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最新期刊目录
北方典型岩溶关键带微量元素运移对极端秋雨的响应————作者:符馨;杨琰;赵景耀;李一冬;陈小敏;叶枝茂;李明阳;林靖峰;许彦智;
摘要:全球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探究极端秋雨影响下的北方典型岩溶关键带微量元素的时空变化以及揭示不同洞穴的滴水微量元素对强降水的响应情况,本研究于2023年8月26—28日在秦岭东段北麓河南省西部栾川县鸡冠洞和东石崖洞开展了高分辨率连续昼夜暴雨监测。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退的影响,冷暖气流强烈交汇,岩溶关键带不同作用带中的微量元素及其比值受大气环流调控下的降水量变...
天山北坡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作者:杨世杰;戈云飞;杨超;米晓楠;董佳奇;牛月圆;闫雨龙;彭林;
摘要: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气污染,探究其影响特点与机制有助于通过调整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改善大气污染状况。以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天山北坡地区为例,基于高分辨率的近地表PM2.5、PM10、NO2、O3、SO2和CO空气污染物数据集,分析大气污染物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
渝东北寒武系黑色页岩重金属赋存特征与风化环境效应————作者:罗嘉潍;魏巍;凌斯祥;冯俊杰;李晓宁;孙春卫;巫锡勇;
摘要:本文对重庆城口地区黑色页岩露头进行采样,利用矿物自动分析系统(TIMA)、电子探针(EPMA)、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旨在阐明黑色页岩重金属的赋存状态及风化行为。结果表明,黑色页岩主要含黄铁矿、石英、长石、方解石、粘土矿物等造岩矿物。黑色页岩重金属元素含量与上陆壳(UCC)值相比,As、Mo强烈富集(比值>10),Cd中等富集(比值为5~10),Cr、Tl、Cu、Zn轻微富集(...
玉米和烟草种植土壤粘土矿物组成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者:胡鹏;贾慧;曾艳;杨世福;张业雨;孙华;马云飞;高维常;
摘要:以贵州省主要耕作土壤类型(黄壤)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了长期种植烟草和玉米的土壤,测定了有机碳含量及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特征,探讨了两种作物种植下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对有机碳固持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烟草种植土壤。XRD矿物相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作物土壤中虽均含有伊利石、高岭石、蛭石等粘土矿物,但其相对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玉米土壤以2∶1型粘土矿物伊利石为主,显著高于烟草土壤;而烟...
藓类植物铵根和硝酸根吸收能力差异————作者:胡雯惠;陈润玉;刘学炎;
摘要:氮是地球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苔藓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环境质量指示意义的植物类群,但是苔藓对主要氮素营养铵根(NH4+)和硝酸根(NO3–)离子的吸收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这阻碍了对苔藓生态功能如何响应氮循环以及苔藓氮素指标如何指示人为氮污染的准确评估。本研究基于离子吸收动力学,对温带7种常见藓类植物分别进行1 h、...
开都河流域地表水水化学季节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作者:钟贻婷;迪丽努尔·阿吉;李平平;王凯;彭清清;康佳佳;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开都河流域水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流域水化学特征可以反映流域的水质状况,可有效指示流域的水质环境变化。研究选择中国西北内陆开都河作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夏季(6月)和秋季(10月)采集开都河流域地表水,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开都河流域不同水体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开都河河水夏季和秋季pH均值分别为...
青藏高原生长季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作者:韦鑫海;张贇贇;孙少波;宋照亮;
摘要: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暖湿化使得植被生长显著“变绿”。尽管许多研究在年和生长季尺度讨论了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但生长季内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月份)植被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特征认识不足。理论上,植被在不同生长阶段对降水、温度、辐射和土壤湿度等气候因子变化响应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分析了1982—2015年青藏高原生长季(6~9月)各月份温度、降水、向下短波辐射和土壤湿度的变化特...
