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带动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2-04-22 09:49 热度: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以稳步提高。基本农业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应把提高基本农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效率作为当前的重点发展任务,从研究基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代内涵入手,在成因分析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基本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与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创新的实施途径,使互联网技术更好地和基本农业发展相融合,开创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时期。文章分析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总结了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基层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信息化带动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1基层农业信息化工程的新时代内涵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农业市场化程度较低、缺少有效市场监管制度与体系的建立、基本设施配套不足等现实问题,导致我国农村发展水平与现代化发展仍存在差异。在国内农业经营中,实现农产品信息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从目前情况来看,利用信息化装备建设现代农业、高效集成农产品信息、促进农产品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提升基层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效益,必须从基础农村科学技术的新领域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只有推动社会主义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信息化发展,才能实现向新农村的现代化过渡,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信息时代。基层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信息建设具有巨大的潜力,应从我国发展基层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管理信息化、产品输出方式管理信息化、生产运营方法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入手,提升我国基层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产生大量创新型基层农业的公共信息服务产品[1]。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1优化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结构

  新型农村经济内部结构的优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但在信息化社会,对新型农村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更多通过信息化手段完成。信息化技术融入中国传统农业,可以确保农业的信息化、自动化,从而提高农业劳动效益。同时,涉及农业信息化的计算机技术、信息网络等将形成巨大的农耕生产要素投资,间接优化农村劳动力。

  2.2促进农产品信息流转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资源、生产力。现代农业不同于中国传统农业,其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劳力、土地、资金作为农业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农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下紧密高效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有机整体,对降低农民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村的信息化发展可以提升农业生产力和管理技术水平,促进农产品信息交易,对将农村的科技信息转变为农业实际生产力和推动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2.3改善农业生产管理

  实现农业产业化后,将引进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无形手”的功能,引导农业市场营销。农村信息化的推出可提高农村农业生产水平,完成对农村市场信息体系的重组,促进农村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化转型升级。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保障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信息化发展可促进各级农村行政部门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有利于农村经济效益与有序程度的改善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利于减少能源、物耗、降低污染,维护自然环境,同时能够提高农业的质量、品位与附加值,推进农村产业结构重组,加强农村对自然资源、市场的协调性,提高三者紧密程度。

  3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

  3.1信息化建设经济支持不足

  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工程缺少社会经济效益支撑[3]。建设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虽然属于公共服务工程,但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剖析,绝大多数基层农村都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等问题,导致基层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滞后、基层农村信息工程不成系统。

  3.2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匮乏

  2020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表明,当前我国37%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为小学,8%的农户受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上。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是制约基层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传统的农业文化教育水平会影响农民掌握基本农业知识和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效率,利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与养殖方法所产生的效益与利用信息化技术所产生的效益差距较大。基于薪酬水平的因素,目前全国仅约10.5%的农村网络信息专业人员将发展方向定位于基础农业,导致乡镇级基础农村的信息公共服务体系与建设工作缺乏科技人才支撑。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需求较低,使得基础农村的产品生产与输出很难与国内外经济市场产生信息共振,从而导致基础农村社会发展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4]。

  3.3信息化建设外部设备不完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20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其中,对2020年中国农业网民信息统计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网民的总量是10.87亿人,而基础农业网民数量仅占全国网民数量的28.96%,其根本原因是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外围器件不健全,且绝大多数农民获取基本农业经济发展资讯的主要工具仍然是智能手机。尽管国家已启动了“村村通”等网络资讯传播公共服务建设,但基础农业经济发达网络、农村经济发达自媒体、基础农村经济发达电视广播等农业资讯传播的使用水平较低,致使基础农业资讯传播人才与技术资源整合欠缺力量,无法形成影响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农业资讯服务结构,制约了基础农村经济资讯的网络传播效果。现阶段,我国许多农业网站采用的农业信息收集方法缺乏科学性,收集量较少,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准确性。虽然全国农业信息网站制作的农业信息质量较高,但部分地方农业网站制作的农业信息质量较低,信息滞后于时代发展,可行性较低。同时,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利用信息指导农民的效果不明显[5]。

  4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创新实践路径

  4.1建立“三向互助”模式

  全面实施“基础经济建设现代化”战略,建立农业基础经济建设信息化“互助”模式,提高农业基础信息化程度。“三方互助”的3个主体是政府、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出口公司。地方政府部门作为我国农村地区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导者,应为其发展壮大提供政治保障与经济支持,将更多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引入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基地,完善“城市生态农业半小时圈”所构建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农村生产基地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素质,让农户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克服农村生产中的问题。农村生产基地需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让农村生产方式更规范、无害和高质。从农产品出口经营者的视角来看,要强化与农产品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信息联系,构建与农产品企业协作互助的农产品生产基础信息模型,通过实时分析农产品发展与外部的经济市场数据,合理营销基本产品,完成农产品技术创新任务,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品牌体系奠定基础[6]。

