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鄱阳湖流域种植系统氮磷通量时空变化及减量潜力————作者:刘慧敏;付航;李远航;孙玉恒;袁雯;罗斌华;石磊;
摘要:近年来,鄱阳湖流域种植系统氮磷的过度输入与低效利用造成了氮磷负荷增加等环境问题,因此,定量追溯鄱阳湖流域种植系统的氮磷时空格局,对保护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2000—2022年种植系统氮磷通量的时空变化,并基于种植系统氮磷污染物排放现状设计了基准情景,减少耕地化肥投入情景、秸秆回收率提高情景和综合措施情景,在各种情景下定量描述减排潜力,提出了氮...
大型浅水湖泊叶绿素a浓度对高温热浪响应的模拟研究————作者:岳林坦;杨逸帆;庄新凤;陈韦钰;孔祥臻;邓建明;赵中华;陆应诚;朱广伟;秦伯强;
摘要:全球变暖加剧,热浪事件频率与强度显著增加,探究其对湖泊营养盐、叶绿素a(Chl.a)及浮游植物生长等生态过程的影响,有助于揭示湖泊在热浪条件下的生态响应机制,并为气候变化下湖泊的管理与调控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基于GOTMWET模型,模拟了2022年夏季热浪对北太湖(梅梁湾)Chl.a浓度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不同热浪强度对Chl.a的影响效应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2022年夏季热浪显著抑制了Chl....
鄱阳湖区水—热—碳通量对2022年极端干旱事件的响应————作者:李梅;刘发根;沈友恒;李琦;郭玉银;戚君燕;刘元波;
摘要:水—热—碳通量是反映湖泊生态系统水碳循环的重要指标,而干旱等极端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水—热—碳过程有待进一步明晰。基于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分析了2022年鄱阳湖水—热—碳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对当年流域特大干旱事件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在全年尺度上,潜热通量7—9月偏高,峰值出现在8月,年均值为49.5 W/m2。显热通量9—11月偏高,峰值出现在10月...
《湖泊科学》征稿简则
摘要:<正>《湖泊科学》(ISSN 1003-5427;http://www.jlakes.org)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双月刊,每单月6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主要刊载反映湖泊(含水库)及其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有关的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等)以及湖泊工程、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性或应用性研究论文、简报和综...
长江源和澜沧江源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组成特征、来源及差异性————作者:宋涛;蒋名亮;徐宪根;徐力刚;胡渠承;顾诚;
摘要:长江源和澜沧江源是流域下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生生态系统的天然屏障,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效应驱动下,两源区生态系统与生境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CDOM)作为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揭示水生态环境变化及响应方面具有重要指示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的方法,系统探索了冰...
河北省串联水库温室气体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闫艺漫;王凤花;刘韵超;李银辉;刘红;胡亚宁;王圆圆;丁林;刘瑾;
摘要:水库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为探究串联水库温室气体溶存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以位于河北省境内滹沱河干流的岗南水库与黄壁庄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排水期和蓄水期开展两次观测,采用顶空平衡法对水库温室气体水体溶存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浓度进行测定,采用扩散模型法对水库水—气界面扩散通...
鄱阳湖碟形湖对越冬雁类的重要性评估与保护空缺识别————作者:黄薇霖;夏少霞;于秀波;
摘要:鄱阳湖作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东亚雁类重要的越冬地。本研究利用2019—2024年的卫星追踪数据,分析了白额雁(Anser albifron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豆雁(Anser fabalis)的迁徙时间节律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停留时间和家域分布,量化了鄱阳湖碟形湖的重要性。结果显示:不同雁类到达和离开时间存在物候差异。白额雁最早到达(10月16日—10月28日),其次...
