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新作最新期刊目录
影像传奇:中国电影自主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作者:虞吉;管韵;
摘要:2025年,中国电影即将迈入诞生以来的第120个年头。2021年国家电影局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将我国建设成为电影强国的发展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影“软实力”的实质性提升尤显迫切。对此,虞吉教授围绕中国电影知识体系与理论话语体系的自主建构问题,总结归纳已有成果,从历史发生学、历史生成学、影片形态学三个维度,在历时与共时的长时段架构中,探讨这一问题。以期发出...
档期动态与文化潜流: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观察————作者:黄望莉;许丹;
摘要: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一种供给复苏与需求回落相互交织的复杂态势,电影市场对假日档期的高度依赖性愈发凸显,黄金档期继续发挥着驱动市场发展的核心作用。本文以2024年重要档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各档期大盘的表现、竞争格局及与2023年度同期的对比情况,并从文化视角出发,对年度电影行业的热点话题及产业现象进行深度剖析,旨在为构建和完善电影市场的档期协调机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与前瞻性的实践启示,为推动...
论城市电影创作与上海电影学派建构————作者:周斌;
摘要:在上海各个历史时期创作拍摄的各类影片中,反映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传奇故事、空间景观和市民众生相的城市电影不仅所占比例很大,而且其中精品佳作颇多,不少作品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长久美学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典型之作,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这些优秀影片既构成了中国电影的优良传统,也成为上海电影学派的鲜明标志。城市电影既是上海电影创作的主要样式,也是上海电影学派最突出的艺术标志;表现城市变革和现代性、探索...
上海电影学派:来龙去脉及其代表性意味辨析————作者:周星;王雨馨;
摘要:对上海电影学派的倡导是近一年来的热点现象。上海电影曾经创造了中国电影史的高潮时期。在上海地域出产的电影和表现上海地域生活的影像,不仅仅具有地域电影的特征,实际上还超越地域,成为世界电影行列中某个区域电影的代表。上海电影学派包含着中国电影学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重新梳理上海电影学派从理论认识到创作推动的发展历程,使其成为中国电影架构中的重要存在,无疑对于丰富多样化地域电影、提升其作为区域电影代表的中国...
上海电影学派: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起点——兼及概念的辨析与思考————作者:万传法;赵佳雨;
摘要:“上海电影学派”作为一个新概念的提出,不同于“上海电影”“海派电影”等地缘电影与电影风格的概念,而是一种从“创生学系-体系”建构出发,对于中国电影本然状态下的内生基因与上海城市之间双向互动的特质汇总,通过从史学维度、文化维度、现实维度和全球维度四个面向,探讨“上海电影学派”所具有的“再生产”或“新质生产”的现代性与未来性、市民性与精英性、现实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等“双性”内涵特质,重新思索“...
前瞻型思路和平衡型思路——“上海电影学派”建构的两种思路————作者:赵彬;陈犀禾;
摘要:“上海电影学派”建设是一个时代的课题。从当前发展中,可以看到两种略有不同侧重的思路。一种是强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着力挖掘上海城市文化中的红色基因,以打造新时代的“城市文化样本”,其重点是强调对传统海派文化的“重写”和“再造”,着眼点是上海文化的未来发展。文章将这一思路称为“前瞻型思路”。另一种则是“平衡型思路”。它主张在与时俱进的方向中,注重保留和发扬上海电影传统中的海派文化精髓,在继承和创新中追...
“上海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区域特色、国际视野与世界表述”大型学术研讨会综述————作者:刘向阳;
摘要:“上海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作为当下学界的前沿概念,具有重要的学术、文化和政治意义。二者不仅在学理层面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同时还呈现出相互影响、互织共生的理论张力。为进一步推动两大理论的融合阐发,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联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举办了“上海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区域特色、国际视野与世界表述”大型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海电影学派与共同体美学”的理论、历史、创作和美学等多项议题...
