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CSSCIAMI核心

Film Art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1.431
综合影响因子:0.873
主编:吴冠平
平均出版时滞:10.8

  电影艺术最新期刊目录

范济时在华期间新闻电影活动考论(1923—1928)————作者:杨佳凝;付永春;

摘要:电影新闻片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与新闻史研究的薄弱环节。考察早期新闻拍摄者的活动对跨国电影研究具有独特价值。1923年,美国赫斯特公司将“王牌摄影师”范济时派往中国。范济时将20世纪20年代中国世俗民情、中外摩擦与军阀混战以电影新闻片和新闻照片形式传至西方世界,并通过与电影业合作及新闻界师徒授受等方式对早期电影业及新闻摄影产生一定影响。尽管范济时所摄新闻片的真实性受限于编辑立场与影院放映模式,但客观上增...

1933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摄影团铁路沿线摄片考论————作者:刘凡进;

摘要:1933年,上海明星影片公司与“铁道部”达成共赢约定,上海明星影片公司无偿为“铁道部”摄制一部津浦、胶济、陇海风景宣传片、若干图片;“铁道部”为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剧情片外景拍摄,提供必要帮助。上海明星摄影团循津浦、胶济、陇海沿线摄片之旅,足迹深入鲁、苏、豫、陕,堪称彼时大范围、远距离外景拍摄之壮举,呼应了政治性与民族性议题建构的时代需求,践行了其“电影新路线”,亦提供了一个了解彼时铁路沿线影业境貌的...

媒介考古学视野下中国早期动画电影与漫画的知识关联与本体观念————作者:徐之波;

摘要:在中国早期动画电影发展史中,漫画可被看作其重要的装置内核。漫画不仅作为语义的内涵渗透于早期动画的概念演化中,同时也以观念和形式的机理,为中国早期银幕催生出众多“花样翻新”的动画杰作。可以说,中国早期动画电影与漫画在语义、观念、作者、创作机制及媒介身份等不同层面,都曾有过十分紧密的关联与互动。因此,在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知识构成、本体观念和媒介属性的考察中,漫画是其无法规避的历史坐标

柴伐蒂尼在古巴: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南方”裂变(1959—1961)————作者:汪米拉;

摘要:在新现实主义美学的“南方”谱系中,古巴电影始终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而塞萨雷·柴伐蒂尼于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则普遍受到忽视。自20世纪50年代伊始至革命胜利初期,柴伐蒂尼三次造访古巴,与古巴电影人携手完成多部重要作品,而这一跨洋合作却在革命胜利不久后意外中断。考察柴伐蒂尼与古巴电影的交往进程不仅旨在推演“南方”与“全球”之关系,且有助于理解内在于电影美学全球化连续性进程中的否定性矛盾,使新现实主义美学在...

征稿启事

摘要:<正>本刊长期特设以下栏目,欢迎针对具体栏目投稿至filmart1956@126.com,禁一稿多投。若满两个月仍未收到入选通知,请另行处理。特别策划:站在中国电影学术前沿,观照学界重要论题,与海外学界对话,助力和引领中国电影学术发展,现有“作为思想与哲学的电影”“中国思想与电影理论的演进”“技术奇点与影像未来”“亚洲电影作为方法”“映射社会思潮的全球电影”等论题。理论研究:关注国内外...

AIGC背景下动画“原生质性”之论————作者:张一宁;郭瑾秋;

摘要:当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作为新时代数码物成为诠释动画艺术的全新形态,观照其技术性内核与影像特质,可以看出其视觉层面不可预测的、流动变幻的效果,暗藏如细胞样不断涌现的生长力量与人类作者主体性的消解。自动画艺术诞生之初发展至今,影像始终承载着如“原生质”般的未稳定的变形。究其轮廓、形态、主体的三重转化,可以发现动画的媒介变革中始终具备生命活力;若发掘其“原生质性”之共通与演变,或能演绎AIGC影像作为动画的...

叙事沉浸与欧美“新战争电影”反战书写的游戏化转置————作者:李轩;

摘要:2018年以来,欧美战争电影的新质表达重点体现在叙事层面对数字游戏交互沉浸机制的借鉴。基于玛丽-劳尔·瑞安的叙事沉浸理论来看,一方面,欧美“新战争电影”中的“解谜冒险”作品将复杂情节任务化,偏向时间沉浸;另一方面,“角色扮演”作品通过人物的具身化构建,强化了情感沉浸。此外,“即时策略”作品则倾向于空间沉浸,使战争事件的在场感更为强烈。正是经由这般呈现,交互化叙事沉浸成为此类作品吸引观众的魅力所在

电影工学系统:观看干涉模型与影像信任机制————作者:姜彦维;

摘要:电影工学是以系统建模方法为基础,建构电影内部结构与感知机制关系的课题。该模型由信息系统、表象系统、感知系统与材料系统四个维度构成,强调电影作为复合媒介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耦合,聚焦观看行为对影像生成路径的干涉机制,以及影像真实性建构所依赖的信任结构。在科学技术时代,将电影界定为可建模、可反馈的技术性影像系统,可以为数字影像时代的电影研究提供结构性分析路径,并推动电影与科学、技术、人类感知之间的深层连...

