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意义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日期:2022-04-12 09:48 热度: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领域在对以电影为载体的音乐、音乐家及相关史事的研究方面,表现得明显不足。本文基于这一背景,立足于电影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围绕中国电影音乐作为史料的价值、电影音乐的体裁特征和美学意涵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音乐史学视阈下对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现状和未来提出整体思考。

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意义

  一、整理我们的“抽屉”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自20世纪中期起步至今,围绕史料发掘、史事梳理及音乐家考述等方面,有了较深厚积淀并构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 “历史景观”,但仍有进一步拓展、充实和完善的空间。其中,在对大量以电影为载体呈现并传播的音乐、音乐家及相关史事的研究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不少在电影资料中留存的音响未被发掘与整理。这对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而言,无论从音响文献收录的完整性,还是从音乐文化研究的广泛性来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音乐史学家陈聆群先生早在2002年《我们的“抽屉”里有些什么?—谈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史料工作》中就谈及我国近现代音乐研究领域在史料整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其中就包括电影音乐。陈先生认为,电影是一个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关系密切的艺术门类,文中举例,从 1959年8月编印的《中国电影音乐资料选编》中可知,1930—1937、1938—1945、1946—1949三个时段问世的、插有电影歌曲或既有歌曲又有配乐的各类影片(故事片、纪录片和卡通片等)共228 部,涉及的电影歌曲与配乐的作者和编者近60 位。陈先生认为,如果不能尽数收集、整理、再现、留存这些音响资料,就难以全面了解中国近现代电影音乐的发展,更谈不上对近现代音乐史作出完整的历史论述与评价了。①

  已有成果多聚焦个案研究,但如果将电影音乐研究这样一个课题置于音乐史学视阈下加以观照,就会发现完整的影像资料并未得到系统、充分的整理,电影音乐史料的挖掘深度与广度仍显不足,经典史著对电影音乐体裁独立性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可以说,当前的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成果既缺乏对电影音乐作为专门体裁的论述,也没有将电影音乐作品置于音乐史学整体视阈中加以研究。本着整理“抽屉”的学术自觉,笔者申请立项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课题“音乐史学视阈下的中国电影音乐研究”,将学术眼光投向电影音乐并力求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论域有所拓展。

  二、作为史料的电影音乐

  (一)面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当代研究,基于史料建设思考,联系电影音乐,至少有两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1.史料是否全面?可以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对电影音乐体裁的关注远远落后于对电影及其音乐自身的关注,由此,我们应加紧收集、梳理中国电影音乐,以改善音乐史研究领域有关电影音乐史料方面的不足。 2.史料是否真实?口述性史料带有口述者个性化描述和修辞特点,在能否呈现历史原貌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文字性史料本质上与口述性史料相似,是写作者基于自身认知的个性化描述和修辞;乐谱,涉及真伪或版本问题,即使作曲手稿,与实际音响之间仍存在差异;唱片、音像等资料,录制的时间和条件与音乐作品产生的确切时间和条件之间,一般会有错位②。

  (二)立足中国电影音乐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进行如下专题探讨 1.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1)歌曲是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主流,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器乐性电影音乐;(2)歌曲多为影片插曲,由剧中人物演绎,出现了早期电影主题歌的雏形;(3)音乐紧密结合电影画面,一般不赋予画外的含义,还未能作为电影综合艺术结构中一个独立的创作元素。 2.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实践。(1)电影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的试验田,在题材、体裁、结构、艺术手段、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的特征;(2)分析某一历史时段源自电影音乐的创作技法,透视电影音乐体裁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实践的促进意义;(3)评价某一历史时期电影音乐创作达到的水准,分析其中的创新因素是否被运用到同时代或其后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包括电影音乐创作和其他体裁的音乐创作)。

  (三)史料研究促进史学反思:基于电影音乐的史料收集、数据分析及专题探讨,透视其中的历史规律,正视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盲点或误区 1.关于“重写音乐史”的话题。围绕某个专题获得的研究成果,皆可视为研究者依据主客观条件完成的具有阶段性或局部性、有时甚至带有某种片面性的认知,以此观照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研究,会清晰地看到这种阶段性、局限性或片面性特征,“重写音乐史”因此成为“动态研究”下的“永恒主题”。围绕电影音乐的史料收集、整理、研究、探讨所取得的成果,必定能为 “重写音乐史”助力。 2.关于音乐课题的“交叉性研究”。电影音乐研究具有学科交叉特征,而将电影音乐纳入音乐学、电影学、史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等综合视阈下的研究较为薄弱,由此,通过学科交叉和学术融通方式研究中国电影音乐,将会有很大空间。 3.领域拓展—方法创新—观念引领。电影音乐的系统化、整体性研究,能开拓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的新领域、探索新方法、树立新观念。具体工作包括:汇集中国近现代电影音乐资料,形成长编;秉持问题意识,对电影音乐资料分类梳理,为专题研讨提供有力支撑;依据分类梳理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专题研讨的基础;围绕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的史观问题,进行回顾与反思。

