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进展最新期刊目录
基于荟萃分析的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作者:曲衍波;王文;崔悦;展凌云;王东;
摘要:中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趋严峻,全面把握耕地非粮化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对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耕地非粮化的内涵和测度方法丰富多样,但测算结果却存在显著差异。论文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对207篇有效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了2000—2021年中国耕地非粮化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非粮作物面积占比法、复种指数法和秋粮面积法的使用频次较高、范围广泛,在全国、区域及省际尺度上具...
黄河流域城市蔓延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研究————作者:赵金彩;张暕;李琬;刘倩倩;
摘要:揭示黄河流域城市蔓延对碳排放影响的异质性,为协调流域城镇化与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实现“双碳”目标和城市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论文基于长时序夜间灯光和LandScan人口数据对城市蔓延程度进行测度,并结合2004—2021年黄河流域9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黄河流域城市蔓延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空间效应,并采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对其区域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新质生产力赋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效应————作者:狄乾斌;梁晨露;陈小龙;
摘要:培育并引导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论文将新质生产力纳入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述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地区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础后,基于2010—2022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影响效应。...
建成环境对地铁站域空间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以广州中心四区为例————作者:王浚沣;刘玉亭;魏宗财;
摘要:伴随轨道交通站域由交通过境功能向城市服务功能转型,关注其建成环境与空间活力关系具有较强现实意义。论文以广州中心四区地铁站为例,基于细分站域单元明确空间活力分布特征,依托拓展“节点—场所”理论优化建成环境变量体系,采用极限梯度提升模型(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与SHAP解释模型测度建成环境变量对站域空间活力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表明:(1)站域空间活力水平...
中国城际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与影响机制————作者:张贵;夏馨;
摘要:数字技术创新网络对重塑创新空间、发展数字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从创新主体跨城合作关系视角出发,运用时序指数随机图模型(temporal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TERGM)探究中国城际数字技术创新网络的内生结构、城市创新禀赋及多维边界效应对网络演化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时空演变特征上,创新网络呈现“东密西疏”、以五大城市群为端点的“钻石型”结构,网络核心节...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收入差距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作者:张旖琳;吴相利;张守忠;李外;
摘要:提高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城乡居民福祉公平和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论文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410个县域作为样本,运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法、MGWR模型等方法,测度生态功能区建设10年来(2010—2020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时空格局变化轨迹,聚焦城乡收入差距空间差异演进,识别了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因素。结果表明:(1) 10年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收...
邻国地缘战略对中国西部跨境铁路的影响——基于多元分析框架的解释————作者:吴雯;阎建忠;张镱锂;吴仕海;黄宇;
摘要:推进同邻国的跨境铁路设施互联互通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邻国的地缘战略却导致跨境铁路合作屡遭挫折。已有研究多以同一理论框架解释不同国家的地缘战略,不利于明晰跨境铁路在不同国家呈现差异化状态的原因。论文根据国家政权特征,提出一个对冲理论、双层博弈论和地缘破碎带理论并列的多元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案例分析分类探究邻国地缘战略对跨境铁路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1)基于对冲理论,邻国在安全威胁与经济利益...
季风边缘区降水稳定同位素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作者:鲁瑶;张明军;王志兰;车存伟;张宇;刘灵灵;
摘要: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是识别区域降水过程的高效示踪剂,分析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有助于量化气候变化对区域降水过程的影响。因此,论文基于2019—2024年季风边缘区6个站点的767个降水事件数据,以渭河源区为例,分析了降水同位素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季风期降水同位素富集,非季风期贫化;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变化特征。局地大气水线表明,该区降水同位素整体受云下蒸发作用显著,但渭南...
基于地方性知识的青藏高原东缘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构建————作者:毛彦君;马仁锋;李佳洺;张文忠;
摘要: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脆弱性约束着农牧业发展,汲取地方农牧业活动史蕴含的地方性知识,形成自适应的本土化发展模式,并日益受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重视。选取兼具区位与历史文化特殊性的青藏高原东缘地域农牧业作为案例,采用知识情境溯源—案例分析—系统阐释的逻辑,分析实地访谈数据,剖析地方性知识隐喻的人地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经验。结果表明:(1)构建农牧区“知识—行为”可持续分析框架,剖析青藏高原农牧业地方性知识,...
北京老城地名文化景观时空演变分析——以交通类地名为例————作者:范文静;吴雨农;霍斯佳;
摘要:北京地名受到历史时期政治因素、经济风貌、自然风物等的影响,形成了种类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北京老城是地名文化资源的高度集聚区,论文首先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具有代表性的交通类地名为例,选取1949、1965、1990、2005及2024年5个关键时点,对地名进行统计,明确了数量变化。其次,运用GIS核密度估计法,对1949、1965、1990、2024年4个时点的地名核密度进行可视化展...