  4.2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信息管理专业团队

  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不集中,没有通过信息技术组建单一的农业发展组织是限制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农业经济信息管理中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可以提高农业基础信息建设效率,更好地完成农业基础信息的整体转化工作。政府应设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中心,并采取科学合理的薪酬机制和工作激励机制,增加农村信息管理人员基本技能的留存度。同时,创建双技术训练体系,即基础农村管理,通过培训信息员,促使管理技术人员掌握当地基本农产品信息,通过信息员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对基本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了解。建设我国基层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系统需涵盖农村信息公共服务、农村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技术交换、农村技术创新四大系统模型。在基层农村信息人员的技术支持下,信息系统会采集、分类和梳理农村基础农产品的国内外经营市场数据,以大数据分析视角对基层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最佳途径作出分类说明,在降低基层农村经济发展风险的同时,提升基础农产品的输出效益[7]。

  4.3建设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信息网站

  农业信息网是高效实用的国家信息网。其以现代农村通信网络为基础,注重农村信息资源的利用;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利用现代技术改变传统活动,共享信息资源。网络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农业信息网,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基础设施,如公共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农村有线电视网等,逐步建设国家、省级农村公共信息网络。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网站技术规范,全国各地均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公共信息平台。在信息网络建设中,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信息收集能力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络,传播全国网络新闻,连接全国农村信息网。同时,建立全国农村公共信息网络体系。各地区间可建立内联网和独立域名,实施一站式农村供需信息网络,将农村供需信息发布在互联网主页上,并与国家主页同步发布[8]。

  4.4拓宽基层农业信息网络传播渠道

  信息时代网络对于基础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积极建设和宣传农业信息网站,及时更新和完善网站内容,加强与农民的联系,为农民提供生产信息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服务。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有两个基本信息化建设目标。其一是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对农产品信息的传播与推广,拓宽农产品的输出路径。其二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改善基层农业经济发展的原有信息管理模式,实现基层农业经济转变。建设基层农业经济发展信息管理体系,在基层农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协助下,系统会收集、分析与整理基层农业的外部经济市场数据。从大数据角度出发,分析阐述基层农业经济发展实践的最佳路径,降低基层农业经济发展风险,提升农产品的经济效益[9]。

  5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5.1提高认识

  长期以来,受传统思想和教育水平的影响,我国传统农业地区的信息意识水平明显滞后,人们无法认识到计算机资源作为战略资源的重要性,因此不仅要增强传统农民的信息意识,还要增强地方领导的信息意识。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增强农民的信息意识,积极为农村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要下定决心将知识流、人才流、物质流,特别是资本流转移到农村地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10]。

  5.2筹集资金

  在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下,政府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将中央财政资源视为推动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力量。与此同时,各级相关农业行政部门应积极向各级相关金融和规划部门提供财政援助。中央政府直接参与各省和试点地区的指导和资金支持,各省直接负责同级财政支持和县、村普试,市县直接负责本级和农村试点资金的筹集。在最高政府的支持下,农村开展农业信息化的最新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允许各大型产品公司和大型营销家庭投资信息技术事业。

  5.3加强指导,统一管理团队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技术复杂、项目重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辖区内农村信息技术建设的管理工作,加强政府对信息服务活动的统一领导,促进农村信息管理机构的健康有序发展和城市信息管理机构的和谐统一,减少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消耗,促进农村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5.4发展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建立各级农村信息服务专业化、地方化机构,充分利用现有农村信息网络平台,发展以农民、农村、农业为主体的农村咨询服务业,让农民感受到信息网络的便利,消费农村信息,开发农村信息市场。通过培育农村信息市场主体,促进农村信息技术市场、原材料市场和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协调农村信息化建设、物流配送、资金流动和人员流动同步发展,并有效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振兴。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用户需求特点,收集和处理相关信息,优化和开发专业化、多样化的农业信息产品、决策支持系统、市场信息数据库等。在技术信息数据库中创建网站,将互联网连接市场、行业和客户,并将信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基层农村农业外部经济市场供求矛盾、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新时代诉求决定了我国基础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走向。就我国当前基础农村信息化发展状况而言,虽不能构成我国基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基础农村信息产业经济发展布局和经济效益更大的基础农村新技术,但是根据我国基础农村环境资源,建设符合当地特色的创新型基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服务体系是大势所趋。

  《农业信息化带动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来源:《山西农经》,作者:孙瑾

文章标题:农业信息化带动基层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4822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