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4:05:40

地球科学

地球科学

EICSCD北大核心

Earth Science

期刊周期:月刊
复合影响因子:3.895
综合影响因子:3.339
官网:http://www.earth-science.net/
主编:王焰新
平均出版时滞:110.1184

  地球科学最新期刊目录

汇聚板块边缘从大洋俯冲经大陆碰撞到碰撞后再造过程中的碳循环————作者:苏懿;李姝宁;陈仁旭;郑永飞;

摘要:深部碳循环影响着地表CO2含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地球宜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汇聚板块边缘,地表碳通过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变质脱水/部分熔融、壳幔相互作用和岩浆作用等一系列过程实现深部碳循环。本文系统介绍了地幔和地壳碳储库情况、俯冲板片的脱碳机制、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固碳作用以及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对深部碳循环和碳释放的影响,系统总结了汇聚板块边缘从大洋俯冲经大陆碰撞到碰撞后再...

基于地质结构探测的多滑面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作者:梁姚颖;彭铭;刘鎏;石振明;王登一;沈健;

摘要:地质结构识别与强度参数不确定性量化是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估的核心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结构探测的多滑面边坡系统可靠度分析方法。该方法首先结合多道勒夫波分析(MALW)与初至旅行时层析成像(FATT),实现软弱层与断层探测效果的互补。随后,通过弹性波速折减软弱层强度参数,统计获取其概率分布。最后,考虑参数不确定性,计算边坡地表位移及单一滑面与系统失效概率。该方法在两个边坡案例的测试中表明:多...

福建省地热成藏模式II:流体循环模式与地热驱动力————作者:孙厚云;马峰;王贵玲;朱喜;张薇;陈礼明;

摘要:福建省地处华南陆缘高热流地热异常区,地热流体循环演化与成藏机制研究对区域地热资源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梳理区域地热地质条件基础上,本文通过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探讨了省域内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流体循环演化机制与地热驱动力差异,建立了分区地热成藏概念模型。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热型地热成因可分为闽西北隆起山地断裂深循环对流型,闽西南断陷盆地对流传导复合型,闽东—闽西南断坳带断裂深循环对流型三...

马达加斯加海台地质属性及其构造-岩浆演化过程————作者:许延成;唐勇;郭楚枫;董崇志;王征;吴招才;任建业;

摘要:马达加斯加海台(MADP)作为冈瓦纳大陆分离裂解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地形、地球物理特征。通过对穿过MADP区域深反射地震剖面A-A'的解释和分析,结合重、磁异常数据,深入研究了MADP的地质属性、地壳结构和沉积地层格架,阐明了马达加斯加南部陆缘岩石圈伸展破裂的构造演化过程。通过重、震资料分析,将MADP分为北部薄化陆壳、洋陆转换带(OCT)和南部增厚的洋壳。马达加斯加南部陆缘在133Ma经历了裂谷作...

融合多尺度特征与注意力机制的地震地表裂缝智能识别与特征分析——以2025年西藏定日Ms6.8地震为例————作者:窦杰;唐辉明;董傲男;黎昊;邢珂;强巴南加;向新建;张乐乐;韩梦嘉;

摘要:地震引发的地表裂缝对于揭示断层活动、解析地震构造特征以及震后灾害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现场采集的高精度无人机(UAV)数据和深度学习技术,对2025年西藏定日Ms6.8级地震的地表裂缝特征进行了自动识别与分析,揭示了裂缝的走向规律,并与InSAR变形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基于现场无人机(UAV)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构建ResPSP-CBAM模型进行智能识别,成功提取了震后区域的地表裂缝分布。该...

西藏定日6.8级地震破裂特征及序列强余震预测————作者:赵小艳;贺素歌;孔令嵩;张天宇;彭关灵;王光明;苏有锦;

摘要: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序列余震空间分布广且复杂、最大余震震级偏小,且区域可类比历史震例资料缺失,给强余震预测带来挑战。本文利用西藏区域地震台网震相报告,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定日6.8级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序列余震区长轴呈NS走向展布,长度约80km,实际破裂长度大于经验估算破裂长度,且序列分段特征明显,南北端密集,中间稀疏。定日序列ML4.5以上...

福建省地热成藏模式I:流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作者:孙厚云;马峰;王贵玲;朱喜;张薇;陈礼明;

摘要:福建省地处华南陆缘高热流地热异常区,揭示区域地热成藏机制对指导地热科学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福建省地热地质分区,本文结合全省208件地热样品水化学特征与自组织神经映射与K-means耦合聚类机器学习方法,剖析了地热流体的水化学形成变化与水岩作用机制,探讨了地热系统的热源类型。结果表明,福建省内陆由隆起山地补给区至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部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和HCO...

