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技术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10:05:19

电源技术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1.481
综合影响因子:0.847
官网:https://manu70.magtech.com.cn/dyjs/CN/home
主编:刘兴江
平均出版时滞:215.5710

  电源技术最新期刊目录

欧盟“电池护照”解读————作者:张国栋;

摘要:<正>2024年11月14~15日,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在浙江省宁波市成功举办“ESG及绿色低碳发展培训”会议,旨在促进电池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企业对EGS的系统认知和管理水平,并帮助企业提高“零碳”管理能力,提升公司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报告《欧盟“电池护照”解读》契合会议的核心议题,通过增强企业对“电池护照”的理解,促进企业出海的合规性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充电片段和PSO-BP的锂电池SOH在线估计方法————作者:何山;赵宇明;田爱娜;姜久春;

摘要: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自放电率低、比能量大等优点,目前常被应用于动力系统中。但由于电池老化过程中内部反应过于复杂,具有非线性、强耦合等特性,且健康状态不能直接测量,因此准确估算电池健康状态较难,如何准确对电池健康状态估算成为了电池领域内的研究热点。通过分析牛津大学实验室老化数据集,对温度和电压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发现随着循环的进行,温度变化率的斜率和等压升时间间隔变化的规律与容量的变换规律相同或者相反,...

储能用锂电池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展望————作者:权朝明;陈晓文;孟祥飞;王建华;殷霄飞;杨发虎;李世斌;

摘要: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储能介质,在储能领域大规模应用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无论是在电池制造阶段,还是服役阶段,提前发现电池内部缺陷或者失效行为都能有效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常规的拆解检测方法虽然能够直观地观察到电池内部失效后的特征,但是这种检测方法带来的破坏性是不可逆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在真实的环境和使用工况下对电池实施原位检测分析,具有非破坏性、实时检测等优点,能够精准反馈电池...

二维TiO2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钠性能研究进展————作者:马骏杰;李伟;蓝晓琪;刘峥;周烽海;陈远志;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层状二维二氧化钛(TiO2)及其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SIBs)负极材料中的应用。阐述了层状二维TiO2因为其结构的稳定性、更高的比表面积及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SIBs负极材料应用上的优势,阐述了层状二维TiO2的制备方法,如化学剥离法、模板支撑法等。介绍了层状二维TiO2的掺杂及复合的方法,以及通过...

低温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进展————作者:江清波;张新兴;张德斌;罗鹏程;孙颂;王恭凯;

摘要:锂离子电池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性能好、工作电压范围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电网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这些领域中的设备往往需要周期性地在低温条件下运行,限制了传统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发挥。梳理了锂离子电池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电解液-电极界面等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概述了锂离子电池在低温条件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组外部加热技术进展————作者:文楠;周飞;徐晓斌;陈星;沈俊杰;

摘要:由于锂离子电池在低温工作时,其功率特性和循环寿命衰减显著,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时间,因此研究锂离子电池的低温热管理系统尤为重要。综述了低温下锂离子电池组外部加热技术的研究进展,从加热速率、温度均匀性以及能耗等角度,比较分析了基于空气、液体和热泵的非接触式加热和基于相变材料、电热元件的接触式加热的优缺点。针对电池低温加热效果评价标准的片面性,提出了改进方法。讨论了主动式和被动式保温策略的应用特性,并基...