  三、作为体裁的电影音乐

  电影是世界范围兴起的艺术学科,其诞生的起点通常从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用其发明的放映机第一次公开放映摄制的影像算起。初始阶段的电影多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场景或对市井杂耍性表演的摄录为内容,在一些大众性文化场所播放。电影音乐是依附电影发挥作用的音乐形式,卢米埃尔兄弟的第一次放映,就邀请了乐手演奏通俗的音乐小品。④因此,可以说,电影从其诞生之时,便与音乐相伴相随。查阅工具书,围绕电影音乐有不同阐释:1.电影音乐作为电影的构成部分,可在其中发挥各种作用,如对角色、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做出说明,表达某一动作或整部影片的感情色彩,揭示作者对电影表现内容的态度,表现作者的构思或影片编剧和导演的构思等。⑤2.电影音乐是专为电影而创作的音乐,以影片中的思想感情、视觉形象和剧情结构为基础进行整体构思,通过音乐衬托人物形象性格、烘托环境气氛、凸显主题思想,以增强影片的感染力。⑥3.电影音乐是专为影片创作和编配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新的音乐艺术体裁⑦。这些内容明确了电影音乐具有服务电影创作且凸显影片叙事性、戏剧性、表意性和抒情性的功能,其在电影综合艺术结构中发挥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手段极为丰富,如加强电影画面的气氛,作为某种符号形成标识意义,⑧揭示电影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感情,⑨作为串联画面的红线使电影艺术表达在持续渐进中达到高潮等。

  四、电影音乐的美学探讨

  探讨电影音乐美学,主要在于了解和探讨电影音乐不同于其他体裁音乐的独特性。波兰音乐学家卓菲娅·丽萨通过对电影“视觉层”和 “听觉层”之间关系的分析,建立了电影音乐美学研究的理论前提⑪;朗格提出了“同化原则”,套用朗格的话:无论电影在自己领域接纳了什么,都会将其转化、连接、固定和塑造成电影要素,最终导致各种元素的“电影化”⑫;苏联电影理论家M.切列姆兴也曾提出,当音乐和视觉彼此结合,观众和听众不是分别而是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去感受它们的时候,就产生了电影音乐结构的基本单位—综合视镜。⑬

  五、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整体思考

  (一)研究的立足点电影音乐既是电影事业和电影艺术的组成部分,又是音乐事业和音乐艺术的组成部分;电影音乐的创作实践,是电影和音乐两门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对提升民众对于电影和音乐的欣赏水平起到重要作用;电影音乐作为一类专门体裁,与其他体裁的音乐共同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创作水平。鉴于此,应在音乐史学视阈下对中国电影音乐进行整体性研究。

  (二)研究思路课题研究力求在电影音乐领域凝练学术专题,由大而小、由泛而专,将宏观层面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有关电影音乐的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化观照,并借助电影学等学科领域的既有成果和方法经验协同攻关,完成一部带有交叉学科色彩的音乐“门类史”。

  (三)研究目的 1.将电影音乐置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整体系统,进行史学观照,加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全面性与完整性。2.从音乐本体的分析方面,将电影音乐的形态研究置入我国近现代作曲与作曲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加强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研究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3.将电影音乐作为独立体裁的功能和影响置入我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生活,加强中国近现代音乐研究的社会学观照。

  结    语

  电影,是“活”史料,记载活态的音响;电影音乐,是“新”体裁,体现中国音乐创作的高度。音乐史学视阈下的中国电影音乐研究,力求建立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一方面全面梳理电影音乐音响资料和研究文献,同时,基于电影音乐的形态分析,研究中国近现代音乐创作技术及不同历史阶段作曲理念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呈现,最终,在音乐理论的学术研究层面,探索一种基于整体史学观念之上的专题史研究范式。

  《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意义》来源:《中国音乐》,作者:蔡  梦  杨  静

文章标题:音乐史学视阈下中国电影音乐研究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yinyue/4815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