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对策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日期:2013-03-28 14:14 热度:

  摘要:城市转型的重点是城市发展从依赖资源消耗到依赖技术创新,江宁南部新区的产业升级是江宁区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更是南京重回区域核心的机会空间。江宁南部新区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因此,必须重新构建南部新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区节点和门户形象,培育一流的创新文化氛围,推动整个江宁乃至南京的战略转型。

  关键词:城市转型,产业发展, 空间布局,江宁,南部新区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关键阶段。从城市经济活动的规律来看,转型的重点是城市发展从依赖资源消耗到依赖技术创新,以科技园区作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实现三次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江宁南部新区”设想的提出,对江宁乃至南京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南部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是南京回归区域核心的机会空间

  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浪潮下,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产业园区高端化发展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空间和职能分工将进一步的被重构。拥有良好交通区位与完善基础设施的南京江宁南部新区,是最有利于南京与长三角核心城市融为一体的地区,毫无疑问是城市培育区域节点和增长引擎的战略空间。

  1.2 是江宁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

  当前,江宁正处于产业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抓住当前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型产业兴起的机遇,在长三角各城市中抢占发展先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地方转型发展。从江宁当前产业空间的现状来看,厂—城混杂的空间现状无法满足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东吉谷、江苏软件园吉山基地、江苏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等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缺乏有效统筹整合。这亟须通过整合现有及新的产业空间,提高产业园区土地价值以扭转江宁蔓延式的拓展,以高质量的园区环境吸引新型兴产业集聚。

  二、“南部新区”的发展条件优越

  2.1 具有“金轴地带”的区位优势

  从南京市域空间格局来看,“南部新区”处于《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中确定的“两带一轴”市域空间拓展战略"金轴"上,具有连接南京南站和禄口国际机场两大枢纽港的黄金区位,是南京的“全球门户”与“区域门户”。

  2.2 拥有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

  由南京南站、地铁一、三、五号线、禄口国际机场在江宁构成了“哑铃状”的交通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形成了一个“高铁-地铁-机场”联运枢纽,使江宁成为南京对外联系最为便捷的地区,并承担南京与区域城市网络物质、信息、人流交往的门户功能。南部新区就处于这个联运枢纽的节点上,城市二环和三环之间,交通条件优越,与主城、南站、空港及周边组团的联系极为方便,为南部新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拥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江宁是南京各区县经济实力最为强大、市场信心最为充分的地区,南部新区更是未来重点发展的热点地区,是新一轮“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新兴产业高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相交融的现代化新城。目前,南部新区内已聚集了一批电子信息、光电、航空配件等企业,另有多个软件、文化产业园区。

  2.4 独一无二的生态基底

  南部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越。从南京市域层面看,其地处“云台山-牛首祖堂山-雨花台风景区”和“秦淮河湿地-方山”两条生态廊道之间。蜿蜒流淌的秦淮河、云台山河等从地区中部经过,群山环抱、水网纵横,是江宁不可多得的宝地,更是南京新兴产业发展的绝佳舞台。

  三、南部新区现状存在的问题

  南部新区的发展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突出问题。

  3.1土地利用破碎,效益低下

  南部新区现状土地利用以工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居住和综合服务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主。工业用地主要沿将军大道和宁溧路等干道由主城向外延展布局;城镇建设用地是在原有老镇基础上发展,在空间上与工业用地拼贴却割裂;农村居民点用地散布于基地内。三类用地混杂,在空间上呈现出用地斑块“破碎”的形态。与此同时,土地仍以粗放式利用为主,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3.2 道路交通南北流畅、东西不通

  目前,南部新区内的道路交通网络并不完善。南北向联系在机场高速、将军大道、宁丹路和宁溧路的支持下交通流畅;东西向联系东善桥,秣陵和大学城的道路缺乏,秣周路和正方大道均建到与双龙大道相交为止,并未继续向东与大学城的主干道连接。

  3.3 发展主体过多,且职能分工不明晰

  在南部新区范围内,目前以有秣陵新市镇、紫金(江宁)科技创业特别社区、紫金(吉山)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吉山软件园、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多个相对独立的发展主体,每个地区都为自身规划完备的功能,努力成为“全能冠军”。然而,这种发展思路也会导致,各主体之间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使得土地资源消耗过速,不利于南部新区的整体发展。

  3.4 南部新区现状功能较为单一

  目前,南部新区的工业园区与城镇是相互割裂的,各发展组团的工业用地虽然已初具规模,但是并未培育形成居住和服务空间,组团功能单一;城镇基本仍在原有老镇基础上发展。片面强调产业生产功能,忽视了居住生活功能,使得整个城市呈现“只见园区、不见城市”的格局。

  四、打造“南部新区”的对策和建议

  “十二五”期间是江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采取创新的发展路径和对策,打造有活力的新区功能,塑造有魅力的新区环境,创造有智慧的新区制度,以加快南部新区的发展,推动整个江宁乃至南京的战略转型。

