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作家评论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2025-05-01 09:05:48

当代作家评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北大核心

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期刊周期:双月
复合影响因子:0.452
综合影响因子:0.186
官网:http://ddzjpl.publish.founderss.cn/
主编:韩春燕

  当代作家评论最新期刊目录

“没有文学共识”的文学史?——关于新世纪文学叙事的方法与问题————作者:张清华;

摘要:<正>一、共识的消弭或问题的起点一提出“新世纪文学的历史化”问题,其实就陷入了焦虑,似乎有满脑子的想法,又完全不成样子。我甚至不太清楚自己的“问题意识”到底在哪里,目的又是什么。是构想一部个人性的“新世纪文学史”呢,还是要“提请”同行一起来做这想象中的事情,或者就此提出若干问题,以期凝铸一些可能的共识?坦白讲,可能都有,但又并不能确定。如果非要列出目标,我想也许应该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寻求一个个...

意象与日常的诗学重建——论贾平凹长篇小说的结构模式与审美范式————作者:关峰;

摘要:<正>从《商州》到《河山传》20部长篇小说中,《废都》堪称贾平凹反思和转换叙事策略的里程碑之作。如果说1980年代《商州》《浮躁》《妊娠》还处在模仿、尝试和追随阶段,处于由传统现实主义方法主导的萌芽期,《废都》的轰动性影响则客观上坚定了贾平凹的创作自信,实现了他“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1)的主张,由此进入了试验、摸索和开拓的生长期。在“行文越实越好,但整体上却极力去张...

《消息》后记————作者:贾平凹;

摘要:<正>西安城里,凡是住了楼的,人家多在楼台上垄土种植果蔬,甚至不用土,以一种营养液,就可以生长菠菜、芹菜、红豆、茄子、葱蒜和千禧果。我在一栋楼上购得一间屋子做书房,书房里却长着一棵树。这树是菩提树。书房的面积并不大,但它是挑空结构,层高六米。南墙原本是整块玻璃的,我嫌望下去眩晕,把它用木板封了,仅留着最上边的一小部分,认作见天窗。三面墙都安装了格架,书桌我摆在南边,每日一点,太阳会从天窗进来,走到...

细微与宏阔互动中的文学抵达——评骁骑校《长乐里:盛世如我愿》————作者:北乔;

摘要:<正>骁骑校的《长乐里:盛世如我愿》(1),是一部情怀之作,集聚了个人经验、历史过往以及集体记忆,在“小人物”与“大社会”间展开精神性的书写。骁骑校保持了网络文学织构故事的原生能力优势,调用了众多网络文学成熟的叙述元素和手法,成就了一部网感很强的小说。灵动的语言、率性的表达、节奏感极强的叙述,应和了时代与生活的气韵。地域文化的艺术性加持,生活质感的真情书写,以及对于人性丰富层次的表达,都体现了网络...

在流动中激活“地方”——刘东文学批评印象————作者:罗雅琳;

摘要:<正>迄今为止,刘东最优秀的论文都与东北有关。乍看之下,这是理所当然的。刘东是正宗东北小伙,“新东北”也是最时笔的话题。但细想又并不寻常,原因在于一个难以说出口的事实:年轻人总向往外面的世界,而对故乡的重新发现多是中年之后的爱好。刘东出生于 1995 年,今年刚满30岁。虽然他一直很优秀,毕竟还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尾巴。因此,我的脑海中便忍不住浮现一个问题:一颗20多岁的心灵如何理解东北,又渴望在...

入世、迁徙与落伍者的悲歌——“80后”作家创作中的90年代经验————作者:韩欣桐;

摘要:<正>一、入世姿态让我们从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谈起。《小时代1.0折纸时代》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翻开最新一期的《人物与时代》,封面的选题是《上海与香港,谁是未来的经济中心》——北京早就被甩出去两百米的距离了,更不要说经济疯狂衰败的台北。”(1)杂志的名称为“人物与时代”,说明这是一本关注时代浪潮的刊物,其位于封面位置的选题既无关乎文化,也与政治无涉,而指向了城市的经济水平...

家园的重建与人性的复归——对长篇小说《地坤》的生态意蕴解读————作者:范玉刚;陈晓蕾;

摘要:<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历史趋势(1),生态文学是文学面对时代问题的有力应答,它从未来的时间深处走来,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何去何从的无尽追索。对于广大作家而言,如何将现实生活逻辑纳入艺术创作,超越对“生态”单纯的概念图解和政治诲谕,既面向开阔的世界文明视野又开掘中华传统文化遗产,以文学审美形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精神之间的天桥,以深厚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飞扬的艺术想象力,提炼并形塑中华民族生态救赎与...

