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考古地震学揭示河洛地区汉代破坏性地震————作者:胡秀;鲁鹏;王鸿驰;付龙腾;莫多闻;李有利;张培震;张会平;王志铄;惠格格;陈盼盼;郭爱伦;罗全星;赵显刚;
摘要:以郑州、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华夏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历史记载显示,该地区在汉代地震频发,但这些地震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文中通过历史考古-地震方法对郑州固城遗址的同震液化变形开展了详细调查,结合AMS14C测年和考古定年方法,明确遗址区域在汉代曾发生一次地震,伴生一系列同震液化砂脉和砂涌。在此基础上,汇总河洛地区同...
大同火山群及邻区三维地壳S波速度结构:来自背景噪声面波直接成像约束————作者:李若豪;雷建设;宋晓燕;
摘要:大同火山群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因地质构造复杂和地震频繁发生而引起广泛关注。文中基于地震科学国际数据中心数据服务平台(1)收集的2020年1—12月期间中国地震局省级宽频带(60s~50Hz、120s~50Hz、360s~20Hz)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垂直分量连续波形资料,拾取5~30s背景噪声面波频散曲线,利用面波直接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深至40km、空间分辨率为0.75°×0.75°的三维S波速度...
泸县—荣昌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演化与构造应力场特征————作者:唐茂云;李翠平;黄世源;董蕾;高见;李勇;
摘要:文中基于重庆区域地震台网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资料,对2021年7月以来泸县—荣昌地区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并利用CAP方法反演2009年以来记录的ML≥3.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再结合拟合的发震断层参数和反演的构造应力场探讨了地震活动的发震断层和不同时段地震的孕震机理。结果显示,2021年以来泸县—荣昌的地震活动从螺观山背斜迁移至喻家寺和香炉山向斜内2个区域;地震活动呈现出...
利用PALM构建三峡地震台网完整的地震目录及2017—2018年巴东震群的成因机理————作者:周本伟;房立华;张丽芬;王杰;王世广;刘骅标;
摘要:三峡库区于2017年和2018年先后发生4次M4.0以上地震。文中使用三峡台网12个固定台的连续波形数据,利用PALM算法获得了2次地震序列的高分辨率地震目录。将PALM目录结果与人工目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地震数量比人工目录多3~4倍,震中差异平均值为0.57km,发震时刻差异平均值为-0.43s,震级差异平均值为0.04。2017年M4.3和M4.1地震发生在低水位期,序列主要沿N...
同震及震后形变约束的2020年3月青藏高原南部定日MW5.7地震发震构造————作者:杨九元;温扬茂;许才军;杨见兵;
摘要:2020年3月20日,青藏高原南部申扎-定结断裂带附近发生了一次MW5.7浅源地震,为通过现代卫星大地测量技术探究该研究程度较低区域的发震构造提供了机会。文中利用Sentinel-1A卫星升、降轨SAR影像获取了该地震同震及震后半年的地表形变。同震模拟结果揭示地震成核于一条埋深于1.6~5.7km深度的之前未被识别的正断层。深入的震后分析表明震后余滑与同震滑动孕育于同一断层面...
山西中南部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应力特征和地震活动相关性分析————作者:董春丽;郭文峰;刘瑞春;丁大业;
摘要:文中选用山西地区丰富的地震资料,利用P波初动加振幅比方法,计算得到山西中南部及邻省附近区域2009年以来rms≤0.45的314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解。通过分析这些震源机制解参数,得到了研究区现今构造应力场,总体为NEE-SWW向的近水平挤压与NNW-SSE向的水平拉伸;震源类型以正断、走滑、正走滑型为主,兼有少量逆断型和逆走滑型,且多位于临汾和长治一带。针对山西中南部分区的研究结果表明,太原、临...
积石山M6.2地震不同场地地震动观测数据的差异性分析————作者:任佳;王秀英;赵国存;范熙伟;高鹏;张珊珊;马志霞;
摘要:中国地震预警网由部署于基岩、土层、基站地面3类场地条件的测震仪、强震仪和烈度计仪器构成,其中场地条件为基站地面的烈度计占绝大多数。为了比较不同场地条件是否对地震动数据造成明显影响,文中提出了利用计算机模拟置换实验对2组数据展开对比分析的方法。以积石山M6.2地震获得的预警数据为例,文中展示了利用建议方法对基岩与基站地面、基岩与土层及土层与基站地面两两场地观测数据的比较分析过程。对该地震预警数据的分...