白云岩Mg同位素特征及其在岛屿-盆地研究中的进展————作者:许红;闫琢玉;付和平;王修齐;苏大鹏;

摘要:白云岩发现233年至今,仍然还是基础研究前沿。Mg同位素作为白云岩形成的关键同位素,已在白云岩问题研究中异军突起,发展成新的热点。本文简介了地质储库中镁和Mg同位素特征,分馏、镁循环和生物成因Mg同位素特征研究的进展。采集西沙群岛新近纪成礁以来白云岩岩心开展Mg同位素测试,探讨白云岩Mg同位素与流体方向、地层层序的特征,以中国西部沉积盆地油气勘探深层-超深层白云岩Mg同位素储层研究为例,简介了针对...

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晚三叠世花岗岩潜山形成和演化————作者:杨海长;唐华风;纪沫;田志文;高有峰;

摘要:为了进一步研究松南低凸起花岗岩潜山演化过程,本文对Y8-A井基底二长花岗岩进行年代学、主微量、Sr-Nd-Pb-Hf同位素、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锆石(U-Th)/He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35.6±4.8 Ma,基性岩脉40Ar/39Ar坪年龄为141.57±0.63 Ma。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其为高钾钙碱性、过铝质S型花岗岩。...

基于机器学习的隐式三维地质建模:以牟乳成矿带腊子沟金矿为例————作者:王统荣;纪旭波;王江波;刘洋;邵玉宝;王勇军;黄鑫;高涛;姜鹏;单江涛;谭俊;赵志新;

摘要:为解决如何利用有限的勘探数据进行隐式三维地质模型的问题。本文以腊子沟金矿为例,基于原始刻槽取样数据利用距离加权方法生成虚拟刻槽,使用原始刻槽数据训练并评价K最近邻、随机森林、梯度提升机三种机器学习模型,选择其中预测性能最佳的随机森林模型对虚拟刻槽的岩性进行判别预测。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刻槽数据的虚拟加密,为隐式三维建模提供大量的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始刻槽和虚拟刻槽数据在隐式建模软件中构...

藏南裂谷系正断层带孕震潜力和地震危险性讨论————作者:胡贵明;徐岳仁;刘晗;袁瑞敏;陆玲玉;

摘要:青藏高原南部自西向东分布有多组近南北向的藏南裂谷系,作为块体内部重要的构造伸展区,发育了一系列的正断层和正断层型强震。自晚第四纪以来,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繁且诱发的灾害大,例如2025年1月7日定日Mw7.1地震便呈现出“小震大灾”的特征。为了评估裂谷系内正断层的孕震能力以及了解这些正断层的致灾程度,本文依据断层的几何特征划分了92条正断层断裂带,并统计了每条断层的迹线长度。基于地震导致断层...

基于土拱效应的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加固效果研究————作者:李亚博;胡新丽;徐楚;张海燕;刘欣宇;

摘要:大型滑坡受工程地质条件影响,通常具有多滑带结构特征。而抗滑桩加固研究中较少考虑土拱效应对多滑带滑坡的影响。因此,开展了推力荷载作用下多层滑带滑坡-抗滑桩体系的数值模拟,探讨了不同桩间距和桩嵌固深度对多层滑带抗滑桩土拱效应的影响,并评估了不同抗滑桩设计参数下桩的加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多层滑带滑坡运动过程中,桩周应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双向多级土拱分布,表现为“桩后土拱—桩前土拱—桩后土拱”现象。...

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拉隆淡色花岗岩的成因及其与藏南拆离系的关系————作者:吴健;田世洪;李光明;付建刚;郭伟康;许伟;李浩通;李文强;向开义;黄昌祺;刘文斌;

摘要:作为碰撞造山带的产物,淡色花岗岩不仅与稀有金属成矿密切相关,还对造山过程及高原隆升机制有着重要指示意义。关于淡色花岗岩的成因,目前尚存很大争议。早期研究认为淡色花岗岩是原地变沉积岩经低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物,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指出,淡色花岗岩可能是一种高分异花岗岩,是岩浆高度结晶分异的产物。为探究淡色花岗岩的成因,本文对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的拉隆淡色花岗岩及它们的围岩(板岩与大理岩)进行了独居石U...