递归时间性、媒介物质性与探客操作性:再思媒介考古学————作者:章戈浩;

摘要:媒介考古学从西方到中国的理论旅行已有数年。媒介考古学强调物质性、异质性与非线性历史,为电影研究提供新视角,但也面临方法论模糊、西方中心主义及本土实践适配性等问题。部分研究陷入标签化误区,忽视中国独特的媒介技术路径,应以递归时间性和多重物质性深化本土探索。同时,实验性“探客”操作性和去殖民化议程被提出,以突破线性史观与技术决定论。媒介考古学需在全球化与在地化张力中重构中国媒介实践的独特逻辑,实现理论...

媒介考古学及重写中国电影史的可能路径————作者:张隽隽;

摘要:媒介考古学旨在建构有关媒介“变体”的另类历史,恢复其开放性、生成性的物质属性。新电影史则通过对前电影和早期电影的研究,将电影接入更大的媒介网络,呈现出丰富意涵。经由新电影史追寻到媒介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中国电影史研究者在传统文化脉络中建构中国现代视觉机制;打捞失踪的影人、影片,重新定义“电影是什么”;复原中国电影的物质性,多维度理解其内容与形式。但只有基于坚实史料,才能呈现中国电影的“深层时间...

移民电影导演与北欧“小国电影”发展新趋势————作者:齐伟;谭越;

摘要:“小国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欧各国主动应对好莱坞挑战而形成的发展模式,为北欧各国电影的自主性及其扩大全球影响力提供了保障。自2009年前后,北欧各国积极扶持一批具有跨族裔、跨文化背景的移民导演,成为其“小国电影”发展模式下的一个新趋势。在影片题材、风格、主题及叙事视角等方面,这批移民导演呈现出对自身“少数”文化的创作自觉,他们在全球各大国际电影节平台频繁亮相获奖,也进一步扩大了北欧“小国电...

《不说话的爱》:“声音平权”的三重叙事————作者:李晓红;

摘要:《不说话的爱》以聋人家庭为核心叙事主体,通过故事、话题与语言的三重叙事结构,将“声音平权”带入公共视野,让电影扮演从探照灯、扩音器到提升器的不同媒介角色。电影的媒介属性有显隐之别,主要体现在电影的话题是引入还是介入。介入性电影存在的正当性,源于电影作为媒介参与社会扩音器的分配与再分配,并由此带来电影语言的创新,这正是《不说话的爱》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但正如扩音器的分配必须均衡,电影的媒介性与艺术性也...

从媒介考古学走向媒介本体论————作者:唐宏峰;

摘要:媒介考古学不仅关注历史上被忽视的媒介技术,还有能力揭示媒介的本质和存在方式。媒介考古学通常致力于在人类物质技术长河中发掘各种边缘的异质的媒介,由此呈现不同空间中多样性的物质—文化联结与深层时间中新旧媒介的叠合。因此,这一媒介考古路径从物质—延展性、环境—生成性和图像—平面性等多方面带领我们通向媒介本体。媒介是延展性的物质;媒介实现生命与环境的生成性转导;媒介召唤平面性的历史模型。这是媒介考古学提供...

感觉的微分与数学本体论:数字影像的非物质化逻辑————作者:王珂;

摘要:从胶片到数字,影像的物质基础发生了变化,但是关于影像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具有物质主义倾向的思维惯性下。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观点,为从非物质化角度思考数字影像提供了启示,但其基于数理逻辑的假设,看似把影像从物质主义中解放了出来,实际上又将其关进用数理逻辑构造影像的新物质主义樊笼。通过借鉴佛学基于无限微分的点刹那思想和独特的数学观,为认识数字这种无形之物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即数字影像的实质在于:它是无物之...

德国电影艺术发轫:德意志帝国电影改革运动————作者:任小奇;

摘要:1907年左右在德国兴起的电影改革运动(Kinoreformbewegung)是电影问世以来第一场针对电影的社会批评运动,它是由教会、教师、医生等不同社会群体与利益集团发起的自发性的抗议与改革活动。大多数改革派并不是禁止放映电影,而是寻求净化与改革,讨论如何将电影用作国民教育。在改革运动的浪潮下,电影业尝试拍摄“作家电影”,虽未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功,但触发了人们对电影艺术可能性的思考,使报刊上涌现了...