历史甬道与藏私美学——“80后”写作与90年代经验的多重缠绕————作者:赵天成;

摘要:<正>1999年12月31日,一场迎接新千年的庆祝晚会,在刚刚落成的中华世纪坛举行。一名五年级的小学生,原本要和伙伴们一起,在晚会上齐诵《中华世纪坛序》。这篇序文,如今镌刻在中华世纪坛南侧入口的汉白玉石碑上。他们为此排练了几个月,后来听说因为文辞古奥,这个代表新世纪曙光的童声齐诵,在晚会前一周被总导演撤下。尽管遗憾多过庆幸,但他毕竟可以免受北京冬夜的寒风,像同学们一样,躺卧在家里的沙发上收看现场直...

“奇正相生”——论《去老万玉家》的史传精神与尚奇趣味————作者:魏智琳;

摘要:<正>史传传统为中国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小说不仅是个人叙述,也是对社会和历史的反思,可以“补正史之阙”。张炜1980年毕业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鲁东大学前身)中文系之后,被分配到中共山东省委办公厅档案编研处,参与编纂《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全24辑)。最初的职业对其写作影响很大。古代史官的最高理想是不畏强权,董狐直笔。张炜在《头发蓬乱的秘书》(1)中表示自己作为胶东...

中国新时期女作家作品在北美地区译介研究的特征探析————作者:于桢桢;曹萌;

摘要:<正>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文坛形成了以张洁、王安忆、张辛欣、残雪、陈染、林白等女作家为代表的新时期女作家群。新时期女作家写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开始,几十年来创作出众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探讨社会变革,批判男权制度和社会弊病,关注人的精神世界。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新时期女作家对社会与自身勇敢的探索,呈现出优秀的思想特质与高超的艺术水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北美地区研究者立足西方视角...

文本反应堆的主体性“配方”——探解诗人冰儿的第二次“井喷”————作者:陈仲义;

摘要:<正>一、主体反应棒与反应堆诗歌是彰显主体性最强势的文本,自我反应棒在文本反应堆里幽幽地发光,无声地燃烧。雁过留声,风过留痕,主体所到之处,哪怕悄无声息,也难抹掉若隐若现的踪迹,以至于许多读者都把文本主人公等同于诗人本身。那什么才是诗人最根本的底色呢?诗人主体性好比矿物质,经由高温高压而渐成晶相结构

紧贴大地的心灵歌者——曾剑小说论————作者:迟蕊;

摘要:<正>曾剑的小说可读性强,清新利落,真挚感人,充满正能量。近几年,他一直在努力拓展写作的深度和厚度。长篇小说《向阳生长》的出版,标志着他个人写作史上的一次飞跃。小说有“集大成”的意味:老家红安的竹林湾、石桥河,父老乡亲,农家孩子从军的故事,成长的困惑,以及战场上血与火的洗礼,构成他小说的血肉、筋骨、灵魂与质感,这些曾让他魂牵梦绕、泪涌不已的生命记忆,终于获得了完整而酣畅的形态。《向阳生长》的语言更...

“与动物们相拥”:后人文的诗学尝试——星芽诗论————作者:周水寿;

摘要:<正>我们是制造垃圾的动物,也是啃食其他生命的动物——这些讳而不谈的“文明事迹”,使得人成了被争议的动物。此议题在“我思故我在”的现代哲思之后,愈显沉重。无限制膨胀的“我”是否早已出离自然,赢得了符号世界的绝对安慰?当现代汉诗发动新的引擎,“新于诗”(1)的文本冲动一再嫌弃古法炮制的世界,诗人们是否都站在了技术宰制、消费横行的世界当中?当我们再次凝眸于花草、禽兽,是要将自我隔...

“新诗史料学建设”:必要、前提与路径————作者:张立群;

摘要:<正>从一般意义上说,“建设”可理解为“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新诗史料学建设”是在前人实践经验基础上,从现当代文学史料的一个具体分支进入,力求获得突破的一次学术实践。虽谈不上“创立新事业”,但“增加新设施”、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却是在主客观上都想要达到的境地。相对于已有的几部现代文学史料学著作,“新诗史料学”是探讨新诗史料研究之理论与方法的一次有效探索。结合文学史料学的分类,“新诗史料学”属...

革命内部的自我表达及其改造难题——1950—1960年代茹志鹃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实践————作者:王雨;

摘要:<正>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转向”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一研究视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设计或理论引导在历史中的强势地位,并将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也可能是有情有义的、会基于‘感动’而行动的人”(1)。具体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王德威的“抒情传统”论在2010年前后已开启了对情感研究的关注,尤...