太原盆地王湖断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构造意义————作者:曾金艳;王凯;陈文;任瑞国;由文智;古碧莹;
摘要:文中采用浅层地震勘探、野外地质调查、钻孔联合剖面勘探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年代学样品测试结果,研究了王湖断层的准确位置和活动时代,并分析了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总体走向NW—NNW,倾向SW,总长约27.0km,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断层在空间上分为南、北2段:北段呈隐伏状态,上断点埋深15.1~16.6m;南段出露地表。断层控制太原盆地南部东端的构造形态,为太原盆地第四系边界断层。研究结果更新了...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MS6.2地震地表破裂及发震构造————作者:李林林;姜文亮;李德文;焦其松;罗毅;李永生;田云锋;李营营;
摘要:2023年12月18日23点59分,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地震,震中位于拉脊山断裂带南东段,震源深度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现场野外调查,无人机航测、卫星遥感影像DSM提取、InSAR形变分析,结合震源机制、区域构造等,对本次地震的地表破裂、发震构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在积石山山前尹家山东侧发现向NNW延伸的长约1km的地表破裂,显示出挤压兼右旋走滑特征,可见最大...
京西北地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地震重新定位联合反演————作者:宫猛;邹献昆;王晓山;李广;盛书中;李红星;徐荣华;路昌胜;
摘要:文中利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区域地震台网中145个国家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1月—2020年12月发生在京西北地区(37°~41°N,111°~118°E)的20442个地震的震相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该区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同时获得17613个地震震源参数。结果显示,京西北地区的地壳结构变化与地形、地貌及构造环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25km范围,且地震空间分布...
2023年甘肃积石山Ms6.2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分析————作者:张丽琼;李娜;高曙德;姜佳佳;
摘要:地电阻率观测和研究是地震预测与震情跟踪中的重要技术之一。文中利用原始曲线方法和自适应相关幅度方法,对积石山MS6.2地震震中附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地震前的现场异常核实工作和以往震例回溯,对此次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震中300km范围内4个台站出现异常,台站位于震中近N、NE和SE向。通过原始曲线方法分析得到,通渭台地电阻率在震前2个月出现快速下...
宁夏清水河盆地南部全新世灾变事件层特征及其与区域地震的关系————作者:黄婷;吴芳;夏彩香;李振宏;董晓朋;吴中海;寇琳琳;
摘要:文中对清水河盆地南部首次发现的灾变事件沉积层开展系统分析,有效填补了该盆地在地震历史重建方面的研究空白,为针对该地区开展地震危险性评价提供了关键线索。通过对清水河盆地南部地区河湖相沉积中灾变事件的精细刻画和AMS14C及OSL年代学方法的系统约束,有效识别出全新世中期以来3期重要的灾变事件,其时限分别为:(6 220±95)~(5393±49)a BP(E1 双相矿物介质断层泥在同震滑动过程中的弱化、强化及其转换机制————作者:黄建桦;张波;党嘉祥;邹俊杰;何宏林;张进江; 摘要:断层泥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或控制断层滑动过程摩擦强度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同震滑移过程中断层泥的非均质性在控制断层滑动行为、摩擦强度和速度依赖性等方面的效应仍不清楚。文中采用人工合成的双矿物相断层泥(石英和白云石以不同比例混合),在1MPa正应力条件下,开展了低速—高速(0.0001~1.0m/s)旋转剪切摩擦实验。结果表明,在滑动速率为1.0m/s的高速滑动实验中,石英含量不同的白云石断层泥的摩擦行... 华北地区活动地块运动变形的动力学模拟————作者:李晨;邢会林;姚琪;钟祯祥; 摘要: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周缘、渤海湾盆地及华北平原内部等构造活跃区域,其强震的空间分布格局与该地区活动地块的几何结构及其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文中综合了华北地区活动地块划分方案、GNSS速度场及强震时空分布等数据,构建了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的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华北地区在一级、二级、三级活动地块划分方案下的构造应力场和应变场,并探讨了华北地区西部海原断裂带、六盘山断... 