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开发策略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2-05-12 09:39 热度: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并提出加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遗迹的保护力度,要求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之一,与当地乡村建设充分融合,能够较好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道明竹编历史悠久[1],本文通过对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推动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稳健发展。

乡村振兴视域下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开发策略

  1 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开发的优势分析

  1.1 历史悠久,编法理念具有传承意义 据记载,道明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已学会了使用竹子编制农具,经过清朝末年、新中国成立前和新中国成立后3个阶段的竹编历史变迁过程[2],道明竹编已拥有很多的编织方法。主要编织方法包括“十”字编织法、“人”字编织法、胡椒眼编织法和穿插编织法4种,其编制手法虽较为复杂,编制内容逐渐演变,但编法的理念几乎未变[3],较好地保持了老祖宗的编制手法。通过编制手法的多样性和保存的长久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当时道明竹编的兴盛以及竹编手法技艺的先进性。可见,道明竹编编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传承意义。

  1.2 原料坚韧柔软,产品开发潜力大 道明竹编的主要原料为慈竹,其质地兼具坚韧、柔软的特点,通过精心挑选中段色泽一致的竹节进行编织和创作[3],使得道明竹编可以较大范围地创新设计竹编产品。道明竹编经历了从粗到精,从简到繁,从生活用品到高端精致艺术品的演变[4],现已创新发展出立体竹编、平面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1]。竹编产品多样,从室外大型竹编艺术景观[5]到室内软装、竹编沙发[2]再到器皿、蒲扇、手机挂饰、耳环挂坠等[3]均有相应的产品。据了解,竹编不仅可以单独创新产品,还可以作为其他产品的创新设计灵感来源,与其他材料如皮革[6]、布料一起设计创新挎包、钱包、服装等,为时尚产品添加新的设计元素。

  1.3 竹艺村多元业态初步形成,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较好 道明竹编非遗产业现已形成了“协会+专业合作社” “大户+散户”“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7],并通过不断招募新农民入村[1],进一步创新开发出一系列的乡村旅游项目,其中包括结合竹元素设计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可吃住的竹里、可看书可品茶可赏景的三径书院、可研学可参观可购物的“丁知竹”竹编艺术馆等。农商文旅融合发展较好,目前充满时尚元素的休闲环境和文艺气息的田园生活不断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持续催生出新的产业类型。

  2 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开发的劣势分析

  2.1 编制时间成本大,收益回报率不高 完成一个竹编的编制步骤较多,至少包括去青、破竹、晾晒、启篾、匀丝、煮染等6个步骤[8]。竹丝材料要求厚薄均匀、粗细一致[2],在制作竹编手工艺品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精细,保持充足的耐心和恒心。加之随着竹编艺术品不断的多元化,竹编产品越来越复杂,编制时间成本较大,在工业、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流水线产品的低成本低售价,与纯手工编制艺术品的售价形成鲜明对比,导致编制产品销售相对困难,竹编手艺人的劳动成本难以回收,整体收益回报率不高。

  2.2 从业者年龄普遍偏高,学习手艺多为口传心授 目前,道明竹编的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高,多为50~60岁的老一辈本地人,缺乏较为青年的从业人员和技艺传承者[8],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竹编产品的创新和竹编行业的活力。同时,在技艺传授过程中,道明竹编非遗传承和非遗研学课程多为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传承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缺乏符合现代教育背景的教学方式,且多注重技艺的传授,而忽略了背后非遗文化的传播,学生接受到的知识较为表面[4],从而降低了人们对竹编非遗文化的了解程度。

  2.3 宣传营销过于注重乡村旅游项目 当前,无论是通过公众号、手机APP还是网页等方式搜索,均可见道明镇竹艺村对民宿、景观、环境等乡村旅游项目的宣传营销占比相对更大,大多宣传都是为了吸引游客前去观光和游玩,顺带推广部分竹编手工艺体验活动,而较少真正地去传播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同时,由于道明竹编编法复杂,在现场竹编手工艺体验活动中,游客体验的教学过程未使用到道明竹编的几种主要编法[3],游客较少能真正体验道明竹编技艺,去一趟道明竹艺村很难让人们较深入地了解道明竹编非遗文化。

  4 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开发的挑战分析

  4.1 村民收入不稳定,青年劳动力难留住 据了解,目前竹艺村人流量还不能使得村民获得较好的收益,开设农家乐等活动收入也不太稳定,不及外出务工[3],加之现道明竹艺村具有设计感、建设较好、游客相对较多的活动空间多为外来新农民经营的民宿、餐饮、书吧等项目,使得本地村民获取收益更加困难。虽然竹艺村不断创新发展,但村庄依旧较难以留住青年劳动力,对本地道明竹编文化耳濡目染的青年不断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开发。

  4.2 消费环境快速变换,为迎合市场而逐渐迷失文化本色 非遗文化本身并不是旅游资源,只是被人们建构成旅游资源[11],在消费环境快速变换的今天,部分村民不断借助非遗文化优势,开发休闲旅游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村内人“迷失”,出现过度重环境、重项目、重技艺而轻文化的现象。同样,由于媒介技术的兴起,网络上各类营销层出不穷,导致村外人“迷失”,游客追求的是文化氛围下的乡村生活环境、艺术产品和休闲娱乐活动等,而忽视了非遗文化本身和非遗所传递的精神。

  4.3 旧文化的传承与新文化的融合 现有旧文化的传承者多年岁较高,较为传统,而现今年轻一代思维跳跃,旧文化人群与新文化人群之间的思考方式存在较大的不同,新文化人群对艺术品设计充满兴趣,富有丰富的新型竹编设计理念,然而竹编非遗文化最重要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是老一辈传承者最期望传承的“技艺”,如何旧新结合,既做好旧文化的有效传承,也做好新文化的完美融合,是当今竹编非遗文化,甚至是中国文化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5 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可持续开发对策与建议

  5.1 注重竹编非遗文化的推广和营销 在社会消费市场迅速变换、非遗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在高新技术、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环境中,要做到守住本源,道明竹艺村的本源就是道明竹编非遗文化。在营销和推广中,不仅要推广道明竹艺村优美的环境、极具艺术感的建筑、乡村风土人情,还要注重推广传统的竹编非遗文化,让人们了解道明竹编的前世今生、工艺技巧以及道明竹编相关的重要故事等。竹编文化的宣传可以成为未来道明竹艺村营销和推广的重要方向之一。

  5.2 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文化教育意识 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丢失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教育传承本质[4]。可以通过采取分阶段、分兴趣程度的方式,来区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既要开设竹编技艺课程,也要开展相应的文化课程,选取合适的试点先行,不断提升教学环境。利用角色扮演、游戏活动、演绎等有趣方式提升文化教育,带动区域整体提高文化教育意识。对有兴趣进行深度研究的人群,还可提供较为专业的线上教学课程,构建长期学习关系,鼓励其对技艺和文化进行融合创新。

  参考文献

  [1]向镜如.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竹艺村为例[J].经贸实践,2018(16):202-203.

  [2]蒲骊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8.

  《乡村振兴视域下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开发策略》来源:《安徽农学通报》,作者:钟佳利 谯江兰 廖以为

文章标题:乡村振兴视域下道明竹编非遗文化的开发策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4833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