那份荡气回肠的坚韧和生气——读张欣的《如风似璧》————作者:谢有顺;张琦;

摘要:<正>张欣是中国当代城市文学写作的开拓者之一,而且在写作中持续思索和探求城市文学的真谛。她之前的作品展现了城市的各种光影,但还没有哪部作品,能像《如风似璧》这样精心、深情地将广州这座城市置于小说舞台的中央。《如风似璧》是有积累和沉淀的,其细节紧实,叙事活泛,更是一次有呼吸感、有生命力的写作。在此,张欣一改以往在现代都市中书写饮食男女的方式,转而深入广州繁复动人的民国历史,在实在之物中挖掘生生不息的...

中国当代小说的“爱”与“要”————作者:郜元宝;

摘要:<正>春节编辑本期3篇文稿,我心里一直在想:到底何谓“小说理论”?或者说到底何谓“中国当代小说理论”?既是“小说理论”,自然不能完全等同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论。不管怎样的作家作品论都会为具体的作家作品所拘牵,难以上升到理论高度“。小说理论”至少必须在作家作品论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有关小说的某些跨时间、跨地域甚至跨文体、跨媒介的普遍性问题。然而一旦上升为“普遍性问题”,又容易脱离具体的小说现象,陷入抽象概...

区隔与对话:网络作家的文学批评观念及价值————作者:江秀廷;马季;

摘要:<正>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篇指出,文学批评的形成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文学的关系,即是对于文学之自觉,二是思想的关系,即是所以佐其批评的根据。”(1)显然,文学批评除了在宏观上与时代、民族的文学创作和思想观念有关系,还受到批评主体的能力、审美旨趣,乃至年龄、性别、职业等多个方面的制约。郭绍虞并未刻意强调批评主体的身份,因为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拥有“知识分子”“士大夫”等统一称谓,一个作...

郑小琼的“打工诗歌”与“进城”书写——兼论9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作者:沈建阳;

摘要:<正>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打工文学”已有近40年的历史,“80后”作家郑小琼与王十月、塞壬一道被视作“打工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其中,郑小琼被国外研究者视作90年代(1)以来中国城市化经验的重要书写者,她的诗歌作品被译作德、英、法、荷、日、韩、西班牙、土耳其等多国文字,受到国外诗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内批评家们也对其推崇备至,在2007年9月27日的“《人民文学》中国散文论坛...

“异托邦”的生存困境——论网络穿越小说的身份认同问题————作者:杨春燕;

摘要:<正>福柯曾在《另类空间》中指出,乌托邦是并不真实存在的空间,而“异托邦”是“一种的确实现了的乌托邦”,是真实存在的场所,是一种对现实进行消解和颠倒的另类空间。他以镜子作比,认为镜子作为“一个没有场所的场所”,让“我”能在镜子这个非真实的场所看到自己,并通过镜像这一虚拟空间在“我”身处的地方重新建构“我”的形象(1)。于是,镜子构成了“异托邦”。福柯对镜子的表述背后蕴藏着深层...

  当代作家评论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Yangming_ak

    在《当代作家评论》公众号获取的投稿信息,邮箱投稿,有自动回复(不知楼上朋友说的系统投稿是咋回事…)。然后三个月默拒,无退稿原因。投稿信息没要求写个人学历职称我也索性没写,所以可能是因为文章质量一般外加内容有点敏感。

    2023-06-27 11:17
  • 奔跑的辣椒酱

    10月19日邮箱投稿,当天过初审,送专家外审;11月11日三审意见反馈,处理意见:发表(小修改+自行处理格式问题),即将进入编校阶段;12月12日邮件咨询进展,得知:编校过程有问题会与作者联系,尚未进入编辑部用稿统筹阶段,暂不能开具用稿通知。 现在有些担忧,我是带了导师一作,第一次投稿,不知道周期多长,害怕半路出幺蛾子,因为毕业要求一篇本科学报(现在研二)。烦请问学友:编校阶段大概持续多久呢?啥时候能有用稿通知呢?

    2023-01-10 20:51
  • 画个圈圈兜住幸福

    感谢编辑和匿审老师,提出非常专业的审稿意见。8月2号投稿,5号查变为专家二审。二审两个月没有审回,我先是邮件询问,被告知在系统里直接问,果然系统里会有责编回复,因专家迟迟不审回,换了审稿专家。10月中旬专家意见返回,我修改了半个月返回后再次专家三审,最终在11月中旬得到通过的邮件,并要求进行语句和格式的修改,修改返回后确认录用。本以为要等到2020年中下旬能发刊,没想到2020年第一期就发出来了,速度之快让人震惊。本人从博士开始给外国文学类期刊投稿,遇到过很多良心刊物和好的编辑老师,。祝刊物越办越好。

    2023-01-10 20:49
  • 奔跑的辣椒酱

    《当代作家评论》审稿周期两个多月,只接受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无项目,无基金。录用后半年多见刊,无版面费,稿费一千多。

    2021-06-26 17:13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