基于气枪主动源的祁连山地区地下介质衰减变化————作者:邹锐;郭晓;孙点峰;王亚红;张元生;秦满忠;刘旭宙;李少华;宋婷;刘岸果; 摘要:国内外利用重复震源开展地下介质变化监测研究主要基于激发源波形的时间变化信息,而将振幅变化信息应用于地下介质变化的相关研究仍很有限。文中利用甘肃祁连山气枪主动源激发的高重复性波形的振幅信息,应用频谱比法计算祁连山中东段地区的介质衰减参数t*随时间的变化,获得了观测台站不同震相的衰减变化特征。与气枪激发波形的走时变化、张掖甘州地区地面气压、地表温度、降水量等物理量进行对比,结果表... 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S6.8地震为例————作者:杜浩国;左小清;林旭川;肖本夫;卢永坤;和仕芳;张方浩;袁小祥;陶天艳;叶阳;邓树荣;赵正贤;徐俊祖;白仙富;张原硕;张露露; 摘要:地震后及时获取建筑物破坏信息对于应急救援和灾害损失评估至关重要。文中基于震后无人机影像数据,提出了一种结合面向对象、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的单体建筑物纹理特征损伤检测方法,并以2025年西藏定日县MS6.8地震为例进行验证。该方法通过面向对象方法提取单体建筑物信息,消除非建筑物干扰;采用灰度共生矩阵(GLCM)提取对比度、熵和方差等纹理特征,优化窗口大小至7×... 基于深度学习单台定位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早期余震————作者:支龙祥;赵旭; 摘要:文中基于深度学习“谛听”单台法检测近震和震相拾取,采用多种算法联合求解地震震中距和后方位角,快速解析2025年西藏定日M6.8地震发生后距震中最近的2个固定宽频带台站2025年1月7—15日期间记录的连续波形资料,分别获得了2 255和1 730个余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多种算法结果交叉验证了文中单台定位结果的可靠性。从余震分布来看,其大体呈现出SN向展布,与发震断层走向吻合较好。余震沿着断... 2025年西藏定日MW7.1地震破裂过程反演————作者:刘胜;谈洪波;杨光亮;孟恒舟;秦海涛;王嘉沛;黄敏夫;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W7.1地震,该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该地震进行破裂过程反演可为地震灾害分析、地震应急救援、震后地震趋势分析等提供参考。文中基于USGS发布的震源机制参数(走向、倾向、滑动角分别为187°、 49°、-78°)及IRIS提供的远场地震波数据,利用迭代反褶积和叠加(IDS)方法反演得到定日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显示,震源破裂呈现非对称双侧破裂特征... 2025年1月7日定日MS6.8地震长周期地震动初步模拟————作者:纪志伟;余厚云;李宗超;琚长辉;孙耀充;张永仙;陈晓非;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MS6.8地震。由于该地区强震动观测台站稀疏,在此次地震中未能获得近断层速度脉冲。为评估此次地震的长周期地震动场及速度脉冲分布特征,文中基于定日地震强震破裂模型,结合震源区域地形数据,采用曲线网格有限差分方法给出了定日地震波场传播过程和震源区域烈度分布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速度脉冲识别方法,获得震源区域的速度脉冲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2025定日MS6.8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偏应力与岩石圈弹性厚度特征————作者:孟恒舟;杨光亮;秦海涛;谈洪波;刘胜;王嘉沛;黄敏夫;张明辉;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发生MS6.8地震,为深入分析此次地震的孕震背景,文中基于WGM2012重力场模型数据、 ETOP01地形数据及CRUST1.0地壳模型,计算了定日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不同深度的偏应力、弹性岩石圈厚度(Te)和载荷比(F)。结果显示:研究区偏应力呈南北分异特征,以藏南拆离断裂带为界,南部整体较高(>15MPa),而北部仅在申扎... 地震地质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地震之后投的地震专刊,审稿速度很快,从投稿到录用2个多月的时间。审稿专家意见很客观,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很中肯,能够很好地提高论文质量。编辑老师人也很好,沟通顺畅,建议多投稿
Yangming_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