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5:05:56

地震地质

地震地质

EICSCD北大核心

Seismology and Geology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2.089
综合影响因子:1.901
官网:https://www.dzdz.ac.cn
主编:张培震
平均出版时滞:372.2604

  地震地质最新期刊目录

1902年阿图什MS8(1/4)地震重现下的人员伤亡风险分析——以喀什市和阿图什市为例————作者:聂文钰;范熙伟;李华玥;齐远猛;刘敏;

摘要:喀什市和阿图什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缘,是中国西北地区2座重要城市。该区域地处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带的帕米尔构造结,是全球陆内俯冲作用最强烈、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历史记录显示,1902年该区域曾发生Ms8(1/4)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文中以该历史地震的烈度情景作为确定性地震情景,基于时序手机信令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研究区建筑物功能类型,并结...

帕米尔高原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波速度和各向异性联合成像————作者:刘嘉鑫;裴顺平;郭一村;

摘要:帕米尔高原位于印度-欧亚碰撞带西端,研究帕米尔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上地幔的速度和各向异性结构对于认识陆-陆碰撞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Pn波的射线路径集中在上地幔顶部,其横向速度变化能够显示上地幔构造活动差异,而其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则能够显示出地幔物质的运动及形变特征。文中利用363 414个Pn波到时数据,通过对Pn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获得了帕米尔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上地幔顶部的高分辨率...

新疆地区现今地壳变形特征与强震危险性概率预测————作者:陈长云;尹海权;

摘要:文中基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球面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获取2024年1月23日乌什MS7.1地震前新疆地区现今的地壳变形特征。基于活动块体基本概念,结合区域地震地质数据将新疆及其邻区划分为17个活动块体,利用三维弹性块体模型计算了活动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基于块体划分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91个潜在地震危险区。将基于GNSS速度场反演得到的断层滑动速率、面应变等率大地测...

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弯矩正断层活动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作者:许建红;陈杰;李涛;张博譞;邸宁;

摘要:弯矩断层和弯滑断层是挤压构造环境下常见的2种褶皱相关断层。历史地震表明这些断层会同步活动,其地表陡坎蕴含着强震活动信息。西昆仑山前固满背斜带北部发育了众多壮观的弯矩正断层陡坎,坎高0.5~16.0m。文中以一段长约5.4km、宽约4.2km的断层陡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无人机摄影测量,获取了该区域0.2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了739条跨断层陡坎地形剖面,计算了陡坎的高度、坡度参数,...

西南天山柯坪冲断带断层形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作者:朱爽;郭南男;庞亚瑾;

摘要:文中收集整理了1999—2023年柯坪冲断带及其周边地区的GNSS融合速度场结果,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进行应变场计算,结果显示柯坪冲断带位于应变高值区的边缘,冲断带两侧的运动特征有所不同,西侧的挤压应变高于东侧,西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3.3×10-8/a,东侧的面应变率平均值为-1.2×10-8/a。综合InSAR形变结果与GNSS速度场结果,利用三维...

《地震地质》稿约————作者:本刊编辑部;

摘要:<正>1 本刊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每年2、 4、 6、 8、 10、 12月出版。以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为读者对象,报道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地球科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办刊宗旨: 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展示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培养高级研究人才

基于震前-震后高精度地形点云数据提取三维地表同震位移场信息————作者:魏占玉;何宏林;邓亚婷;席茜;

摘要:地震破裂带附近同震位移和变形模式对于深入理解地震破裂过程、断层行为及活动断层与地形地貌关系等至关重要。文中提出一种迭代最近点(ICP)算法,利用地震前后地形点云进行差分确定断层近场三维同震地表位移。在川西大凉山断裂带交际河断层上选取2期SfM地形点云叠加同震位移场模拟震前-震后点云,测试ICP方法获取同震位移场的精度。该方法在网格边长> 50m的条件下可准确恢复同震位移场的方向和幅度,水平和垂直精...

