差、启动方式混乱、纠错程序缺失、能否纠错具有偶然性等问题。行政行为的存续力与司法判决的确定力存在本质区别,对于尚未发生不可争议力的行政行为,原行政机关有自我纠错的职权和职责,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也可在案件审理程序中建议行政机关自我纠错。相较于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机关自我纠错在审查深度和强度、行政主导性以及纠纷解决效...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三维度:表达、价值与建构————作者:曾庆辉;
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立基于人民政权,构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体系,为宪法确立的国家治理框架注入了强大政治动能,成为将宪法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支撑。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根本的法律载体、价值指引和制度保障。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建构,需要在宪法中明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宪法地位,将“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写进宪法性法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保障全过...
行政逐利执法的形成机理与规制路径————作者:李策;
摘要:逐利执法主要有过度型、选择型、异地型、运动型、寻租型等实践样态。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假设,逐利执法利益结构中存在一定获利空间和利益冲突。执法目的逐利化,追求经济利益且反噬正当目的。逐利执法手段不合法、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没有执法资格或法律依据、滥用行政执法裁量权。在财政压力背景下,个别执法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收支两条线的法律异化、执法绩效考核的错位、执法裁量权扩张与监督不足构成...
检察公益诉讼立法重点争议问题研究————作者:周玉华;
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将《检察公益诉讼法》正式纳入2025年度立法规划。检察公益诉讼立法中的争议问题较多,重点涉及检察公益诉讼的基本原则、受案范围、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调查权以及检察机关不服法院一审判决时二审程序的启动方式等四个问题。检察公益诉讼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有法律监督原则、协同保护原则、公益预防原则以及公益最大化保护原则。在受案范围方面,应当采取“列举+兜底+负...
生态环境诉讼金钱类责任“重罚主义”的检视与反思————作者:郝晶晶;
摘要: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长期将“严惩重罚”作为弥补执法不确定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武器。生态环境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均呈日益严苛之势,加之诉讼机制的完善,生态环境案件往往涉及多类诉讼并被追究多项法律责任。多重责任叠加极易突破应然限度造成过度惩罚,其中尤以金钱类责任为甚。相关指导性案例也暴露了生态环境诉讼金钱类责任整体数额较高、裁量标准不一、计算依据不明、折抵规则缺位等问题。近年来,协同治理机制和数字技...
20年最长时效期间与诉讼时效中断的关系——兼评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249号————作者:杨巍;
摘要:最长时效期间的新近立法趋势致使该期间对诉讼时效中断的“封顶”效力被进一步强化。在我国法律体系下,20年期间限制诉讼时效中断之正当性可以从诉讼时效制度价值、“双重时效期间”立法目的等方面得到证成。权利行使型中断事由和义务承认型中断事由对于适用20年期间所具有的意义和凭借的路径不完全相同。“债权人持续主张权利”不能排除适用20年期间。对于20年期间届满后某些仍须救济的债权人,可通过诉讼时效延长、诚实信...
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物的适格性判断——基于裁判分歧的分析与展开————作者:高圣平;顾晨阳;
摘要: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物的适格性判断,受到民法的内在体系和作为法外目的的监管规则的共同作用。融资租赁交易的“融物”属性,要求租赁物具备持续的使用价值、具有可转让性,并达到可得特定的程度。融资租赁物虽以动产设备为典型,但在范围上已经从特定物扩展至特定化的种类物、无形财产和未来财产。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不动产并非完全不能成为适格租赁物,以商业经营为目的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附属设施均具备适格性,提供公共服务的...
国际法院受理“公益诉讼”的规范演进与中国立场————作者:周杰;
摘要:加强人类共同利益的保护已经成为当代国际法的重要任务。在“公益诉讼”是否具有“可受理性”问题上,国际法院的规范立场经历了从否定、肯定再到徘徊、扩张的曲折历程。这一立场转变与国际体系的结构变化密切相关。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导特征,国际法院受理公益诉讼能够得到国际社会更加有力的支持。从法理上看,虽然国际法院受理公益诉讼具有道义正当性和现实必要性,但在美西方国家仍然奉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
《商标法》“其他不正当手段”条款的限用与废除——注册商标无效宣告与反“内卷式”不正当竞争的视角————作者:孔祥俊;
摘要:“其他不正当手段”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商标无效事由,现实中的滥用又使其成为“内卷式”不正当竞争的重灾区。1993年《商标法》引入“其他不正当手段”条款以来,其法律定位几经改变,并被应急性地用于规制非使用性批量商标注册,后逐渐演化成2019年《商标法》第4条非使用性商标禁注事由。“其他不正当手段”的适用基础本应丧失,但已频繁地误入“惟惩罚论”“惟手段论”“惟数量论”的适用歧途,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功能错位和...
启事————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正>一、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二、鉴于本刊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确定为该中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人文和社会科学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数据库统计系统的核心刊物之一,为了确保统计数据的完整与准确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制度释论————作者:梅维佳;
摘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要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收益分配破解三重现实挑战:一是如何协调传统以户行权与集体成员个人主体制度的关系,二是如何在坚守公有制基础的前提下充分激活集体财产的活力,三是如何平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成员与非集体成员等多方主体的利益。集体收益分配应当摈弃“量化到户”的实践模式,真正确立个人的主体地位,并形成集体成员和“长期在集体工作,对集体做出贡...
庄儒之间属天的链接——以庄子对仁义的批驳为视角————作者:邵方;
摘要:庄子对仁义的批驳是学人服膺于司马迁“庄子诋訾孔子”之说的核心缘由。庄子所言之仁义,是一种兼具规范功能与评价功能的统一道德准则。在庄子看来,仁义之治业已显露出诸多弊症,因而不再适用于庄子所处的时代。庄子肯定仁义是古之至人基于对天道的体悟而制定的规范,但这些规范随着时移势易,反倒会成为欺世之德。因此,庄子提出以洞悉天道的至人建政,以在宥之法取代被滥用的仁义之治,达成治法与天道相统一的“内圣外王”局面
我国《公证法》修改的基本思路与具体路径————作者:廖永安;
摘要:公证制度的预防纠纷功能日渐式微是我国纠纷治理体系的一大缺憾。现有纠纷治理体系已无法有效应对我国国情之变化,此时启动《公证法》的修改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诚信社会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国自主话语体系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在修法过程中,需要确立坚持公证实质预防纠纷、保障公证服务可及性、强化公证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三大基本遵循。在这三大基本遵循的指引下,通过对公证权属性、公证业务与程序、公证职...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制度形塑和实践发展————作者:张昊天;
摘要: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检察实践的重要内容,具有正当的法理依据、明确的顶层设计、丰富的实践基础,历经“中央部署—地方探索—依法规范”,制度已趋成熟。行政诉讼监督、行刑反向衔接为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提供了履职前提和法治化拼图,有助其发挥补强行政诉讼功能、调适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关系等作用。应坚持依法监督、有限监督,在遵循“四要件”监督标准的前提下,区分不同情形,严格监督条件,规范有序开展
法学评论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投过一次,投了半年还是初审。风评很差的一本法学核心。
2021-01-30 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