GEO卫星锂离子蓄电池在轨管理策略的演进————作者:王利然;周蓉;张文芳;刘鹏;姜垚先;

摘要:由于锂离子蓄电池具有比能量高的突出优势,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的空间储能设备已由氢镍蓄电池替代为锂离子蓄电池。上一代卫星采用60~100 Ah锂电池组作为储能设备,实现了锂电池组首次在我国GEO轨道通信卫星上的应用。最新一代卫星采用150~250 Ah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电池组首飞成功,象征着我国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电池组的成熟应用。随着大容量、高比能量锂离子蓄电池的广泛应用,充电控制方式和均衡方...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锂硫电池隔膜研究进展————作者:蓝晓琪;李伟;马骏杰;王浩;周烽海;彭瑞;刘峥;

摘要:锂硫电池因出色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储能体系之一,但其商业化仍受限于可溶性多硫化物在电解液中的穿梭效应。在隔膜上涂覆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是进一步提高锂硫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综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对锂硫电池隔膜的改性作用;阐述了MOFs及其复合材料改性隔膜对穿梭效应的抑制策略,并提出了修饰锂硫电池隔膜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中空多孔硅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作者:郑丽华;姚则庆;张育红;陈冬;陈建;涂江平;

摘要:硅负极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理论容量最大的负极材料,具有容量高、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以Mg2Si为还原剂,采用机械球磨法先将Mg2Si均匀包覆在SiO2表面,随后通过高温还原反应及酸洗处理,得到中空多孔硅负极材料,并对所得材料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及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以Mg2Si为还原剂能够有效降低反...

NCM811/SiC@石墨锂离子电池硅负极热稳定性能的研究————作者:冀亚娟;官群;谢英朋;赵瑞瑞;

摘要:针对NCM811/SiC@石墨锂离子电池体系,采用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DSC-TG)方法,研究了满电态下电池各组件的释热时序及释热量,观察到满电态硅负极与电解液共存时的释热温度最低,即为第一热触发组件,而满电态正极、负极与电解液发生释热反应的释热量最大。设计了不同荷电状态(SOC)下,负极、负极+电解液、负极+正极以及负极+正极+电解液的热反应实验,发现空电态下的正极+负极+电解液依然存在释热...

致密化天然石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研究————作者:郑磊;闻晶晶;王琳;秦红莲;

摘要:通过控制沥青加入量,对天然石墨进行不同程度的致密化处理,并将制得的致密化天然石墨与不同比例人造石墨进行复合,对得到的石墨材料进行物性表征,并制作成软包全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天然石墨进行致密化处理后,颗粒内部孔隙显著减少,与LCO正极制得的全电池阻抗降低,倍率充放电性能及低温性能均有提高,循环性能提高,容量保持率由600次循环的79.1%提高到1 000次循环的81%以上,循环膨胀率...

一维纳米导电剂对低温18650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作者:李中原;张健;张航;梁建权;王磊;张家伟;刘倩;

摘要:针对低温下锂离子电池性能下降严重甚至无法工作的问题,开发了一种NCA/C体系低温18650锂离子电池。通过膜片电阻、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及循环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一维纳米导电剂多壁碳纳米管(MWCNT)、气相生长碳纤维(VGCF)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维纳米导电剂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极片电阻,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降低发热量,提升循环性能,提升低温倍率性能。对比分析表明,MWCNT相比VGC...

基于阻抗特征的电解液缺陷锂电池故障检测————作者:常春;张正宇;潘亚梁;高洋;姜久春;

摘要:电解液注入不足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会产生内短路的风险,造成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在电解液不足的电池发生故障前,及时进行故障检测非常有必要。通过设计3种不同电解液注入量的锂离子电池,模拟了锂电池工厂流水线中电解液注入量不足的制造缺陷。对这3种不同电解液注入量的电池进行了循环老化实验和不同阶段的表征,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揭示了电解液注入量不足时锂电池的衰退机理,并提...

三元锂离子电池热扩散行为研究————作者:冯爽;许立坤;胡帛涛;邝男男;

摘要:动力电池热失控一直是行业难题,由单电芯热失控所引发的电池包内部的热扩散行为往往会造成恶劣的安全事故。基于此,针对电芯的热失控行为,通过反应动力学测试和物性参数测试,建立一套电芯热失控数学模型。以外部加热作为热失控触发条件,测试了模组内电芯间的热扩散行为。结果表明在无明显冷却措施介入时,热扩散速度逐渐增加。此外,结合仿真手段,对模组内各温度点数据进行了对标,并预测了该模组在一个小型电池包内的热扩散表...

