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与实践创新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3-02-17 09:00 热度:

  【摘要】分析“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探索了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和实践创新,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规划实践分析为基础,从指标体系、生态保障体系、土地利用模式、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等方面探讨了城乡规划编制工作中的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两型社会,城乡规划

  1 前言

  在世界范围内,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面临着威胁。为解决快速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人类不断反思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工业化初期的大量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到可持续发展再到“建设生态文明, 构建两型社会”的科学发展新理念,“两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向成熟阶段的必经之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群,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化的深刻变革。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城郊结合地区迅速扩张,城乡多元利益矛盾加剧,对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挑战也慢慢凸显。2007年底,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目标是打造长株潭经济增长带,实现区域战略转型和区域协同发展,同时通过实验区的建设打造中部崛起引领极,推动湖南率先崛起。在建设“两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基于此,湖南省对城乡规划编制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崭新实践,产生了《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湖南省“3+5”城市群城镇体系规划》、《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等一大批体现“两型社会”建设理念的优秀规划成果。本文对城乡规划理念的突破与实践创新进行了研究, 探索了“两型社会”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更好更快的道路。

  2 对“两型社会”内涵的认知

  “两型社会”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本质是在城市建设中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是遵循自然规律,根据环境承载能力,倡导生态文明与环境文化,降低人工环境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1。前者包含了探索资源节约(节地、节水、节材)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等内容;后者包括建立城市主体功能区,制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生态补偿机制和环境保护政策等内容。“两型社会”思想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城市建设脱离“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恶性循环巢臼的必要保证。

  3 “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突破

  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突破以往的规划理念,强调集约式发展、节约、生态友好的规划原则,探索以节约资源、生态文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体系。在新的形势下,“两型社会”城乡规划编制的理念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创新:

  3.1 贯彻科学发展理念,建立“两型社会”综合性指标体系

  “两型社会”发展的目的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有健全的指标体系来衡量与制约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判断一个区域是否为“两型社会”必须综合应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来,因此,应以量化的形式来统领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

  长沙市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专题研究,深入探索建立“两型社会”综合性指标体系。在经济、社会、科技、环境、能源、资源等方面,初步形成了对“两型社会”综合试点进行有效监测的一整套共计40项的统计指标体系。既确保了产业经济量的增长,又保证质的提升,确保经济发展成果被全体人民共享,城乡发展统筹协调,把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化发展的优先考虑因素,提升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10-2030)》以“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社会和谐”作为5个分目标,提出指标52项,突出了生态保护、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污染治理、节地节能节水、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理念,既体现了创新性和包容性,又注重操作性和可复制性3。

  3.2 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科学、完整、连续的生态保障体系

  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将生态保障体系规划作为独立完整的专项规划同步开展。通过生态资源、生态敏感性、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进行系统性研究,通过禁限适建分区的划分明确城乡建设用地边界,“底”“图”同步研究,建立科学、完整、连续的生态补偿保障体系。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在生态资源分析与生态敏感性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定城乡生态功能区域,确定须严格控制的生态保育次区域界线,建立起“工”字型生态廊道和城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安全格局,使生态系统在未来不因经济发展、城市开发建设等因素而受到破坏,为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成“两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生态环境基础4。

  湖南省城乡统筹示范镇莲花镇在《莲花镇“两型”示范镇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中依照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在空间上把镇区划分成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建成区等四种类型,其中:禁止建设区包括价值的区域;限制建设区主要是低山丘陵区;适宜建设区主要为城市发展优先选择的地区域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支撑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廊道、历史文化保护区;建成区包括现状镇区及独立工矿点。对各区域进行分区管制,制定管理策略5。

  3.3 引入紧凑城市理念,倡导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模式

  “两型社会”节约资源最首要的便是关注土地资源。在城乡规划的编制中,要注重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紧凑开发城市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规划中注重结合TOD土地利用模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用地高强度开发,实现土地节约。在提高居住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适当采取高容积率开发,提倡综合用地使用。创新立体开发模式,发掘地下空间利用价值。

  《长沙市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生态分析,确定“生态绿色边界”(EGB),也就是所谓的“绿线”。这条边界是城市开发的底线,边界范围是需要严格保护的生态用地;通过经济、产业、人口与土地规模的分析,确定城乡开发的优先级和城镇组团的建设用地规模,从而划定“城市增长边界”(UGB);在确定了城市增长边界与生态控制线边界后,通过对规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分析,确定城市设施的服务边界,并据此调整规划用地布局,同时也为规划方案实施后的城市再生长提供发展方向依据。按照“用地节约、建设节俭、设施节能”的要求实施紧凑组团式开发,使人口密度、土地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综合开发利用城市交通枢两型社会纽与中心区的地下空间。

  3.4 坚持循环经济理念,发展资源集约利用的循环模式

  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城市与乡村区域经济的循环,三次产业之间及内部的循环,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莲花镇“两型”示范镇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提出了建立以常规能源为主,生物质能源、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为辅的能源结构。推广普及太阳能技术,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建设风能发电站;加强沼气等生物质能源技术的提升和改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逐步淘汰一批能源利用率低、污染排放高的工业企业,建成一批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和生产基地。

  3.5 贯彻城乡统筹理念,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支撑服务体系

  城乡统筹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建设“两型社会”必须坚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城乡规划的编制中要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支撑服务体系,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格局。加强农村道路、交通、水利、电力、能源、垃圾处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延伸和共享。建立城乡综合公共交通网络,依托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道路与农村地区的县道、乡道、村道连成网络,形成由城际快速公交、城市公交、乡村公交和特色旅游公交线路组成的低碳高效综合交通体系,有利于城乡物流和人流的便捷通达。统筹建立安全、稳定、经济的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网络,满足城乡居民对资源能源的需求。

  城乡资源共享、网络共生模式

  4结语

  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更广泛更深入的不懈探索与研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以现实为导向,对传统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进行不断突破与创新,从而在建设两型社会的道路上,实现有效规划、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两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2.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示范区益阳东部新区片区规划(2010-2030);

  3. 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

  4.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以大河西先导区莲花“两型”示范镇总体规划为例

文章标题:“两型社会”背景下城乡规划的理念突破与实践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611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