  4.1 科学布局、有效整合、完善配套

  首先必须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明确片区空间战略框架,避免粗放式发展。依托秦淮河大湿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整合上秦淮片区,打造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绿色休闲产业、生态型农业为一体的,为整个南部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绿色强芯”。增强东吉谷、上秦淮和大学城之间的联系,促使“产、学、研”的结合、“资本、技术、人才”的结合,形成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研发、孵化、中试、生产与一体的“智慧带”。

  其次要有效整合片区功能和职能分工,转变分散发展、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片区间产业联动发展。对现有东吉谷、文化创意园、软件园、上秦淮等多个发展主体进行统筹管理,通过产业分工的“纵向整合”,形成相互依存、互补发展的综合体,以规避各功能组团独自发展造成的竞争格局,最终建设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发展能力的新区。上秦淮将打造为高端生产性服务中心,为区域企业提供高端服务,包括会议展览、科技研发和休闲度假等服务。东吉谷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南京软件谷“一谷两园”结构中的“南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南京推动“三创载体建设”的先导地区,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软件等高端产业为主导,环境优美、生态一流的创新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休闲娱乐旅游、酒店会议中心为三大主体功能,构建演艺与时尚接轨、文化与产业共荣的工作、休闲、娱乐、居住浑然一体的新型生态文化社区。

  最后应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为新区活力提供重要保障。第一:延长地铁3号线至秣陵正方大道,沿宁丹高速延长地铁5号线至东吉谷,以增强南部新区与主城、副城、南站、空港之间的联系;第二:拉通正方大道与弘景大道,竹山路与秣周路的衔接,形成 “宁丹高速→正方大道→弘景大道→诚信大道→竹山南路→秣周路” 环路,并可设置BRT环线,连接地铁1号线和5号线终点站,以增强东吉谷、上秦淮和大学城之间的联系,促使“产、学、研”的结合、“资本、技术、人才”的结合,形成集战略性新兴产业地研发、孵化、中试、生产与一体的“智慧带”。

  4.2 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区节点和门户形象

  南部新区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科技产业新区,这种产业已经不再是提供土地空间就能吸引来的,需要通过生态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营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以吸引优质的产业与高素质的人才进驻,推动产业园区的高端化发展。

  首先应该打造特色鲜明的新区节点和门户形象,建议借助秦淮河、方山、大湿地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机场高速、正方大道和云台山河交汇处设置片区标志性节点,并以轴线的形式与东大山、方山形成开敞的视线通廊,以展现新区优美的山水地域特征,强调新区人文与自然的融合关系。

  其次应建设以慢行交通系统串联的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提供舒适宜人的新区环境。建议结合园区功能布局,把慢性系统作为组织公共空间体系最重要纽带,将主要公共服务空间、滨水公共节点、周边山体空间、建筑内部空间、户外运动休闲设施、交通站点设施连接为一个整体,使之成为人与自然对话、人与人交往的主要场所,成为创新思想的触发区。

  最后应整合开发周边旅游资源,提升新区人文内涵。建议以休闲旅游体验的方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将废弃的凤凰山铁矿遗址改造为凤凰山主题公园,厂区改造为老式火车游乐园以及火车酒店,古凤铁路改造为铁路自行车运动的休闲走廊。同时,依托铁路自行车和云台山河,整合周边吉山-东大山郊野公园、凤凰山遗址公园、银杏湖旅游度假区、白鹭湖旅游度假区、上秦淮湿地公园、方山地质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打造新区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共同形成南京特色旅游板块。

  4.3 注重科技和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创新文化

  在打造“智慧新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快培育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政策、构建创新载体。

  首先,培育一流的创新文化。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敢于冒险、敢于创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需要充分尊重市民的首创精神,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鼓励、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需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行为,为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

  其次,完善一流的创新政策。政府应加强在创新方面的主导作用,各部门相互配合协调,在投资、信贷、税收、产业、土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综合引导和推动新区产业发展,制定扶持科技创业、鼓励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完善财政性创新创业资金的使用机制,集中资金对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创新提供支持。设定各个特别社区的产业准入门槛,按照各社区功能定位、产业指引进行用地开发,并实现精明发展。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

  [2]. M. I. Luger, H. A. Goldstein, 王辑蕙,1991. 科学园作为区域政策工具的评价. 地理译报.

  [3]. 周克瑜, 1998. 论转型时期我国区域政策的目标取向及其调整思路. 经济地理.

  [4]. 董延涌, 2012. 转型升级背景下我国经济园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中国商贸.

  [5]. 刘争波, 刘辉, 2010. 论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经济研究导刊.

  [6]. 陈翁翔, 崔瑛, 2010. 制约我国科技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管理体制问题分析.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本文选自《现代城市研究》。《现代城市研究》创刊于1986年,本刊为双月刊,南京市建设委员会主管,南京城市科学研究会主办。国内统一刊号:CN:32-1612/TU,国际刊号:ISSN:1009-6000。

  《现代城市研究》以城市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追求学术性、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反映学术界和实际部门的新动态,刊载有创见的现代城市研究成果、述评、实例分析、文摘等。深受高校、研究机构、设计院所的广大读者的好评。本刊内容充实、版式清新、装饰精美。

文章标题:浅析城市转型背景下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zf/chengshi/1669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