锂电池模组热失控产气特性及燃爆危险性研究————作者:梁敬峰;肖刚锋;肖质文;黄思林;侯军辉;

摘要:针对磷酸铁锂电池模组在内部电池热失控后,会在模组内留存大量可燃混合气,造成极大安全隐患的问题,对磷酸铁锂电池和模组进行了热失控产气测试,获得了模组内可燃混合气的浓度变化规律,计算了模组内可燃气体的爆炸时间范围和最大爆炸超压。结果表明,模组内单电池发生热失控产气时,排出模组的热失控气体体积为102.34 L,可对模组所处空间带来巨大的爆炸隐患;根据公式推导得出实验模组的气体扩散速率为0.25 L/m...

螺旋翅片结合PCM的电池热管理研究————作者:赵伟康;龚振;唐豪;

摘要:为了改善相变材料(PCM)热管理系统中相变材料导热系数过低的缺陷,添加新型螺旋翅片来提高散热能力。采用Fluent数值模拟研究了螺距、厚度、宽度对翅片散热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接触面积、翅片体积相同时,螺旋翅片与纵向、横向翅片散热性能的差异,并对翅片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螺旋翅片可以有效降低电池的工作温度,延长电池工作时间,翅片的螺距、宽度、厚度分别为25、4、2 mm时,电池能在3 C下工作8 724...

动力电池包液冷系统结构设计及流道结构优化————作者:高庆云;周鹏;刘竹丽;秦东晨;

摘要:针对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包对液冷系统的温控需求,设计了单进双出并联流道,并提出四置液冷板的冷却方案,以压降和流量均匀性为目标对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单进双出并联流道结构冷却时,电池包模组间最大温差的差值不超过0.08℃,冷却效果均衡,电池间温度一致性高。采用四置液冷板冷却时,2.5 C放电倍率下,模组间放置冷板相较于电池包侧面放置冷板最高温度低1.27℃,最大温差低1.1℃。对流...

脱锂富锂锰基用作锂一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作者:叶千术;李婧竹;张智豪;胡策睿;

摘要:通过化学方法对富锂锰基(LrLO)材料进行了脱锂处理,使其具备荷电状态以作为锂一次电池的正极,研究了不同类型的酸对LrLO材料形貌结构以及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柠檬酸、过硫酸铵、草酸和甘氨酸可以部分脱出LrLO结构中的锂,柠檬酸会改变LrLO团聚的结构,形成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在不同酸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柠檬酸处理后的LrLO的首次放电比容量最高可达310.4mAh/g,容量主要出现在1.5~1....

直通孔扩散层结构对PEM电解槽性能影响研究————作者:丁万龙;纪东骅;崔国亮;赵明;骆泽威;范礼;

摘要:为提升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制氢效率并降低相应的能耗,通过调节阳极扩散层的孔径和孔隙率,采用化学蚀刻法制备了具有直通孔结构的扩散层。利用原位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分析了不同扩散层结构对电解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的工作温度和1 A/cm2的电流密度条件下,具有70%孔隙率和400μm孔径的扩散层展现出了最佳的制氢效率和最低的制氢能耗,此时电解槽的电压仅为1.642 V。这...

FeS2/CoS2异质结的可控构筑及储钠特性研究————作者:陈珂君;方菲;

摘要:采用构筑FeS2/CoS2异质结的策略优化材料电化学性能。使用离子交换方法对前驱体MIL-88A进行离子交换,通过控制离子交换时间,实现Co2+含量调控,随后通过高温硫化的方法,得到了目标产物。表征结果显示,离子交换时间会对产物的形貌产生重要影响,离子交换时间过长会导致前驱体的棱柱状结构坍塌并发生团聚。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离子交...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