玄武岩风化土壤中砷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作者:王泽宇;孙广义;符春霖;吴云杰;李欣宇;吴泽;冯新斌;
摘要:砷(As)的毒性对人类及其他生物体的危害已被长期关注,并被公认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揭示自然风化环境中土壤砷的地球化学行为,对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至关重要。在这项研究中,采集了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东北部,由第四纪喷发形成的8 m深玄武岩风化土壤剖面并分析了其砷含量、主微量元素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发现土壤砷含量随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平均值为3.18μg/g,高于地壳平均值但远低于全国和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外部降水...
2003—2022年衢州市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的时空动态变化————作者:杨雨航;韩玉国;张小林;
摘要:衢江流域是衢州市和浙江省重要用水来源。随着人类活动加剧,衢州市磷循环过程受到显著扰动,磷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为推进衢州市磷污染的治理,基于人类活动净磷输入模型(NAPI)估算了衢州市2003—2022年净磷输入量,分析了NAPI时空特征、组分变化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衢州市NAPI 20a的平均值为2 204 kg/(km2·a),时间变化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出现...
滨海水库水体二氧化碳分压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张乾;王玉梦;李海明;苏思慧;李梦娣;张翠霞;张晓东;
摘要:二氧化碳(CO2)是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水库作为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温室气体源和汇的重要场所。由于受流域地表理化性质、碳酸盐体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水库碳循环过程非常复杂且具有显著地域差异。滨海地区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质咸化现象,这对滨海水库碳循环具有显著影响。为深入解析滨海水库碳循环过程,本研究以天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水化学特性、水体二氧...
峰丛洼地土壤剖面CO2浓度双向梯度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作者:刘艺飞;肖琼;沈立成;郭永丽;陈发家;李佳彬;
摘要:岩溶区土壤CO2是岩溶作用的重要驱动力,探究土壤剖面CO2浓度的分层效应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对厘清岩溶碳汇和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选择广西官村典型岩溶峰丛洼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灌丛地、林地、果园、草地、耕地),对不同深度的土壤CO2浓度、环境因子和标准溶蚀试片进行研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
碳酸盐岩风化土壤剖面岩–土界面镉的超常富集机制及其环境意义————作者:张翔;顾尚义;邓钢琴;赵凤其;谢晓峰;郭子栋;游桂连;
摘要:碳酸盐岩风化导致的表土Cd富集是形成喀斯特地区重金属高地质背景的重要原因。已有研究发现土壤剖面的风化前缘(岩–土界面)存在Cd的超常富集现象,但其富集机制尚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在中国西南部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宗地镇采集了1条典型高镉地质背景区的风化剖面,并对该剖面的母岩及上覆土壤样品进行了矿物学、理化参数测试及Cd总量和地球化学形态分析。结果表明,宗地剖面岩–土界面Cd超常富集,达到31.60...
2016—2023年间中国典型城市大气污染健康损害经济价值评估————作者:崔立江;周雪冬;张淼;许益杭;武艳;
摘要:大气污染物可对人体健康造成显著的负面效应。本研究基于泊松回归相对危险估算模型,结合人力资本法与疾病成本法,评估了2016—2023年间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西安市因PM2.5和NO2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经济价值。研究发现,4座城市的大气污染健康损害经济价值峰值均不相同,其中北京市为4 785.89亿元、上海市为4 512.71亿元、广州市为1 914.4...
贵州喀斯特典型汞污染区表层土壤汞含量及健康风险评估————作者:刘洪江;宁曙光;许志东;梁隆超;陈卓;仇广乐;
摘要:为探究贵州喀斯特典型汞污染区不同功能区土壤汞污染及其暴露风险,系统采集了常见3类功能区(工业园、旱地、稻田)表层土壤样品(n=286),运用地累积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同时结合蒙特卡洛模拟和土壤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居住的不同年龄段人群(0~1岁、1~3岁、3~6岁、6~18岁、18~60岁和大于60岁)进行了土壤暴露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园附近土壤、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平均...