现状、挑战与对策:21世纪中国电影的欧洲传播————作者:王文斌;何明瑞;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欧洲传播,在传播平台建设、传播效果提升、电影节获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传播网络不健全、较难进入欧洲主流院线、文化影响力不大等艰巨挑战。未来对欧输出的中国电影不仅要进一步改善内容表达,讲好中欧共通价值观的故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还应当在加大政策支持、健全发行网络、优化宣传手段等层面协同发力,探索一条更加专业化的中国电影欧洲传播路径,建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新格局
新形势下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的传播研究——基于2024年的受众调查————作者:谭慧;何媛;
摘要: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开展周边外交的重点对象,也是传播中国声音的关键区域。本文通过问卷调研,描绘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现状、受众接受度以及市场潜力。2024年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影视剧在东南亚市场的传播平台与信息获取机制更加依赖网络路径,受众体量明显增加;利用中国特色显性文化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是吸引东南亚受众的关键因素;国内流媒体平台海外版拓宽了输出渠道,但仍不足以满足观众需求,因此,继续优化中国作品...
印度电影的海外输出与软实力建构————作者:谭政;
摘要:印度电影一直在南亚次大陆顺利地发展,因其固有的国族特色、庞大的观众群、世界之首的高产量以及居高不下的本土市场份额,使其成为好莱坞电影之外的一种重要的民族电影工业的代表,创造了民族电影成功发展的一种路径。印度电影一直比较重视海外输出,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便在国际上较受欢迎,到60年代达到一个高峰,经济改革后,印度电影更是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市场。印度电影对海外输出的重视及有效输出,助力其国家软实力的建...
《女人世界》:性别、东方主义与风情舞中的华裔女性身份重建————作者:祝羽捷;
摘要:纪录长片《女人世界》(Chinatown Cha-Cha)聚焦于70至90岁华裔女性舞者的故事,展现了离散华人女性群体在文化身份与社会处境中的复杂性。本文以东方主义理论为框架,分析了影片中嵌入于“异国情调”、风情舞中的华裔女性身份的建构,以及其中的东方主义中的性别文化与文化霸权凸显。探讨了影片如何通过对“异国情调”这一视觉元素的再现,揭示西方文化中的性别化与权力结构,批判东方女性被塑造为取悦西方男...
浪漫爱的文化镜像:琼瑶影视剧与转型社会中的情感表达————作者:曹书乐;帕孜丽娅·阿力木;
摘要:作为浪漫爱文化镜像的琼瑶作品,其影视化历程及从港台到大陆的市场成功,反映了琼瑶关于爱的想象性叙事、大众传媒生态及转型社会中观众心态的复杂张力。琼瑶以个性鲜明的创作探索了不同的爱情命题,其解放性体现在以爱情作为对抗世俗伦理的武器,挑战传统婚姻制度,突破具有压迫性的父母之命,解构贞洁枷锁,建构具有阶层流动性的情感乌托邦;其保守性则表现在消解父权伦理的表层下潜藏着对父权制的再生产,“真爱至上”的追求形成...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与共同体想象————作者:熊立;刘文武;
摘要: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科幻电影以英雄形象为载体和纽带展开了对人类未来共同体形态的想象。就角色身份而言,英雄因技术赋能并以人类整体利益为最终目标,成为人类英雄;在人物关系中,英雄与非人类形态结盟,形成各种形态的“后人类”共同体;从价值导向而言,以英雄精神为价值引领,科幻电影突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与价值。中国科幻电影中人类英雄的身份特质、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传达,生动...
西南电影:地域体系、奇观符号与中国电影学派————作者:吴怡昕;
摘要:中国电影的多元审美建构起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理论与创作的主流生态环境,其中,在西南地区采风、拍摄制作的电影作品表现突出,不断冲击票房纪录,成为中国电影领域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兴力量。文章从地域视角下的电影创作理念出发,以西南电影构建的文化符号与地缘特色为主要特征,并与传统西南民族电影中的奇观体系与艺术场域结合,对阐释西南电影的艺术内核与文化意涵做了初步尝试,并提出了它作为中国电影学派理论资源的一种...
中国电影在韩国的传播历史及现状思考————作者:张燕;李柾宪;
摘要:改革开放近50年以来,随着电影体制改革与市场开放,中国电影的创作生产与产业发展快速跃升,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竞争力也有明显提升。因为特定地缘与历史文化链接,中国电影在韩国的交流传播已近70年,多时期持续发展并取得相应成效。然而,中国电影在韩传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中国电影在韩国市场上所占份额仍然偏低,竞争力相对较弱,而且也面临文化折扣问题,传播能力与传播策略均亟待提高。本文深入探究中国电影在韩国的具...