长江流域典型水源水库春季2-甲基异莰醇浓度及其影响因素————作者:韦彦章;朱广伟;池怡;黄昌春;肖曼;
摘要:春末夏初是长江流域水源水库水质异味问题的高发期,但关于该区域水库异味物质发生的特征及影响因子尚不明晰。基于2024年5月调查的长江流域上、中、下游不同省份9座典型水源水库坝前区域水体2-甲基异莰醇(2-MIB)等异味物质含量状况及其环境条件,分析了影响该区域水源水库春季异味物质浓度高低的生态环境因子。结果发现,2-MIB是长江流域水源水库春季最常见的超标异味物质,9座水库坝前水柱2-MIB浓度均值...
农业流域小微水体沉积物磷形态及释放风险————作者:柳闻莺;任焕博;易军;时光翔;张亮;霍柯蓉;李思思;
摘要:我国农业流域,小微水体作为河湖的保护屏障是重要的磷截留和储存场所,但在长期磷累积和特定环境条件下存在磷释放风险。目前,缺乏小微水体释放风险相关研究和揭示磷截留-释放动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长期试验。本研究针对典型农业小流域,开展4种类型水塘的沉积物采样和为期6个月的静态培养实验,分析沉积物磷形态特征及沉积物-上覆水界面磷交换动态,评估水塘磷释放风险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水塘沉积物总磷含量为:...
太湖流域强风、暴雨、高潮、洪水“四碰头”典型台风暴雨洪水过程特性分析————作者:姜悦美;甘月云;郭晨宇;刘敏;
摘要:“四碰头”台风对太湖流域的影响已成为防灾减灾体系中关注的热点,但其带来的强风、暴雨、高潮、洪水对流域防洪安全产生的风险影响尚不明晰。开展“四碰头”典型台风的暴雨洪水运动分析对保障流域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90年以来“菲特”和“烟花”两个“四碰头”典型台风为样本,以其他“二、三碰头“台风为参照,基于水文、工情等实测资料,对比研究“四碰头”台风对流域防洪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碰头”台...
三峡工程运用后长江松滋口分流变化特征与发展趋势研究————作者:郭小虎;黄梅;郭超;陈栋;
摘要:松滋河是荆江分流入洞庭湖的主要通道之一,其分流变化对江湖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环境生态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实测资料分析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运行后长江干流与松滋口河段水沙演变及河床冲刷对分流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与1990—2002年相比,2003—2022年期间枝城站年均输沙量减少约90.6%,松滋口分沙量亦同步减少约87.1%;2003—2022年期间枝城至杨家脑河段平滩河槽冲刷2.39亿...
土地利用类型、强度和景观格局对河流水质的多尺度影响————作者:朱加应;彭双云;林之强;杨玉钱;张瑞;黄帮梅;
摘要:水质安全是保障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人类健康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土地利用的类型、强度和景观格局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表征,对河流水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在不同时空尺度下存在差异。本研究以赤水河源区为研究对象,结合河岸带和子流域两个尺度,采用方差分解分析(VPA)和随机森林模型,全面量化土地利用类型、强度及景观格局三个维度对水质的独立贡献和综合影响,并识别了关键影响因子及其空间尺度。结果表明...
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蓄水后三峡水库汛期沙峰调度控制指标探讨————作者:高宇;任实;周曼;吕超楠;齐家露;赵汗青;张成潇;
摘要:三峡水库汛期沙峰调度能够显著提高水库排沙效果,研究其调度控制指标对于保障水库库容安全、提高水库汛期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3—2023年三峡库区水文站实测数据,分析库区汛期泥沙输移规律,重点探讨2013年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蓄水后三峡水库汛期沙峰调度的启动控制与过程调控指标。结果表明:金沙江下游梯级水库蓄水后,三峡水库入库沙量大幅减少,汛期输沙更加集中在场次洪水期间,应主要考虑对预报入库寸滩...
基于多元稳定同位素的喀斯特高原水库不同年份硫酸盐来源定性与定量解析————作者:孔杰;周忠发;王艳碧;李锐;李梨;张心乐;丁彩霞;解茹凯;孙耀鹏;曹卫堂;
摘要:水体接纳较多硫酸盐(SO42-)会导致水环境质量恶化。研究采集2019至2023年西南喀斯特地区平寨水库流域水体样品和降水样品、污水样品等,分析监测期间水体理化指标和硫酸盐硫氧同位素(δ34SSO4、δ18OSO4)、水氢氧同位素(δDH2O、δ...