2022年青海门源MS6.9和四川泸定MS6.8地震震中的精准判定及思考————作者:祝意青;赵云峰;隗寿春;张国庆;刘芳;

摘要:2022年中国南北地震带先后发生青海门源MS6.9和四川泸定MS6.8地震,2次地震均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后者还造成100多人伤亡与失联。这2次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在南北地震带开展过多期地表重力观测,观测到震中区域地表重力正、负变化交替出现,呈现出的显著重力异常变化具有四象限分布特征。文中回顾了对这2次地震成功的中期预测和预测依据,2次地震的实际震中与20...

青藏高原东南缘陆地时变重力演化特征及等效源反演————作者:郑秋月;陈政宇;吴宇琴;黄江培;刘东;王青华;

摘要:文中利用青藏高原东南缘2014—2022年的陆地时变重力资料,首先基于贝叶斯平差方法获取了研究区不同时间尺度的区域时变重力场演化特征,继而采用球坐标系下的六面体单元构建等效源模型,通过检测板模型测试对测网的场源分辨能力进行了评估,并在场源分辨力较好的区域反演了与构造变化及地震孕育相关的等效场源体的视密度变化特征。利用该方法获取了地壳20km深度处等效源-1.2~1.2kg/m3

青海门源2016年MW5.9和2022年MW6.7 2次地震的库仑应力触发作用及其对周边发震断裂的影响————作者:牛鹏飞;韩竹军;郭鹏;刘冠伸;罗佳宏;郭钊吾;

摘要:分析地震之间的应力传递有助于分析及评估未来强震危险性。2016年门源MW5.9地震和2022年门源MW6.7地震都发生在祁连-海原断裂带的冷龙岭段,研究2次地震对西侧“托莱山地震空区”的库仑应力影响可为更深入认识区域强震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文中基于库仑应力理论、 USGS(美国地质调查局)给出的有限断层模型及现场调查确定的主要发震断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参数...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6.8地震地表破裂解译与建筑物震害损毁统计————作者:邹俊杰;邵志刚;何宏林;高璐;许月怡;窦爱霞;梁泽毓;

摘要: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km,地震最高烈度达Ⅸ度。文中通过高分2号遥感数据开展震前与震后影像解译,揭示发震断裂登么错断裂的同震地表破裂在几何样式上具有南、北段分异性,北段长约3km,表现为几何结构相对简单、破裂宽度较窄的“集中型破裂”样式,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南段长约12km,表现为几何结构较为复杂、破裂宽度较宽的“弥散型破裂”样式,具有断续性和...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震源破裂机理及邻区应力变化————作者:杨建文;金明培;叶泵;黎朕灵;李庆;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S6.8地震。文中基于升、降轨Sentinel-1A卫星影像数据,采用D-InSAR技术获取了此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同震形变数据为约束,联合反演了该地震的震源滑动模型,并进一步计算了同震位错引起的周边地区的库仑应力变化,对定日地震的形变特征、震源破裂机理及其对邻区应力调整作用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InSAR升、降轨同震形变...

中国泥火山的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作者:汪倩;彭莱;蒋雨函;周启超;高小其;

摘要:文中在系统介绍中国泥火山主要分布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不同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的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泥火山均沿断层或断裂带分布,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和台湾地区,且各地区泥火山的固体喷出物矿物组分相似(如石英);液体喷出物含盐度高,对其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发现,泥浆水分别来自于古沉积物孔隙水、深层地下水和海洋沉积孔隙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分析泥火山泥浆水的来源有助于了解流体上移过程发生...