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一区多园”模式与效益评价————作者:田朝阳;孟广文;齐宏纲;王淑芳;路兆年;谢建强;
摘要:中国海外园区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产能合作的重要平台,探究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一区多园”开发模式驱动机理与效益水平,有助于揭示贸易型海外园区具体运作机制,为未来海外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论文首先识别中欧商贸物流合作园区对中匈双边贸易的贡献水平,同时构建园区“一区多园”模式框架,梳理“多园”间及“多园”与周边区域联动耦合机制,并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园区近年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分析。研究发现:...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下受水区碳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济南市为例————作者:彭卓越;李梦婷;刘亚明;方红远;殷峻暹;
摘要: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缓解区域水资源短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一过程也改变了受水区生态系统的碳汇效益,因此合理制定碳生态补偿标准对于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能值理论和InVEST模型,选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济南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0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水资源数据及碳密度数据,定量分析跨流域调水对受水区碳储价值的影响,并提出碳生态补偿标准。研究结果...
实验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唐登银实验地理工作五十年》书评————作者:袁国富;罗毅;
摘要:<正>实验地理学思想由竺可桢、黄秉维等老一辈地理学家奠基,经唐登银等第一代野外台站工作者开拓与实践,并在历代野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80年代,依托中国科学院禹城站和封丘站的试验与示范成果开展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对中国粮食增产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科学院沙坡头站的治沙固沙研究,则为北方沙漠化治理、沙漠铁路建设等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西藏那曲流域地貌过程的多维定量化解译————作者:张威;许豆豆;邵冰倩;唐倩玉;王天依;
摘要:地形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确定流域地貌的形态特征、地貌过程有助于理解流域地貌发育的分异规律以及环境变化特点。论文以西藏那曲流域为研究区,通过计算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坡度坡向,判断其地貌类型与地貌特征;利用面积—高程积分值(hypsometric integral,HI)、河流纵剖面拟合函数、Hack剖面、标准河流坡降指标(SL/K)等多维地貌参数,确定那曲流域地貌演化阶段,分析其演化过...
企业区位误判及其对实证研究的影响——以北京市A股上市公司为例————作者:胡国建;彭梓婕;陆玉麒;钟业喜;
摘要:企业区位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基于注册地址判断企业(总部)地理位置和所属地区的主流做法使得大量学术研究中的数据和结论失真。论文基于真实总部和注册地址分别开展北京市2023年A股上市公司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总部与注册地址跨市分离和市内跨区分离的公司数量较多,总部地大多比注册地更加发达,因为前者主要受经济类因子影响,后者容易被欠发达地区的低税率等政策所吸引;(2)基于注册...
旅游绅士化进程中乡村生活空间重构及其机制——基于场域理论的解析————作者:许玉慧;吴嘉明;韩璐;长安;
摘要:乡村生活空间重构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深刻内涵所在,对其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旅游绅士化为切入点,基于Bourdieu的场域理论,构建“乡村生活空间场域架构—转换机制解构”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以内蒙古额尔古纳市室韦村为例,系统性解析旅游绅士进程中乡村生活空间重构及其机制。研究表明:(1)室韦村的旅游绅士化具有鲜明的时空阶段性,经历了旅游绅士化萌芽阶段、旅游绅士化初级阶段和旅游绅士化发展阶段,...
目的国碳排放强度如何影响中国风电产品出口?————作者:朱向东;林浩然;贺灿飞;
摘要:碳减排背景下的可再生能源需求是促成世界各国风电兴起的关键因素,开展相关实证可为风电政策优化提供决策依据。论文基于2009—2020年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和联合国Comtrade数据,以空间分析呈现中国风电产品出口格局,以面板数据模型揭示目的国碳排放强度对中国风电出口的影响,并从省份、目的国等维度检验调节效应。结果表明:(1)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风电出口核心区,高收入国家是主要出口市场,相较于总量,出口...
广东省抖音新农人创作者空间分异与组态影响机制————作者:谢涤湘;谢蝉蔓;楚晗;汪杏慈;陈雅琳;
摘要: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孕育了新农人创作群体,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论文以抖音平台为例,通过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究广东省新农人创作者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熵权TOPSIS法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分析影响新农人创作者集聚与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表明:(1)广东省新农人创作者的分布整体呈现“一主两副”的空间格局,广州为创作者数量多且质量优的主核心,茂名、潮汕分别为创作者高...
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投资网络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作者:骆康;郭庆宾;刘海猛;童昀;
摘要:数字经济是新型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优质发展的新生动力,探索其投资网络格局和机制,对于加快数字要素流动和精准布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采用股权穿透方法获取企查查数据平台2000—2020年中国334个城市152万多条企业投资数据,进而运用加权中心度、优势流、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等方法从“节点—路径—社群”多层次分析中国城市数字经...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韧性耦合协调的时空演进及驱动机制————作者:苏飞;吴宝锐;张平宇;曹轶蓉;
摘要:乡村数字化变革对乡村经济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扰动与冲击,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韧性的协同发展是乡村地区共享数字红利的重要前提。论文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修正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and tempor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TWR)等方法解析了2011—2021年中国省域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进及驱动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zhaohhhh
请问有人初审二十天还没有结果吗?这是不是被拒了
2024-11-22 12:00 -
zhaohhhh
从投稿到录用共4个月左右,编辑处理速度快,各阶段节奏紧凑,审稿人偶尔有推迟审稿半个月左右,但是总体投稿体验非常不错
2024-10-18 12:17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编辑部处理很快,审稿人认真负责
2024-09-26 18:15 -
奔跑的辣椒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2024-08-10 14:24 -
带头大哥666
6月27投稿,28生成稿件编号,7月9日编辑初审退稿
2024-07-09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