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探讨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20-12-15 09:08 热度:

   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需要以新阶段、新标准、新集约的城市化发展要求,构建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而智慧城市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动力,为城市化战略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目前尚无普遍认可的标准阐述,基本上是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其定义经常与数字城市、云城市、无线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但大体上有两点共识。1)问题导向的技术解决方案需要加强智慧化设施建设。依据相关领域知识,分析调整设施建设的规范、标准及要求。确定质量集约化操作思路,以新的形式、新的标准、新的方法进行整合,统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2)从地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进行定义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结合信息社会发展革新标准,对地理城市发展规范操作进行调控,提出“电子村庄”“数字城市”等概念。根据上述认识,可以充分理解智慧城市建设中地理概念与地理技术支撑的重要性。本文从地理视角分析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着重于持续性发展规划与理念进行提升,从实践经验出发拓展发展路径。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探讨

  1地理视角下智慧城市的基本概述

  1.1概念

  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地理位置高度关联,地理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是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智慧城市建设前期工作中充分考虑合理规划时空布局、人地关系、空间移动等要素,通过物联网、计算机、云存储等信息收集、处理等手段,以地理位置为聚合框架,将地理大数据叠加其他数据,对现有资源高度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城市整体操作运行发展管理标准,促进城市快速发展,稳步推进城市综合发展进程,达到市运行的理想状态。

  1.2内涵

  本文所阐述的地理主要指自然地理学,即以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要素,结合海拔、高差、坡度、坡向、汇水线等参数作为研究对象的自然地理环境。地理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加重视对城市自然要素的规划利用,通过地理视角下的勘测、规划、分析,对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出行等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地理空间下的大数据并掌握其规律。

  2地理视角下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势

  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很多内容与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要素相通,所以,通过深度运用地理学展开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量。1)有助于掌握要素的空间流动性传统的地理信息指物理要素的自然位置信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型地理大数据,如以手机为代表的终端能实时反映出人员的移动变化、出行时空规律等。新型的地理数据感知社会和人文经济层面的动态信息有助于深度探究城市中人、物要素的空间流动性。2)有利于时空协调和布局优化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基数、形式、内容等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流动空间也呈几何倍数扩展。因此,在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规划人员需贴合城市地理环境的实际特点,深度探究城市空间的流动性,基于地理环境在合理的位置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城市中存在着大型的湿地生态系统,那么能否在其周边进行商业建设,就需要进行严格的地理学论证,当发现基础设施建设会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损害时,就要放弃在该生态系统周边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仅建设一些必要的、小型的基础设施。通过这种时空协调的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基础设施与地理环境间的和谐相处,让智慧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3)有助于建立新型人地关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具有天然的矛盾性,而智慧城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地理学对城市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地理环境合理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分析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态结构,解决人地关系的定量化短板,构建新型人地关系,促进人与地理环境的高度契合。

  3地理视角下智慧城市的发展策略

  3.1打造智慧城市发展理念

  重视顶层设计,分析制订信息化方案,以物联网为纽带连接数字城市与物理城市,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对所拥有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利用云计算和网格计算等技术手段对实时感知数据进行快速协同处理,从各个维度提升城市的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和行为决策能力,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公共区域下的综合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3.2结合城市地理个性构建特色智慧平台

  每个城市的地形地貌、区域位置各有不同,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应结合客观地理状况、区位优势,找准定位、因地制宜、一城一策,如:区域中心城市因为集中了大量人口,可重点关注城市交通系统,动态掌握实时客流情况,提升通行效率,优化居民出行手段,有效降低碳排放;有洪灾威胁的城市,可通过地理信息技术确定、研究、判断汛期水文情况及影响范围,精准预测,为城市安全提供早期预警;在片区开发规划中以水生态景观为导向的地区,可重点依托水生态清洁管理、水上文旅运营、水环境综合监管等模块,打造濒水景观,促进土地升值。

  3.3通过地理规划实现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

  解决城市病需要结构性的改变,如开发新的片区或外扩城市资源,上述手段均有赖于信息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应以“总、控、修、概”规划编制为主线,基于位置服务、土地利用分类、水资源管理、自然灾害预警等规划相关模块,结合城市规划建设标准,不断加强整体空间和功能上的布局,科学分析城市地理信息,以地理信息为抓手进行联通,打破“信息孤岛”,拓展资源分布,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地对新旧城区等进行规划,使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实现全过程、全要素数字化,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区域性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加快城乡统筹,缩小数字鸿沟,提升片区的整体价值使其显著高于各个子系统简单相加的价值。

  3.4协调地理学与各学科形成合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须建立在大量精确动态的地理数据基础之上。在需求框架下,地理学需要与计算机、遥感技术和测绘学等学科形成合力,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5G网络等技术发展平台,有机集成实时空间定位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数据库、移动无线通信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图形化可视化操作,比如实现地理信息收集、处理、管理、传输和分析应用的网络化,并在网络环境下为地理信息用户提供实时、高精度和区域乃至全球的多尺度地理信息,解决城市发展中人口、住宅、交通、环境、能源、治安等问题。

  3.5提升智慧城市公共治理水平

  在我国,城市治理重心正由城市开发建设的初级阶段逐步向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高级阶段过渡。整体而言,城市中产阶层的崛起,对城市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多需求。在智慧城市规划中,应结合地理相关技术手段,对城市空间以网格化、精细化的单元进行划分,以“智慧社区”“智慧路网”等概念为基本管理单元,强化城市管理部门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积极推进信息化城市服务建设,缩短点到点的距离,以提升公共管理能力等城市综合发展竞争实力为基础,以改善城市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信息技术等创新手段对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进行改革,搭接相关联的流程制度,重构城市管理的各个体系,将智慧城市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交流发展中,提高城市管理治理建设能力,促进城市综合作业水平的提升。

  3.6促进绿色循环低碳的智慧城市建设

  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主导,对城市资源进行智能能源+大数据驱动下的能效管理,对水、土壤、空气等物质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反馈,依据城市资源承载优化方式,加快推进智慧生态、智慧水务、智慧园林和智慧环保等平台建设,结合GIS对地理参数变量进行参数化建模、仿真和控制,解决技术治理下的人与环境的矛盾问题,构建高端、高效、低碳、绿色的智能化城市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实现低碳模式生活,切实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4结语

  在地理视角发展模式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应建立多学科融合性思维,以地理信息表达、地理建模分析、地理数据共享和地理信息系统交互操作等技术,建立传统城市建设与地理信息技术相匹配的规划体系,进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满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新发展、新思维、新意识为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带来更高层次的智能化演变。

  参考文献:

  [1]汪春燕.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J].科学技术创新,2020(19):120-121.

  [2]司泽源.智慧城市下的城市规划发展与建设[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2):30-31,37.

  [3]侯敏.智慧城市在安徽省宁国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综合发展策略中的应用[J].城市住宅,2019,26(8):187-188.

  [4]赵潇,闫敬.智慧城市与大数据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64.

  《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探讨》来源:《城市住宅》,作者:杨杨

文章标题: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理论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4452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