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论文发表含油气盆地幕式机理在准中1—3区块勘探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工业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04 15:27 热度:

  Hunt(1990)是较早注意到幕式成藏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与异常压力流体封存箱有关的成藏,认为封存箱流体的涌流释放过程是周期性的、幕式的,封闭层的封闭—突破—再封闭—再突破具有旋回性。Hooper(1991)讨论了生长断层带的流体运移问题,并提出了“周期流”(Periodicflow)理论,认为断层带附近的流体运移,受控于断层活动的周期以及断层带的渗透性。[2]

  摘要:准噶尔盆地中部1-3区块经过十几年的勘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目前在勘探进程上遇到了技术瓶颈,一些勘探现象,用传统的地质理论,已经不能自圆其说。幕式的突发性与周期性伴随整个地质演化过程,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点。幕式概念引入准中1-3区块,不仅能够很好地解释该地区的成藏机理、成藏过程及勘探现状,且能帮助地质学家打开勘探思路,实现该区新的勘探突破。

  关键词:工业设计论文发表,含油气盆地,幕式机理,成藏,突发性,周期性

  1引言

  油气是以幕式方式演化的,如构造运动的幕式、油气二次运移的幕式、断层形成或开启的幕式、油气成藏的幕式等等。这些要素的幕式过程是相关联的。

  2含油气盆地幕式演化进程

  2.1内因演化过程

  含油气盆地在其演化过程中,垂向的重力压实是主要内因。

  压实的不均一性造成了地层内部存在超压或者欠压实现象,使得压力在垂向上的分布不符合静水压力与静岩压力,这种压力差的积聚,为油气形成幕式运聚及成藏提供了内因。当压差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盆地本身就存在形成断层泄压的要求。作者认为,单纯的超压或者欠压实很难形成断层进行泄压,只有通过外因来起作用。

  盆地内部存在很多裂隙,一部分是构造运动的结果,另一部分是盆地内因调整的结果,通常靠裂隙丛来实现。在油气运聚过程中,裂隙与断裂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同的。

  2.2外因演化过程

  构造运动是引起含油气盆地变化的主要外因。其产生的断裂、裂隙等输导体系,为油气的二次运移提供了通道;产生的势能改变,为油气的重新调整及聚集产生了场所。

  构造运动的产生与地球表面陆壳、洋壳的相互转化,以及洋中脊火山喷发的过程有关,这个演化过程是周期性的,从而决定了盆地内油气的运聚、成藏也是周期性的。

  2.3幕式爆发点

  区域构造运动是含油气盆地幕式爆发点。从幕式爆发点开始,与油气勘探有关的幕式因素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新的平衡,因此,油气勘探的关键时期就是幕式爆发点的时间节点,要着重对该时期的构造形态进行研究,才能明确有利勘探区域,实现大突破。

  3幕式机理

  3.1幕式成藏

  地质学家认为:幕式成藏主要有三种机理,构造幕作用、断层阀效应以及超压积聚效应。

  实际上这三种机理的出处都来源于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层采用了断层阀,构造运动造成的超压区的破裂才有了超压积聚效应。

  3.2幕式构造演化

  地壳具有循环演化(如图1所示)的过程,这造就了含油气盆地的循环演化。认为与构造有关的幕式是大地构造运动的结果,与流体有关的幕式是盆地内部存在压力再平衡的要求。

  幕式成藏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运动、断裂活动和异常压力演化。[1]

  3.3幕式运移

  幕式运移的理论已经被很多学者以及实验数据所认可,也有很多文章发表,在此不再赘述。

  3.4幕式生烃

  传统的生烃理论认为,生烃是符合化学动力学过程的,依赖温度、时间两大因素的连续过程。

  作者提出幕式生烃的概念,有悖于传统的生烃理论。其理论基础是有机质的生烃与超压环境有关,在非超压区域内,生烃是非幕式的,生烃的过程对超压环境的形成有贡献。

  在超压环境下,成烃是一个随着烃源岩步进式演化而形成的幕式过程。从准噶尔盆地莫深1井Ro随深度变化图(如图2所示)上明显看出,Ro演化的步进式过程。大部分的地质学家把这种步进式过程解释为由剥蚀事件引起的,实际则不然,剥蚀可能引起横向步进,而不能造成垂向步进,即使是剥失引起的,它与幕式超压的排放过程也是等同的。

  4幕式概念模型

  郝芳等认为:“幕式流体流动与事件型流体流动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压力积累的连续性、流体流动的多期性和周期性,而事件型流体流动可能仅仅一期,即使存在多期,但不同期次流体流动无必然的成因联系且周期性不明显。”

  上述观点把幕式分为:(1)周期性幕式;(2)单一幕式。幕式真正的内在含义并不是周期性,而是突发性,因此这样的分类有造成概念混乱之嫌。

  5准中1-3区块幕式研究

  5.1油气的幕式充注

  到目前为止,中部1区块共完钻探井20口,其中预探井11口,评价井9口。

  据曾治平研究表明:在准中1-3区块,经历了三期油气充注:(1)第一期充注J晚期;(2)第二期充注K~E;(3)第三期充注与调整N~Q。也就是说,该研究承认准中1-3区块流体的周期性。同时,他也指出了油气充注的时期(如图4所示)。

  可以看出,承认幕式的周期性,没有注意到幕式的瞬间性是现在研究的不足。

  5.2构造演化的幕式

  准中1-3区块,从构造演化的进程来看,与油气成藏有关的喜山期掀斜导致油气调整,造成了车莫古隆起剥蚀破坏,使得油气趋于贫化。由此可见,构造演化过程最后一次的幕式构造演化决定了准中1-3区块现在的勘探潜力。

  6对勘探的指导意义

  幕式成藏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油气藏,具有异常高的成藏速率,有自己独特的输导体系,因此幕式成藏是形成大、中型油气藏的前提条件。

  油气幕式运聚到幕式成藏过程的存在,完善了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的机制,即:(1)以达西流为形式的短距离运移;(2)以裂隙为形式的中短距离运移;(3)以断层为主、不整合为辅的中长距离形式运移。

  油气的幕式成藏观点,解决了油气勘探中过分对古研究的依赖。在实际的勘探中,了解关键地质时期,即幕式事件发生的时期,就基本上把握住了勘探的空间位置感,从而很好地选择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域。

  由于喜山期的掀斜形成了准中1-3区块油气成藏的先天不足,重点研究断层沟通的独立砂体,剖析失利井(包括产能递减速度过快的井),作者认为可能本身就不是油气藏,而是油气运移路径上的残余油。

  7结论

  (1)基于幕式成藏的机理,油气运聚到成藏的过程大部分区域、时间符合涌流特征,而不是达西流特征。

  (2)幕式成藏输导体系的前端主要以断层、裂隙为主,不整合面辅之,连通砂体也会被压力流体钻改造成裂隙;

  (3)幕式成藏后端是达西流。

  (4)幕式成藏的过程:由构造运动引起地层破裂,产生断裂,开始油气的二次运聚;油气沿断裂带幕式运聚到断裂最上层的砂体储层,并对储层开始裂隙化改造;随着压力的减小,有可能继续在下部储层聚集油气。

  参考文献:

  [1]《论幕式成藏》,赵靖舟,《天然气地球科学》第16卷第4期,2005年8月。

  [2]《幕式成藏理论的提出及其勘探意义》,赵靖舟,《石油实验地质》,第27卷第4期2005年8月。

文章标题:工业设计论文发表含油气盆地幕式机理在准中1—3区块勘探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gongyesheji/212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