煤矿废水影响区稻田土壤剖面关键主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作者:张永祥;陈海燕;王莹;朱艺;宁增平;刘意章;
摘要:我国西南地区高硫煤矿分布较广,硫化物氧化产生大量高硫、铁的酸性废水,是水体和土壤的潜在污染源。然而,煤矿废水影响区域稻田土壤中硫、铁及有害元素分布特征及潜在环境风险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采集了贵州省中部受煤矿废水影响程度不同的3个稻田土壤剖面,分析了硫、铁和铀等的含量和形态特征,并利用风险评价指数法(RAC)和地累积指数(Igeo)评估了铀的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土壤中硫、铁...
贵阳市冬季PM2.5水溶性离子与氮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来源解析————作者:陈紫芸;关晖;田晶;肖化云;周云红;
摘要:对贵阳市2019—2020年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进行了采样和分析,重点研究了水溶性无机离子(WSⅡs)、氮同位素组成和总氮的来源。结果表明,贵阳冬季PM2.5的平均浓度为(34.06±16.88)μg/m3,其中WSⅡs占到53%。WSⅡs主要由二次离子SNA(SO42–、NH<...
横断山区泥炭纤维素δ13C记录的晚全新世印度夏季风变化————作者:杨双双;王洁;彭海军;范宝祥;洪冰;
摘要:印度夏季风对我国西南地区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晚全新世以来印度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对于了解该地区当代气候动力学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我国横断山区龙塘泥炭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植物残体α–纤维素的稳定碳同位素,重建了横断山区晚全新世高分辨率的印度夏季风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印度夏季风强度在–268~1600 A.D.期间呈逐渐下降趋势,在1600 A.D.之后开始...
潜在有毒元素在青藏高原格茫公路路侧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研究————作者:韩胜眉;刘玉龙;南维鸽;王瑞媛;肖锋军;李胜利;邵天杰;
摘要:交通衍生的潜在有毒元素(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PTEs)正在成为干扰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元凶。加强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系统保护,亟需查明青藏高原公路两侧土壤PTEs的分布特征与环境风险。以青藏高原东北部格茫公路(格尔木-茫崖)路域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CP–MS测定土壤中PTEs(Cu、Cd、Pb、Zn)含量,并采用多元统计、地质累积指数评价、潜在生态风险评价和人体健...
西南典型岩溶地下河出口拦水区–蓄水溶潭池–排水主渠道连续体碳排放昼夜变化对比研究————作者:唐越尔;曾思博;杨琰;刘旭阳;胡晨鹏;黄信何;
摘要:地下水是岩溶区重要的水源,也是存储大气二氧化碳的重要介质,在岩溶区地下河出口筑坝可以有效保证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但目前对于这种人为干预后水体碳排放通量变化的研究仍然匮乏。为探究岩溶地下河出口筑坝环境下水体碳排放通量的昼夜时空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以我国西南武陵山区龙潭岩溶槽谷龙洞塘地下河出口的拦水区-蓄水池-排水渠道连续体为研究对象,于2023年10月14日至15日,对水温、溶解氧、pH、Ca 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邓通;李哲;鲁伦慧;王力维;何汶峰;张媛媛; 摘要:精准辨析污染物来源是实现高质量生态环境发展的前提,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是精准辨析污染物来源的关键技术手段,但其发展历程尚未得到系统梳理。文章分析了2001—2024年间该模型的研究趋势和热点,发现模型本身所带来的结果不确定性在近年来得到了更多关注。其次,详细阐述了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发展历程及优缺点,并提供了评价MixSIAR(Bayesian Mixing Models in R)、SIMMR(S... 地球与环境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大约初审七天左右,前六天半都是没有任何状态,没有查看状态,最后半天直接退稿,说这类文章比较多,直接退了。
带头大哥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