美国摄影师哈利·邓汉姆与第一部延安纪录电影————作者:汤雪灏;龙伟;

摘要:哈利·邓汉姆在延安拍摄的影像素材被编辑为第一部延安纪录电影《中国的反击》,探寻邓汉姆的到访目的、到访时间与活动轨迹,可以廓清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对外交往中传递革命话语与塑造自身形象。美国左翼团体边疆电影公司审时度势地将“红军影像”编辑为“八路军抗战影像”,有力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与抗战贡献。追溯《中国的反击》在制作过程中的流变与传播轨迹,有助于理解影像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国际传播中所起到的重...

数字影像艺术中的智能行为体及其叙事可能性————作者:徐小棠;

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实现数字影像艺术智能叙事新样态。基于AI工具自动化生成的数字资产结合基于记忆流数据库等创新逻辑的行为体架构设计,智能行为体开始在数字影像艺术中深度参与叙事,不仅作为叙事内角色与用户耦合互动,而且作为叙事外角色,以故事生成者与管理者推动涌现性情节生成与新的叙事过程。基于智能行为体的数字影像智能叙事从聚焦叙事文本转向叙事认知与生成过程,是对数字影像叙事观念的重要革新...

穿越历史的影像及其“异托邦”世界的生命哲思——罗伯特·泽米吉斯访谈————作者:罗伯特·泽米吉斯;孙承健;王彬;

摘要:罗伯特·泽米吉斯的电影《此心安处》(Here)改编自理查德·麦奎尔的同名图画小说。在原著独特的视觉表达形式基础上,导演运用所擅长的数字技术,将摄影机视点聚焦于新泽西州的一所普通的住宅空间,通过时间在镜头中的流动、时间与特定空间的历史叠合,在史前蒙昧与现代文明的混杂交错中,延展出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生命哲思。访谈围绕电影《此心安处》的创作动机、改编方案、表达策略与制作过程展开,并由此拓展到电影与文化...

《此心安处》:客厅的电影地质学————作者:胡亮宇;

摘要:《此心安处》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导演的一部探索时间、历史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新作。影片紧紧围绕一所普通房屋的客厅,尝试去记录从恐龙时代到现代美国社会的变迁。在技术层面,作品突破常规,使用固定镜头和漫画风格的画板,以展现静止空间里流动的时间。在故事上,影片则聚焦不同年代里普通人的生活,尤其关注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困境与抗争,电影不仅对“美国梦”进行了反思性的修复,也在形式和内容上完成对美国历史和社会价值的...

《封神第二部》:主题价值、神话想象与艺术实现——乌尔善访谈————作者:乌尔善 ;梁君健;

摘要:访谈聚焦乌尔善导演《封神第二部》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实践。从主题设定到人物建构,从神话影像到技术实现,导演将“善恶抉择”“信仰守护”等母题贯穿三部曲,确立了国产神话史诗电影独特的叙事逻辑与审美路径。影片在角色塑造、戏剧结构、视效创意等方面构建出系统性创作方法,并通过多层次人物关系承载史诗精神与人性思考。《封神三部曲》的跨文化传播与未来拓展计划,进一步展现出中国类型电影在全球语境中的潜力与方向

  电影艺术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期刊为学科权威类的刊物,整体投稿难度大。去年年底到现在还没有回复。主要感觉投稿的题目需要和栏目进行紧密契合,尤其偏向专业理论的前沿话题,偏向国外理论的研究,需要认真准备后再进行投稿。

    2023-06-30 10:31
  • Yangming_ak

    之前投稿过两次,仅投过去的当天会有官方邮箱提供的自动回复,之后就长久石沉大海,也不会有任何审稿意见返回来,票圈内反正也没听说谁单靠自己投能投中的,当然可能也是因为我圈子太小吧~hhhhhhh,希望有机会该刊物可以改成单月刊,给更多基层科研搬砖人多一点机会吧~

    2021-08-30 20:54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和楼上感觉差不多,很细致,中间有人对接沟通细节,对不太熟悉发刊的新人来说很友好了

    2021-02-01 11:56
  • Yangming_ak

    投稿到录用其实挺快的,编辑特别细心,给文章结构上的修改建议,一些文字也做了修改,很快就见刊了。自己也没有想到会那么顺利,反而这戏投稿给了自己很大的学术信心。

    2020-11-11 11:11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电影艺术是C刊吗?
A:是C刊。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