不同藻类生长衰亡对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体反硝化脱氮潜力的影响————作者:黄亚男;杨正健;韩燕星;郭小娟;纪道斌;崔玉洁;李一平;刘德富;王从锋;
摘要:反硝化脱氮是水体氮负荷去除的关键途径,其中藻类在水库脱氮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水库藻类对水体反硝化脱氮潜力的影响,选择三峡水库典型支流香溪河库湾,采集原位水体,开展不同浓度、藻种和生长状况藻类的反硝化脱氮潜力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水体反硝化速率随生长藻类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当添加的生长藻类浓度(Chl.a浓度)达到472.1μg/L后,硝酸盐底物限制导致水体反硝化速率降低。添加生长铜...
基于氮气增量的水体脱氮速率测定新方法及其在三峡水库澎溪河的应用————作者:杨正健;陈京京;鲍昱璇;黄亚男;李浩;魏辰宇;郭小娟;刘德富;
摘要:脱氮是水体氮负荷去除的重要途径,准确快速测定水体脱氮速率对于评估湖库、河流等水体的脱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常用的乙炔抑制法、15N同位素示踪法等无法原位快速测定水体脱氮速率,且费用高、耗时长等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氮气增量的水体脱氮速率原位快速测定新方法,可通过原位取水-吹扫-培养-测定,实现水体总脱氮速率野外快速检测。应用新方法于2024年5—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澎...
城市河流近自然修复过程中附着藻类群落恢复与环境驱动机制————作者:莫露清;杨扬;邰义萍;戴玉女;陶然;张晓萌;余佰伦;张杰;区廷哲;李明;禤倩红;朱文玲;周新民;黄家俊;
摘要:附着藻类在河流生态恢复过程中群落构建机制的研究是深入了解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的关键。本研究以广州市实施低水位运行策略的的代表性穿城河流——车陂涌(自然生境)、猎德涌(高度渠道化)、沙河涌(混合生境)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修复后连续四年(2020—2023年)丰水期附着藻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响应的动态变化过程,探讨近自然修复措施影响下附着藻类群落恢复及环境驱动机制。结果显示:本研究共记录到193种...
贵州草海沉水植物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与恢复潜力————作者:黄霞;杨海全;陈敬安;胡森华;卢佳;杜丽芬;杨天姚;徐小蓉;
摘要:湖泊底泥种子库能够反映过去水生植物的物种组成,不仅为植物种群的维持和扩散提供了种质资源,还在植物群落演替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贵州草海为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种子萌发试验揭示了草海沉水植物底泥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沉水植物群落结构、底泥种子库特征、底泥理化特性和水质指标构建了综合恢复潜力评价模型,评估了草海不同湖区沉水植物种子库的恢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草海沉水植物底泥种子库保存较完好...
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水文干旱演变特征的影响————作者:姚仕明;姚立强;
摘要:为定量评估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水文干旱特征的影响,基于1959—2022年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的实测数据,分析降水、气温、蒸发及径流序列的年际变化趋势。采用双累积曲线法,绘制鄱阳湖五大流域分区的累积年降水量~径流深关系曲线,根据曲线斜率变化情况,结合突变点检验,确定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期和变化期。采用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依据各阶段月降水、蒸发和径流实测数据,分阶段率定模型参数,并利用纳什效率系数、相...
汉江流域河流pCO2时空格局及其控制因子————作者:陈梦晗;吴玥;卢名燊;吴时强;刘攀;夏军;程磊;
摘要:河流是连接陆地、大气和海洋三大“碳库”之间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纽带,是全球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河流二氧化碳分压“(p CO2)是反映河流水-气界面CO2交换过程的关键指标,受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而表现出复杂的时空变化,但目前对河流p CO2主要控制因子及其作用的认识仍十分有限。研究以汉江流域为例,基于高空间分辨率月尺...
湖泊科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