地方的辩证法:“双百”时期江南电影的风景再现与地方叙事————作者:马楠楠;
摘要:“双百方针”提出后,电影界涌现了一批具有浓郁抒情风格和鲜明地方色彩的江南电影,其中,作为地方的江南是一个集合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所在。一方面,在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政治逻辑统摄下,江南风景被注入普遍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理念,以达到现代民族国家所要求的文化均质性。另一方面,通过调用普通民众的情感记忆和地方经验,江南电影中的风景呈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从而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在这一去地域...
中国西部电影40年:历史谱系、文化嬗变与主体性构建————作者:王海洲;王文君;
摘要:中国西部电影在40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相互鉴照的快速发轫期、市场化改革的低潮期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多元化探索期。以动态的眼光考察西部电影,发现其在“旧”与“新”的交错中踽踽前行。在这个过程中,西部电影经历着话语不适的阵痛,并朝向类型化、多元化艰难转型,透过西部电影的“变”与“不变”,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西部电影脉动:作为底色的西部文化与精神始终是西部电影的根基所在,而处于重新构建过程的主体性则是...
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的影像寓言与现实箴言————作者:聂伟;刘姝媛;
摘要: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叙事始终保持与现实互文、与技术互动的传统。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对人工智能的文化忧虑随之由虚向实,演变为现实世界中的科技伦理挑战。科幻电影与魔幻现实镜像互映,资本驱动科幻叙事“加速”以至“失速”。由OpenAI激化的“加速”与“对齐”之争既是市场与理想的博弈,也是不同科技伦理价值的观念角力。科学叙事的技术失控与“对齐”想象既是影像寓言又是现实预言,为现实技术发展提供了广阔的...
在“理性规约”与“感性加强”之间:论人工智能算法时代的电影想象————作者:张明浩;于映菡;
摘要:想象是电影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更是体现电影独特性、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就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言,有的想象偏于现实呈现,有的想象则偏于超验呈现。中国电影的想象具有独特性。人工智能算法下的电影想象与常规电影想象之间有着“都从现实出发”的某种相似性,但在情感表达方面有着明显区别。人工智能算法介入电影想象后,在借助其理性逻辑助力电影想象成为现实的同时,也在借助其算法理性规约着想象的呈现方式或想象空间。但与...
人工智能算法时代的电影伦理——从主体问题与“主体观”建构谈起————作者:何昶成;
摘要:人工智能算法电影作为当前国内被广泛提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从道德与审美层面探讨与之相关的伦理命题,对于增益电影算法工业美学理论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本文基于主体范畴变化及算法偏见、歧视所产生伦理主体问题,围绕“自由与责任”“感性与理性”“肯定与否定”“个人与整体”四对辩证关系来尝试搭建起人工智能算法电影的伦理“主体观”,以合理公平性、安全可靠性、审美引导性来阐释人工智能算法电影伦理“主体观”的...
电影新作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今年2月8号投稿 至今杳无音讯 说两个月 这都快3个月了 没信。
2024-04-29 11:17 -
Yangming_ak
硕士时投稿,但是石沉大海,没有消息后主动打电话咨询后,一周内就回复了邮件,未通过。主要还是主题和内容与期刊要求不符,今后发表前还得得好好研究一下期刊的板块设定以及文风才好,匹配度高、需求量大的通过率会更好一些。
2021-03-26 11:30 -
Yangming_ak
一个月后收到录用通知,没有返修之类的,发文量少,北核排名在电影文学电影评介之上,稍有难度,据说还在2020版新核心里,被刷的可能本来也不大。看录用的论文,作者大多是副教授 讲师之类的,博士,硕士很少了,一期里就几个学生的论文吧,也反映了编辑部的用稿倾向,以后学生投稿难度应该会越来越大了。电影文学学生论文较多。
2021-03-15 11:44 -
Yangming_ak
审稿流程非常随便,基本就是编辑觉得还成,就会给你发录用,没有返修什么的。从几天到一个月的周期内都有。不过影视C刊除了电影文学要规范点,其他基本都这样。每期文章质量还不错,2020年的影响因子还可以。算是可以投递的期刊。
2021-01-08 23:29 -
Yangming_ak
虽然杂志的审稿时间相对来说较长,但是在杂志上发表的大多数都是业界的大咖,整体的质量还是比较高的,在前期评选的时候曾经调出北大核心,但这几年又回来了,电影类的文章发表周期大多数都是半年以上,应尽早的投稿,另外杂志也需要版面费,版面费相对来说还算可以,不过这几年涨的也比较的厉害
2020-05-11 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