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县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 热度:

  摘要:通过对遗址公园中观层面上几个纬度的划分,为乾县城墙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研究的平台,首先分析了乾县遗址公园主要的价值与地位,再此基础上,重点研究城墙的保护展示与开发模式。希望对以后城墙的保护方式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遗址公园论文,城墙论文,乾县
   
  1.规划背景
  1.1概况
   乾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偏西,渭北高原南缘,省城西安之西北。
   唐奉天古城既今乾县县城,奉天古城格局形成于唐德宗建中初年(780),古城筑以龟形,按桑道茂意取象玄武。北城狭长伸出,谓之龟颈,瓮城即龟头,南门短秃为龟尾,东门、西门、小东门、小西门为龟之四足。唐奉天古城迄今历时1200余年的建城历史及其与乾陵的陵邑关系,构成乾县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主脉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表1:城墙遗址历史沿革表
  年代 格局 大小 保存状况
  唐(684年) 始建奉天古城,外形龟形,四门 城分内外两部,子城周5里,罗城周10里,高2丈2尺,壕深2丈 
  元 增开小西门和小东门。  万历二年,知州李维佑易之以砖
  明   城墙多次修筑,加宽加高。
  清 六门都筑有瓮城,城门为横券式,城门洞上有城楼。 城墙高3丈2尺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延续至今  建国初,保存尚好,50年代后期毁坏较大,现仅存“龟头”和西部城墙。
   为了保护城墙遗址,提升城市形象,规划城墙遗址公园,范围北至旅游路,南至西关大街、西至乾坤大道,以城墙内侧向内扩100米为界,面积195.47公顷。
  1.2乾县唐城墙遗址遗址的特殊性
  (1)遗址保护的诉求论文
   乾县唐城墙的历史价值毋庸置疑,中国城墙保存较完整的多为明清时代的城墙遗址,而唐代的城墙能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同时,在乾县这样西北地区的小城市就更少,同时,唐城墙遗址已经成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因此它的保护不容忽视。
  (2)城市发展的诉求
   就目前的城市建设状况来看,“城”“陵”关系亟待理顺,目前尚并形成适应城市性质和产业发展的目标城、陵一体发展的格局,“城”的旅游服务基地职能严重不足,“陵”的资源带动力微弱,对乾县县城发展的影响力非常小。
  (3)居民休闲的诉求
   目前,县城绿地面积4.21公顷,占总用地0.52%,人均占有0.43平方米。严重低于十一五要求的达到30%,人均6平方米。可供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娱乐活动的城市公共绿地总量严重不足,目前仅有二广场南侧有一处公共绿地,绿化水平和品质较低,尚没有一处公园能担负起代表整个城市特色的使命。因此,通过遗址公园绿化种植提高空间环境质量与小城镇空间品质,增加相邻功能区及遗址公园自身的环境效益。唐城墙是乾县城市建设中珍贵的资源,是城市景观构建和城市特色塑造额关键性因素。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是乾县历史文明和城市文化延续发展的重要实证。
  2.唐城墙遗址及历史空间形态保护论文
   ①根据遗产本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历史环境的完整性、和谐性,遗产信息解读的现实性、过程性及遗产地理环境的相关性和相对独立性等原则,基于现状的详细调查,选取保存现状、遗址环境艺术两大银子,将四处定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分层次划定遗址公园的保护区划,分别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于风貌协调区域建议以城墙内侧保护范围内扩100米,因此区域不再研究范围之内,所以不多做赘述。
   ②保护范围的划定主要是依据和参照《陕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同时结合周边的道路状况、环境因素及房屋质量,将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形成完整的紫线体系,针对各个保护区提出相应的要求。重点保护范围围,以现存7段城墙遗址段的底面线面积为界,一般保护区,沿城墙遗存段和遗址段地面线内外各扩20米。
  
  3.乾县文化资源的整合、延续及展示,区域功能的更新。
  3.1文化展示是城市新的发展引擎
   随着历史的变迁城市的面貌不段发生着变化,然而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却被传承下来,如今随着特色旅游、文化建设被提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文化与城市的结合也受到足够多的重视,文化被蕴含在各个空间中,这种展示成为了城市旅游首要的考虑因素,是城市新的发展引擎。
   乾县历史文化悠久,古时是帝王陵寝的服务基地,除了乾陵博物院展示帝陵文化外,没有其它地方能将文化动态的展示出来,同时这些文化都缺少相应的物质空间载体,而遗址公园就是这些文化集合的展示地。通过城墙遗址展示带、唐文化体验及民俗文化展示三个区域的层叠,将帝陵文化、城市文化和民俗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出来,形成了一线两心的规划结构。同时在确保城墙遗址的完整保护基础上,将不同的文化融入遗址论文
  3.2遗址公园建设的动力机制及功能更新
   城镇遗址公园建设,应该从文化复兴及城市文化资本积累角度去评价和认识,然而它的建设开发所需要的资金需求却不是政府拨款所能完成的,其最基本的经济动力还是要从遗址区本身的土地中去寻找。
   结合乾县所蕴含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休闲经济,有助于以保护城墙为先导,刺激经济增长,激起活力。开发建设上,进行区域统筹,把遗址开发、区域城市开发、文化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结合;
  3.注重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
  ①空间秩序的建立
  从总体层面上,遗址公园是乾陵与古城之间的过渡区,丰富了空间层次,使乾陵与古城之间有了面的联系。从中观层面上,遗址公园主要有三个空间层次,遗址展示带,地势较低,主要靠视线和绿化过渡加强与其周边联系。主要景点主要分布在与神道平行的轴线上,北部片区形成实轴,体现一种帝陵氛围,南部片区形成虚轴,打破庄严的氛围,形成更接近民俗的文化气息。南北片区虽为道路阻隔,但通过轴线与景观的联系,使之连个片区缝合在一起。
  
  ②场所精神的建立
  将人的行为与物质空间整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乾陵与古城结合部的边缘空间作为功能协调区以功能在小城镇与景区的兼容过渡性,引导人们形成心理上的过渡与转换。在空间环境处理中,南部片区体现民俗文化,空间尺度不宜过大,以市民活动的铺地、景观塑造活力的景观氛围;逐渐过渡到北部广场标志性雕塑,形成广场标示与文化景观节点,以轴线及大尺度的空间显示帝陵;靠近城墙的区域以绿化景观配以水景与其他地方产生自然景观的联系,这个空间序列逐渐将人们的行为从关注休闲娱乐转换为关注乾县城池文化与帝陵文化。
  
  4结语
  目前,国内对于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刚刚起步,对于遗址公园模式的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实践经验也很缺乏。本文通过对遗址公园初级层面的划分及乾县唐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课题研究,将遗址的保护、展示与开发有机结合,思考如何使遗址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以实现遗址及其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希望对于遗址公园的模式的研究带来益处,同时希望也能推动唐乾陵的申遗工作。
  
  
  
  
  参考文献
  【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Z],1972.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傅熹年.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卢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王景慧阮仪三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8】乾县县城总体规划.

文章标题:乾县县城城墙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1110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