含层理粉砂岩微观结构方向性对其拉张变形特征的影响————作者:张茜茜;陈德平;周永胜;王涛;

摘要:为探究拉张变形特征与层理间距及加载方向的关系,通过特定方式切割得到层理间距为2d、■、d的切面以及层面。通过巴西劈裂实验测定粉砂岩的抗拉强度,利用DIC全场应变实验观察岩样不同方向的变形特征,根据晶体空间分布理论分析粉砂岩岩样的微观结构特征。实验结果表明:1)当加载方向与层理平行时,随层理间距的减小,其抗拉强度值为29.99MPa、26.56MPa、18.92MPa;当加载方向垂直于层理时,随层理...

正应力扰动条件下断层泥带黏滑行为、应变场和声发射时空演化特征————作者:余博文;马胜利;张林;

摘要:工业注水可引起断层所受应力的扰动,进而对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性造成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正应力扰动对断层滑动行为的影响有助于理解诱发、触发地震活动机制。文中使用双剪样品结构开展了不同正应力扰动振幅条件下天然断层泥和盐岩断层泥的摩擦实验,并对断层附近应变场和声发射进行观测。随着正应力扰动振幅增加,2种断层泥的黏滑应力降增大,天然断层泥的黏滑时间间隔逐渐增大并趋于离散,成核位置增多且该阶段无声发射事件。然而盐...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作者:梁明剑;董芸希;左洪;代友林;肖本夫;廖程;谭凌;王余伟;李响;汤才成;张威;张会平;孟令媛;苏金蓉;吴微微;李传友;严媚;

摘要: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达上百米,且变形性质复杂,既有拉张变形,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

太原盆地地壳形变特征及其反映的强震危险性————作者:陈倩;张竹琪;

摘要:文中根据地震地质和深部探测资料构建了太原盆地东、西2条边界断裂精细的三维几何模型,并基于该几何模型构建了太原盆地的地块-断层运动学模型。模型约束主要来源于包含137个站点的GPS速度场及已有的区域构造研究结果。按照先验信息的特点,设计了多个模拟方案,反演太原盆地及其两侧块体的旋转矢量、盆地内部应变率和边界断裂长期滑动速率与闭锁系数分布。对比各方案的反演结果,获得了对GPS观测拟合较好且符合已知区域...

2023年平原MS5.5地震矩张量反演及发震构造————作者:许英才;郭祥云;

摘要:2023年8月6日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发生MS5.5地震,震中周边河北、河南、天津及北京等多地震感明显,该地震打破了震中50km范围内无M≥5.0地震的历史记录,并引起了社会和地震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基于震中周边的区域地震台网地震资料,文中采用gCAP方法反演了平原MS5.5地震的矩张量解,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平原MS5.5地震序列中M<...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研究北京地区三维S波速度结构————作者:吉宇;张广伟;任俊杰;何静;王肖薇;

摘要:特大城市地下三维速度结构对分析潜在灾害源和评价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文中利用北京地区28个宽频带地震台和109个短周期地震台的波形资料,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反演了北京地区上地壳和昌平南口-孙河断裂带周边浅部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研究结果揭示北京的地下速度结构具有显著的横向非均匀性,断裂主要位于高、低波速异常的过渡带,其中凹陷区的低速异常反映了较深的沉积盖层,而构造隆起区的高速异常则反映了相对...

基于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的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分析————作者:张伟恒;张东升;陈杰;田勤俭;何万通;

摘要:基于大量震例的地表破裂带宽度统计是确定活动断层错断变形区范围最客观的方法,能够为重大工程的活动断层避让原则和距离制定提供数据支撑。文中收集了75例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和49例地表破裂矢量数据,对文献记录的地表破裂带宽度进行了汇总,并对地表破裂矢量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在考虑断层性质及几何结构的情况下,获得各类地震地表破裂带宽度和分布式破裂密集分布区。根据文献记录数据统计,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

  地震地质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地震之后投的地震专刊,审稿速度很快,从投稿到录用2个多月的时间。审稿专家意见很客观,提出的修改意见也很中肯,能够很好地提高论文质量。编辑老师人也很好,沟通顺畅,建议多投稿

    2023-08-16 08:39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