东昆仑迈龙金矿区花岗质岩浆岩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作者:于小亮;李华;魏小林;张晖青;李杰;谷超;童海奎;陈华勇;肖兵;汪浩;张斌顺;

摘要:为了揭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与金矿成矿的成因联系,本文对迈龙金矿区的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421±11Ma(晚志留世)和228±4Ma(晚三叠世),具有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特征,富集轻稀土(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K)和地球化学性质...

江苏滨海地下水有机质季节变化特征及对氮迁移转化影响————作者:刘晨;龚绪龙;梁莹;刘源;姜雪;马凯歌;马瑞;

摘要:溶解性有机质(DOM)在滨海湿地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滨海地区水文过程的季节变化会影响DOM的组成,从而控制氮的迁移和转化途径。(方法)本研究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滨海湿地作为研究区,基于地下水、河水以及海水的水化学数据,结合三维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DOM的季节特征及其对氮转化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滨海地区地下水DOM包括三种组分:陆源类富里酸(C1)、陆源类腐殖酸(C2)和微生物...

攀西裂谷南段水口菁碱性杂岩体磷灰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作者:赵鹏鹏;应元灿;余海军;李文昌;蒋少涌;

摘要:水口菁碱性杂岩体是攀西裂谷南段出露面积最大的基性-超基性环状杂岩体. 前人研究认为该杂岩体与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岩浆活动紧密相关,但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限定,制约了对攀西裂谷南段碱性杂岩体的成因演化及构造动力学背景的认识. 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分析技术对主要副矿物磷灰石开展了U-Pb定年、微量元素组成及Sr同位素分析,从而探讨其成因演化和对应...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S 6.8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及余震分布特征————作者:戴宗辉;高锦瑞;王鹏;安艳茹;许亮;李冬梅;李翠芹;徐长朋;土登次仁;

摘要:为了解西藏定日MS 6.8地震的破裂机制,本文利用远震波形反演了主震的破裂过程并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主震破裂过程持续约22 s,破裂面沿发震断层向北单侧扩展,破裂长度约60 km,在主震以北约30 km附近,最大滑移量2.4 m并在地表形成同震破裂带,与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相吻合。余震序列呈南北分带特征,可大致划分为三个余震丛集区,其中,南部和中...

张扭型菱形地堑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为例————作者:刘培;彭光荣;李洪博;杜晓东;罗明;宋朋霖;

摘要:拉分盆地又称菱形盆地,一般在强走滑构造环境中发育,但惠州凹陷在喜山早期张扭背景下发育了珠江口盆地独具特色的菱形地堑。本文基于三维地震、钻井等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惠州凹陷这一类张扭背景下发育的菱形地堑的构造特征、成因机制及其控藏作用进行研究。惠州凹陷发育NE-SW走向拉张型、近E-W走向扭-张型及NW-SE走向张-扭型3类主干断裂,3类主干断裂在文昌组沉积期差异活化,联合控制惠西地区张扭型菱...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火山活动及其环境效应和生物响应————作者:吴玉样;宋海军;楚道亮;宋虎跃;田力;

摘要:当今人类面临着大规模人为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变暖,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危机.地质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火山活动所导致的极热事件,并伴随着生物大灭绝,这为当前全球变暖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以来最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这一事件被广泛认为与大规模火山活动及其引发的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围绕近年来有关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火山活动的研究进...

晚三叠世诺利期极端温室期地质事件————作者:江海水;陈龑;

摘要:晚三叠世诺利期存在一个极端温室期,从中诺利期延续到晚诺利期早期,低纬度地区海水表层最高温度曾高达35°C,极高温期发生在牙形石Mockina bidentata带下部所代表的时限.诺利期极端温室期海洋和陆地上伴随着重要的生物演化事件,干湿气候的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并不完全一致.该时期发生了全球板块运动、火成岩省活动、火流星、地球化学指标显著变化等众多事件.这些事件的全球意义、潜在的因果关系以及在东特...

  地球科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投稿过程不是特别顺利。暑假前5月开始投稿,但是一直处于under review的状态,可能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后来想询问下稿件状态,但是找不到能联系的方式。直到9月状态变为了期刊编委审稿,但是状态更新的日期还是停留在5月。希望能一切顺利!期刊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有一定认可度。但是审稿的流程有点揪心,状态更新不够及时。

    2023-09-18 14:33
  • 带头大哥666

    投稿后很快进入了编辑审稿,一个月内就收到了拒稿邮件,说我不符合该刊物的发表要求,这速度还是挺快的,说明我的水平还是不够吧,继续努力努力投下一篇吧!

    2023-08-27 14:06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